近期,一篇名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論文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有人稱其「挑刺式的研究毫無學術價值,本末倒置,有博取名聲之疑」,還有人認為「學報不是網絡論壇,這個詞根本就不該在一個學術論文中出現」,評價以反對聲為主。針對輿論的批評,論文作者華中科技大學哲學院教授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自己靜候有人寫說理性文章反駁。筆者對作者持贊同態度:空口指責不如用理性批駁,人們不妨藉機掀起一次「康德倫理學論辯潮」,用理性卸下道德審判,用辯論呼喚真理。
截至發稿前,該論文在知網的下載量僅為195次,不難判斷,網友們的批評大多停留在論文的標題,還有少數則通過轉載他人點評文章的截圖進行批評,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此舉存在斷章取義之嫌。由此看來,很少有真正對文章內容邏輯進行全面批評的人。思想就是一種否定,哲學是一個充滿主觀認知的學科,但其論證思路自有客觀的邏輯,一篇文章的主觀判斷的合理性是依靠其論證的支撐程度決定的,一味對著題目指責其用詞「不客觀」,而不是去分析論文本身的論據與論證,不回到文獻文本本身,這並非學術論爭應有之道。
我仔細閱讀了那篇論文。根據原文,作者通過對康德的研究方法、倫理議題觀點進行評析,認為其原作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康德)在開始部分僅從幾個有關責任的實例推出具有普遍性的『意志的原則』,不僅在方法上不合邏輯,而且在觀點上也是錯的。這個初始性錯誤導致後面以它為前提的所有論述及觀點也不可能正確。」不完全的歸納推理本就存在謬誤的可能性,作者對康德的否定並不是無的放矢。而且,作者並非網友所推斷的「傲慢至極」。首先,作者始終強調在倫理學範疇內對康德的批評,而非將其全部思想精華一竿子打倒。其次,在論文結尾,他謹慎地寫道:「在以往的倫理思想史上,對這兩個問題的確都沒有讓人滿意的回答……我們還得繼續尋找至善和道德最高原則。」通讀全文,筆者覺得這篇論文是在學術框架中對康德倫理學進行反思和批評,標題略顯誇張,但內容其實很學術。
諸多網友認為作者對康德的批評無端而過重,本質上是「服從權威」的心理作祟,覺得權威不能碰,權威就是定論,權威得供著,特別是像康德這樣的權威,只能膜拜不能碰,更不能以「爛」去形容。但學術的發展都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批判地否定,正如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用實驗否定了亞里斯多德亙古不變的真理,才完善了新的物理學理論。「爛」字值得商榷,但不要被「爛」字遮望眼。不要說一個哲學教授,就是一個哲學門外漢,也是可以批判康德哲學的,哲學是人學,是智慧之學,有智慧的人都有討論康德的資格。
哲學,在古希臘語中意為「追求智慧」,而理性的辯論則是追求智慧的重要途徑。古代雅典,蘇格拉底和無數哲人學者常常匯聚一堂,彼此辯論,取長補短,甚至不乏挑戰冒犯之語。這種自由批判精神,共同締造了哲學的首個「黃金時代」。英國當代哲學家以賽亞·伯林也曾就穆勒的哲學著作《論自由》提出批評,認為其對自由的概念具有局限性,引發了諸多學者撰文指責。為此,他用書信一一論證回應,亦不乏通俗之詞,文章後被收錄於《自由論》,書中作者詳細論述並創造性提出了「自由多元主義」學說,成為了當代自由主義哲學的奠基人。此外,學術規範並沒有要求論文不能起通俗易懂的標題,作者「不服來辯」的強硬態度,反倒是對學術規範的最好維護,也是推動學術發展的最佳方式。
我也不喜歡標題中的「爛「這個字,但還是要讀完整篇論文再作評價。康德曾說,知識分子是敢於在一切公共事務上運用理性的人。像海洋一樣深遠廣闊的康德哲學,是能夠容得下一個「爛「字評價的,不會侮辱康德哲學。在你好我好大家好、自說自話缺少爭鳴的學術沉悶中,這種毫不留情指向權威、甚至聽起來有點兒刺耳的尖銳學術批判應該得到寬容。在作者的聲明中,刊發原文的《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也順帶發布了徵稿啟事,面向全社會徵集與原文相關的學術文章。只希望全社會能夠以理性批駁呼喚百家爭鳴,為我國倫理學的發展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責任編輯:趙越)
東北新聞網
微信訂閱號
東北新聞網
手機版
東北新聞網
法人微博
新聞客戶端
Android版
新聞客戶端
iPhone版
*免責聲明:本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信息之目的,絕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本網站有關內容轉載自合法授權網站,如果您認為轉載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您來信來電(024-31885629)聲明,本網站將在收到信息核實後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