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善良意志學說利弊分析

2020-11-26 中國社會科學網
康德善良意志學說利弊分析

2016年03月22日 08: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澤浩

字號

內容摘要:康德的道德哲學以善良意志作為出發點,由對善良意志的分析,逐步引出義務、責任、絕對命令等重要的道德哲學概念,最終建立了他的道德哲學體系。康德道德哲學源於道德感和人性善學說道德感學說是18世紀中葉英國道德學家的主要的倫理學理論。而針對於此,康德的善良意志概念體現的是意志按照理性來行動,這不僅賦予道德客觀必然的條件,而且賦予道德主觀必然的性質,從而提供了一種道德感學說所無法達成的普遍性。康德善良意志概念的局限性在於我們無法從第三人稱的角度去對一個道德行為做出道德評價。同時,對道德的評價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能是由道德行為的主體對自己做出道德評價,這就割裂了道德行為主體與其他理性存在者的聯繫。

關鍵詞:善良意志;康德;道德哲學;道德法則;實踐;道德感學說;評價;道德行為;意志作為;存在

作者簡介:

  康德善良意志概念的局限性在於我們無法從第三人稱的角度去對一個道德行為做出道德評價。在反思實踐的過程中,人們通過反省也無法確認自己是不是符合道德,自己的行為究竟有沒有道德價值,因為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所以人有可能混入自愛的因素而難以被自身所察覺。

 

  康德的道德哲學以善良意志作為出發點,由對善良意志的分析,逐步引出義務、責任、絕對命令等重要的道德哲學概念,最終建立了他的道德哲學體系。善良意志作為康德道德哲學的基本概念突出了兩個特點,即善良意志的實踐性與應然性。這兩個特點並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康德在以往的道德哲學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而道德感學說和人性善學說就是其主要的思想土壤。

  康德道德哲學源於道德感和人性善學說

  道德感學說是18世紀中葉英國道德學家的主要的倫理學理論。所謂道德感,是指人擁有一種可以體會或者意識到善的能力,並產生相應的情感。這種情感是道德原則的主要依據。在康德看來,道德感學說缺乏道德的實踐性與必然性。他在善良意志概念中做了相應補充。康德在善良意志中加入了意志的實踐性,用來克服其實踐性缺失。在康德看來,道德是實踐的問題,因為「意志不是別的,就只是實踐理性」。依據道德感學說,道德是主觀性的而不是一種客觀性。即便所有道德主體都認同了的善的概念,但它依然是個別的,而不具有普遍性。道德主體的選擇依然具有主觀性。而針對於此,康德的善良意志概念體現的是意志按照理性來行動,這不僅賦予道德客觀必然的條件,而且賦予道德主觀必然的性質,從而提供了一種道德感學說所無法達成的普遍性。

  人性善學說主要是指盧梭的人性理論,它表現為人人都有一種向善的意願與能力。康德從盧梭哲學中看到了人的尊嚴,但是他同時也意識到這種人性的尊嚴只是應然的。善良意志概念在這裡繼承了人性的應然性。善良意志本身雖然接受理性的規則,但是它的強制性(由於人作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始終只能是在應然領域,而不可能在實然的感性層面上。

  在此基礎上,康德在道德哲學領域進行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認為善是不能從經驗的層面上去給它定義的,在經驗的層面上永遠只是善的表象,而不能歸結出善的定義。純粹的善的概念只能是善良意志,這樣才能保證善良意志中的善的純粹性,它是與經驗脫離的、理性層面上的善。道德法則直接受理性的規定,具有確定性。從道德法則出發去尋求善的定義才是符合邏輯的思考進路。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振)

相關焦點

  • ...學的改造及其意義辨析——兼論奧古斯丁與康德自由意志思想的張力
    但康德對時間的分析不如奧古斯丁精細,奧古斯丁在上帝的創造和心靈的伸展兩個維度展開分析,把時間和思看做本源同一關係,心靈的伸展(思)有能動性(使瞬間變為時長,進而得以度量),伸展同時也有限度和朝向之規定,進而闡明了時間和意志(自由)的關係。
  • 康德關於法與道德的關係學說是什麼
    問:試述康德關於法與道德的關係學說。  自考365網校解析答案:倫理學是康德政治思想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康德倫理學的核心是道德法則、法律法則和自由法則,特別是道德法則。他把道德法則概括為一個公式:你應該這樣做,以便使你的行為準則永遠能夠成為普遍立法原則。
  • 作為西方的倫理學家,康德以自由的觀點,解決主觀與客觀的問題
    因而康德稱前者為自然的必然性,稱後者為自由的必然性。當我們把自由理解為對道德律的遵從時,不僅體現出康德把自由與必然相統的思想,而且它還體現出康德力圖把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思想。因為所謂自由,在康德看來,當它表現為一種擇別意志時,它具有某種主觀性,它對行為準則的選擇還由主觀意志支配,這時,它的行為準則還只是一種主觀原則,即行為準則。
  • 南哲思享 | 張榮:「理性的致命一躍」:康德對恩典學的改造及其意義...
    但康德對時間的分析不如奧古斯丁精細,奧古斯丁在上帝的創造和心靈的伸展兩個維度展開分析,把時間和思看做本源同一關係,心靈的伸展(思)有能動性(使瞬間變為時長,進而得以度量),伸展同時也有限度和朝向之規定,進而闡明了時間和意志(自由)的關係。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可以說,至善學說是康德道德學說中除自由之外的另一個重要學說,沒有至善學說,實踐理性作為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其目的性就無法完整展示出來。我們從《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方法論可以看到,從一開始康德就已經在為他的至善學說勾畫藍圖。因為他已經考慮到了如果在認識領域裡通過對理性的批判取消了絕對知識的話,那麼人類的希望和理想就要在實踐理性之上被重新安置。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引質疑,作者回應
    康德對善良意志的論述還存在自相矛盾,他一方面說,善良意志是無條件的善,而責任「這一概念就是善良意志概念的體現」;另一方面又說,「我的行為的必然性構成了責任,在責任前一切其他動機都黯然失色,因為,它是其價值凌駕於一切之上,自主善良的意志的條件」。這就出現了兩個悖論:一是無條件的善良意志卻需要以責任為條件;二是體現善良意志的責任竟然是形成善良意志的一個條件。
  • 歐洲文明史:盧梭與康德
    盧梭的業績主要表現在神學和政治學說上。在神學上他作了一個大多數新教神學家現已承認的革新。在他之前,自柏拉圖以來的每一個哲學家,倘若他信仰神,都提出支持其信仰的理智論據。這些論據在我們看來或許顯得不大能夠服人,我們可能感覺只要不是已經深信該結論真實的人,誰也不會覺得這些論據有力。
  • 康德: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與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之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
  • 「文萃」謝文鬱:康德宗教哲學的問題意識和基本概念
    我認為,國內學界關於康德宗教哲學的這種錯誤的詮釋方向來自人們誤讀了康德關於angeboren和Natur的相關文字。為了使我們的解讀分歧更為突出,我想引入康德宗教哲學的問題意識,並在這個語境中深入分析康德關於angeboren和Natur的界定文字。具體而言,康德作為堅定的主體理性主義者,深受啟蒙運動的激勵,在處理宗教問題時遇到了基督教的強大壓力,即恩典意識對主體理性的壓力。
  • 【轉載】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上學基礎...
    一、通俗的道德哲學 康德指出,普通人類理性都會承認,一件事情的道德價值在於行為者的「善良意志」,而不在於它的實用性。因而善良意志是我們在撇開一切感性的東西時單憑理性來設想的一種意志,而理性(作為實踐理性)則是一種「應當給意志以影響的能力」,「所以它的真正的使命決不是作為另外意圖的手段,而是產生出自在地本身就是善良的意志來」[4]。大自然給人配備了理性不是為了滿足人的感性慾求,因為在這種滿足上人的本能比理性要更有用,人的理性是為了更高的理想,也就是實現「義務」這一包含著善良意志的概念。
  • 張龑:康德論人之尊嚴與國家尊嚴
    雖然通常認為康德是現代人之尊嚴概念的奠基者,但在國家學說和國家尊嚴方面,他遠沒有自己在知識論和批判哲學方面受人關注。也是因此,研究康德的國家尊嚴以及將之同他的人之尊嚴理論放在一起討論的國際與國內文獻都付之闕如。這使得對康德的人之尊嚴與國家尊嚴理論研究淪為兩張皮,往往忽視了康德國家法思想的深刻性。
  • 意志的主體與對象
    本文從思想史的角度對這個自由觀進行分析,並表明康德實際上是在回應路德在恩典思路中的自由觀。康德認為主體的自由選擇必須是完全獨立自主進行的。主體作為選擇者僅僅依據自己的主觀基礎進行選擇;作為意志本身,主體自己構造自身的主觀基礎。因此,主體可以完全脫離對象而在選擇中作用於對象,因而是完全自由的。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以下文章作者:張仲濤,博士,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先驗邏輯是康德的先驗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先驗邏輯是研究關於科學知識的邏輯條件的學說,是關於怎樣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論學說,它系統地探討與研究了從人類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結構方面尋找科學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基礎。
  • 學術爭鳴應容得下「康德倫理學很爛」
    思想就是一種否定,哲學是一個充滿主觀認知的學科,但其論證思路自有客觀的邏輯,一篇文章的主觀判斷的合理性是依靠其論證的支撐程度決定的,一味對著題目指責其用詞「不客觀」,而不是去分析論文本身的論據與論證,不回到文獻文本本身,這並非學術論爭應有之道。  我仔細閱讀了那篇論文。根據原文,作者通過對康德的研究方法、倫理議題觀點進行評析,認為其原作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處於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被視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者。康德是個處於經院裡玄想的學者,以主觀唯心的方式試圖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康德的思想體系龐大,且充滿矛盾之處,他首先將統一的概念拆解,再試圖調解它們。
  • 「康德劃分問題」的理論啟示
    其中,把人類認識劃分為「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及其引發的問題,就是所謂的「康德劃分問題」。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是指謂項不是從主項分析出來、但又必然地和主項聯結的判斷,也就是既增加新內容、具有「分析判斷」的特點,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具有「綜合判斷」性質的判斷。
  • 卞紹斌| ​聯合的意志與普遍自由--康德所有權理論的規範性闡釋
    [12]卞紹斌.強制與自由:康德法權學說的道德證成[J].學術月刊,2017,(5).[13]Immanuel Kant.Lectures on Ethics[M].Peter Heath and J.B.Schneewind(ed.),Peter Heath(tra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 JOJO:善良正直的傑洛,為何會覺醒漆黑意志?
    「漆黑意志「這個概念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內心擁有漆黑意志的人,可以無視道德和法律的束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漆黑意志源自第七部飆馬野郎,林可指出喬尼心中燃燒漆黑意志,擁有殺人的覺悟,有資格做他的對手;作為標誌,擁有漆黑意志之人,瞳孔中會泛起深邃的火焰。
  • 康德美學:朱光潛
    來看朱光潛先生如何解析康德美學:1.美的分析康德一開始就花了很大篇幅來分析審美判斷和美的特質。他根據形式邏輯判斷的質、量、關係和方式四方面來分析審美判斷。美也不等於善,因為善是意志所嚮往的目的,要涉及利害計較的實踐活動,和愉快的東西還是類似的。用康德自己的話來說:要把一個對象看作善的,我們就必須知道這對象是應該用來做什麼的,對它就必須有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