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的「師娘優美感」,到年末的「倫理學很爛」,作為哲學家的康德一不小心跨出了學術圈,成為2020年度最熱門的社會話題之一。
你說你呀,康德,好好的宅男不做,200年後怎麼出來惹了這麼大的風波?
「師娘優美感」是輕浮,只能博得一笑;「倫理學很爛」是輕狂,卻不是一笑就能夠解決的。
對於《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一文所引發的風波,論文作者說,不服來辯論;編輯部也說,不服來投稿。
投稿真是不敢,吃瓜群眾實在學力不濟,但談談這篇論文究竟爛在哪裡,還是可以的。
01
這篇論文的標題為什麼很爛?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加上了副標題,即《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稍微做了限制,算是謙虛。
對於這篇大作,如果要做正面商榷或批駁的話,我們最多只能論證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不」很爛。
但可以想像,這個結論,是完全把康德倫理學拉到了爛還是不爛、到底爛得如何的糞坑裡來論證。
這就如同,A問B,「你昨天晚上是不是又打老婆了?」如果B要直接反駁這句話,的確可以說,「我昨天晚上沒有又打老婆。」但顯然,這個問句和回答都暗示了,B經常晚上打老婆。他的反駁不僅無效,反而間接坐實了這一評價。
無論正文是否論證得當,這篇文章的批判主要屬於康德學術圈的問題,可以先與作者同院的鄧曉芒教授相互切磋一下。
作為外行人,我們無從判斷,康德倫理學是否不是其實很爛,但至少這個「很爛」的評價,實在是很爛。
02
這篇論文的論點為什麼很爛?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如果是一篇碩士或博士論文,導師看了標題,肯定會當面撕掉。
這個標題是一個碩大的陷阱,在理論上幾乎無法反駁。因為再多的反駁也只能證明,康德倫理學其實不很爛,卻不能證明,康德倫理學其實很偉大。
如果是一篇碩士或博士論文,導師看了標題,肯定會氣個半死。
小小的一篇文章竟然敢橫掃康德倫理學,進而橫掃國際康德學術圈,外加中國小半個外哲圈。
如果康德倫理學其實很爛,那麼研究康德的所有學者肯定更爛,智商肯定更是堪憂,否則他們怎麼就看不出來,自己的研究對象很爛呢?
學界有一句忠告是這樣的:如果你認為前人的研究都是錯的,那麼只能肯定,你是錯的。
03
文獻綜述在哪裡?參考文獻有幾本?
無論文、理、工科,學術研究都是嚴肅的,也是嚴格的,不是信口開河的。
許多人認為,文科論文都是灌水,隨便都能寫寫。某校處長甚至曾經放言,你們文科論文有什麼難寫,我一天能寫三篇。
無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自己無知。
對於康德這樣的大哲學家,毫不誇張地說,他的每個問題上都至少趴著三個學者;稍微誇張地說,在他的著作的每一頁紙上都至少趴著三個學者。
當前國內的康德研究已經進入精耕細作的階段,不僅參照英、法譯本直接閱讀德語原文,甚至連長句中的每個轉折關係都要仔細釋讀一番才能罷休。
現在還想一篇文章橫掃康德學界,簡直如同讀書尚未入門。
研究任何哲學家,至少需要三點作為基礎,即語言熟練(原著語言、現代語言)、文本熟稔、二手文獻熟悉。
學術研究的步驟是,先做文獻綜述,即總結歸納二手文獻即其他學者對某個問題的研究,之後依據對原著的文本分析,對前人的觀點進行批判、補充或改進等,最終提出自己的新觀點。
只有這樣,讀者才可以熟悉該問題和該文本的研究現狀、核心問題、基本爭論,進而才能夠來判定本篇論文的創新之處。
如果根本不顧浩如煙海的二手文獻,直接批判康德原著,就提出自己的觀點,那麼會出現兩種情況,要麼你根本就沒有讀懂康德原著,只批判了漢語譯本和自己的臆讀;要麼你的批判早已經在某部二手文獻中給出了回答,只是你從沒讀過。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這篇論文根本沒有文獻綜述部分,最後也只列了四本參考文獻,其中一本還是論文作者的著作。
一如萬古長夜,整整200多年的康德研究被直接抹去,只待本文橫空出世,才指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
如果文獻綜述過關的話,這篇論文至少要先批評完過往為康德倫理學做辯護的觀點,之後才能夠來批判康德的原著。
而不是一上來就對著原著一陣發功,讓其他康德研究者們很是干著急,你到底看沒看過幾本二手文獻的研究成果啊?
04
學術評價為什麼不能用「很爛」?
黑格爾說過,哲學史不過是屍橫遍野的戰場,後人總是推翻前人,建立自己的新體系。不過,這是在揚棄的意義上說的,即後人吸納和批判前人,最終實現思想發展的螺旋上升。
說別人爛很容易,因為可能自己根本就沒有理解或者也不願意去理解。
如果可以直接用「很爛」來作學術評價,我們可以想像:亞里斯多德說,柏拉圖的理念論很爛;奧古斯丁說,異教哲學很爛;笛卡爾說,我不在卻我思很爛;謝林說,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很爛;馬克思說,德國古典哲學很爛;弗洛伊德說,沒有性衝動的哲學很爛;德希達說,視覺中心論很爛;動保主義說,人類中心論很爛;東方人說,西方中心論很爛;三體人說,人類很爛。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的作者說,你不服可以寫文章來批評我的論文很爛。
這句話說得不錯。但從康德時代起,很多人都著書立說,論證康德倫理學的偉大價值,那麼就不應該是別人寫文章來批評你,而是你要寫文章批評那些一直為康德倫理學辯護的前輩學人、同輩學人和晚輩學人,對不對?
由此可見,沒有了文獻綜述作為路標,再大牌的教授也會迷失在學術的小樹林裡。
05
這家學報編輯部為什麼「很爛」?
編輯部現在澄清說,在收稿之後也有爭論,但認為刊發並無不可。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的作者承認,「很爛」是「口語化的評價詞」,但「法無禁止皆可為」,批判者應該就論文內容來反駁,而不是僅僅厭惡這個標題。
的確「法無禁止皆可為」,但並不意味著「法無禁止皆當為」。
不能否認,這個口語化的評價詞已經近乎是罵街的用詞,不符合基本的學術規範用詞,更不應當堂而皇之地用作學術論文的標題。
編輯部事先譁眾取笑,事後打擦邊球辯解,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如果這類文章成為熱點,可以想像,一系列以「XXX思想其實很爛」的文章就會接連問世,滑天下之稽。
這本期刊不久從雙月刊變成單月刊,編輯部現在又主動約學術大佬的稿子,顯然是想減少發文數量,提高發文質量,增加引用率,最終提升刊物的檔次,要麼進C刊,要麼拿國家社科期刊資助等等。
誰知道,這次翻車之後,編輯部還想趁熱一雞多吃,公開徵求學術爭鳴文章,「歡迎踴躍投稿」。
可以想像,如果真去投稿,那麼就必須逐條駁斥《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才能最終把作者駁倒;但到了那個時候,這些爭鳴文章早已經不是康德研究,而成了《很爛》一文作者的倫理思想研究了。
但凡有一小碟花生,一個人就不會醉成這個樣子;但凡有三五篇二手文獻,一篇論文就不會寫成這個樣子;但凡有一點學術規範,一家學報就不會辦成這個樣子。
你對《很爛》一文有什麼看法?歡迎關注本號「教師打怪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