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倫理學很爛」:一次「出位」的學術表演

2021-01-09 瀟湘晨報

「康德的倫理學很爛」:一次「出位」的學術表演

■ 觀察家

直斥康德倫理學「很爛」,恐怕不是思想的銳利,而是言語的輕佻。

最近兩天,一篇哲學論文引爆了朋友圈,這篇題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文章,只看標題就可知道,其在朋友圈走紅,並不讓人意外,至少它的標題神似當下爆款營銷網文的套路。

但是,這不是一篇學者閒暇時的隨筆,而是正式發表在《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上的嚴肅學術論文。

從簡介看,該作者韓東屏先生是華中科技大學的二級教授,長期在倫理學領域深耕,著述不少,還是湖北省倫理學會會長。這說明作者不是民間科學家,而是嚴肅學者。

在社交媒體上圍觀甚至批評這篇文章的人,絕大多數對康德倫理學並無研究,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並沒有能與韓東屏在學術領域對話的學術水平。因此,這次網友不是在社交媒體上評判一場學術論爭,而是圍觀一位學者在學術平臺上的「出位」表演。

學術研究,是專業人士才有能力做的事情,所以其用一套專業術語與專門的方法建構了基本的專業壁壘,如果面向社會大眾進行知識普及,文章發在大眾媒體上,當然努力把深奧的問題通俗化是值得嘗試的。

但是,通俗也絕不意味著要消解學術應有的嚴肅性,也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表達,更不應該模仿流量思維主導下的網絡營銷風格。

作者韓東屏教授針對社會公眾的批評,為自己辯護說:「『很爛』不是髒話,而是口語化的評價詞,意思類似於『很差』、『稀爛』、『紕漏百出』、『太不像樣』之類,但又比後者更準確、傳神,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他還認為:「沒有任何學術規範規定在論文題目中不能用口語。既然如此,『法無禁止即可為』,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它可以被視為學術論文題目的一種嘗試性創新。」

韓教授這些辯解,有強詞奪理之嫌。稍有生活常識的人都明白,除非特別熟悉的人之間相互打趣,「很爛」這是一個極具人身攻擊性的詞,日常交流中用這個詞評判他人,除了嚴重惡化討論氛圍,並無其他益處。

康德倫理學自誕生以來,歷來不缺少嚴厲的批評者,但韓東屏教授這裡直斥康德倫理學「很爛」,恐怕不是思想的銳利,而是語言的輕佻。

學術論文當然不排斥適度的口語表達,但是,既然使用了口語,就別怕公眾批評,因為公眾對口語使用的恰當與否,當然有評判的權利。

發表這篇文章的《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編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最早收到韓東屏的稿件時,編輯部內部也曾有過爭論,但出於尊重了作者的意見未對標題進行修改。

學術期刊作為一種公開出版物,除了確保發表文章的學術水準之外,文風也宜保持莊重嚴肅。發表文章用語輕佻,造成不好的社會觀感,有失體面,會破壞基本的學術尊嚴,由此引發一些無謂的口水戰,更不是一本嚴肅的學術期刊應做的事情。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這樣的話,說白了就是市井罵街,即使不是髒話,也顯得非常粗俗,稍有學術尊嚴感與職業責任感的編輯,放任這樣的標題堂而皇之地印刷出版,實在是非常不妥當的事情。

牢記嚴肅學術期刊與網絡營銷的區別,不論是對學者還是對期刊而言,都是須臾不可忘記的責任。

□田丁(大學老師)

【編輯:李赫】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學術爭鳴應容得下「康德倫理學很爛」
    近期,一篇名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論文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有人稱其「挑刺式的研究毫無學術價值,本末倒置,有博取名聲之疑」,還有人認為「學報不是網絡論壇,這個詞根本就不該在一個學術論文中出現」,評價以反對聲為主。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這篇論文究竟爛在哪裡?
    對於《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一文所引發的風波,論文作者說,不服來辯論;編輯部也說,不服來投稿。投稿真是不敢,吃瓜群眾實在學力不濟,但談談這篇論文究竟爛在哪裡,還是可以的。01這篇論文的標題為什麼很爛?《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加上了副標題,即《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稍微做了限制,算是謙虛。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論文標題這麼野?
    文|邢妍妍最近,哲學學者韓東屏一篇題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文章引發輿論熱議。韓東屏接受採訪時說:「在我之前,還從來沒有人把『很爛』這個詞用在學術評價裡,尤其還是對一個名人。」▲文章截圖。圖/知匯海洋公眾號。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引質疑,作者回應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  文章引發網友討論  近日,哲學學者韓東屏的《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該文在網絡上引發質疑,主要關注點在於論文題目的「很爛」一詞。  目前在知乎等網絡平臺上,「如何看待華科哲學系教授韓東屏發表的論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的討論信息已引發十餘萬讀者閱讀,更貼討論者眾多。《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一文最早是通過《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的微信公眾號發布的。
  • 舍勒的質料價值倫理學如何是現象學的?
    其中涉及三個相對較為集中的問題:首先,舍勒宣稱其倫理學是質料的價值倫理學,這種倫理學是先天的嗎,具有普遍性嗎?其次,舍勒的倫理學思考中常常透顯出或明或暗的基督宗教思想的背景,其倫理學究竟是現象學的,還是神學的?最後,舍勒的倫理學是在於康德倫理學的對勘中展開的,這一倫理學是如何反對康德倫理學的形式主義的,又是如何發展康德的自律倫理學的?
  • 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與研究方法
    然而,政治倫理學本身的「身份」、性質和定位就是其最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歸之於關於政治倫理學之研究方法的討論,即「方法論」問題。我們在此討論政治倫理學的方法論問題並非倡導某種理論或某一種方法,而是希望通過深入思考促進政治倫理學的建設,共同關心和提高大家的方法論的自覺意識,不斷地思考政治倫理學應該研究什麼、為何研究、如何研究等基本問題。
  • 歐洲文明史:盧梭與康德
    康德哲學理論的基本是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他的這個理論結合了英國經驗主義與大陸的理性主義。康德的倫理學理論也十分有影響,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系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康德(1724~1804),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 作為西方的倫理學家,康德以自由的觀點,解決主觀與客觀的問題
    由於康德所說的作為自立法自守法的積極意義的自由是對道德法則的遵循,因此,這種自由也就是一種遵循必然性的自由,或者說是一種具有必然性的自由,種把自由與必然統一起來的自由。在這種意義上,康德又把它稱為自由的必然性。在此,康德把人們對自由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他使我們認識到,真正的自由不是某種與必然對立的東西,而是某種與必然性相一致的東西。
  • 康德關於法與道德的關係學說是什麼
    問:試述康德關於法與道德的關係學說。  自考365網校解析答案:倫理學是康德政治思想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康德倫理學的核心是道德法則、法律法則和自由法則,特別是道德法則。他把道德法則概括為一個公式:你應該這樣做,以便使你的行為準則永遠能夠成為普遍立法原則。
  • 康德善良意志學說利弊分析
    康德道德哲學源於道德感和人性善學說道德感學說是18世紀中葉英國道德學家的主要的倫理學理論。而針對於此,康德的善良意志概念體現的是意志按照理性來行動,這不僅賦予道德客觀必然的條件,而且賦予道德主觀必然的性質,從而提供了一種道德感學說所無法達成的普遍性。康德善良意志概念的局限性在於我們無法從第三人稱的角度去對一個道德行為做出道德評價。
  • 「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與綠色發展理念」學術研討會
    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環境哲學專業委員會以及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擬定於2018年4月27—29日在中國榕城福州召開以「環境哲學/環境倫理學與綠色發展理念」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
  • 「康德先驗哲學及其歷史效應」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他指出,圍繞「康德先驗哲學及其歷史效應」這一專業性很強的主題進行研討,是一場充滿理論智慧的學術盛會,會將國內康德哲學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推出我們這個新時代的學術成果。他相信,這次盛會對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哲學學科的建設,對於教師科研教學能力的提升,也必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接著簡要介紹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情況。
  • 康德:世界總是充滿了矛盾
    康德(1724年至1804年)可以說是聯合國概念之父,是啟蒙運動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他認為沒有任何事情會比人的行為要符合他人的意志更可怕了,所以他強調自由意志,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德國人的集體潛意識中都有遵守秩序的認識,而康德則是遵守秩序的典範,他過著如太陽般精準的生活,就像時鐘一樣準確無誤,人們會把康德出現的時間設定為調整時鐘快慢的時間,有一次康德因為看盧梭寫的《愛彌兒》太專注,忘記了出門,結果所有人的時鐘都變得不準確了。
  • 與哲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不同的是,倫理學具有極為強烈的實踐性
    第一節倫理學研究對實證學科的範式借鑑從本章的目的來看,主要是為了建立作為整體人生滿足的幸福的測量方案與指標體系。從具體內容來說,是一個將倫理學理論應用於具體實踐的指導性論述,在研究性質上來看,本章屬於應用倫理學的範圍,因而在論述中必然引人相應應用學科的研究範式。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今年是康德逝世200周年。在以反傳統著稱的20世紀西方哲學中,無論是英美哲學還是大陸哲學都對康德青睞有加,對他的研究甚至超過任何一位古典哲學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學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何在?
  • 龔群: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探析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倫理學研究的「顯學」是規範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有三種主要形態:功利論倫理學、義務論倫理學、德性倫理學。除此之外,近年來國外應用倫理學研究在不斷升溫。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大致代表了國外倫理學研究前沿。 功利論倫理學 當代西方功利論倫理學的發展成果是多方面的。
  • 倫理學的繁榮發展與歷史使命
    學科的興盛與貢獻 70年來,倫理學已形成比較完善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體系,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專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改變了以往我國社會道德建設缺乏倫理學理論支撐的狀況。 學科體系日漸完善。
  • 「2020年中國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學術年會」通知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國生態文明理論和實踐創新暨2020年中國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學術年會
  • 倫理學也應該講究倫理
    ……上帝要懲罰人類,有時來一個荒年,有時來一次瘟疫或戰爭,有時產生一個道德家,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實現不了的理想,伴隨著和他的理想成正比例的自信心和煽動力,融合成不自覺的驕傲。」[1]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倫理學家並不是道德家。正如經濟學家不是投資家,政治學家不是政治家。但是經濟學家有時也會成為獨立董事,或者發表言論實際影響經濟運行,此時他是個對社會有影響的經濟學實踐者。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處於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被視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者。康德是個處於經院裡玄想的學者,以主觀唯心的方式試圖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康德的思想體系龐大,且充滿矛盾之處,他首先將統一的概念拆解,再試圖調解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