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倫理學很爛」:一次「出位」的學術表演
■ 觀察家
直斥康德倫理學「很爛」,恐怕不是思想的銳利,而是言語的輕佻。
最近兩天,一篇哲學論文引爆了朋友圈,這篇題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文章,只看標題就可知道,其在朋友圈走紅,並不讓人意外,至少它的標題神似當下爆款營銷網文的套路。
但是,這不是一篇學者閒暇時的隨筆,而是正式發表在《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上的嚴肅學術論文。
從簡介看,該作者韓東屏先生是華中科技大學的二級教授,長期在倫理學領域深耕,著述不少,還是湖北省倫理學會會長。這說明作者不是民間科學家,而是嚴肅學者。
在社交媒體上圍觀甚至批評這篇文章的人,絕大多數對康德倫理學並無研究,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並沒有能與韓東屏在學術領域對話的學術水平。因此,這次網友不是在社交媒體上評判一場學術論爭,而是圍觀一位學者在學術平臺上的「出位」表演。
學術研究,是專業人士才有能力做的事情,所以其用一套專業術語與專門的方法建構了基本的專業壁壘,如果面向社會大眾進行知識普及,文章發在大眾媒體上,當然努力把深奧的問題通俗化是值得嘗試的。
但是,通俗也絕不意味著要消解學術應有的嚴肅性,也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表達,更不應該模仿流量思維主導下的網絡營銷風格。
作者韓東屏教授針對社會公眾的批評,為自己辯護說:「『很爛』不是髒話,而是口語化的評價詞,意思類似於『很差』、『稀爛』、『紕漏百出』、『太不像樣』之類,但又比後者更準確、傳神,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他還認為:「沒有任何學術規範規定在論文題目中不能用口語。既然如此,『法無禁止即可為』,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它可以被視為學術論文題目的一種嘗試性創新。」
韓教授這些辯解,有強詞奪理之嫌。稍有生活常識的人都明白,除非特別熟悉的人之間相互打趣,「很爛」這是一個極具人身攻擊性的詞,日常交流中用這個詞評判他人,除了嚴重惡化討論氛圍,並無其他益處。
康德倫理學自誕生以來,歷來不缺少嚴厲的批評者,但韓東屏教授這裡直斥康德倫理學「很爛」,恐怕不是思想的銳利,而是語言的輕佻。
學術論文當然不排斥適度的口語表達,但是,既然使用了口語,就別怕公眾批評,因為公眾對口語使用的恰當與否,當然有評判的權利。
發表這篇文章的《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編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最早收到韓東屏的稿件時,編輯部內部也曾有過爭論,但出於尊重了作者的意見未對標題進行修改。
學術期刊作為一種公開出版物,除了確保發表文章的學術水準之外,文風也宜保持莊重嚴肅。發表文章用語輕佻,造成不好的社會觀感,有失體面,會破壞基本的學術尊嚴,由此引發一些無謂的口水戰,更不是一本嚴肅的學術期刊應做的事情。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這樣的話,說白了就是市井罵街,即使不是髒話,也顯得非常粗俗,稍有學術尊嚴感與職業責任感的編輯,放任這樣的標題堂而皇之地印刷出版,實在是非常不妥當的事情。
牢記嚴肅學術期刊與網絡營銷的區別,不論是對學者還是對期刊而言,都是須臾不可忘記的責任。
□田丁(大學老師)
【編輯:李赫】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