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心理系列之二十四:
感謝您持續的關注!康德(1724年至1804年)可以說是聯合國概念之父,是啟蒙運動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他認為沒有任何事情會比人的行為要符合他人的意志更可怕了,所以他強調自由意志,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
德國人的集體潛意識中都有遵守秩序的認識,而康德則是遵守秩序的典範,他過著如太陽般精準的生活,就像時鐘一樣準確無誤,人們會把康德出現的時間設定為調整時鐘快慢的時間,有一次康德因為看盧梭寫的《愛彌兒》太專注,忘記了出門,結果所有人的時鐘都變得不準確了。
康德調和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爭,當時的理性主義者認為人類的心靈是所有知識的基礎,而經驗主義者則認為我們對於世界的了解都是從感官而來的。而康德認為,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觀念,是我們同時通過感官與理性而得到的,他認為理性主義者將理性的重要性說得太過火了,而經驗主義者則過分強調感官的經驗了。
舉例來講,戴上有色眼鏡,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有色。心靈影響了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它不僅會簡單的接受,而且會主動的塑形。就像把水倒進一個玻璃壺裡,水立刻會順應水壺的形狀一般,同樣我們的感官認知也會順應我們的直觀形式,做出一些合理性的解釋。
現代量子物理認為觀察者會影響事物的發展,這其中最經典的部分就是雙縫實驗,在沒有觀察者觀察時,光子通過雙縫呈現的是明暗交替的幹涉條紋,當出現一個觀察者時,光子通過雙縫呈現的是清晰的兩個條紋,也就是說觀察者會影響事物的發展,物質的運動會受感官的影響,當然這是在微觀領域。
康德認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樣的,我們永遠無法確切知道事物本來的面貌,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我們眼中看到的事物。
他認為人類對於世界的觀念受到兩種因素左右,一個是我們必須通過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知識的原料;另一個因素就是人類內在的情況,例如我們所感知的事物都是發生在時空之中,而且符合不變的因果律,我們可以稱之為知識的形式,人類天生容易被因果律所控制,就像貓會追一個球,而人不會一樣。
康德的倫理學認知是:辨別是非的能力就像理性的其他物質一樣是與生俱來的,就像我們都有感知事物因果關係的智慧一樣,我們都能夠感知普遍的道德法則。道德法則和物理法則一樣,都是絕對能夠成立的基本法則。它適用於古往今來的每一個社會,每一個人,它不會告訴你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做什麼事,而是告訴你在所有的情況下你應該有的行為。
康德提出了四個著名的二律背反的哲學原則,第一個正題是世界在時間上有一個起點,就空間來說也是有限的;反題是世界在時間上沒有一個起點,就空間來說沒有界限,從時間和空間這兩個方面來說,他們都是無限的。
這是個無解的問題,迄今為止人類的觀測技術也無法回答,時間是依附於空間的,沒有空間也就沒有時間,有沒有起點不知道,大爆炸理論也只是假設,我們現在唯一知道的就是宇宙還在不斷的膨脹,但宇宙的界限在哪裡、有多大?誰也回答不了。
第二個正題是每一個複合實體都是由單純的部分構成的;反題是每一個複合實體都不是由單純的部分構成的。
這要看是什麼樣的實體,提純了的實體還是有雜質的實體,即使是原子核,也不是用單純的部分構成的,它包含了各種粒子。
第三個正題是世界上各種事物的因果關係都依照自然律;反題是示世界上各種事物的因果關係有一類依照自然律,另外一類依照自由律。
超過臨界質量的宏觀世界依照自然律,而微觀世界依照自由律,在微觀世界中,物質會突然出現,然後又會突然消失,然後又會突然出現,飄忽不定,遵循海森堡定律,無常且無法測量。
第四個正題是有一個絕對的必然存在;反題是沒有一個絕對的必然存在。
這也是一道難題,很難證明,我說有吧,它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說沒有吧,又似乎有些什麼,看看這段話是否對你有啟發:知者無法被知道;觀者無法被觀察;研究者無法被研究。真正、絕對的主觀性即是你現在覺知的所有事物,但當你認識到這一點時,你的認同感必須同樣也轉向你所覺知的所有事物,當這一刻發生時(現在它正在發生),你將不再感覺自己割裂於此刻所觀察的事物。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消失於絕對主觀性,即心靈之中。主體和客體並沒有消失,真正消失的是它們之間的鴻溝,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它原本就不存在。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你無法看到心靈,因為它即是觀者;但在另一種意義上,你除了心靈之外從未覺知到任何事物,因為它即是被看到的萬物。
康德感嘆我們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的矛盾,無論你喜歡與否,命題與反命題就像連體嬰兒,總是會同時出現,在這個對立統一的世界裡,充滿了矛盾和未知,如何辯證的看待問題,是人生的必修課。感謝您耐心的閱讀,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