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世界總是充滿了矛盾

2020-12-03 柴巍老師

哲學與心理系列之二十四:

感謝您持續的關注!康德(1724年至1804年)可以說是聯合國概念之父,是啟蒙運動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他認為沒有任何事情會比人的行為要符合他人的意志更可怕了,所以他強調自由意志,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

德國人的集體潛意識中都有遵守秩序的認識,而康德則是遵守秩序的典範,他過著如太陽般精準的生活,就像時鐘一樣準確無誤,人們會把康德出現的時間設定為調整時鐘快慢的時間,有一次康德因為看盧梭寫的《愛彌兒》太專注,忘記了出門,結果所有人的時鐘都變得不準確了。

康德調和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爭,當時的理性主義者認為人類的心靈是所有知識的基礎,而經驗主義者則認為我們對於世界的了解都是從感官而來的。而康德認為,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觀念,是我們同時通過感官與理性而得到的,他認為理性主義者將理性的重要性說得太過火了,而經驗主義者則過分強調感官的經驗了。

舉例來講,戴上有色眼鏡,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有色。心靈影響了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它不僅會簡單的接受,而且會主動的塑形。就像把水倒進一個玻璃壺裡,水立刻會順應水壺的形狀一般,同樣我們的感官認知也會順應我們的直觀形式,做出一些合理性的解釋。

現代量子物理認為觀察者會影響事物的發展,這其中最經典的部分就是雙縫實驗,在沒有觀察者觀察時,光子通過雙縫呈現的是明暗交替的幹涉條紋,當出現一個觀察者時,光子通過雙縫呈現的是清晰的兩個條紋,也就是說觀察者會影響事物的發展,物質的運動會受感官的影響,當然這是在微觀領域。

康德認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樣的,我們永遠無法確切知道事物本來的面貌,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我們眼中看到的事物。

他認為人類對於世界的觀念受到兩種因素左右,一個是我們必須通過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知識的原料;另一個因素就是人類內在的情況,例如我們所感知的事物都是發生在時空之中,而且符合不變的因果律,我們可以稱之為知識的形式,人類天生容易被因果律所控制,就像貓會追一個球,而人不會一樣。

康德的倫理學認知是:辨別是非的能力就像理性的其他物質一樣是與生俱來的,就像我們都有感知事物因果關係的智慧一樣,我們都能夠感知普遍的道德法則。道德法則和物理法則一樣,都是絕對能夠成立的基本法則。它適用於古往今來的每一個社會,每一個人,它不會告訴你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做什麼事,而是告訴你在所有的情況下你應該有的行為。

康德提出了四個著名的二律背反的哲學原則,第一個正題是世界在時間上有一個起點,就空間來說也是有限的;反題是世界在時間上沒有一個起點,就空間來說沒有界限,從時間和空間這兩個方面來說,他們都是無限的。

這是個無解的問題,迄今為止人類的觀測技術也無法回答,時間是依附於空間的,沒有空間也就沒有時間,有沒有起點不知道,大爆炸理論也只是假設,我們現在唯一知道的就是宇宙還在不斷的膨脹,但宇宙的界限在哪裡、有多大?誰也回答不了。

第二個正題是每一個複合實體都是由單純的部分構成的;反題是每一個複合實體都不是由單純的部分構成的。

這要看是什麼樣的實體,提純了的實體還是有雜質的實體,即使是原子核,也不是用單純的部分構成的,它包含了各種粒子。

第三個正題是世界上各種事物的因果關係都依照自然律;反題是示世界上各種事物的因果關係有一類依照自然律,另外一類依照自由律。

超過臨界質量的宏觀世界依照自然律,而微觀世界依照自由律,在微觀世界中,物質會突然出現,然後又會突然消失,然後又會突然出現,飄忽不定,遵循海森堡定律,無常且無法測量。

第四個正題是有一個絕對的必然存在;反題是沒有一個絕對的必然存在。

這也是一道難題,很難證明,我說有吧,它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說沒有吧,又似乎有些什麼,看看這段話是否對你有啟發:知者無法被知道;觀者無法被觀察;研究者無法被研究。真正、絕對的主觀性即是你現在覺知的所有事物,但當你認識到這一點時,你的認同感必須同樣也轉向你所覺知的所有事物,當這一刻發生時(現在它正在發生),你將不再感覺自己割裂於此刻所觀察的事物。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消失於絕對主觀性,即心靈之中。主體和客體並沒有消失,真正消失的是它們之間的鴻溝,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它原本就不存在。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你無法看到心靈,因為它即是觀者;但在另一種意義上,你除了心靈之外從未覺知到任何事物,因為它即是被看到的萬物。

康德感嘆我們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的矛盾,無論你喜歡與否,命題與反命題就像連體嬰兒,總是會同時出現,在這個對立統一的世界裡,充滿了矛盾和未知,如何辯證的看待問題,是人生的必修課。感謝您耐心的閱讀,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哲學世界中存在一個「物自體」,看看哲學家康德、叔本華怎麼說
    一、康德哲學中的「物自體」問題 在康德的批判哲學中存在著「物自體」的矛盾問題:康德把客觀世界劃分為現象世界和物自體世界。在康德看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只是通過先天形式認識到的現象,而不是自在之物。
  • 從康德的「二律背反」窺探宇宙終極奧秘,物質是否可無限細分?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可以算作是一個時代的標誌,他對世界的深度思考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四組「二律背反」直接叫停了唯理論和經驗論關於本體論的多年恩怨。在二律背反之前,人們總是能從相反的角度看待事物,並得到理性而矛盾的結論。比如唯心論和唯物論的關於「意識與物質,誰是本源」的爭論。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處於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被視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者。康德是個處於經院裡玄想的學者,以主觀唯心的方式試圖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康德的思想體系龐大,且充滿矛盾之處,他首先將統一的概念拆解,再試圖調解它們。
  • 康德:理性神學如何可能
    斯維登堡承認超自然的靈魂的存在,康德嘲諷他的靈異世界是「疑病症氣血跑錯方向的結果」。然而,以龐思奮觀之,康德雖然不同意斯維登堡的狂熱的神秘主義與癲狂個性,但這並不意味著康德拒絕一切形式的神秘思想。比如,對於人性中何以會存在「根本惡」的問題,康德給出的解答無法使人信服,其論證具有神秘主義的傾向。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2.康德批判哲學體系的形成休謨的挑戰對於康德而言,休謨最重要的理論貢獻就在於以懷疑論來對抗一切有關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的斷言。休謨的這一觀點嚴重地威脅到自然科學的哲學根基,整個科學大廈都搖搖欲墜,但又無法反駁,這使康德那充滿自然科學信念的頭腦受到極大的震撼。休謨的挑戰在他看來決不能迴避。
  • 康德、莊子、量子力學:康德為什麼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哲學家康德無疑屬於第一種人物。康德去世後,他的思想一直影響著西方近現代哲學的發展,如新康德主義。這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康德和黑格爾的對照。和康德類似,黑格爾也是德國古典哲學大師,是當時鼎鼎有名的思想家。但兩人後來的名聲和影響卻差別甚大。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另一方面,盧梭以標新立異的方式突出了自然、自由與文明、進步之間的矛盾,促使啟蒙主義開始了自我反思。與此同時,作為哲學核心部門的形上學面對休謨的懷疑論和法國唯物主義的攻擊而名存實亡。對康德來說,所有這些問題亦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個問題 在嚴格受自然法則限制的世界上,人究竟有沒有自由,有沒有不同於一般自然存在物的價值和尊嚴 康德之所以把問題集中在自由問題上,是因為在他看來自由才是促使形上學產生的源泉和動力。就此而論,康德所面臨的問題是形上學問題,也是我們稱之為「終極關懷」的問題。康德曾經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把哲學問題歸結為三個問題:1、我能認識什麼?2、我應該做什麼?
  • 康德美學:朱光潛
    ——第九節這樣,康德認為就可以解決審美判斷雖是單稱的、主觀的,而仍有普遍有效性的矛盾。(c)從關係方面看審美判斷「關係」指的是對象和它的「目的」之間的關係。上文已提到康德對於「目的」的看法以及對於「客觀的目的性」(完善)和「主觀的目的性」(美)所作的分別,這些都是他從關係方面看審美判斷所得的結論。他所要說明的關於這方面的矛盾是:美的事物雖沒有明確的目的而卻有「符合目的性」。沒有明確的目的,因為審美判斷不涉及概念;有符合目的性,因為對象的形式適合於主體的想像力與知解力的自由活動與和諧合作,這仿佛是由一種「意志」(康德沒有明說「天意」)來預先設計安排的。
  • 康德的「自由」、「物自體」及其他
    「是什麼」總是意味著「本不該是什麼」,而對於「該是什麼」,似乎在科學知識上沒有一個正面的、肯定的回答。康德並且還指出,如果要為「本該是什麼」這個問題給出正面的、肯定的回答,則一定會出現「矛盾」。「物自體」「本應是什麼」以在理論知識上的矛盾性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獨特性,並「防止」說「本不應是什麼」這種「自由」權力被「剝奪」——使之「不受限制」,不受「侵犯。」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年《論各種不同的人種》1781年《純粹理性批判》1783年《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1784年《從世界公民的觀點撰寫世界通史的想法》1785年《道德形上學的基礎》1788年《實踐理性批判》1790年《判斷力批判》1793年《論純粹理性範圍內的宗教》1795年《論永久和平
  • 康德美學思想方法的啟示:人類的認識為什麼離不開辯證思維?
    在康德看來,世上有一種現象比較特殊——美,對於美的理解或解釋,必須採用另一種思維——矛盾思維(辯證法),唯有矛盾思維才能揭示美的性質。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的「審美判斷力」概念即包含這種矛盾思維:兩種對立因素之綜合統一,學者們又稱之為「二律背反」。所謂「二律背反」是指兩個相互對立或排斥的觀念同時出現在同一思想過程中,這是康德美學提出的矛盾性思維。
  • 在康德與黑格爾間閱讀馬克思
    柄谷行人認為,馬克思採取了與康德相同的視角,即使共產主義理念在實踐中遭遇種種挫折,並不與該理念所帶來的未來願景相矛盾,因為歷史終究是開放的,它還遠未行至終點。於是,康德出現在了柄谷的理論視域中。  相較於黑格爾,康德哲學最大的特徵就在於它具有真正的開放性。康德承認人類理性有其自身界限,因而存在著「可思而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理念則是理性的純粹概念,它作為自在之物只是一種出自思辨意圖上的主觀設定,因而不具有經驗的實在性。因此,康德認為,理念對認識僅有範導性的作用,即引導知識到達最為完備和系統的整體。
  • 康德努力證明,先驗綜合判斷是可能的,普遍必然性知識是可能的
    康德認為,知識就是判斷,但不是所有判斷都是知識。傳統判斷分為兩種: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分析判斷的賓詞闡明的只是主詞已包括的東西,如一切孕婦都是女性,因此它們不產生知識。綜合判斷的賓詞並不包含在主詞中,例如,物體都有重量。綜合判斷能擴充人類的知識,但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也不能構成知識。
  • 哲學評論第83期——康德是如何將人類文明封印在洞穴之中的?
    現代文明是一種洞穴文明,在它的發展之初就充斥著諸多矛盾。
  • 明代的思想矛盾與突破:認識矛盾是客觀存在,走向無限性
    上一講到了有限無限的矛盾走向了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而這正是四百年後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走的路徑。讓我們繼續往下講。他們正確地看到,有限無限的矛盾是客觀的存在,並非人們主觀的虛構。但他們卻把這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形上學地割裂開來,這就成了康德所謂的「二律背反」,不可解決了。列寧說得好:「有限和無限=同一個世界的部分、階段。不是這樣嗎?」無限有限是相互依存的對立統一,無限是由有限構成的,它並不存在於有限之外。而是寓於無數的有限之中。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對於宇宙空間的認識,總是有限的。但沒有什麼固定的界限是不可越過的。而不斷地超越有限的界限,正是在走向無限、認識無限。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唯理論者認為,我們憑藉理性直覺,就可以知道由天賦原則形成的公理,然後我們憑藉這些公理,就可以引出對世界的完整描述,這些並不依賴於我們的經驗;反之,我們依據感覺經驗而得到的知識,歸根結底只是個別的、相對的和偶然的,不能成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學知識。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然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雙方一直處於爭論當中,經驗主義者指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而理性主義者則指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結合了兩者的觀點。康德指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性(康德與亞里斯多德一樣,將這種理性稱為範疇),而理性則是天賦的。
  • 喵星人的世界充滿矛盾?討厭水卻喜歡進浴室,貓咪到底在想什麼?
    幾乎十隻貓咪裡至少有七隻貓咪是對水敏感的,同時也對浴室充滿興趣的,或許喵星人的世界就是如此奇妙,生活總是在跟矛盾做鬥爭,但這就是貓咪的可愛之處呀!在接下來的內容裡,我會給大家講講貓咪「討厭水卻喜歡浴室」是什麼原因,相信貓奴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探究這個問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貓咪是一種「好奇心」很嚴重的動物!
  • 讓中國博士都頭疼,覺得自己像文盲的哲學家康德,到底在說什麼
    事實上,「三大批判」所對應的恰是康德提出的靈魂的三大官能,即認知、欲求和感受。在康德眼裡,靈魂不是虛無縹緲的想像,而就是一種思維實體的存在。在《實踐理性批判》的序言部分,康德指出:「但是,在思辨理性的所有觀念當中,自由是我們先天就知道其可能性,卻又仍然理解不透的唯一一種理念,因為它是我們所知道的道德法則的條件。」
  • 康德哲學系列:為什麼康德的認識論,可以自稱「哥白尼式革命」?
    所以,其實在人類和這個真實的世界之間,有一層「屏幕」,或者說,我們永遠都帶著一副有色眼鏡看世界,讓我們無法真實地看到這個世界的本身,或者康德所說的「物自體」,也就是事物本來的樣子。其實,從科學上講也是一樣的,因為人眼所能感知到的光波波長範圍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們看到的蘋果,並不是蘋果這個「物自體」的全部,只是我們人眼能感知的光波範圍內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