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到了有限無限的矛盾走向了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而這正是四百年後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走的路徑。讓我們繼續往下講。
他們正確地看到,有限無限的矛盾是客觀的存在,並非人們主觀的虛構。但他們卻把這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形上學地割裂開來,這就成了康德所謂的「二律背反」,不可解決了。列寧說得好:「有限和無限=同一個世界的部分、階段。不是這樣嗎?」無限有限是相互依存的對立統一,無限是由有限構成的,它並不存在於有限之外。而是寓於無數的有限之中。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對於宇宙空間的認識,總是有限的。但沒有什麼固定的界限是不可越過的。而不斷地超越有限的界限,正是在走向無限、認識無限。
在這個矛盾的問題上,王夫之由于堅持了樸素的辯證法,明顯地比前人高出一籌。他提出的「積而成久大者」的命題,不僅看到了有限無限的聯繫,而且初步意識到有限向無限的轉化。他說:上天下地日宇,往古來今曰宙。雖然,莫之為郛郭也。惟有郭郭者,則旁有質而中無實,謂之空洞可也,宇宙其如是哉!宇宙者,積而成久在者也。二氣洇縕,知能的兩種作用,此指天地運動)不舍,故能成久大。
王夫之這裡講的「久」,指時間的持續,「大」,指空間的廣延。他認為,宇宙無論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不能說外有一圈城牆(「郛郭")。就是說,不能看成有限的。在他看來,宇宙是由無數具體事物的時間、空間不斷積票而成的。有限時間的不斷積累而構成無限的時間之「久」,有限空間的不斷積累而構成無限的空間之「大」。可是,這種不斷積累,又是怎麼形成的呢?王夫之指出,這是由於陰陽二氣的作用和天地乾坤的運轉不息。一句話,是由物質運動造成的。王夫之這樣論證時間、空間的無限性,在中國古代史上別具一格,是一個創見。
古老的蓋天論曾有「天不滿西北」之說,認為北極為天在北方的極限,「北極之北,經星之所不至,當不得謂之天」。王夫之質問,如果是那樣的話,「極北之蒼蒼者果何名邪"?不是「天」,又應該叫做什麼呢?王夫之承認,「北極之北,人無可得而紀焉。無象可指,無動可徵。」但他堅信北極絕不是一個極限。西方傳教士根據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認為那裡便是最外層的「天」即所謂「宗動天」。王夫之則諷刺「無異於畫蛇添足」王夫之還發揮了柳宗元關於宇宙「無中無旁」的思想。
由於到處是「中」,實際上沒有絕對的「中」。所謂東西南北和前後左右,實際上都是參照一個中心來確定的。既然沒有絕對的中心,那麼各種方向和方位。也都是相對而言的。
王夫之對「太極」的詮釋,更深化了他的無限觀。一般人總以為,「太極」極其大而到了一個極限。王夫之則認為,「太極者,無有不極也,無有一極也。惟無有一極,則無所不極。」這樣以「無極」釋「太極」,也正是柳宗元講過的「無極之極」的意思。這種觀念如果再具體化,從宏觀來看,「大至無窮以為載之函」;從微觀來看,「細至無吵以為破之人」這種空間無限的觀念,的確是很有水平的。只是沒有充分發揮「天外有天」的思想。也沒有發揮多元天地的思想。
以上我們所考察的,是中國古代關於宇宙空間有限無限的理論。但我們同樣不能不提到現代流行的「大爆炸」宇宙論。「大爆炸」宇宙論既為宇宙時間的始終立了兩個坐標,它必然也要為宇宙空間最終劃出一個邊界。
無論如何,這個範圍的大小是可以計算的,因而它必然是有極限的、有邊界的,並無疑是封閉的。然而。我們循著中國古代哲學家和科學家的思路,同樣不能不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在這個宇宙邊界的外面是什麼?這個難題可以暫時擱置起來不回答、但問題本身是絕對無法迴避的。再一個是,這次大爆炸所形成的我們這個宇宙,是不是唯一的宇宙?換句話說,還有沒有其他的大爆炸所形成的其他的宇宙?這實際上又是一個老問題,宇宙是多元的還是孤獨的。
在我們看來,「大爆炸宇宙論」者所做的一切觀測和計算的工作,都局限在這次大爆炸所形成的宇宙空間之內,他們只是正在證明這個宇宙空間有限,並未證明整個宇宙空間有限。這樣說來中國古代沒有解決的這個問題,人類還要在新的時代和新的水平上繼續討論、繼續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