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思想矛盾與突破:認識矛盾是客觀存在,走向無限性

2020-12-03 百家號

上一講到了有限無限的矛盾走向了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而這正是四百年後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走的路徑。讓我們繼續往下講。

他們正確地看到,有限無限的矛盾是客觀的存在,並非人們主觀的虛構。但他們卻把這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形上學地割裂開來,這就成了康德所謂的「二律背反」,不可解決了。列寧說得好:「有限和無限=同一個世界的部分、階段。不是這樣嗎?」無限有限是相互依存的對立統一,無限是由有限構成的,它並不存在於有限之外。而是寓於無數的有限之中。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對於宇宙空間的認識,總是有限的。但沒有什麼固定的界限是不可越過的。而不斷地超越有限的界限,正是在走向無限、認識無限。

在這個矛盾的問題上,王夫之由于堅持了樸素的辯證法,明顯地比前人高出一籌。他提出的「積而成久大者」的命題,不僅看到了有限無限的聯繫,而且初步意識到有限向無限的轉化。他說:上天下地日宇,往古來今曰宙。雖然,莫之為郛郭也。惟有郭郭者,則旁有質而中無實,謂之空洞可也,宇宙其如是哉!宇宙者,積而成久在者也。二氣洇縕,知能的兩種作用,此指天地運動)不舍,故能成久大。

王夫之這裡講的「久」,指時間的持續,「大」,指空間的廣延。他認為,宇宙無論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不能說外有一圈城牆(「郛郭")。就是說,不能看成有限的。在他看來,宇宙是由無數具體事物的時間、空間不斷積票而成的。有限時間的不斷積累而構成無限的時間之「久」,有限空間的不斷積累而構成無限的空間之「大」。可是,這種不斷積累,又是怎麼形成的呢?王夫之指出,這是由於陰陽二氣的作用和天地乾坤的運轉不息。一句話,是由物質運動造成的。王夫之這樣論證時間、空間的無限性,在中國古代史上別具一格,是一個創見。

古老的蓋天論曾有「天不滿西北」之說,認為北極為天在北方的極限,「北極之北,經星之所不至,當不得謂之天」。王夫之質問,如果是那樣的話,「極北之蒼蒼者果何名邪"?不是「天」,又應該叫做什麼呢?王夫之承認,「北極之北,人無可得而紀焉。無象可指,無動可徵。」但他堅信北極絕不是一個極限。西方傳教士根據亞里斯多德的理論,認為那裡便是最外層的「天」即所謂「宗動天」。王夫之則諷刺「無異於畫蛇添足」王夫之還發揮了柳宗元關於宇宙「無中無旁」的思想。

由於到處是「中」,實際上沒有絕對的「中」。所謂東西南北和前後左右,實際上都是參照一個中心來確定的。既然沒有絕對的中心,那麼各種方向和方位。也都是相對而言的。

王夫之對「太極」的詮釋,更深化了他的無限觀。一般人總以為,「太極」極其大而到了一個極限。王夫之則認為,「太極者,無有不極也,無有一極也。惟無有一極,則無所不極。」這樣以「無極」釋「太極」,也正是柳宗元講過的「無極之極」的意思。這種觀念如果再具體化,從宏觀來看,「大至無窮以為載之函」;從微觀來看,「細至無吵以為破之人」這種空間無限的觀念,的確是很有水平的。只是沒有充分發揮「天外有天」的思想。也沒有發揮多元天地的思想。

以上我們所考察的,是中國古代關於宇宙空間有限無限的理論。但我們同樣不能不提到現代流行的「大爆炸」宇宙論。「大爆炸」宇宙論既為宇宙時間的始終立了兩個坐標,它必然也要為宇宙空間最終劃出一個邊界。

無論如何,這個範圍的大小是可以計算的,因而它必然是有極限的、有邊界的,並無疑是封閉的。然而。我們循著中國古代哲學家和科學家的思路,同樣不能不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在這個宇宙邊界的外面是什麼?這個難題可以暫時擱置起來不回答、但問題本身是絕對無法迴避的。再一個是,這次大爆炸所形成的我們這個宇宙,是不是唯一的宇宙?換句話說,還有沒有其他的大爆炸所形成的其他的宇宙?這實際上又是一個老問題,宇宙是多元的還是孤獨的。

在我們看來,「大爆炸宇宙論」者所做的一切觀測和計算的工作,都局限在這次大爆炸所形成的宇宙空間之內,他們只是正在證明這個宇宙空間有限,並未證明整個宇宙空間有限。這樣說來中國古代沒有解決的這個問題,人類還要在新的時代和新的水平上繼續討論、繼續探索下去。

相關焦點

  •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contradiction揭示事物矛盾存在的狀況、矛盾的共性和個性及其相互關係的一對哲學範疇。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的絕對性、共性。
  • 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哲學方法與實踐基礎
    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於次要和服從的地位」。所以,認識了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也就認識了起領導和決定作用的矛盾因素,認識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階段性特點和矛盾解決之法。
  •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異,都應把它看作是客觀矛盾的反映。客觀矛盾反映入主觀的思想,組成了概念的矛盾運動,推動了思想的發展,不斷地解決了人們的思想問題。   黨內不同思想的對立和鬥爭是經常發生的,這是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新舊事物的矛盾在黨內的反映。黨內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鬥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 《實踐論》《矛盾論》與百年中國曆程
    毛澤東哲學思想中特別強調的「能動性」觀念,據考證來自於《孫子兵法》的「能為」觀念,植根於《易經》以來的「通變」思維方式(參見[美]田辰山《中國辯證法:從〈易經〉到馬克思主義》,134-137頁)。 世界充滿矛盾,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有兩方面意義:其一,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世界就是矛盾的集合體。
  • 《實踐論》《矛盾論》的指導作用永放光芒
    《矛盾論》寫作的直接原因同《實踐論》一樣,是「為了同一的目的」,也是為了反對黨內存在的主觀主義特別是嚴重的教條主義,為提升黨的幹部的思想水平,為中國共產黨人正確地領導現代中國的革命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工具。
  • 為什麼說《矛盾論》是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法則?用實例吃透矛盾論
    《矛盾論》的精髓在於教會人們如何用矛盾的觀點觀察世界和發現問題,然後再運用《實踐論》的方法解決問題。這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表裡。 思維是行動的先導,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矛盾論》指出,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貫穿於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
  • 當今世界存在的九大矛盾
    認識這個充滿矛盾的時代,認識這個充滿希望的時代,站在人類道德道義的制高點上,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我們在當前選擇正確方略的基點。  在世界範圍內,存在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有延續既往的,也有不斷增加的,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也是影響世界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 專家:毛澤東社會矛盾理論的當代意義
    這些思想對辯證看待、科學對待我國當前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啟示價值。 承認社會矛盾的客觀存在是正確解決社會矛盾的基本前提 毛澤東最早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是在1956年4月《人民日報》發表的經中央政治局討論、他親自修改的《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一文中。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識過程具有反覆性、前進性和無限性
    認識過程具有反覆性、前進性和無限性。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總是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能完成。從認識客體來看,世界上的事物總是複雜多變的。任何事物的結構都是複雜的,層次都是多層的,屬性都有多種。
  • 浙大專家:十九大提的主要矛盾轉變,有其內在的必然邏輯
    早在2005年,一場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否發生轉型的爭論就悄然興起。有學者提出,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而絕大部分學者並不認可這一觀點。為統一思想認識,黨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兩個沒有變」的論斷,強調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性質沒有變,主要矛盾也並沒有發生變化。
  • 中國智慧新發現,無矛盾世界即將出現!
    今日文章的題眼是」矛盾」,出場的角色有感知邏輯意識體系、客觀物質存在意識體系、生命存在意識體系、唯心主義意識體系、生存競爭意識體系等等。先生以是否有「矛盾」為標尺,把我們經常討論的、上面列出來的幾大意識體系分成兩個陣營,有矛盾的陣營和無矛盾的陣營,前者包括客觀物質存在意識體系、生命存在意識體系、唯心主義意識體系、生存競爭意識體系,後者包括感知邏輯意識體系。
  • 異化是矛盾痛苦的根源,我們即將走出困境!
    生存者:你指出我們人類是一種錯誤的存在,是存在的異動和異化,我們暫無反駁的理由,這讓我們內心五味雜陳,思想處處都在矛盾之中。我們說,人貴有自知之明,看來我們既不自知,更未自明,我們糊裡糊塗地將生存進行到如今,至今不明白為了什麼而生存。這已經不是笑話,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 莊園制度和莊園經濟,魏晉南北朝,民族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問題
    然而,並不能因此而否認民族矛盾的存在。這是因為,國內各民族之何的矛盾,來抓於各民族之間的自然形成的差異。例如民族血緣關係的不同,主要居住地區的差別,各民族文字和語言、風俗和習慣乃至心理特徵、生活方式等等的不一致,都會在各民族之間產生各式各樣的矛盾。即使在沒有各民族統治者製造和挑撥民族糾紛的情況下,這些差異與矛盾,也是客觀存在的。
  • 人民內部矛盾學說的開山之作
    他認為,無產階級思想與非無產階級思想的矛盾,工人階級與農民的矛盾,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矛盾,人民群眾與領導者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與官僚主義者之間的矛盾以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矛盾,這些都是人民內部矛盾。在他看來,解決人民內部矛盾,要採取和風細雨的辦法,也就是「團結—批評—團結」的辦法來解決。
  • 從哲學上思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比如,當舊的社會主要矛盾解決後,如果繼續在一般性的物質文化需求層面去增加供給,就會忽視創新升級、錯誤配置資源,導致產品產能過剩、延誤轉型升級、損耗資源環境,出現低層次徘徊、低效率循環的局面,直至陷入某種發展陷阱。認識矛盾,把握矛盾,是掌握工作主動權的重要前提。 舊統一和組成此統一的對立成分讓位於新的統一和組成此統一的對立成分,於是新過程就代替舊過程而發生。
  • 宇宙法則之矛盾定律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矛盾問題及矛盾現象。一些矛盾長期不能解決,久而久之,我們就覺得矛盾是無法調和的問題,它是自然的一種存在。矛盾的本質是什麼?宇宙真的存在「矛盾」嗎?自然界中事物之間的「矛盾」關係可以被調和統一。2、在人類意識中的表現。起初,人類智力低下、思想低級,不能解釋自然中的現象,於是形成思想矛盾和哲學悖論。隨著知識的拓展、智力的提升,很多現象被合理解釋,矛盾思維被統一,悖論被解決。
  • 兵強國富,且不存在尖銳的族群矛盾,卻為何仍分崩瓦解?
    並且,在威爾遜世界「民族自決」思想的指導下,許多原本統一的超級大國和地區性大國,也因不斷激化的民族矛盾而分崩瓦解,奧匈帝國、蘇聯、南斯拉夫,就是其中的典型。然而,有一個國家卻不是其中的典型。這個國家民族組成不算太複雜,兩大主體民族間也不存在太大的仇恨,卻仍舊在世紀之末走向解體。這個國家就是捷克斯洛伐克。
  • 生命理念極端矛盾,生命其實並不存在!
    而生命本身並非是一種具體的、實在的存在,生命其實就是一種理念,是倫理邏輯的出發點。說得更通俗一些,生命就是一種道理,有生命,就是有了這個道理,必須遵循這個道理。這個「道理」經由演繹發展就成了人間世界。你這說法的確聞所未聞,生命並不是我們認為的客觀存在,生命是一個人為的概念,如果這個概念不成立,或者邏輯不通,生命就並不存在。事物得以長久存在是因其邏輯圓滿,邏輯不通,不能自洽的概念不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