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矛盾論》是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法則?用實例吃透矛盾論

2020-12-07 騰訊網

智慧人生是我們幾乎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智慧雖然不能保證我們的人生萬事順遂,卻是我們遭遇困境時披荊斬棘的利器。電影《教父》裡有一句經典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怎麼樣才算是智慧?拋開晦澀繁瑣的哲學概念不談,筆者也認同智慧就是洞悉事物本質的能力。古人說大道至簡,看似紛繁複雜的諸事萬物背後,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是最簡潔的自然法則。

那麼問題又來了,什麼是事物的本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我們的這些困惑,前賢先哲們都進行過深入而精闢的思考和論述。所以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絕非妄語,閱讀那些經過歷史和實踐檢驗的偉人著作是獲取智慧的捷徑。

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教導我們說,所謂的本質集中體現在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無論情況多麼複雜,問題的解決實際上就是一個認識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理解領悟了主席的矛盾觀,就相當於獲得了將複雜問題化繁為簡的密碼。

換言之,《矛盾論》是用來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法則,完全可以用實例去吃透矛盾論。

認識矛盾:萬事萬物都是矛盾的複合體

從歷史的視角來看,《矛盾論》成書於1937年夏天。當時全面抗戰的硝煙開始燃遍中華大地,我們的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大考驗。

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在這千鈞一髮的緊要關頭,毛主席依然抽出寶貴時間寫了這麼一篇哲學名著,其目的就是為了為了克服和糾正黨內存在的嚴重的教條主義錯誤。

主席的《矛盾論》開宗明義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一語中的地指明了矛盾在自然界和人類歷史發展中所發揮的決定性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整個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大廈的哲學根基就是矛盾學說和實踐理論。《矛盾論》的精髓在於教會人們如何用矛盾的觀點觀察世界和發現問題,然後再運用《實踐論》的方法解決問題。這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表裡。

思維是行動的先導,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矛盾論》指出,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貫穿於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通俗地講就是,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認識世界就是認識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我們解決一切複雜問題的思想理論前提。

準確的概念界定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出發點,筆者在本文中無意對矛盾概念進行哲學元理論層面的辨析。但必須指明的是,哲學話語中的矛盾根本區別於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社會矛盾」、「邏輯矛盾」等負面詞彙。

關於矛盾的含義,偉人一針見血地指明,事物的矛盾法則就是對立統一的法則,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簡單來講,不同就是對立,差異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

日有升有落,月有盈有缺,人有得意又失意,這就是對立。但同時日月盈昃,春華秋實周而復始,人生也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就是統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相互依賴、互為前提。一旦一方消失,另一方就不再是自己本身。

地主和佃戶是一對矛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一對矛盾。然而沒有地主,其實也就沒有佃戶的概念,沒有資產階級作為參照也就不會有無產階級的說法。

從認識世界的角度看,萬事萬物的存在都需要一個客觀前提,有前提條件就是要有對比,這個相對的對比關係就是矛盾。

例如一杯水能夠以液態水的形式存在的前提就是要有合適的溫度和大氣壓。溫度過高變成水蒸氣,溫度過低凝結成冰。這裡所講的溫度高低就是一組對立統一的矛盾觀念。

其次,人對客觀世界的任何認識也都是通過頭腦中存在的相對觀念獲得的。沒有短,也就不存在長的概念;沒有高,人們就不知道什麼是低;沒有白,就不會有人知道什麼是黑;沒有壞的襯託,人們就無法理解什麼是好。

從改造世界的層面分析,人們所有的行為和實踐活動都依賴於大腦的指揮。而大腦對事物的判斷也必須依賴於一定的理論認識,這一認識過程同樣充滿著矛盾運動。

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吃飯問題為例。我們用筷子夾一盤青椒炒雞蛋中的雞蛋,為什麼夾中的是雞蛋而不是青椒?那是因為青椒是青色的而雞蛋是黃色的。不僅如此,他們的形狀、氣味等方面的差異都是矛盾。

大腦對盤子裡的這些矛盾綜合體進行對分析比對,我們才能準確地判斷哪個是雞蛋哪個是青椒。

總體來講,為什麼說《矛盾論》是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法則?這是因為萬事萬物無一例外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抽象的矛盾在現實中就具體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複雜問題的複雜之處並不在於問題的本身,而在於其所包含的矛盾關係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大千世界的複雜與否都是相對而言,因時因地而異的。因此,我們在面對複雜問題時首先要保持正確心態:事物都是萬千矛盾集結的複合體,原本複雜;但是再複雜的事物都是由最簡單的矛盾關係交織而成,都能破解。矛盾客觀存在,不可迴避,更不必畏懼。

分析矛盾:釐清主次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內容

對於複雜問題的研究,認識矛盾是第一位,分析矛盾的主次是第二位的。所謂分析,其實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一分為二,統籌兼顧的辯證方法。偉人強調,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特別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何為主要矛盾?中國古人常說的:「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挾天子以令諸侯」等都是主要矛盾理論的通俗論述。革命導師列寧也曾提出「政治事態好比一條錯綜複雜的鏈子,你要抓住整條鏈子就必須抓住主要環節。」

這也就是說,抓住了主要矛盾就能盤活全局,綱舉而目張,執本而末從。

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把矛盾學說正確應用於中國國情的分析,牢牢抓住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即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中國人民同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而社會性質又直接決定了中國的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在對社會主要矛盾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我黨制定了科學合理的革命綱領和政策:抗戰時期建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反對日本侵略,優先解決民族矛盾;解放戰爭時期聯合一切進步力量打擊國民黨反動派,解決階級矛盾。

既然任何複雜事物的發展,往往不止一對矛盾,而是同時面臨著多對甚至無數的矛盾。如何釐清這些矛盾關係?毛主席也說過,如何才能分析好事物的矛盾?沒有什麼技巧,最基礎的是大量的調查和實踐。

因為辯證法的思維就是要人們全面的看問題,杜絕主觀片面。人們常說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就是這個意思。

建國後,毛澤東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主要矛盾學說,把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歸結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哲學基礎。

然而由於各種複雜的歷史因素,毛主席在對社會矛盾分析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戰略誤判,背離了實事求是原則,使得許多正確的矛盾分析成果沒能得到堅持和貫徹,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也遭遇了重大曲折。

這就從側面啟示我們,必須要全面準確對運用主要矛盾學說,對社會主要矛盾、基本國情和社會發展階段作出正確判斷,在此基礎上作出正確的政策決策和發展戰略,否則就會在實踐上栽跟頭。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包括身體、事業、情感在內的多重矛盾。以筆者為代表的博士生群體為例,論文難發、畢業無望,身體疲憊、髮際線升高,情感受挫、經常與女友(或男友)吵架。這些令人焦頭爛額的問題糾纏在一起,構成幾乎所有博士生普遍面臨的「複雜問題。」

那麼如何在這些問題中抓住主要矛盾?如果身體的睏乏源於論文寫作和發表的焦慮,和女友(或男友)的爭執也是因為學習受挫,前途渺茫。

那麼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暫時克服身體的不適,通過溝通取得女友(或男友)的諒解,集中精力完成論文的寫作和發表,其它問題也就隨之解決了。

另一種情況是雖說學生當以學位為重,如果論文寫作的困境和感情的不順都源於身體的不適,那麼此時身體的健康狀況就是當前的主要矛盾。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一定時間內集中修養身體,恢復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地處理其它問題。

當然,我們對主要矛盾的強調絕不意味著忽視甚至否定次要矛盾。一分為二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維模式。主要矛盾固然重要,但如果次要矛盾處理不當,主次矛盾就可能發生逆轉,影響事物的健康發展。

偉人強調,「革命鬥爭中的某些時候困難是主要矛盾,在相反的情形之下順利是主要矛盾。如果是革命黨人犯了錯誤的話但順利也能轉化為困難。」在民主革命時期,戰爭是主要矛盾,其他工作包括經濟建設,都是環繞著它展開的。但是毛澤東並不因為革命戰爭是主要矛盾就忽視了經濟工作。

他認為,「革命戰爭的激烈發展要求我們動員群眾,進行各項必要和可能的經濟建設事業,經濟基礎不穩就會嚴重影響革命戰爭的大局。」再以教育問題為例,應試教育體制下課堂知識是評價學習成果的主要依據,是主要矛盾,但教育絕不應該局限於課堂教育。

中國當前的中小學教育一直有一個怪現象:教材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經」,凡教材以外的書籍都是「課外書」甚至「閒書」。

一個學生學習教材是走正道,閱讀其他書就是「不務正業」。但教材知識從何而來?難道不是從人類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汲取而來的麼?學習課堂之外的知識,難道不是「魚兒回歸大海」般酣暢淋漓嗎?

如果過度追求課堂學習而忽視其它生活技能和興趣的培養,離開校園之後就難免遭受生活的拷打。世間凡事,知易行難。正確辨析事物的矛盾規律,分清主次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一門技能,需要的是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在挫折困難中磨礪出來的堅忍不拔之志。

而且矛盾雙方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沒有永遠強大的敵人,也沒有永遠弱小的自己。只要堅持不懈,任何困難的解決都會水到渠成。

解決矛盾:解決複雜問題的關鍵在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於複雜問題的處理絕不能空談矛盾規律,而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一般的矛盾規律是從具體實踐和經驗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

但是如果將之絕對化和普世化就會終結真理,因為真理總是具體的。偉人在《矛盾論》中教導我們說,「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於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

這為我們解決複雜問題指明了方向,要求我們根據事情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切忌不加對比,一概而論。

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這組觀念範疇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是普遍適用的矛盾運動規律。但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生產關係嚴重束縛生產力發展時,生產關係的變革就會在矛盾運動中發揮決定作用,中國改革開放的邏輯大致如此。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一般論述中,資本家和工人是一對天然對立的矛盾體。社會主義革命的主體一定是工人階級,革命對象是資產階級。

偉人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和矛盾分析後提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佔據多數,數量不多的工人階級又大多來自破產農民,所以工農聯盟才應該是中國革命的主體力量。

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歷史因素和自身特性,不僅暫時不能作為革命對象,反而可以成為反帝反封建的同盟軍。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影響,忽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則是我們處理很多複雜問題時受挫的重要因素。

例如同樣出於減肥的目的,A依靠少吃主食,多吃蔬菜水果的方法,兩個月下來就瘦了20斤,整個人也變的纖瘦有氣質。B模仿A的節食方法,一個月後確實瘦了。但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開始萎靡不振,兩個月後體重不降反升。

C查了相關的資料,看了許多減肥成功的案例,又借鑑了A的食譜,再根據自己的身體需求適度調整菜單。堅持兩個月下來成功瘦身,且身心健康。

面對減肥的困難,A和C堅持從實際出發,正確分析自身情況的特殊性。B的做法就是主席強烈批判過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最後我們還必須指明的是,從矛盾論的視角看事情不分大小,問題無論難易。正確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簡單法則都是實事求是地認識矛盾,分析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地解決矛盾。

但矛盾分析絕非靈丹妙藥,它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複雜問題的清晰視角。任何複雜問題的解決最終都需要腳踏實地付諸實踐,這也是亙古不變的經典法則。

相關焦點

  •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⑴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之為辯證法的核心⑵。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辯證法。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 《實踐論》《矛盾論》與百年中國曆程
    在當時的抗日戰爭中,迫在眉睫的首要的問題就是,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要在怎樣的軍事理論指導下進行?「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已有的古代軍事理論,如中國的《孫子兵法》,西方現代軍事理論,如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應該學習借鑑,但不能簡單照搬。
  • 《實踐論》《矛盾論》的指導作用永放光芒
    寫作《實踐論》和《矛盾論》正是為了解決這一重大任務。這「兩論」就既從哲學層面為已經初步形成的毛澤東思想打下堅實基礎,而且也豐富完善了這一思想,還為日後繼續發展這一思想奠定了堅實基礎。《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相繼誕生。
  • 矛盾論一
    關於宇宙法則,有兩種不同的見解:形上學(玄學、唯心主義)和辯證法。它們對發展有兩種不同的觀點:(1)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2)發展是對立的統一。這就是兩種宇宙觀。形上學的宇宙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變化只在於數量上的變更,且其原因在於事物的外部,由外力推動。
  • 「進化論」和「用進廢退說」互相矛盾嗎?有何依據?
    進化論是當代生物學的基石,進化論的成立是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和生物研究得出的,而「用進廢退」則僅僅停留在假說的層面,二者從本質上說確實有矛盾的地方。那麼,為什麼科學上一直支持進化論,卻說「用進廢退」的假說不成立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矛盾論》,講透內因和外因關係,讓我們看清事物變化規律
    最後得出一個結論,認為唯物辯證法對世界的看法更科學,教導我們要用這種方法分析事物的矛盾運動,根據這種分析能找出解決矛盾的具體方法。我們來結合內文,做具體解讀。一、形上學的見解形上學的見解,即形上學的認識論。為了方面起見,我們先來看一段原文。
  • 《矛盾論》:跳出舒適圈,實現自我性質的轉化
    世界上為什麼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呢?同一個地方,同一棵樹,受著同樣氣候條件的影響,但是它們的葉子卻無法完全相同,原因不在外部,而在於每片葉子內部基因的不同。因此,我們首先知道事物之所以能夠保持原來的性質全在於事物內部的各種矛盾的差異性,而不在於外部的種種條件。
  • 進化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矛盾嗎?
    雖然我可能不會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我還是想問。熱力學中的熵認為宇宙正在變壞,而進化論則認為宇宙正在變好,誰能解釋一下這個矛盾。很多人提出這個矛盾來試圖證明進化是不可能的。然而,提出這個想法的人是因為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錯誤理解,實際上,進化論與任何已知的物理定律都沒有矛盾。圖解:熔冰——增熵的經典例子,1862年被魯道夫·克勞修斯描寫為冰塊中分子分散性的增加簡單地說,熱力學第二定律認為封閉系統的熵將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
  • 論宇宙法則——道
    >180 **** 8424)關鍵字:道家、太極圖、空間佔位法則、能量最低法則、除以零在本文寫作之前,我已經通過《論宇宙認識之哲學原理》和《論宇宙統一原理——陳氏宇宙模型》兩篇論文,闡明了人類應該有的宇宙事物認識的方法,和人類生活的宇宙是由什麼構成和如何構成的。
  • 概率論 漫談
    這種執因「測」果的問題是概率論要解決的,它在事情發生之前進行。2.我們預先不知道拋硬幣的過程遵循什麼法則。於是,我們先去做個實驗,拋10000次硬幣,數一下正面和反面各出現了多少次。如果各出現了5000次,那麼我們可以有很高的信心去認為,這是一個「平衡的」硬幣。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過渡時期總路線存在難以避免的歷史局限性,如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性問題,並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決。過渡時期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為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消滅了基本階級之間的對立,社會主要矛盾及各方面關係發生深刻變化。
  • 給達爾文進化論出難題:善是進化的動力嗎?
    生存的原理以及邏輯理念中沒有善的概念,生命的競爭法則、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中沒有善的存在。這無形中製造了一個尖銳的矛盾:我們求生存還是求善果?人性該趨善還是該趨惡?不可無視這個矛盾的存在,因為它已經撕裂了我們的生活。
  •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事物矛盾的差別性、個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 從宇宙總體來考察,矛盾的普遍性包括兩重含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古希臘哲學中,曾用各種方式來表達萬物皆有矛盾的思想。
  • 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哲學方法與實踐基礎
    《矛盾論》指出,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突出了矛盾問題(辯證法)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意義,因此把握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矛盾及其變化,也就把握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蘊含著矛盾分析方法,體現了《矛盾論》的基本觀點和唯物辯證法的立場。  事物發展過程中並存著許多矛盾,這些矛盾可以劃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反映論
    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講授《辯證法唯物論》,其中最著名的篇章就是《實踐論》和《矛盾論》大約佔了講授提綱一半的內容。《反映論》是第二章第九小節,其中揭示了認識的本質,闡述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意識對物質的可認識性。
  • ...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 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
    我們必須毫不放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設、意識形態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富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習近平指出,要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 明代的思想矛盾與突破:認識矛盾是客觀存在,走向無限性
    上一講到了有限無限的矛盾走向了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而這正是四百年後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走的路徑。讓我們繼續往下講。他們正確地看到,有限無限的矛盾是客觀的存在,並非人們主觀的虛構。但他們卻把這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形上學地割裂開來,這就成了康德所謂的「二律背反」,不可解決了。列寧說得好:「有限和無限=同一個世界的部分、階段。不是這樣嗎?」無限有限是相互依存的對立統一,無限是由有限構成的,它並不存在於有限之外。而是寓於無數的有限之中。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對於宇宙空間的認識,總是有限的。但沒有什麼固定的界限是不可越過的。而不斷地超越有限的界限,正是在走向無限、認識無限。
  • 存在論為什麼是「第一哲學」?對希臘存在論的一個再思
    亞里斯多德為什麼要把它提到「第一哲學」的高度?而且,如果這種以普遍性為旨歸的學問是第一哲學,那麼以高級性為旨歸的學問又放在哪裡,難道排序為「第二哲學」?根據一些現代學者的考證,亞里斯多德之後兩千年來對他進行解讀和研究的人居然大多沒有想到這個問題。這是讓人驚詫的,也是發人深省的。但是,19世紀以來,學者們似乎終於看到並牢牢抓到了亞里斯多德思想體系中的這一矛盾。
  • 人民日報評論員: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著眼我國發展的歷史與現實,深刻闡明了發展新階段的矛盾運動規律,深入揭示了認識和解決矛盾的思路和方法,為我們在歷史新起點上推動改革發展注入了「活的靈魂」。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
    ;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實踐論〉解說》《〈矛盾論〉解說》(以下簡稱《解說》),被毛澤東讚譽為「極好」,早已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經典。《淺釋》從哲學認識論的基本問題出發,指出認識論主要探討認識的來源、認識的能力、認識的過程、認識的真理性、檢驗認識的標準、認識的功能等問題,兩千多年來哲學家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反覆探討,而只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所闡發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才造成哲學認識論的根本變革,《實踐論》所要闡發的就是這個新的認識論,以解決中國革命的認識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