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論》,講透內因和外因關係,讓我們看清事物變化規律

2021-01-08 寒牛出欄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毛澤東《矛盾論》

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

這篇文章,我們來解讀《矛盾論:兩種宇宙觀》。

在這個章節,毛主席開門見山地講到。

人類認識論過程中,總的來說存在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一種是形上學的見解,另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

這兩種相互對立的世界觀,經常發生思想交鋒與碰撞,有事沒事就經常相互掐架。形上學這幫人,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辯證法這派人,也認為自己的見解是科學的。結果,是形上學佔據上風,成為社會主流世界觀,而辯證法卻逐漸被邊緣化。

原因很簡單,相比較而言,辯證法這派缺少完備的理論系統,沒有法子完全解釋宇宙和世界,於是就被形上學所替代了。

直到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思想結合起來,通過雜交改良與批判吸收等一系列操作,最終形成了理論完善科學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才算是徹底扳回一局。

其實,中國明朝末年的王夫之也做了類似的事情,只不過王夫之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沒有用來解釋無產階級革命,甚至反對以農民起義的方式來解決社會矛盾,所以不太符合時代的主旋律。

但是老王的唯物辯證法思想,還是值得肯定的。

毛主席梳理了人類認識史上形上學與辯證法的鬥爭歷史,剖析了形上學和辯證法的基本特徵,揭示了形上學與唯物辯證法的根本分歧,明確指出唯物辯證法的見解才是科學認識論。

在《兩種宇宙觀》中,毛主席總體講了三個問題。

①分析了形上學的見解,並對其加以批判。②分析了唯物辯證法的見解,並對其加以闡述和發揮。③總結了事物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並對其加以論證和說明。

最後得出一個結論,認為唯物辯證法對世界的看法更科學,教導我們要用這種方法分析事物的矛盾運動,根據這種分析能找出解決矛盾的具體方法。

我們來結合內文,做具體解讀。

一、形上學的見解

形上學的見解,即形上學的認識論。

為了方面起見,我們先來看一段原文。

所謂形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於外力的推動。

所謂宇宙觀,就是世界觀,即人們對世界總的根本的看法。

偉人一針見血地講到,形上學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看世界,缺乏聯繫、發展和全面的觀點。

簡單地講,形上學的認識論是錯誤的。

(嚴格地講,哲學觀點不能用對與錯去衡量,只能說完備與不完備、科學與不科學,但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用了錯誤和正確來表達。)

那麼,形上學具體錯在哪裡呢?

錯在3個大方面:

①用孤立、靜止、片面觀點看世界;②只承認事物的量變運動,否認事物的質變運動;③認為事物變化的原因是外力推動的結果,否定了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歸根結底,錯在用孤立的觀點看世界,錯在用靜止的觀點看世界,錯在用片面的觀點看世界。

我們來逐條解釋。

錯誤1:用孤立、靜止、片面觀點看世界

先來看一段原文。

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

形上學是孤立地看世界,往往把世界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永遠互不聯繫,永遠不會變化。

缺乏聯繫的觀點,缺乏發展的思維,缺乏整體的概念。

我們以自然界為例

比如厄爾尼諾現象,1982年底東太平洋近赤道地區的海水異常增溫,範圍越來越大,聖誕節前後,棲息在聖誕島上的眾多海鳥不知去向。

接著南美洲的秘魯,突然天降滂沱大雨,造成境內洪水泛濫。

隨後,這種氣候異常的厄爾尼諾現象波及全球,致使美洲、亞洲、非洲和歐洲等地都連續發生異常天氣。

問題遠遠不止這些,每當厄爾尼諾現象爆發時,都會對當地農業種植產生嚴重衝擊,當年國際市場上的可可、白糖、橡膠、小麥和玉米等農產品物價,會受到激烈波動。

厄爾尼諾現象告訴我們什麼?

世界是相互聯繫的,大自然界存在各種各樣的微妙聯繫,我們在認知世界時不能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如果科學家孤立地分析赤道地區的海水異常增溫現象,孤立地研究秘魯持續暴雨和洪澇情況,那麼永遠找不到解密大自然氣候異常的答案。

科學家要探究其發生的根源,要把視線擴展到更遠的地方,要聯想到自然界多個內外部因素,才能在技術層面做科學系統的解說。

我們以人類社會為例

比如城市規劃設計問題。

很多城市在規劃新城區時,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眼光來看問題,只看到城市當前的情況,沒有用發展視角來看城市未來。

認為新城區主幹道,修條雙向4車道足夠寬,修8車道過於浪費城市建設用地。

結果城市發展過快,新城區沒幾年就成為主城區,當年寬敞的主幹道變得日趨狹窄,城區交通擁堵問題日益突出。

這種現象告訴我們,用孤立、靜止、片面觀點看問題,往往只能解決眼前問題,對城市長遠發展沒有任何幫助,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這種形上學的建設者,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長遠利益,只看到局部利益,看不到全局利益。

說好聽點叫思想保守,說難聽點叫鼠目寸光。最根本原因是不懂哲學,缺乏辯證法思維,也無法勝任領導工作。

故此,級別越高,越要學好辯證法。

再以抽象思維為例

比如人的思維活動,每個正常健康發育的幼兒,3至6歲時能就閱讀繪本,能根據思維的分析與綜合運動,對繪本上的不同色塊、動物、水果做正確歸類。

這種現象說明什麼?

表示幼兒在思考的過程中,並不是孤立地看世界,他們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繫,看到事物之間的區別,在全面考察和分辨事物。

小學四年級,語文有閱讀理解題,數學有應用題。這些題目的設置,就是培養孩子抽象與概括的思維運動。

這個抽象概括的過程,就是思維處理各種文字信息的過程,通過聯繫上下文內容和題目才能找到答案,即用聯繫、運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如果孩子用孤立的觀點看題目,有些題目的答案永遠找不到。孩子閱讀題得分低,是因為孩子抽象思維、概括能力還不夠,往往還是孤立地審題,沒有聯繫上下文去做題。

綜上所述,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抽象思維,用孤立、靜止、片面觀點看問題,都將看不到真實與全面的世界。

錯誤2、只承認事物的量變運動,否認事物的質變運動

先來看一段原文。

形上學家認為,世界上各種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從它們一開始存在的時候就是如此。後來的變化,不過是數量上的擴大或縮小。

形上學,認為事物變化,只存在數量的增減,不存在性質上的變化,即只承認事物的量變運動,不承認事物的質變運動。

很顯然,形上學的見解有失偏頗,嚴重缺乏科學。

以自然界為例

雨是一種自然降水現象,是由大氣循環運動產生的,其形成到降落的過程,就包含了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運動。

地球表面的液態水,在太陽作用下蒸發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後,遇冷變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組成了雲,並在雲裡互相碰撞運動,體積擴增100多萬倍後,形成了大水滴。

由於體積過大,空氣無法託住它們,於是就從雲中落了下來,形成了雨。地表水是液態的,通過持續的量變運動,變成了氣態的水蒸氣,這個過程就是從量變到質變的矛盾運動。

水蒸氣是氣態的,通過持續的量變運動,擴增到100多萬倍時,再一次發生質變,變成液態的雨水。這個過程,同樣是從量變到質變的矛盾運動。

而形上學家認為,雨水原本就是地表水,只有數量上增加或減少,不存在性質上的變化,否定了事物的質變運動過程。

以社會發展為例

在毛主席時代,中國農業為工業發展提供原始積累。

這種農業哺育工業的經濟量變運動,在中國整整持續了30年,最終在1979年迎來經濟發展的質變運動,即新中國實現從傳統農業國向新興工業國的成功轉型。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截至1979年底,第一產業(農業)生產總值佔比30.7%,第二產業(製造業)生產總值佔比47.0%,第三產業(服務業)生產總值佔比22.3%。

由此可見,工業生產總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比最高,新中國經濟結構完全顛覆了,從傳統農業國成功轉型為新興工業國,經濟發展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矛盾運動。

部分既得利益者,喜歡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史,把前30年和後40年經濟發展故意割裂開,他們就是當代的形上學家。

可見形上學的見解,看問題眼光和水平很差勁。既看不到改開前的農業哺育工業的經濟量變運動,也看不到經濟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不懂經濟發展的質量互變規律。

總而言之,只承認事物的量變運動,否認事物的質變運動,這種典型的形上學的見解是錯誤的認識論,不能夠準確認識世界。

我們不要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錯誤3、認為事物變化的原因是外力推動的結果,否定了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老習慣,我們先來看一段原文。

他們簡單地從事物外部去找發展的原因,否認唯物辯證法所主張的事物因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的學說。

形上學家,不僅否認了事物的質變運動,還認為事物發展的原因,都是由外力推動而引起,同事物內部矛盾性沒有半毛錢關係。

簡單地講,形上學的觀點認為,事物發展全靠外力推動。

在形上學家看來,自然界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都是靠大自然孕育出來的,否定了植物和動物內部的新陳代謝,即否定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在形上學家筆端,歷史王朝興衰更替,是外部敵人入侵、環境變化等因素推動的結果,否認了社會內部的階層矛盾、經濟矛盾。

在形上學家眼裡,人們思維發生變化,完全是受社會思潮與社會風氣影響的結果,否認了人們大腦本身的思維運動,不承認人們思維具有分析與綜合、吸收與批判的矛盾性。

顯而易見,形上學的觀點,存在嚴重的缺陷與不足,既看不清事物的真實情況,也永遠探索不到世界的真諦。

正因為如此,形上學家們,就不能解釋事物的質的多樣性,不能解釋一種質變為他種質的現象。即看不到事物的質具有多樣性,也看不到事物的質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另一種的質。

比如我們日常使用的智慧型手機。

用來微信視頻或語音聊天,它就是通信溝通工具,具有社交的屬性。用來登陸百家號閱讀「寒牛出欄」的專欄文章,學習毛主席哲學思想,它就是學習教育工具,具有文具的屬性。用來看影視劇、動畫片和打遊戲,它就是娛樂休閒工具,具有玩具的屬性。用來攝影拍攝視頻,它就是圖像信息製作工具,具有器材的屬性。

但是形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就看不到手機不同的質,即看不到手機在不同場景下的不同屬性。

在他們眼裡,手機就是簡單的通信工具,沒有其他的功能與屬性。

關於形上學三種錯誤的見解,我們就分析到這裡。

歸根結底,形上學的各種見解,都是錯在用孤立的觀點看世界,錯在用靜止的觀點看世界,錯在用片面的觀點看世界。

接下來,我們來講唯物辯證法的見解。

二、唯物辯證法的見解

唯物辯證法的見解,即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先來看一段經典原文。

和形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繫著和互相影響著。

這段話,很經典,可以用來解釋政治、軍事、經濟、文教等各行各業。

主要講解了三個問題。

①唯物辯證法,同形上學的觀點剛好相反。②唯物辯證法,主張從事物內部去研究事物,認為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推動事物運動和發展的根本原因。③唯物辯證法,認為外部因素是推動事物運動和發展的第二原因。

總的來講,唯物辯證法的見解,告訴我們認識事物時,要從事物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入手去研究。

既要看到事物內部矛盾性是引發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也要看到事物外部因素是相互影響事物發展的第二作用。

唯物辯證法著重強調,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並說明每種事物,內部都具有這種矛盾性。

以自然界植物為例

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樣的土壤,同樣的氣候,同樣的肥水,香瓜體重約1千克,西瓜能長到10千克左右,冬瓜體重可達75千克。

推動香瓜、西瓜、冬瓜體重變化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外部的地理、氣候等因素,而是在於農業植物內部的矛盾性,在於植物內部的新陳代謝過程,在於農業管理的良種、肥水等矛盾。

當然地理和氣候等外部因素也重要,會影響到香瓜、西瓜、冬瓜的品質與重量,但是風調雨順的年景,單個香瓜重量也不會超過冬瓜,冬瓜也長不出香瓜的甜味。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內部矛盾性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部因素也會影響事物的發展。

以社會發展為例

19世紀中期,日本還是一個閉關鎖國、綜合國力弱小的封建國家。經過明治維新改革後,日本逐漸變成了國力強大、對外侵略的帝國主義。

明治維新前後,日本國土面積並沒有增減、海洋性氣候並沒有變化、人多地少資源貧乏的國情並沒有改變。可見,地理和氣候等外部因素,對日本國力影響並不明顯。

了解世界史都知道,日本崛起主要是靠全方面的改革,來推動綜合國力的整體發展,藉此逐步廢除同西方列強籤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成為主權獨立的正常國家,完成了從弱國向強國的跳躍。

換句話說,日本崛起的根本原因,在於明治維新改革,提高了日本社會的生產力,緩和了日本內部的階層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舊思想與新主義等社會內部矛盾,通過改革方式得到解決和優化。

當然,日本崛起也受外部因素的影響,即歐洲列強侵略日本,讓日本精英看到西方國家的強大,後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提高了整體生產力,解放了生產關係,為國力強盛打下基礎。

而中國戊戌變法運動,外部環境和時代背景,同日本明治維新改革差不多,但日本成功了,中國卻失敗了。

其根本原因在於社會內部矛盾性。

滿清統治階層為了保住自己既得利益,並沒有實行徹底的革新,只是在有限的範圍內做些修補,社會內部矛盾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由此可見,推動社會發展與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內部的矛盾性;而地理、氣候、強敵等外部因素,只是影響社會發展的第二原因。

關於唯物辯證法的見解,我們就暫時講到這裡。

接下來,講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

相關焦點

  • 唯物辯證法:5對基本範疇,講透了方方面面的一般規律
    毛主席說,哲學就是認識論。而哲學範疇,是人們思維對客觀事物最普遍的本質的反映和概括,是人們從不同側面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也是人們從不同維度反映事物發展的辯證方法。簡單地講,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唯物辯證法各基本範疇的「手掌心」。唯物辯證法,有五對基本範疇,也有人說是六對,或多對範疇。
  • 事物內因一定是矛盾主要方面嗎?——生態移民中的一個哲學問題
    今天,我就談談不要小看大自然這個「外因」的問題。意思就是我們要在大自然面前有所敬畏,要學會在大自然面前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態移民工作才能順利進行,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不至於落空,從而推動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的全面發展。影響事物發展的因素很多,我們講事物的內因、外因就是其中的一種矛盾分析方法。
  • 辯證法基本範疇,很多事物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它「手掌心」
    毛主席說,哲學就是認識論。而哲學範疇,是人們思維對客觀事物最普遍的本質的反映和概括,是人們從不同側面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也是人們從不同維度反映事物發展的辯證方法。簡單地講,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唯物辯證法各基本範疇的「手掌心」。
  • 矛盾論一
    關於宇宙法則,有兩種不同的見解:形上學(玄學、唯心主義)和辯證法。它們對發展有兩種不同的觀點:(1)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2)發展是對立的統一。這就是兩種宇宙觀。形上學的宇宙觀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變化只在於數量上的變更,且其原因在於事物的外部,由外力推動。
  • 《矛盾論》:跳出舒適圈,實現自我性質的轉化
    ——《矛盾論》上面這段話揭示了事物性質轉化的根本原因。事物性質是如何轉變的呢?偉大領袖在《實踐論》中再次指出: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
  • 學霸煉成記:量變到質變,外因到內因
    學霸煉成記:量變到質變,外因到內因先給大家講一個經典實驗。把一隻黑猩猩關在籠子裡,籠子外放了一根香蕉,籠子裡面放了兩根短竹棒,黑猩猩看到香蕉,用手去拿,拿不到,又用一根短竹棒去夠,夠不著。我們可以看看那些學霸們,他們是如何煉成學霸的,其實也在於外界的刺激和內在的頓悟,而頓悟更是整個學習的關鍵所在!對於學霸和普通學生、學渣而言,最大的區別並不是某一個方面,比如外因,外界條件,有不少學渣的學習條件和環境並不差,他本身也並不笨,人的天賦和智商差不多的。
  • 2014考研政治考前點撥(事物的普遍聯繫與發展)
    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因為:第一,就新生事物與環境的關係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結構和功能,它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境和條件;舊事物的各種要素和功能已不適應環境和客觀條件的變化。第二,就新事物與舊事物的關係而言,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舊事物中消極腐朽的東西,又保留了舊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適合新的條件的因素,並添加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
  • 《實踐論》《矛盾論》的指導作用永放光芒
    《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相繼誕生。在新中國建立後,毛澤東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化三改」的任務,以及後來在總結國內外經驗基礎上形成的正確處理十大關係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也無一不是運用「兩論」精神、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理論武器的結果。由此而說,「兩論」使毛澤東思想得到豐富和完善,是極為客觀的。二是「兩論」使全黨的黨員隊伍思想得到洗禮和升華。
  •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⑴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之為辯證法的核心⑵。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辯證法。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 藏傳佛教緣起思想及其宇宙生成論意義——劉俊哲
    本文僅就緣起的內涵、種類和宇宙生成論意義進行探析。一、緣起中的「緣」是因緣的簡稱。因緣中的「因」是指內在原因,即內因。「緣」是指外因,即外在條件。那麼何為緣起?緣起是指「待緣而起」,也就是說,無論什麼事物的形成與發展必須依賴於因緣。若沒有因緣,事物的產生就失去了根據和條件。佛教大師們常以芽的產生為譬喻。
  • 遵循司法規律 推進繁簡分流改革
    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司法需求與司法能力不足的矛盾,仍然是當前人民法院工作的主要矛盾。其中突出表現之一,就是如何在案件持續大幅上升背景下,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司法公正與司法效率的平衡。  人民法院提供司法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兩者之間是供求關係。從供給方來講,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是司法為民,工作目標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 為什麼說《矛盾論》是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法則?用實例吃透矛盾論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我們的這些困惑,前賢先哲們都進行過深入而精闢的思考和論述。所以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絕非妄語,閱讀那些經過歷史和實踐檢驗的偉人著作是獲取智慧的捷徑。 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教導我們說,所謂的本質集中體現在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無論情況多麼複雜,問題的解決實際上就是一個認識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
  • 《老子》原文:「道」和「名」的關係是什麼?看清事物實質與表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顯而易見,這兩句話之間是並列的關係,所表達的也是同一個含義。意思是可以言說的道理,可以命名的事物都不是恆久的。那麼「道」與「名」之間有什麼聯繫呢?「道」比「名」更難明了,「道」比較抽象,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去聽、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