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毛澤東《矛盾論》
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
這篇文章,我們來解讀《矛盾論:兩種宇宙觀》。
在這個章節,毛主席開門見山地講到。
人類認識論過程中,總的來說存在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一種是形上學的見解,另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
這兩種相互對立的世界觀,經常發生思想交鋒與碰撞,有事沒事就經常相互掐架。形上學這幫人,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辯證法這派人,也認為自己的見解是科學的。結果,是形上學佔據上風,成為社會主流世界觀,而辯證法卻逐漸被邊緣化。
原因很簡單,相比較而言,辯證法這派缺少完備的理論系統,沒有法子完全解釋宇宙和世界,於是就被形上學所替代了。
直到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思想結合起來,通過雜交改良與批判吸收等一系列操作,最終形成了理論完善科學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才算是徹底扳回一局。
其實,中國明朝末年的王夫之也做了類似的事情,只不過王夫之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沒有用來解釋無產階級革命,甚至反對以農民起義的方式來解決社會矛盾,所以不太符合時代的主旋律。
但是老王的唯物辯證法思想,還是值得肯定的。
毛主席梳理了人類認識史上形上學與辯證法的鬥爭歷史,剖析了形上學和辯證法的基本特徵,揭示了形上學與唯物辯證法的根本分歧,明確指出唯物辯證法的見解才是科學認識論。
在《兩種宇宙觀》中,毛主席總體講了三個問題。
①分析了形上學的見解,並對其加以批判。②分析了唯物辯證法的見解,並對其加以闡述和發揮。③總結了事物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並對其加以論證和說明。
最後得出一個結論,認為唯物辯證法對世界的看法更科學,教導我們要用這種方法分析事物的矛盾運動,根據這種分析能找出解決矛盾的具體方法。
我們來結合內文,做具體解讀。
一、形上學的見解
形上學的見解,即形上學的認識論。
為了方面起見,我們先來看一段原文。
所謂形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於外力的推動。
所謂宇宙觀,就是世界觀,即人們對世界總的根本的看法。
偉人一針見血地講到,形上學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看世界,缺乏聯繫、發展和全面的觀點。
簡單地講,形上學的認識論是錯誤的。
(嚴格地講,哲學觀點不能用對與錯去衡量,只能說完備與不完備、科學與不科學,但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用了錯誤和正確來表達。)
那麼,形上學具體錯在哪裡呢?
錯在3個大方面:
①用孤立、靜止、片面觀點看世界;②只承認事物的量變運動,否認事物的質變運動;③認為事物變化的原因是外力推動的結果,否定了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歸根結底,錯在用孤立的觀點看世界,錯在用靜止的觀點看世界,錯在用片面的觀點看世界。
我們來逐條解釋。
錯誤1:用孤立、靜止、片面觀點看世界
先來看一段原文。
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
形上學是孤立地看世界,往往把世界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永遠互不聯繫,永遠不會變化。
缺乏聯繫的觀點,缺乏發展的思維,缺乏整體的概念。
我們以自然界為例
比如厄爾尼諾現象,1982年底東太平洋近赤道地區的海水異常增溫,範圍越來越大,聖誕節前後,棲息在聖誕島上的眾多海鳥不知去向。
接著南美洲的秘魯,突然天降滂沱大雨,造成境內洪水泛濫。
隨後,這種氣候異常的厄爾尼諾現象波及全球,致使美洲、亞洲、非洲和歐洲等地都連續發生異常天氣。
問題遠遠不止這些,每當厄爾尼諾現象爆發時,都會對當地農業種植產生嚴重衝擊,當年國際市場上的可可、白糖、橡膠、小麥和玉米等農產品物價,會受到激烈波動。
厄爾尼諾現象告訴我們什麼?
世界是相互聯繫的,大自然界存在各種各樣的微妙聯繫,我們在認知世界時不能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如果科學家孤立地分析赤道地區的海水異常增溫現象,孤立地研究秘魯持續暴雨和洪澇情況,那麼永遠找不到解密大自然氣候異常的答案。
科學家要探究其發生的根源,要把視線擴展到更遠的地方,要聯想到自然界多個內外部因素,才能在技術層面做科學系統的解說。
我們以人類社會為例
比如城市規劃設計問題。
很多城市在規劃新城區時,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眼光來看問題,只看到城市當前的情況,沒有用發展視角來看城市未來。
認為新城區主幹道,修條雙向4車道足夠寬,修8車道過於浪費城市建設用地。
結果城市發展過快,新城區沒幾年就成為主城區,當年寬敞的主幹道變得日趨狹窄,城區交通擁堵問題日益突出。
這種現象告訴我們,用孤立、靜止、片面觀點看問題,往往只能解決眼前問題,對城市長遠發展沒有任何幫助,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這種形上學的建設者,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長遠利益,只看到局部利益,看不到全局利益。
說好聽點叫思想保守,說難聽點叫鼠目寸光。最根本原因是不懂哲學,缺乏辯證法思維,也無法勝任領導工作。
故此,級別越高,越要學好辯證法。
再以抽象思維為例
比如人的思維活動,每個正常健康發育的幼兒,3至6歲時能就閱讀繪本,能根據思維的分析與綜合運動,對繪本上的不同色塊、動物、水果做正確歸類。
這種現象說明什麼?
表示幼兒在思考的過程中,並不是孤立地看世界,他們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繫,看到事物之間的區別,在全面考察和分辨事物。
小學四年級,語文有閱讀理解題,數學有應用題。這些題目的設置,就是培養孩子抽象與概括的思維運動。
這個抽象概括的過程,就是思維處理各種文字信息的過程,通過聯繫上下文內容和題目才能找到答案,即用聯繫、運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如果孩子用孤立的觀點看題目,有些題目的答案永遠找不到。孩子閱讀題得分低,是因為孩子抽象思維、概括能力還不夠,往往還是孤立地審題,沒有聯繫上下文去做題。
綜上所述,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抽象思維,用孤立、靜止、片面觀點看問題,都將看不到真實與全面的世界。
錯誤2、只承認事物的量變運動,否認事物的質變運動
先來看一段原文。
形上學家認為,世界上各種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從它們一開始存在的時候就是如此。後來的變化,不過是數量上的擴大或縮小。
形上學,認為事物變化,只存在數量的增減,不存在性質上的變化,即只承認事物的量變運動,不承認事物的質變運動。
很顯然,形上學的見解有失偏頗,嚴重缺乏科學。
以自然界為例
雨是一種自然降水現象,是由大氣循環運動產生的,其形成到降落的過程,就包含了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運動。
地球表面的液態水,在太陽作用下蒸發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後,遇冷變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組成了雲,並在雲裡互相碰撞運動,體積擴增100多萬倍後,形成了大水滴。
由於體積過大,空氣無法託住它們,於是就從雲中落了下來,形成了雨。地表水是液態的,通過持續的量變運動,變成了氣態的水蒸氣,這個過程就是從量變到質變的矛盾運動。
水蒸氣是氣態的,通過持續的量變運動,擴增到100多萬倍時,再一次發生質變,變成液態的雨水。這個過程,同樣是從量變到質變的矛盾運動。
而形上學家認為,雨水原本就是地表水,只有數量上增加或減少,不存在性質上的變化,否定了事物的質變運動過程。
以社會發展為例
在毛主席時代,中國農業為工業發展提供原始積累。
這種農業哺育工業的經濟量變運動,在中國整整持續了30年,最終在1979年迎來經濟發展的質變運動,即新中國實現從傳統農業國向新興工業國的成功轉型。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截至1979年底,第一產業(農業)生產總值佔比30.7%,第二產業(製造業)生產總值佔比47.0%,第三產業(服務業)生產總值佔比22.3%。
由此可見,工業生產總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比最高,新中國經濟結構完全顛覆了,從傳統農業國成功轉型為新興工業國,經濟發展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矛盾運動。
部分既得利益者,喜歡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史,把前30年和後40年經濟發展故意割裂開,他們就是當代的形上學家。
可見形上學的見解,看問題眼光和水平很差勁。既看不到改開前的農業哺育工業的經濟量變運動,也看不到經濟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不懂經濟發展的質量互變規律。
總而言之,只承認事物的量變運動,否認事物的質變運動,這種典型的形上學的見解是錯誤的認識論,不能夠準確認識世界。
我們不要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錯誤3、認為事物變化的原因是外力推動的結果,否定了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老習慣,我們先來看一段原文。
他們簡單地從事物外部去找發展的原因,否認唯物辯證法所主張的事物因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的學說。
形上學家,不僅否認了事物的質變運動,還認為事物發展的原因,都是由外力推動而引起,同事物內部矛盾性沒有半毛錢關係。
簡單地講,形上學的觀點認為,事物發展全靠外力推動。
在形上學家看來,自然界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都是靠大自然孕育出來的,否定了植物和動物內部的新陳代謝,即否定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在形上學家筆端,歷史王朝興衰更替,是外部敵人入侵、環境變化等因素推動的結果,否認了社會內部的階層矛盾、經濟矛盾。
在形上學家眼裡,人們思維發生變化,完全是受社會思潮與社會風氣影響的結果,否認了人們大腦本身的思維運動,不承認人們思維具有分析與綜合、吸收與批判的矛盾性。
顯而易見,形上學的觀點,存在嚴重的缺陷與不足,既看不清事物的真實情況,也永遠探索不到世界的真諦。
正因為如此,形上學家們,就不能解釋事物的質的多樣性,不能解釋一種質變為他種質的現象。即看不到事物的質具有多樣性,也看不到事物的質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另一種的質。
比如我們日常使用的智慧型手機。
用來微信視頻或語音聊天,它就是通信溝通工具,具有社交的屬性。用來登陸百家號閱讀「寒牛出欄」的專欄文章,學習毛主席哲學思想,它就是學習教育工具,具有文具的屬性。用來看影視劇、動畫片和打遊戲,它就是娛樂休閒工具,具有玩具的屬性。用來攝影拍攝視頻,它就是圖像信息製作工具,具有器材的屬性。
但是形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就看不到手機不同的質,即看不到手機在不同場景下的不同屬性。
在他們眼裡,手機就是簡單的通信工具,沒有其他的功能與屬性。
關於形上學三種錯誤的見解,我們就分析到這裡。
歸根結底,形上學的各種見解,都是錯在用孤立的觀點看世界,錯在用靜止的觀點看世界,錯在用片面的觀點看世界。
接下來,我們來講唯物辯證法的見解。
二、唯物辯證法的見解
唯物辯證法的見解,即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先來看一段經典原文。
和形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繫著和互相影響著。
這段話,很經典,可以用來解釋政治、軍事、經濟、文教等各行各業。
主要講解了三個問題。
①唯物辯證法,同形上學的觀點剛好相反。②唯物辯證法,主張從事物內部去研究事物,認為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推動事物運動和發展的根本原因。③唯物辯證法,認為外部因素是推動事物運動和發展的第二原因。
總的來講,唯物辯證法的見解,告訴我們認識事物時,要從事物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入手去研究。
既要看到事物內部矛盾性是引發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也要看到事物外部因素是相互影響事物發展的第二作用。
唯物辯證法著重強調,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並說明每種事物,內部都具有這種矛盾性。
以自然界植物為例
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樣的土壤,同樣的氣候,同樣的肥水,香瓜體重約1千克,西瓜能長到10千克左右,冬瓜體重可達75千克。
推動香瓜、西瓜、冬瓜體重變化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外部的地理、氣候等因素,而是在於農業植物內部的矛盾性,在於植物內部的新陳代謝過程,在於農業管理的良種、肥水等矛盾。
當然地理和氣候等外部因素也重要,會影響到香瓜、西瓜、冬瓜的品質與重量,但是風調雨順的年景,單個香瓜重量也不會超過冬瓜,冬瓜也長不出香瓜的甜味。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內部矛盾性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部因素也會影響事物的發展。
以社會發展為例
19世紀中期,日本還是一個閉關鎖國、綜合國力弱小的封建國家。經過明治維新改革後,日本逐漸變成了國力強大、對外侵略的帝國主義。
明治維新前後,日本國土面積並沒有增減、海洋性氣候並沒有變化、人多地少資源貧乏的國情並沒有改變。可見,地理和氣候等外部因素,對日本國力影響並不明顯。
了解世界史都知道,日本崛起主要是靠全方面的改革,來推動綜合國力的整體發展,藉此逐步廢除同西方列強籤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成為主權獨立的正常國家,完成了從弱國向強國的跳躍。
換句話說,日本崛起的根本原因,在於明治維新改革,提高了日本社會的生產力,緩和了日本內部的階層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舊思想與新主義等社會內部矛盾,通過改革方式得到解決和優化。
當然,日本崛起也受外部因素的影響,即歐洲列強侵略日本,讓日本精英看到西方國家的強大,後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提高了整體生產力,解放了生產關係,為國力強盛打下基礎。
而中國戊戌變法運動,外部環境和時代背景,同日本明治維新改革差不多,但日本成功了,中國卻失敗了。
其根本原因在於社會內部矛盾性。
滿清統治階層為了保住自己既得利益,並沒有實行徹底的革新,只是在有限的範圍內做些修補,社會內部矛盾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由此可見,推動社會發展與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內部的矛盾性;而地理、氣候、強敵等外部因素,只是影響社會發展的第二原因。
關於唯物辯證法的見解,我們就暫時講到這裡。
接下來,講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