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論》:跳出舒適圈,實現自我性質的轉化

2020-12-06 橫眉先生

任何事物的內部都有其新舊兩個方面的矛盾,形成為一系列的曲折的鬥爭。鬥爭的結果,新的方面由小變大,上升為支配的東西;舊的方面則由大變小,變成逐步歸於滅亡的東西。而一當新的方面對於舊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時候,舊事物的性質就變化為新事物的性質。——《矛盾論》

上面這段話揭示了事物性質轉化的根本原因。事物性質是如何轉變的呢?偉大領袖在《實踐論》中再次指出: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

這就是說,事物性質的轉變依賴於事物內部矛盾的發展,而不依賴於外部環境的影響。而事物內部矛盾的發展又主要地表現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與矛盾的次要方面之間的相互鬥爭的關係。

同一個班級,同個老師授課,有的學生學習成績比較好,有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則比較差,同一張卷子做下來,有的學生能夠獲得滿分,有的學生則勉強及格,這充分表明事物性質主要的是由內因在起作用,而絕非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否則就無法解釋物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差異性,只有事物內部的矛盾差異性才是事物之所以獨一無二的原因。

世界上為什麼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呢?同一個地方,同一棵樹,受著同樣氣候條件的影響,但是它們的葉子卻無法完全相同,原因不在外部,而在於每片葉子內部基因的不同。

因此,我們首先知道事物之所以能夠保持原來的性質全在於事物內部的各種矛盾的差異性,而不在於外部的種種條件。

因此,事物性質的轉化也主要依賴於事物內部的矛盾諸方面的相互作用。某個事物的內部必定有兩方面,一方面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為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個,而矛盾的次要方面卻有著多個。

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了事物的性質,矛盾的次要方面依附於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這兩個方面的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關係,而是存在著互相轉化的可能性。

一事物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關係,而是存在著互相轉化的可能

在一事物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可能向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進而退化成矛盾的次要方面;而矛盾的次要方面也有可能向矛盾的主要方面轉化,進而取代原來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位置,成為新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性質的轉變就是由於矛盾的主要方面與矛盾的次要方面之間的相互轉化。

關於這一點,我們只需要了解一下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過程就能夠理解。

在鴉片戰爭之前(1840年之前),清王朝的腐朽統治表明了當時我國社會內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封建主義,由於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了事物的性質,因此,當時我國屬於封建社會時期的歷史發展階段,而後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則處於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無法左右事物的性質,只有當次要方面向主要方面轉化,並且次要方面取代舊的主要方面成為新的主要方面時,社會的性質才會轉化。

清朝的腐朽統治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辛亥革命成功後,舊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開始讓位於新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新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開始變成了孫中山先生設想的三權分立式的社會發展模式,封建社會開始土崩瓦解,並且將要不復存在了,社會的性質開始變了,將要變成了美國式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

偏偏這時半路殺出了一個袁世凱,他欺騙了孫中山先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就此宣告失敗。已經退位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封建主義)開始了向矛盾的主要方面轉化的趨勢,而原來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資本主義)也開始了向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的進程。一旦成功,那麼當時的中國的社會性質將會再次變成清政府統治時期的封建社會,這又是一次事物性質的轉化,並且是倒退式的轉化。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終歸失敗了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的改良派在向學習西方的經驗時,就開始接觸到社會主義學說;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進行革命的宣傳的過程中,也介紹了社會主義學說,但那時的社會主義僅僅處於矛盾的次要方面,只有到了新中國的成立,三大改造完成後,社會主義才轉化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才規定了社會的性質,我們才可以稱得上是進入了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階段,這同樣是一次轉化,並且是一次偉大的轉化。

綜上,我們不僅知道了事物(包括人、社會、自然界)性質的轉變主要是由於事物內部矛盾的發展,我們還具體地知道了內部矛盾之所以會發展全在於矛盾的主要方面與矛盾的次要方面之間存在著相互鬥爭、相互轉化的傾向與趨勢。

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這就是說,學習哲學的目的不在於說明世界,而在於改造世界。而要想改造世界,首先在於改造自己,跳出舒適圈,從而實現自身性質的轉化。

偉大領袖曾坦言他以前是一位改良主義者,還不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但後來的他主動學習,讓馬克思主義佔據了自身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把其它的消極因素限制在了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地位,從而實現了自我性質的轉化——從社會改良主義者到空想社會主義者直到成為一位堅定的科學社會主義者。

他在與斯諾的談話中說:「當時鼓吹革命的報刊中有《湘江日報》,裡面討論到社會主義,我就是從那裡第一次知道社會主義這個名詞。我也同其他學生和士兵討論社會主義,其實那只是社會改良主義。我讀了江亢虎寫的一些關於社會主義及其原理的小冊子。我熱情地寫信給幾個同班同學,討論這個問題。」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由德國傳至中國,幾經波折,其中的本質部分已經被很多流派纂改了,當時社會上的很多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大人物本身並不懂得馬克思主義,很多人在介紹時無意識地把馬克思主義解釋成一種治世的「靈丹妙藥」,一種人道主義的庸俗學說,其實質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大同」思想、墨家的「兼愛非攻」思想、莊子的「出世」思想不謀而同。

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了年少時接受私塾傳統經書教育的偉大領袖。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受到改良主義的影響,他一度成了康有為、梁啓超的熱烈崇拜者。

1919年4月,偉大領袖從北京大學回到長沙,經歷過新文化運動的他開始在思想上又一次地燃起社會主義理想的火花。他開始摒棄康有為和梁啓超的改良主義學說,轉而投入了對社會主義的熱烈期望當中。

康有為與梁啓超同為改良派的代表

他曾經表示:「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於俄國情況的書。我熱心地搜尋那時候能找到的為數不多的用中文寫的共產主義書籍。有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後,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

這個時候,馬克思主義方才在真正意義上起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作用。

縱觀偉大領袖接受社會主義思想的種種曲折過程,我們會發現,偉人的成功絕非偶然,而在於敢於跳出舒適圈,刻苦地要求自己,最終才能實現自我性質的轉化。

偉人尚且如此,我們普通人還有什麼理由不能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呢?我們應當運用矛盾論中的觀點來實現自我性質的轉化。

相關焦點

  • 勇於跳出舒適圈,去做讓自己更好的事
    自此,李寧跨出了舒適圈,走上了一條嶄新而艱苦的道路。從最基本的商業知識到一磚一瓦蓋大樓,李寧一步步從頭學起,其中的艱辛不亞於運動場上的刻苦訓練。他勤奮、真誠,既沒有大明星的架子,也沒有大老闆的派頭。他毫不猶豫地跨出舒適圈,放棄安逸現狀,追尋更大成績,儘管會遇到艱辛,但想要更好的決心讓他勇往直前,遇到困難時他沒有止步不前,反而愈挫愈勇,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收穫了更好的成功,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繫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這樣,唯物辯證法就有力地反對了形上學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的外因論或被動論。這是清楚的,單純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機械的運動,即範圍的大小,數量的增減,不能說明事物何以有性質上的千差萬別及其互相變化。
  • 《實踐論》《矛盾論》與百年中國曆程
    原標題:《實踐論》《矛盾論》與百年中國曆程 1937年,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以下簡稱「兩論」)在延安發表,至今整整80年。而要改變世界,首先就要改變自己,通過自我改變來改變環境。馬克思說:「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自我的改變和環境的改變,不是重複、延續已有的狀態,如果導致新的更好的狀態,就具有創造性。人類實踐和認識的創造性,使人類社會發展突飛猛進。 正是自覺的認識和實踐,把人與狹義的動物區別開來。
  • 《實踐論》《矛盾論》的指導作用永放光芒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對中國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對象、革命的領導階級和同盟軍、革命的鬥爭形式和發展道路所做的深刻分析和精準判斷,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無一不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理論武器的結果。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後,毛澤東就在百忙中撰寫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著作,在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形成了新的思想。
  • 為什麼說《矛盾論》是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法則?用實例吃透矛盾論
    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教導我們說,所謂的本質集中體現在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無論情況多麼複雜,問題的解決實際上就是一個認識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理解領悟了主席的矛盾觀,就相當於獲得了將複雜問題化繁為簡的密碼。 換言之,《矛盾論》是用來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法則,完全可以用實例去吃透矛盾論。
  • 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原標題: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的是由較低層級供需矛盾向中高層級供需矛盾的轉變,從「數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優質不足型」的供需矛盾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依據,也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徵。
  • 人格理論——馬斯洛自我實現論
    ​摘自黃希庭《心理學導論》馬斯洛開創的人格理論,實際上是建立在需要層次論基礎上的。
  • 從哲學上思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現實的、具體的矛盾,其相互轉化的過程和條件也不是抽象的、隨意的,而只能是現實的、具體的。歷史上的吳越之爭,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用20年為人口恢復、國力增長創造強弱轉換、矛盾解決的條件。可見矛盾轉化之不易。
  • 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哲學方法與實踐基礎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體現了鮮明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對《矛盾論》《實踐論》觀點的繼承和發展。
  • 唯物主義哲學中,矛盾的同一性的含義、轉化形式以及作用是什麼?
    所謂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繫、相互吸引的一種趨勢或性質。矛盾同一性包含有兩層意思:1.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即矛盾雙方中的每一方,都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和前提。沒有另一方,這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 高考模擬作文《走出舒適區》寫作指導及範文
    正是因為南丁格爾主動離開了那個令自己舒適的家,主動地做出改變,來到前線治療他人,她才能擁有挑戰自我的機會,擁有改變自己的機會成為如此優秀的一位護士。3. 最近騰訊特別火的一個綜藝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中,在實習生和律師們的周日聚會中,徐凌菱提到了她自己的想法,她說:「我想去經歷不一樣的人生,因為真的很不同。
  • 在問題中感悟物質性質的轉化規律
    物質的性質只有在實際問題中能充分表現其變化的形式、變化的條件以及變化的類型等,學習物質的性質轉化通過問題的解決才能更好地感悟物質性質的各種變化規律。下面以問題的解決為基礎,從物質的轉化形式、條件、量比關係、實驗推理等角度闡述物質的轉化規律。
  • 脫離舒適圈,喚醒沉睡的潛能,實現人生的夢想
    在每個人身上都鎖藏著巨大的潛能,唯有脫離舒適圈,放下一切顧忌,大膽的去做,才能真正引爆你體內巨大的能量,實現人生的夢想。但是要你平時注意多多發掘,多多積累,將潛能轉化成自信,那種神奇的力量是會出現的。一個人相信自己是什麼,他就會是什麼。一個人心裡怎樣想,他就會成為怎樣的人。愛默生說:「人的一生正如他一天中所設想的那樣,你怎樣想像,怎樣期待,就有怎樣的人生。」李白說:「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就是說,我們能來到世間,必定是人世間需要我們,我們能發揮出對人世有益的作用,甚至能做出一定的貢獻。
  • 浙大專家:十九大提的主要矛盾轉變,有其內在的必然邏輯
    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 板塊,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本期,我們推出的是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同舫的《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背後的必然邏輯》一文。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判斷,堅持歷史邏輯、緊扣發展現實、充分體現辯證統一規律,深刻凝練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為全黨全社會準確把握新時代工作重心和主線提供了基本的戰略遵循和實踐依據。
  • 大自然規律:月亮有圓也有缺,背後是時間在轉化矛盾
    大自然現象偉大領袖說,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對於我們普通人,最大的啟示,就是遇到再難過的坎,都要保持信心,等待矛盾轉化的機會。也就是我們說的,危機中蘊藏有機會,就看誰熬得住,看誰能等得起。生活、工作、軍事、政治、經濟,莫不如此。這不是心靈雞湯,這是大自然的規則。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實踐依據及其政策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正確認識和把握這個新的重大政治判斷, 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分析、闡釋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的依據。
  • 進化是生命最大的法則,學會進化自我,你的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如果我們不想辜負自己的生命,如果我們懂得了生命是一場進化之旅,或許你就會明白,真正的進化來自我們對生命的渴望,更來自生命對自我的要求與塑造。學會進化是大自然的的規律從某個意義上來說,進化是大自然的規律。人類生命的更迭,本質上就是一場進化之旅。
  • 明代的思想矛盾與突破:認識矛盾是客觀存在,走向無限性
    上一講到了有限無限的矛盾走向了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而這正是四百年後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走的路徑。讓我們繼續往下講。他們正確地看到,有限無限的矛盾是客觀的存在,並非人們主觀的虛構。但他們卻把這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形上學地割裂開來,這就成了康德所謂的「二律背反」,不可解決了。列寧說得好:「有限和無限=同一個世界的部分、階段。不是這樣嗎?」無限有限是相互依存的對立統一,無限是由有限構成的,它並不存在於有限之外。而是寓於無數的有限之中。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對於宇宙空間的認識,總是有限的。但沒有什麼固定的界限是不可越過的。而不斷地超越有限的界限,正是在走向無限、認識無限。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關鍵詞:辯證法/ 本體論/ 外部反思/ 實在主體/ 自我活動/  內容提要:辯證法長期以來被當作形式方法來理解,致使其基本性質、特徵和意義陷入晦暗之中。擺脫這種境況,需要從根本上對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開展出本體論基礎的研討。本文試圖就此闡明以下要點:(1)辯證法不是任何一種形式方法;形式方法只能滯留於「外部反思」的運用及其主觀主義的實質之中,從而表明其自身乃是形式主義的和反辯證法的。(2)黑格爾哲學立足於絕對者主體的自我活動,這一本體論立場在復活希臘辯證法的同時,決定性地重構了方法概念,並使方法成為實體性內容的自我展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