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5對基本範疇,講透了方方面面的一般規律

2021-01-08 寒牛出欄

毛主席說,哲學就是認識論。

而哲學範疇,是人們思維對客觀事物最普遍的本質的反映和概括,是人們從不同側面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也是人們從不同維度反映事物發展的辯證方法。

簡單地講,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唯物辯證法各基本範疇的「手掌心」。

唯物辯證法,有五對基本範疇,也有人說是六對,或多對範疇。

它們分別是: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內容和形式、現象和本質。

每對基本範疇,都存在對立統一關係。

接上篇文章,我們來講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範疇。

(1)原因與結果

唯物辯證法認為:原因和結果,是揭示普遍聯繫著的事物,具有前後相繼、相互作用關係一對範疇。

引起某種結果的事物,或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叫原因。

由於原因的作用所必然產生的事物,或由原因所引起的現象叫結果。

在客觀世界中,任何結果都由某種原因引發或決定,故沒有無因之果;任何原因都會產生一定或某種結果,故沒有無果之因。

因果聯繫不是事物表面的現象聯繫,而是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繫,二者之間存在客觀性、多樣性、複雜性的特點。

我們在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因果關係時,主要把握好以下四種情況:

①內因和外因;②主要原因和非主要原因;③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④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

我們來舉例說明。

內因和外因

內因指事物發展變化的內部原因,即內部矛盾。

外因指事物發展變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矛盾。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都有它內部的原因和外部的原因。

這是因為事物既有它內部的矛盾性,又同周圍的事物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繫。

例如:水漲船高的因果關係。

水位上漲是船身變高的原因,船身變高是水位上漲的結果。

但是水位上漲,是船身變高外部原因,屬於外因在發生作用;而船身變高的內部原因,是船具有浮水的功能,內因起到本質作用。

《矛盾論》講到: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關係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在水位上漲的時候,船身能跟著浮漲起來,這是船的內部矛盾性決定的。

船的內部矛盾性,就是船體獨特的結構設計,能讓鋼鐵做成的輪船浮在水面上。

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設計(內部的矛盾性),輪船是無法浮在水面的,這個內因是輪船浮在水面的根本原因。

輪船船身上漲的第二原因,是大海漲潮、水位上升,這是外部影響力,即外部因素、外部的矛盾性,簡稱為外因。

綜合起來講,水漲船高的這種因果關係,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二者缺一不可。

在水漲船高的過程中,外因(上漲的海水)是通過內因(輪船浮水功能)起作用的,沒有內因做基礎,外因無法發揮作用。

再舉個例子。

1945年1月,偉大領袖在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和模範工作者會議上講到:

「我們是主張自力更生的,我們是希望有外援,但是我們不能依賴它,我們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體軍民的創造力。」

這些句話,看似樸實簡單,實則蘊藏著辯證法智慧。

主張自力更生,表示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克服經濟困難,強調的是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要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用唯物辯證法來解釋,就是強調內因,內因是根據。

希望有外援、但不能依賴它,表示不拒絕外援,有人幫助自己,當然是一件好事情,沒有拒絕的理由。

但是外援,永遠只是一種外力,是一種輔助作用,不能依賴它。

用唯物辯證法來解釋,外援力量就是外部因素,屬於外因。

《矛盾論》告訴我們,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來起作用。

主要原因和非主要原因

主要指複雜事物,內部存在多個矛盾和多種原因。

例如:創業成功的因果關係。

如今,創業不簡單,成功創業就更不簡單。國內獨角獸公司,之所以能快速成長,成為行業頭部公司及行業領先者,均有多方面原因。

但最主要原因,是擁有優秀的創業團隊,非主要原因是資本、政治、市場、時機、及其他外部因素。

資金多、資源多,卻沒有幹成事的團隊和公司,全球各個國家都有,這種現象具有普遍性。能幹成事情、快速成長的公司,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創業團隊夠牛逼。

成功創業的團隊,主要原因是聯合創業團隊夠優秀,非主要原因是資本加持、政策扶持、時運眷顧。

又如:美軍主動向志願軍求和。

在朝鮮戰場上,為什麼強悍的美帝國主義主動向志願軍求和?

主要原因是聯合國軍隊在軍事上失利,志願軍把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隊打痛了。非主要原因是美國國內反戰政治、經濟壓力、補給線過長等因素。

兩種原因結合在一起,促使美國求和停戰。

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是個人主觀想法、個人因素;客觀原因是客觀事實情況、外界因素。

例如:賭博敗家的因果關係。

參與賭博,更多是個人主觀原因,夢想賭博發財,賺輕快錢用。

客觀原因是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誤入歧途。

如果從事件本身來分析,個人交友不慎、思想認識錯誤是內因;社會管理缺失,賭博風氣泛濫是外因。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產生疑惑。

那麼,「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與「內因和外因」又有什麼區別?

內因和外因,主要側重於某件事;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側重於某個人。

兩者還是有所區別的,但是內因和外因的概念更寬廣。

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

一個原因,引發多個結果,叫一因多果;多個原因,引發一個結果,叫一果多因。

例如:有錢可以做慈善。

你有錢,可以做各種慈善活動,支助孤兒完成學業、助力重大疾病患者、為孤苦老人送溫暖、贊助科學家搞科研。

這就是一因多果,錢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可以引發很多善果。

又如:中國糧食連年豐收。

中國糧食連年豐收,這是典型的一果多因案例。糧食連年豐收是結果,原因卻有多方面,除了農民勤勞耕種,生產積極性高之外,還有水利灌溉、優質良種、化肥充足以及風調雨順等諸多原因。

關於因果關係這對基本範疇,就暫時講述到這裡,它給我們帶來幾點重要啟示:

A、打鐵還要自身硬,練好內功很重要,同時不要忽視外因的作用,內因外因要統籌兼顧。B、在具體工作中,要善於總結經驗,正確找到成功與失敗的真正原因,要抓住重點內容。C、事物的因果關係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因勢利導,引導事物往正確方面發展。

(2)必然性與偶然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一對範疇。

必然性,是指客觀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一定要出現的趨向,是由事物本質原因產生的,屬於規律的東西,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

偶然性,是指客觀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的現象,由事物的非本質原因產生的,影響事物發展的進展速度。

通俗地講,必然性就是一定要出現的,偶然性就是不一定出現。

我們來舉例說明:

兔子突然撞到木樁折頸而死,公交車衝到江裡面,天上掉下一架飛機,在馬路上撿到1000塊錢,用2塊錢買彩票中了1000萬,這些都是偶然性事件。

這些充滿偶然性的事情,由事物本身非本質的原因產生的,同事物只是短暫的聯繫,簡單地理解是意外和巧合。

蘋果樹長出蘋果,梨子樹結出雪梨,臍橙樹掛滿臍橙,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十六的月亮特別圓,天會颳風天會下雨,太陽能曬乾溼衣服,這些現象都是必然性。

這些充滿必然性的事物,是由事物內部本質原因所產生的,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所決定的。

唯物辯證法還認為: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統一關係,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必然性中有偶然性。

例如,蘋果砸到牛頓同志。

蘋果熟了往地上掉,是地球引力的作用,這屬於必然性的自然現象;蘋果落地,偏偏砸到牛頓同志,這屬於偶然性的社會現象。

但是這個偶然性事件,引發牛頓同志的深度思考,最終發現地球存在引力,這就是偶然性中的必然性。

又如,魯班發明鋸子。

魯班上山砍樹,在走路過程中,不小心被野草劃破了手,滲出血來,這屬於偶然性。野草兩邊長滿鋒銳的細齒,能劃破人的皮膚這是必然,這是由事物本質決定的。

但這個偶像現象,啟發了魯班同志的思考,最終發明了砍伐樹木的鋸子,偶然引發必然。

偶然潛藏著必然,必然通過偶然表現出來。

比如開車跑高速問題。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正常駕駛,是非常平穩安全的,這是駕駛的必然性。

如果司機疲勞駕駛,開車時常打瞌睡,導致汽車失控撞倒護欄,引發多車追尾的大型交通事故,這種情況就是偶然性,也是必然轉向偶然的現象。

到了高速加油站,停下來休息一下,給自己補充點能量,然後再開車上路。人精神了,開車不走神,出現交通事故的可能性為零。充滿偶然性的交通事故,轉向為充滿必然性的安全駕駛,這就是偶然轉化為必然。

必然性與偶然性可以相互轉化。

關於必然性與偶然性就講到這裡,簡單總結一下它給我們帶來以下重要啟示:

A、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掌握事物的客觀必然性,這是做工作的正確思維。B、既要按照事物的必然規律辦事,也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偶然因素,促使工作順利開展。C、善於通過偶然現象,看到事物的必然。

(3)可能性與現實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事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相互關係的一對範疇。

可能性,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具有客觀根據的種種趨勢。

現實性是指只已經實現了的可能。

通俗地講,可能性就是尚未發生的潛在事物;現實性就是已經發生的事物。

比如:阿里雲可能會在國內A股上市,這個就屬於可能性。因為阿里雲發展勢頭好,盈利能力也很強,A股需要這樣高科技企業,所以阿里雲在上交所A股上市,完全存在這種可能性。

螞蟻集團暫緩在國內A股上市,這是現實性,即實實在在已經發生的事情。

又如:中國在2035年,GPD將來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這是可能性,即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中國GPD已經超越日本、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已經實現的可能性,即為現實性。

唯物辯證法還認為:

現實性與可能性二者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係,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聯繫、相互轉化。

再來舉個例子。

1954年,偉大領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講到:

「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化程度的偉大國家。」

在當時看來,這件事還沒有能力實現,只是有實現的可能性。

但是這種可能性是有具體根據的,因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民具有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氣。

故此,偉人充滿信心地說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經過30年艱苦奮鬥,中國人將這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

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的條件,就是在偉大領袖思想武裝下,勤勞而智慧的中華兒女披星戴月地奮勇追趕,用30年時間完成了工業化轉型。

後通過改開40年持續努力,基本實現了高度現代化,偉人當年的預言得到實現。

再以美國為例。

美國現在仍是全球最發達、最強盛國家,這是現實性。

如果美國繼續推行霸權主義,搞單邊主義與長臂管理那一套,違背全球合作共贏的主流價值觀,勢必會激發各種尖銳的國際矛盾,美國存在逐步走向衰落的可能性。

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性就會轉化為現實性。

用《矛盾論》來解釋: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條件向它們的反面轉化著。

這裡條件是重要的,沒有一定的條件,鬥爭著的雙方都不會轉化。

這對哲學範疇,給我們帶來一個重要啟示:

A、既要爭取好的現實性,也要防止壞的可能性,並為克服壞的可能性做準備,遇到事情就不會驚慌失措。B、看問題要一分為二,既要看到好的可能性,也要看到壞的可能性,充分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為建設美好幸福生活而努力奮鬥。C、防止壞的可能性,爭取好的可能性。

(4)內容與形式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內在要素、同這些要素的結構和表現方式的一對範疇。

所謂內容,是指構成事物內在要素的總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

所謂形式,是指內容諸要素的結構方式和表現方式,也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所表現出來的方式、形態和面貌。

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可以相互依賴、相互轉化。

例如:房子,空間是內容,牆壁是形式。

房子都有門窗和牆壁,沒有它們就不能遮風擋雨,但是房子的內容不是有形的牆壁,而是中間無形的空間部分。

房子中間空虛部分,才能放置各種家電家具,為人提供生活休息的地方。房子沒有空間,房子本身就沒有居住的意義。

同樣的道理,如果房子沒有牆壁窗戶,那麼房子的空間部分也就不存在,房子依然沒有居住的屬性。

很顯然,房子形式與房子內容是相互依存的。

又如解決「三農」問題。

搞新農村建設,建立新型農業合作社,支持農村電商發展,實施精準扶貧等措施,都屬於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

而有些地方,為了應對上級檢查,把馬路兩邊的房子都刷成白牆,房頂加裝幾個尖鬥簷,只搞點表面形式來糊弄領導,不搞真實的建設內容,不為農民做實事,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義。·

這對哲學範疇,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

相關焦點

  • 唯物辯證法是規律和範疇的科學體系,基本規律和範疇的關係是?
    唯物辯證法同時還包括一系列的基本範疇,如本質和現象、形式和內容、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等等。這些範疇都是從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事物的聯繫和發展。這些基本規律和基本範疇共同組成了完整的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範疇是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的。
  • 辯證法基本範疇,很多事物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它「手掌心」
    而哲學範疇,是人們思維對客觀事物最普遍的本質的反映和概括,是人們從不同側面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也是人們從不同維度反映事物發展的辯證方法。簡單地講,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唯物辯證法各基本範疇的「手掌心」。唯物辯證法,有五對基本範疇,也有人說是六對,或多對範疇。
  • 重讀《反杜林論》: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
    在書中,恩格斯對法國小資產階級的代表杜林以及杜林主義的各種錯誤觀點進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論述了唯物論的一元論、唯物論的反映論、唯物史觀,尤其是對唯物辯證法的三個主要規律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論證,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系統化、體系化的第一部著作。全書共分五個部分,即序言、引論、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 唯物辯證法——三個基本問題
    大家都知道一合學社是靠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起家的,但是一直以來,不二都沒有用文字分享過。在兩年多的時間裡,通過對群裡的觀察,發現大家對很多基本概念還是不夠清晰。在陽曆的新年之交不二為大家分享了關於理財的知識,那麼在農曆的新年之交,不二會用大概5-6篇內容幫大家梳理一下唯物辯證法,作為一種結束和新的開始。
  • 唯物辯證法:其思想核心是什麼,其思想源頭在哪裡
    ①對立統一揭示事物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②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規律的基礎。③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各個基本範疇的基礎。我們逐條展開闡述,請保持耐心閱讀。1、對立統一揭示事物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為什麼這麼講?我們先來看《矛盾論》的經典闡釋。「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
  • 中國精英團隊,反覆強調學習唯物辯證法,讀後覺得不需要理由
    《實踐論》,認識之道,講透了認識世界的客觀規律,提供洞察世界的思維和方法,指引改造世界和人生的方向。熟讀之,能提高自己的洞察力。《矛盾論》,陰陽之道,講透了分析事物的矛盾法則,有助於看清複雜迷離多變的局勢,提供解決多重矛盾的思路。
  • 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品格
    唯物辯證法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科學方法論 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將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結合為一體而創立的唯物辯證法是由一系列科學的哲學範疇所構成的科學理論體系,是辯證法思想發展的高級形態,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的認知科學。
  • 唯物論辯證法的高透剖析,嗷嗷經典,不看你會後悔滴!
    一般與個別表徵事物辯證聯繫特性的一對哲學範疇,即共性與個性。一般指一類事物或一切事物普遍具有的屬性,即具體事物的共性。個別指單一事物的個體性、獨特性,此事物和他事物的差異性。一般和個別即共性和個性是辯證的統一,作為唯物辯證法的範疇,它們反映著世界上的事物、現象的差異性和統一性的辯證聯繫的特性。一般與個別有著差異、對立,但這種差異、對立並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脫離的。
  • 考研政治指導: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命題點1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規律辯證法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在由一系列規律和範疇構成的唯物辯證法的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是其實質和核心。 原因在於,(1)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回答了事物為什麼會發展的問題。
  • 2016考研政治:唯物辯證法之命題分析
    摘要:唯物辯證法在考研政治中處於很重要的地位,下面帶領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唯物辯證法的命題規律和趨勢預測。
  • 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助力省考申論寫作的思辨性
    【導讀】華圖寧夏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助力省考申論寫作的思辨性,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我們要善於運用馬哲的基本原理來分析和思考申論中的許多問題,對於申論文章寫作而言,我們要學會運用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來提高申論文章的思辨性。   (一)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是關於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矛盾關係的規律。對立與統一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如雅和俗,遺傳與變異,成功與失敗、快與慢、有與無、簡與繁、加法與減法等。
  • 論氣功的哲學基礎——氣功的現代唯物辯證法基礎
    現代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自然、社會、人類思維運動和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唯物辯證法有三條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又稱矛盾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正是現代唯物辯證法為氣功奠定了辯證法理論基礎。1、對立統一規律為氣功奠定了現代唯物辯證法基礎。矛盾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在氣功鍛鍊中,有許多矛盾存在:練功者和環境的矛盾,練功者與功法的矛盾,調心、調息和調形之間的矛盾,意和氣之間的矛盾等等,在這些矛盾中,氣和意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沒有這對矛盾,就沒有氣功鍛鍊。練功的過程就是解決這對矛盾的過程。
  • 《矛盾論》,講透內因和外因關係,讓我們看清事物變化規律
    但是老王的唯物辯證法思想,還是值得肯定的。毛主席梳理了人類認識史上形上學與辯證法的鬥爭歷史,剖析了形上學和辯證法的基本特徵,揭示了形上學與唯物辯證法的根本分歧,明確指出唯物辯證法的見解才是科學認識論。在《兩種宇宙觀》中,毛主席總體講了三個問題。①分析了形上學的見解,並對其加以批判。②分析了唯物辯證法的見解,並對其加以闡述和發揮。
  • 教師招聘:唯物辯證法的235規則,你熟記於心了麼?
    一、唯物辯證法總述唯物辯證法有兩大特徵:聯繫,發展;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五對範疇:原因和結果,現象和本質,內容和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以下分別講解三個大問題。
  • 2018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試常考知識點:事物的聯繫、發展及其規律
    2018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試常考知識點:事物的聯繫、發展及其規律本章的中心任務是闡述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繫和發展的科學。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學習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要理解聯繫和發展的基本觀點。
  • 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
    當前,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條件,學習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  唯物辯證法堅持唯物論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是研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其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其根本方法是基於對立統一規律的矛盾分析法。
  • 名師孫站河考研政治衝刺背誦核心考點20講(1)(二)
    四、唯物辯證法 (一)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節選)1、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要求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問題,就是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特別是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
  • 從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看五大發展理念
    五大發展理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豐富與完善,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閃耀著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的理論光芒,集中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認識把握髮展規律實現了新飛躍,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解答現實問題達到了新境界,必將指引我們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有什麼不同?政治老師:再講最後一遍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唯物辯證法和形上學是兩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本對立,它們的對立主要表現在: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繫的;形上學則認為事物之間是互不聯繫,彼此孤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