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法基本範疇,很多事物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它「手掌心」

2020-12-05 寒牛出欄

毛主席說,哲學就是認識論。

而哲學範疇,是人們思維對客觀事物最普遍的本質的反映和概括,是人們從不同側面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也是人們從不同維度反映事物發展的辯證方法。

簡單地講,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唯物辯證法各基本範疇的「手掌心」。

唯物辯證法,有五對基本範疇,也有人說是六對,或多對範疇。

它們分別是: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內容和形式、現象和本質。

每對基本範疇,都存在對立統一關係。

接上篇文章,我們來講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範疇。

(1)原因結果

唯物辯證法認為:原因和結果,是揭示普遍聯繫著的事物,具有前後相繼、相互作用關係一對範疇。

引起某種結果的事物,或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叫原因。

由於原因的作用所必然產生的事物,或由原因所引起的現象叫結果。

在客觀世界中,任何結果都由某種原因引發或決定,故沒有無因之果;任何原因都會產生一定或某種結果,故沒有無果之因。

因果聯繫不是事物表面的現象聯繫,而是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繫,二者之間存在客觀性、多樣性、複雜性的特點。

我們在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因果關係時,主要把握好以下四種情況:

①內因和外因;②主要原因和非主要原因;③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④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

我們來舉例說明。

內因和外因

內因指事物發展變化的內部原因,即內部矛盾。

外因指事物發展變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矛盾。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都有它內部的原因和外部的原因。

這是因為事物既有它內部的矛盾性,又同周圍的事物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繫。

例如:水漲船高的因果關係。

水位上漲是船身變高的原因,船身變高是水位上漲的結果。

但是水位上漲,是船身變高外部原因,屬於外因在發生作用;而船身變高的內部原因,是船具有浮水的功能,內因起到本質作用。

《矛盾論》講到: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關係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在水位上漲的時候,船身能跟著浮漲起來,這是船的內部矛盾性決定的。

船的內部矛盾性,就是船體獨特的結構設計,能讓鋼鐵做成的輪船浮在水面上。

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設計(內部的矛盾性),輪船是無法浮在水面的,這個內因是輪船浮在水面的根本原因。

輪船船身上漲的第二原因,是大海漲潮、水位上升,這是外部影響力,即外部因素、外部的矛盾性,簡稱為外因。

綜合起來講,水漲船高的這種因果關係,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二者缺一不可。

在水漲船高的過程中,外因(上漲的海水)是通過內因(輪船浮水功能)起作用的,沒有內因做基礎,外因無法發揮作用。

再舉個例子。

1945年1月,偉大領袖在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和模範工作者會議上講到:

「我們是主張自力更生的,我們是希望有外援,但是我們不能依賴它,我們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體軍民的創造力。」

這些句話,看似樸實簡單,實則蘊藏著辯證法智慧。

主張自力更生,表示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克服經濟困難,強調的是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要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用唯物辯證法來解釋,就是強調內因,內因是根據。

希望有外援、但不能依賴它,表示不拒絕外援,有人幫助自己,當然是一件好事情,沒有拒絕的理由。

但是外援,永遠只是一種外力,是一種輔助作用,不能依賴它。

用唯物辯證法來解釋,外援力量就是外部因素,屬於外因。

《矛盾論》告訴我們,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來起作用。

主要原因和非主要原因

主要指複雜事物,內部存在多個矛盾和多種原因。

例如:創業成功的因果關係。

如今,創業不簡單,成功創業就更不簡單。國內獨角獸公司,之所以能快速成長,成為行業頭部公司及行業領先者,均有多方面原因。

但最主要原因,是擁有優秀的創業團隊,非主要原因是資本、政治、市場、時機、及其他外部因素。

資金多、資源多,卻沒有幹成事的團隊和公司,全球各個國家都有,這種現象具有普遍性。能幹成事情、快速成長的公司,基本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創業團隊夠牛逼。

成功創業的團隊,主要原因是聯合創業團隊夠優秀,非主要原因是資本加持、政策扶持、時運眷顧。

又如:美軍主動向志願軍求和。

在朝鮮戰場上,為什麼強悍的美帝國主義主動向志願軍求和?

主要原因是聯合國軍隊在軍事上失利,志願軍把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隊打痛了。非主要原因是美國國內反戰政治、經濟壓力、補給線過長等因素。

兩種原因結合在一起,促使美國求和停戰。

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是個人主觀想法、個人因素;客觀原因是客觀事實情況、外界因素。

例如:賭博敗家的因果關係。

參與賭博,更多是個人主觀原因,夢想賭博發財,賺輕快錢用。

客觀原因是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誤入歧途。

如果從事件本身來分析,個人交友不慎、思想認識錯誤是內因;社會管理缺失,賭博風氣泛濫是外因。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產生疑惑。

那麼,「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與「內因和外因」又有什麼區別?

內因和外因,主要側重於某件事;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側重於某個人。

兩者還是有所區別的,但是內因和外因的概念更寬廣。

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

一個原因,引發多個結果,叫一因多果;多個原因,引發一個結果,叫一果多因。

例如:有錢可以做慈善。

你有錢,可以做各種慈善活動,支助孤兒完成學業、助力重大疾病患者、為孤苦老人送溫暖、贊助科學家搞科研。

這就是一因多果,錢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可以引發很多善果。

又如:中國糧食連年豐收。

中國糧食連年豐收,這是典型的一果多因案例。糧食連年豐收是結果,原因卻有多方面,除了農民勤勞耕種,生產積極性高之外,還有水利灌溉、優質良種、化肥充足以及風調雨順等諸多原因。

關於因果關係這對基本範疇,就暫時講述到這裡,它給我們帶來幾點重要啟示:

A、打鐵還要自身硬,練好內功很重要,同時不要忽視外因的作用,內因外因要統籌兼顧。B、在具體工作中,要善於總結經驗,正確找到成功與失敗的真正原因,要抓住重點內容。C、事物的因果關係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因勢利導,引導事物往正確方面發展。

(2)必然性偶然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一對範疇。

必然性,是指客觀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一定要出現的趨向,是由事物本質原因產生的,屬於規律的東西,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

偶然性,是指客觀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的現象,由事物的非本質原因產生的,影響事物發展的進展速度。

通俗地講,必然性就是一定要出現的,偶然性就是不一定出現。

我們來舉例說明:

兔子突然撞到木樁折頸而死,公交車衝到江裡面,天上掉下一架飛機,在馬路上撿到1000塊錢,用2塊錢買彩票中了1000萬,這些都是偶然性事件。

這些充滿偶然性的事情,由事物本身非本質的原因產生的,同事物只是短暫的聯繫,簡單地理解是意外和巧合。

蘋果樹長出蘋果,梨子樹結出雪梨,臍橙樹掛滿臍橙,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十六的月亮特別圓,天會颳風天會下雨,太陽能曬乾溼衣服,這些現象都是必然性。

這些充滿必然性的事物,是由事物內部本質原因所產生的,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所決定的。

唯物辯證法還認為: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統一關係,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必然性中有偶然性。

例如,蘋果砸到牛頓同志。

蘋果熟了往地上掉,是地球引力的作用,這屬於必然性的自然現象;蘋果落地,偏偏砸到牛頓同志,這屬於偶然性的社會現象。

但是這個偶然性事件,引發牛頓同志的深度思考,最終發現地球存在引力,這就是偶然性中的必然性。

又如,魯班發明鋸子。

魯班上山砍樹,在走路過程中,不小心被野草劃破了手,滲出血來,這屬於偶然性。野草兩邊長滿鋒銳的細齒,能劃破人的皮膚這是必然,這是由事物本質決定的。

但這個偶像現象,啟發了魯班同志的思考,最終發明了砍伐樹木的鋸子,偶然引發必然。

偶然潛藏著必然,必然通過偶然表現出來。

比如開車跑高速問題。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正常駕駛,是非常平穩安全的,這是駕駛的必然性。

如果司機疲勞駕駛,開車時常打瞌睡,導致汽車失控撞倒護欄,引發多車追尾的大型交通事故,這種情況就是偶然性,也是必然轉向偶然的現象。

到了高速加油站,停下來休息一下,給自己補充點能量,然後再開車上路。人精神了,開車不走神,出現交通事故的可能性為零。充滿偶然性的交通事故,轉向為充滿必然性的安全駕駛,這就是偶然轉化為必然。

必然性與偶然性可以相互轉化。

關於必然性與偶然性就講到這裡,簡單總結一下它給我們帶來以下重要啟示:

A、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掌握事物的客觀必然性,這是做工作的正確思維。B、既要按照事物的必然規律辦事,也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偶然因素,促使工作順利開展。C、善於通過偶然現象,看到事物的必然。

(3)可能性現實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事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相互關係的一對範疇。

可能性,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具有客觀根據的種種趨勢。

現實性是指只已經實現了的可能。

通俗地講,可能性就是尚未發生的潛在事物;現實性就是已經發生的事物。

比如:阿里雲可能會在國內A股上市,這個就屬於可能性。因為阿里雲發展勢頭好,盈利能力也很強,A股需要這樣高科技企業,所以阿里雲在上交所A股上市,完全存在這種可能性。

螞蟻集團暫緩在國內A股上市,這是現實性,即實實在在已經發生的事情。

又如:中國在2035年,GPD將來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這是可能性,即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中國GPD已經超越日本、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已經實現的可能性,即為現實性。

唯物辯證法還認為:

現實性與可能性二者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係,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聯繫、相互轉化。

再來舉個例子。

1954年,偉大領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講到:

「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化程度的偉大國家。」

在當時看來,這件事還沒有能力實現,只是有實現的可能性。

但是這種可能性是有具體根據的,因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民具有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氣。

故此,偉人充滿信心地說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經過30年艱苦奮鬥,中國人將這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

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的條件,就是在偉大領袖思想武裝下,勤勞而智慧的中華兒女披星戴月地奮勇追趕,用30年時間完成了工業化轉型。

後通過改開40年持續努力,基本實現了高度現代化,偉人當年的預言得到實現。

再以美國為例。

美國現在仍是全球最發達、最強盛國家,這是現實性。

如果美國繼續推行霸權主義,搞單邊主義與長臂管理那一套,違背全球合作共贏的主流價值觀,勢必會激發各種尖銳的國際矛盾,美國存在逐步走向衰落的可能性。

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性就會轉化為現實性。

用《矛盾論》來解釋: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條件向它們的反面轉化著。

這裡條件是重要的,沒有一定的條件,鬥爭著的雙方都不會轉化。

這對哲學範疇,給我們帶來一個重要啟示:

A、既要爭取好的現實性,也要防止壞的可能性,並為克服壞的可能性做準備,遇到事情就不會驚慌失措。B、看問題要一分為二,既要看到好的可能性,也要看到壞的可能性,充分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為建設美好幸福生活而努力奮鬥。C、防止壞的可能性,爭取好的可能性。

(4)內容形式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內在要素、同這些要素的結構和表現方式的一對範疇。

所謂內容,是指構成事物內在要素的總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

所謂形式,是指內容諸要素的結構方式和表現方式,也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所表現出來的方式、形態和面貌。

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可以相互依賴、相互轉化。

例如:房子,空間是內容,牆壁是形式。

房子都有門窗和牆壁,沒有它們就不能遮風擋雨,但是房子的內容不是有形的牆壁,而是中間無形的空間部分。

房子中間空虛部分,才能放置各種家電家具,為人提供生活休息的地方。房子沒有空間,房子本身就沒有居住的意義。

同樣的道理,如果房子沒有牆壁窗戶,那麼房子的空間部分也就不存在,房子依然沒有居住的屬性。

很顯然,房子形式與房子內容是相互依存的。

又如解決「三農」問題

搞新農村建設,建立新型農業合作社,支持農村電商發展,實施精準扶貧等措施,都屬於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

而有些地方,為了應對上級檢查,把馬路兩邊的房子都刷成白牆,房頂加裝幾個尖鬥簷,只搞點表面形式來糊弄領導,不搞真實的建設內容,不為農民做實事,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義。·

這對哲學範疇,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

相關焦點

  • 唯物辯證法是規律和範疇的科學體系,基本規律和範疇的關係是?
    唯物辯證法通過一系列的普遍規律和範疇,從各方面來揭示事物的聯繫和發展。對立統一規律主要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質量互變規律主要揭示了事物發展的過程和狀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這三大基本規律所擔負的任務和回答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
  • 唯物辯證法:5對基本範疇,講透了方方面面的一般規律
    而哲學範疇,是人們思維對客觀事物最普遍的本質的反映和概括,是人們從不同側面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也是人們從不同維度反映事物發展的辯證方法。簡單地講,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唯物辯證法各基本範疇的「手掌心」。唯物辯證法,有五對基本範疇,也有人說是六對,或多對範疇。
  • 馬克思主義哲學(九)辯證法的五大範疇
    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其全部內容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即:兩個特徵,三大規律,五對範疇。一、現象與本質1、定義1.1、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外在表現。1.2、本質是事物根本的、組成事物基本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本質和規律是同等程度的範疇,認識了本質,也就把握了規律。
  • 唯物論辯證法的高透剖析,嗷嗷經典,不看你會後悔滴!
    在社會歷史領域,發展觀是一定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思想觀念層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個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對發展及怎樣發展的總的和系統的看法。13.對立統一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亦稱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的規律或矛盾規律。它揭示出,自然、社會和思想領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鬥爭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 重讀《反杜林論》: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
    第一,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對立統一規律是指矛盾的觀點,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都是同一性和對立性的統一,也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本身在唯物主義辯證法中處於核心地位,是事物聯繫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列寧曾說:「統一分為兩個部門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
  • 2018考研政治高頻考點之辯證法
    3.發展與過程     過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轉化為其他事物的歷史,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中的一切現象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作為過程而發展的。
  • 考研必讀:馬哲辯證法專題複習指導及出題點
    「辯證法」部分在框架結構上分為三節:第一節討論了聯繫和發展的觀點。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總特徵。其中的理論要點有聯繫、系統、發展、過程、規律以及現象和本質、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結果、可能性和現實性。其基本思路是:辯證法是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學說。所以,要理解辯證法首先把握辯證法與形上學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對立。進而要理解聯繫、發展範疇,然後,理解什麼是規律,規律的客觀性。
  • 2014考研政治考前點撥(事物的普遍聯繫與發展)
    ②聯繫具有普遍性  事物聯繫的普遍性有三層含義:  第一,任何事物內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聯繫的,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具有內在的結構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繫之中。  第三,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聯繫中的一個成分或環節,並通過它表現出聯繫的普遍性。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自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以來,直到黑格爾和馬克思,辯證法在本體論(ontology,或譯存在論)上最一般也最基本的意義是表示:事物的自身運動,或事物自身顯現出來。對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來說,作為對話或交談的辯證法意味著:在各種紛亂和對立的意見中使事物自身顯露出來;因而辯證法乃是一門通過追問而使不恰當的意見自行解體的藝術,並因而是使事物自身——「由自身而來的在場者」——得以顯現的藝術。
  • 唯物辯證法——三個基本問題
    大家都知道一合學社是靠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起家的,但是一直以來,不二都沒有用文字分享過。在兩年多的時間裡,通過對群裡的觀察,發現大家對很多基本概念還是不夠清晰。在陽曆的新年之交不二為大家分享了關於理財的知識,那麼在農曆的新年之交,不二會用大概5-6篇內容幫大家梳理一下唯物辯證法,作為一種結束和新的開始。
  • 2015年考研政治馬原理考試重點: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辯證法和認識論依然是考試重點,尤其是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辯證法和認識論依然是考試重點,尤其是辯證法。辯證法部分包括兩大特徵、三大規律、五對範疇。不管是選擇題,還是分析題,把握這些內容的原理和方法論相當重要。
  • 甜寵穿書文,炮灰女主穿書後怎麼也逃不出反派的手掌心
    前言:穿書文深受很多人的喜愛,今天小編就來推薦幾本甜寵的穿書文,女主穿成炮灰後想逃,卻怎麼也逃不出反派的手掌心,反被反派抓回去照顧小包子去了,感興趣可以入坑呀。第一本:《想撩了那個單身大佬》想吃東西不想胖食用指南:這本書的女主一開始以為自己穿成了沒有名字的路人甲,後面見到男主才知道,她穿的是書中男人朋友喜歡的人,一筆帶過的初戀,書裡面所有人的結局都很完美,只有這個大佬,男女主結婚的時候還是單身,女主在見到男主的時候,看著那麼優秀的他,就開始糾結到底是撩他還是不撩,結果,她還沒想明白,男主已經主動出擊了,其實女主的性格比較木訥,不善言辭
  • 公職備考:辯證法內容淺析
    哲學中辯證法模塊一直是考試公基考試的重點內容,而在授課的過程中,很多同學都F反映辯證法方面的內容不好理解,題目不好做。今天藉此機會,總結一下跟辯證法有關的內容,希望對同學們有幫助。本次分享主要以舉例子為主,因為辯證法概念不好懂,但好在例子多,如果把例子都看懂了,那辯證法的內容也就懂了,而結合最近幾年的考題,例子也是相對集中,所以通過例子理解概念,是學好辯證法一個有效的途徑。辯證法包括兩大特徵和三大規律,兩大特徵是聯繫和發展,三大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接下來我們介紹。
  • 從科學論佛法:科學定律都逃不出邏輯規律的範疇
    宗教和科學不應該對立。凡是正確的都是科學,心法也是科學。牛頓力學三定律,第一定律:所有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者沿著一條直線做勻速運動。第二定律:所有物體在受到力(合外力)的作用後,都會產生加速度。
  • 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人們通常是把辯證法敘述為「三條基本規律」和「五對基本範疇」: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原因和結果、內容和形式、可能和現實、必然和偶然、現象和本質。通常認為,學習辯證法,就是懂得這些規律和範疇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掌握辯證法,就是運用這些規律和範疇去「解釋世界」和「解決問題」。
  • 匯總:馬哲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歷年真題
    對此,他解釋道, 「每隻粉筆都要丟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筆頭,但就這一點來說,愈短愈好。 但太短了,使用起來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斷。 每斷一次,必然浪費一個粉筆頭,反而不合適。 因而就出現了粉筆多長合適的問題——這就是一個優選問題。」所謂優選問題,從辯證法的角度看。
  • 什麼是二元論,什麼是辯證法?最終分別會走向什麼方向?
    現在人們通常說的辯證法是指用聯繫的、運動的、全面的觀點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看作是互相聯繫的、是在永恆地運動變化著的,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辯證法是在和形上學的不斷鬥爭中發展的,從歷史上來說,它有三種基本的形式,即:古代樸素的辯證法、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在古代希臘、中國的哲學中,有很多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他以精煉的語言體現了宇宙觀,本體論,辯證法等諸多哲學思想內容。宇宙觀方面,老子用「道」這個哲學主體看成是萬物本源,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終極根據。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既是宇宙論的範疇,又是一個本體論的範疇。 「道」既是世界萬物的邏輯起點,又是萬物的終極根據。從終極根據的意義上說,「道」便成為本體論範疇。
  • 2018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試常考知識點:事物的聯繫、發展及其規律
    2018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試常考知識點:事物的聯繫、發展及其規律本章的中心任務是闡述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繫和發展的科學。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學習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要理解聯繫和發展的基本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