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內因一定是矛盾主要方面嗎?——生態移民中的一個哲學問題

2020-12-05 田茂宏雜談

理論是來源於實踐的,同時,觀念決定成敗。關於如何搞好生態移民工作,我已經談到了要自覺地破除幹部群眾中的小農意識,努力構建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道德觀。今天,我就談談不要小看大自然這個「外因」的問題。意思就是我們要在大自然面前有所敬畏,要學會在大自然面前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態移民工作才能順利進行,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不至於落空,從而推動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的全面發展。

影響事物發展的因素很多,我們講事物的內因、外因就是其中的一種矛盾分析方法。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從而推動事物向前發展。但是,是不是內因一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外因一定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呢?不是的。如果這樣,那就犯了機械的、片面的形上學的錯誤。

比如,毛主席在《實踐論》中談到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這一對矛盾時就說過,一般說來,我們承認生產力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生產關係處於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當生產關係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如果不對舊的生產關係來一個根本的改變,生產力就不會發展、社會就不能前進時,解決生產關係的問題就成了主要矛盾方面了。不然的話,怎麼會有社會革命的必要呢?同樣的道理,一般說來,我們承認事物的內因是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而事物的外因則是處於矛盾的次要方面的。然而,當影響事物發展的外因十分強大或十分惡劣時,以至不解決外因的問題就不能使事物能夠順利發展時,這時候的外因就是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了。

現在的生態移民問題就是如此。生態移民,就是我們要離開原來的生活環境,減少人的活動,讓大自然的生態環境經過較長的時間得到自身的修復,以促進整個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原來的生態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或者由於人為的破壞造成生態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該地的居民是長期生活在這裡的,但實際的生活的境遇並沒有得到實質的改善,有的甚至還在惡化,說得不好聽點,簡直是在苟延殘喘。

是的,他們世世代代生於斯、長於斯,也艱苦奮鬥了,但結果如何呢?這其中可能有曾經沒有充分發揮人的作用、或制度的優勢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人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前實在無能為力。那麼,在這「一片貧瘠的土地上」,就只有「收穫著微薄的希望」。怎麼辦?面對現實,主動的生態移民,這才是明智的選擇!相反,死守原來的生態環境惡劣的地方,甚至一味地「戰天鬥地」,精神固然可貴,實則與勞民傷財無異。這樣的教訓,我們得到的實在太多了。

相關焦點

  • 《矛盾論》,講透內因和外因關係,讓我們看清事物變化規律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毛澤東《矛盾論》大家好,我是寒牛出欄。這篇文章,我們來解讀《矛盾論:兩種宇宙觀》。在這個章節,毛主席開門見山地講到。人類認識論過程中,總的來說存在兩種不同的世界觀,一種是形上學的見解,另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
  • 從哲學上思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原標題:從哲學上思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一 矛盾通過自己本身揚棄自己。對立雙方相互否定,相互促進,使事物不斷變化。當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雙方的對立不再緊張,矛盾就一點一點地逐漸平息下來。直到最後,對立降低為一般的差別,不再構成矛盾。
  • 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哲學方法與實踐基礎
    這一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體現了鮮明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對《矛盾論》《實踐論》觀點的繼承和發展。《矛盾論》指出,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突出了矛盾問題(辯證法)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意義,因此把握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矛盾及其變化,也就把握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蘊含著矛盾分析方法,體現了《矛盾論》的基本觀點和唯物辯證法的立場。  事物發展過程中並存著許多矛盾,這些矛盾可以劃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唯物主義哲學中,矛盾的同一性的含義、轉化形式以及作用是什麼?
    2.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由於矛盾雙方的鬥爭,在一定條件下各向其對立面轉化。如無產階級若想從資本主義社會中處於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必須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之下,經過鬥爭,推翻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只有具備這個條件,無產階級才能從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 辯證法基本範疇,很多事物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它「手掌心」
    《矛盾論》告訴我們,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來起作用。主要原因和非主要原因主要指複雜事物,內部存在多個矛盾和多種原因。內因和外因,主要側重於某件事;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側重於某個人。兩者還是有所區別的,但是內因和外因的概念更寬廣。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一個原因,引發多個結果,叫一因多果;多個原因,引發一個結果,叫一果多因。
  • 2006年1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試卷(一)
    D.藉助於思維對事物間接、抽象的認識15.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的主要區別在於(   )A.第一次飛躍是認識事物的現象,第二次飛躍是認識事物的本質B.第一次飛躍的任務是認識世界,第二次飛躍的任務是改造世界C.第一次飛躍是獲得感性認識,第二次飛躍則獲得理性認識D.第一次飛躍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飛躍的目的是檢驗和發展認識16.任何真理都是人們在一定條件下達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確的認識
  • 如何解決高中政治學科中哲學問題,奪得高分?
    高考中,政治哲學一直是大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哲學是一門綜合性科學,是所有學科的母科。在高中階段,主要考核的哲學範疇有:矛盾觀、唯物主義辯證觀、質變量變等諸多考點,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來細數如何巧答哲學綜合性大題。
  • 2014考研政治考前點撥(事物的普遍聯繫與發展)
    這兩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質上優越於舊事物,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會歷史領域內,新事物是社會上先進的、富有創造力的人們創造性活動的產物,它從根本上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因而必然戰勝舊事物。  4.發展與過程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一切事物只有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
  • 2020廣東事業單位考試: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具有特殊性,從地位上看,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上次我們已經學習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係,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首先,大家應該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概念。
  • 《矛盾論》:跳出舒適圈,實現自我性質的轉化
    ——《矛盾論》上面這段話揭示了事物性質轉化的根本原因。事物性質是如何轉變的呢?偉大領袖在《實踐論》中再次指出: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
  • 為什麼說《矛盾論》是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法則?用實例吃透矛盾論
    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教導我們說,所謂的本質集中體現在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無論情況多麼複雜,問題的解決實際上就是一個認識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理解領悟了主席的矛盾觀,就相當於獲得了將複雜問題化繁為簡的密碼。 換言之,《矛盾論》是用來解決複雜問題的簡單法則,完全可以用實例去吃透矛盾論。
  •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事物矛盾的差別性、個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 從宇宙總體來考察,矛盾的普遍性包括兩重含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古希臘哲學中,曾用各種方式來表達萬物皆有矛盾的思想。
  • 零度空間,第四章思想起,第一節生態深層哲學第二部分
    二、生態哲學的內涵和本質(一)生態哲學的內涵生態哲學作為一門新生的哲學學科,無論在其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中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澄清和探討,特別是它的基本問題的確立和基本範疇的界定更是具有關鍵性意義。1、問題的提出生態哲學是以生態系統為對象的哲學反思。那麼,什麼是生態系統呢?關於「生態系統」人們的理解是不盡相同的。
  • 事業單位政治知識:教你區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事業單位歷年考試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是考查的重點,而且考查難度偏大,基本上以理解性的單選題進行考查,很多同學對於題目中描述的案例或古文到底是主要矛盾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知道怎麼區分?那麼今天針對這個問題給大家總結了三種區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
  • 「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
    部署全國抗疫戰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自正月初一以來頻繁舉行,最近一次常委會,則開宗明義強調「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如果說,關於「人民戰爭」的定性充分表達了我們黨唯物論的認識論基礎,那麼「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就明確地指引我們堅持和發展辯證法的科學方法論。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人民需要的提升,特別是對更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當前發展難以完全滿足人民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了時代變遷下人民群眾面對的主要問題。近年來,如食品安全、醫患關係、教育就業、住房問題、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公共新聞的輿論熱點「輿情事件類型中,社會民生類仍佔絕大部分,其中又以醫療衛生類輿情事件(話題)數量最多,網民對安全問題的關注呈上升趨勢。
  • 高考「文綜」政治中,哲學方面的47個重要知識點,值得收藏
    對於哲學主觀題的解題來說,並不只是:原理+材料。哲學是一種思想方法。同學們在答題的時候,首先要考慮解答語句中的內在邏輯和觀點,在論證的同時,要善於從所寫材料中提煉出哲學觀點並加以總結,上升到理論層面。5、具體科學是哲學基礎的原因:先研究具體科學,掌握規律後才上升到哲學高度。6、哲學,對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7、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被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8、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問題。
  • 歐陽志遠:生態哲學本體論
    它以反生態立場走到另一個極端,儘管如此,也不妨將其思想歸入另類「生態哲學」。1984年薩克塞(Sachsse H.)所著《生態哲學》是一本篇幅不大但較為系統的生態哲學專著。其論述從「自然概念」到「技術作用」,再到「社會要求」,把技術作為自然通向社會之路。它把生態學問題上升為個體與整體的關係問題,把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歸結為人與人的關係問題,開闢了「關於『辯證推理』邏輯」一節,討論對立互補的辯證把握。
  • 一個民族如果想被尊重,就一定要有哲學
    一個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就一定要有哲學思維,一定要學習哲學。人類如果想要前進,就要不斷超越自己,而只有擁抱哲學,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最後他在採訪中說道,我之所以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績,得益於早年的哲學生涯。這讓我很吃驚———原來這位物理學教授很可能上過哲學系。  第二個外國人是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被聘來中國工作,在介紹自己的日常生活時自豪地說,我每天讀一個小時《道德經》。
  •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
    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⑴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之為辯證法的核心⑵。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辯證法。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