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是來源於實踐的,同時,觀念決定成敗。關於如何搞好生態移民工作,我已經談到了要自覺地破除幹部群眾中的小農意識,努力構建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道德觀。今天,我就談談不要小看大自然這個「外因」的問題。意思就是我們要在大自然面前有所敬畏,要學會在大自然面前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態移民工作才能順利進行,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不至於落空,從而推動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的全面發展。
影響事物發展的因素很多,我們講事物的內因、外因就是其中的一種矛盾分析方法。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從而推動事物向前發展。但是,是不是內因一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外因一定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呢?不是的。如果這樣,那就犯了機械的、片面的形上學的錯誤。
比如,毛主席在《實踐論》中談到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這一對矛盾時就說過,一般說來,我們承認生產力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生產關係處於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當生產關係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如果不對舊的生產關係來一個根本的改變,生產力就不會發展、社會就不能前進時,解決生產關係的問題就成了主要矛盾方面了。不然的話,怎麼會有社會革命的必要呢?同樣的道理,一般說來,我們承認事物的內因是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而事物的外因則是處於矛盾的次要方面的。然而,當影響事物發展的外因十分強大或十分惡劣時,以至不解決外因的問題就不能使事物能夠順利發展時,這時候的外因就是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了。
現在的生態移民問題就是如此。生態移民,就是我們要離開原來的生活環境,減少人的活動,讓大自然的生態環境經過較長的時間得到自身的修復,以促進整個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原來的生態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或者由於人為的破壞造成生態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該地的居民是長期生活在這裡的,但實際的生活的境遇並沒有得到實質的改善,有的甚至還在惡化,說得不好聽點,簡直是在苟延殘喘。
是的,他們世世代代生於斯、長於斯,也艱苦奮鬥了,但結果如何呢?這其中可能有曾經沒有充分發揮人的作用、或制度的優勢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人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前實在無能為力。那麼,在這「一片貧瘠的土地上」,就只有「收穫著微薄的希望」。怎麼辦?面對現實,主動的生態移民,這才是明智的選擇!相反,死守原來的生態環境惡劣的地方,甚至一味地「戰天鬥地」,精神固然可貴,實則與勞民傷財無異。這樣的教訓,我們得到的實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