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論」和「用進廢退說」互相矛盾嗎?有何依據?

2021-01-08 科學獵奇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進化論是當代生物學的基石,進化論的成立是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和生物研究得出的,而「用進廢退」則僅僅停留在假說的層面,二者從本質上說確實有矛盾的地方。那麼,為什麼科學上一直支持進化論,卻說「用進廢退」的假說不成立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用進廢退說」

用進廢退是拉馬克進化學說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於1809年在《動物學哲學》中提出的一個理論。他認為:生物經常使用的器官會變得發達,而不經常食用的器官會逐漸的退化,而且他認為用進廢退是可以遺傳的。

這個理論乍一看沒有什麼問題,畢竟運動員的肌肉確實比正常人要發達。但是,如果仔細的推敲一下,我們就能發現其中的漏洞。首先是「用進」的遺傳,我們以人類為例,如果兩個足球運動員男女結合,按照用進的理論,他們的後代應該是能夠獲得足球方面的天賦的,比如更強的耐力、奔跑能力、爆發力。但事實上,足球運動員的後代可能也當不了足球運動員。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廢退。我們再舉個自然界的例子,大熊貓是從始熊貓進化而來的,在漫長的進化中,大熊貓的食性逐漸由食肉變為食素(竹子),按理說,吃粗纖維的植物,臼齒應該如食草動物那樣發達,而且消化道也應該像其他食草動物那樣,並且不用來捕獵的犬齒應該退化掉,但事實上,大熊貓的牙齒結構以及消化道與其他的熊科動物並沒有差異。

而且按照用進廢退的說法,如果將一種動物的某個器官去除掉,而且還是多代去除,它們的這個器官就等於被「廢掉」了,按理說應該是退化的。但是,德國科學家魏斯曼做了一個老鼠去尾的實驗,他將一對雌雄老鼠的尾巴剪掉後讓它們正常的繁殖,它們的後代還是有尾巴,而且魏斯曼並不是只剪掉了一代老鼠的尾巴,而是連續對這對雌雄老鼠的21代後代全部剪去了尾巴,但是第22代老鼠依然是有尾巴的。

並且分子遺傳學的研究也表明,物種的器官使用或者不適用,都不會作為編碼寫入染色體中,而後代的產生就是染色體的結合。因此,種種跡象表面,用進廢退說確實存在一些漏洞,而正是這些漏洞,讓用進廢退說在科學界為人詬病。

進化論

進化論也就是達爾文發表的《物種起源》,該著作被認為是當代生物學的核心思想。許多人對進化論持懷疑態度,這其實是一件好事,畢竟科學就是在不斷的推翻和重建的過程中進步的。而許多人對進化論持懷疑態度的主要原因就是把「進化」二字固化了,簡單的說許多人認為進化就是物種越來越高級。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因為進化論其實是演化論,達爾文認為:生物的變化只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不存在進步或者倒退的概念。

進化論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物種是可以改變的,而促使物種改變的是自然選擇。從目前生物的演化過程看,自然選擇確實是唯一一種可以解釋物種適應性理論。我們舉幾個例子,老虎是現存食物鏈最頂端的食肉動物之一,而且現代老虎算上已經滅絕的,一共有9個亞種,它們的分布不同,體型大小也有差異,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身上都有斑紋,而且即便是白化的老虎,身上的斑紋也不會消失。這就是自然選擇的定向選擇,這證明有斑紋的老虎在原生環境中更容易生存(與環境色更為接近,更有利於自己的偷襲捕獵)。

再比如達爾文在加拉巴格群島上發現了13個雀鳥物種,它們均為近親,但是為了減少競爭,不同的雀鳥的喙長度發生了改變,這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不同的食物而產生的變化,從而讓自己的族群更容易生存下來。

還有在自然界中,原本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會有相似的特徵,這也是自然選擇的主要表現之一。比如海豚是哺乳動物,但是為了更好地在海洋中生活,它的形態與陸地哺乳動物迥異,反而與毫無關係的魚類非常相似,這就是趨同演化的結果,目的同樣是為了更好的生存。

而這一切的一切,看似是動物自身做出的改變,但實際上是自然對某一性狀的動物做出的選擇。而性狀的優劣勢完全取決於當下的環境,比如在冰河時代,擁有長毛的動物顯然生活得更好,但是一旦冰河結束,氣溫升高,這種原本「優」的性狀就會變成「劣」。

因此,進化論的自然選擇是有很強科學性的,它能夠解釋生物適應環境的機制。

當然,不得不承認,進化論也是有一定的漏洞的,因為進化論下的生物演化需要一個非常長的過程,期間一個物種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突然發生巨大的改變。但是,這無法解釋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同時,按照進化論,任何的物種都是有祖先,並且有演化史的,那麼這個物種的各個階段的化石是最有說服力。但事實上,有許多的生物缺少過渡性的化石。

不過,進化論早在19世紀就發表了,隨著科學的進步,許多所謂的漏洞都已經有了解釋,比如遺傳漂變、分子進化等等,都能填補當時進化論的一些漏洞和空白。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進化論的基石作用。

總結

進化論和用進廢退說的本質區別在於進化論有著大量的科學驗證作為基礎,而用進廢退說還僅僅停留在想像的層面上,確實科學數據支撐。而且從本質上看,用進廢退說與進化論確實是矛盾的,它們的主要矛盾點在於前者是生物自主的選擇,而後者是自然的選擇。

相關焦點

  • 用進廢退是真的嗎?如果人類經常揮動手臂,會進化出翅膀嗎?
    引言:相信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多多少少都會對用進廢退這個理論表示認同,無論是否知道用進廢退這個名字。因為從理論上來說,任何生物如果對某一項技能或者動作持續地訓練,就會變得像天生一般地流暢。那我們能學會飛行嗎?
  • 拉馬克用進廢退說
    ,他在《動物的哲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被後人稱為「拉馬克學說」),提出了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基本信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進化論主要特點:觀點:①現在存在的生物是由其他物種變化而來;②用進廢退:生物體的器官經常使用就會變得發達,而不經常使用就會逐漸退化;③獲得性遺傳:生物後天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④定向變異:生物的變異一定是沿著適應環境的方向改變的
  • 從用進廢退到自然選擇,談進化論
    拉馬克的用進廢退19世紀初,拉馬克發表了《動物哲學》一書,這本書主要表達了兩個法則:1、用進廢退:經常使用就會導致進化,不使用就會退化2、獲得性遺傳:生物後天獲得的性狀也是可以遺傳給後代的它的理論非常容易理解
  • 達爾文說進化論有個缺陷,反對者用細菌來舉例,進化論是錯誤的?
    進化論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演化論的一種,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的時候,有人比他還早。此人是拉馬克,學理科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他,生物教材上有他的事跡。拉馬克所提出的理論,以用進廢退假說為核心。當時就引起了人們的爭論,動物長時間不使用某個身體部位,它就會退化嗎?
  • 根據「用進廢退」原則,未來人類是否能長出翅膀?
    實際上,在達爾文進化論出現之前,還有一個著名的生物學家——拉馬克,他曾經提出了「用進廢退」的原則,為當時相關研究的進行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人們看來,拉馬克「用進廢退」與達爾文的「物競天擇」有異曲同工之妙,生物在大自然中的生存和演化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為了不斷適應周圍的環境以及增強自身的生存競爭力,無數物種都在進行改變。在此基礎上,有人十分好奇,如果人類根據「用進廢退」的選擇,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會不會未來某天,我們也可以擁有「翅膀」呢?
  •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醫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返祖現象,是生物退化的一種表現,物種個體的身上出現了祖先的身體結構形態。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機械尾巴的出現完全是一種累贅,人類在進化的過程當中既然將尾巴退化,這就意味著他沒有出現的必要性,這不就是人類一種返祖的情況嗎?
  • 從科學和邏輯兩個角度來看,進化論與造物論,誰才是正確的?
    之所以對於進化論一直存在著爭議,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生物進化的細節上證據不足,且很多地方看似存在著漏洞。然而通過細節上的漏洞來質疑理論的正確性是不合邏輯的,這就好比在我們無法精確計算萬有引力常數的時候,並不能夠因此而否定萬有引力的存在。與進化論相對的另一個關於生物起源的理論就是造物論。造物論的主要依據就是寒武紀生物大爆發。
  • 汙水廠的基本理論(五)——用進廢退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從生物進化理論來說,地球上的生物經常使用一些器官的會得到改進和發展,長期不用的會逐漸被淘汰廢除。相對於市政汙水廠來說,工業廢水的用進廢退還是比較明顯的,一些難於降解的汙染物質,在長時間的馴化後,微生物會逐步適應這種汙染物質,並能夠有效的降解為無環境危害的物質,但是一開始微生物肯定是無法接受,需要運行人員刻意的培養和馴化,當微生物不斷地接觸汙染物質的時候,會慢慢的適應,並逐步調整自身的適應性,最終對汙染物質實現有效的降解。所以用進廢退是指導工業廢水廠生物處理段運行的主要思路之一。
  • 進化的方向——重拾拉馬克用進廢退思想
    演化僅僅是隨著時間推移生物發生的變化,沒有方向性,進化是擇出其中進步的部分進行研究,是有方向的,進化的方向是熵減。細胞的DNA發生突變,主要表現在其後代身上,經過競爭和自然選擇,形成了進化。DNA突變的方向性是不明顯的,細胞沒有主動適應環境的進化,其進化是在大量突變試錯中篩選出來的。
  • 牙齒進化論:智齒為啥被嫌棄?
    他最先提出生物進化的學說,是進化論的倡導者和先驅。拉馬克去世30年後,達爾文才發表了舉世矚目的《進化論》。在他的進化學說(被後人稱為「拉馬克學說」)中,拉馬克提出了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
  • "用進廢退"說
    他能記得《道德經》有2825字。他知道的,回答得頭頭是道;他不知道的,以「幽默」代回答,這答不出比答得出更逗人。你問他艾青的什麼事,他用艾青的聲調回答你;你問周揚的什麼事,他用周揚的口音回答你。有人建議他跟臺灣的李敖對一對。熟悉李敖的友人斷言:李敖決不是他的對手。  無獨有偶,北京還有著名的理論家于光遠,現已91歲,筆耕至今不輟。他寫出的理論文章,一樣有鋒芒和文採。
  • 達爾文進化論漏洞百出?
    其實在「生物進化論」被提出之前的還有著一個生物「用進廢退」的理論,這個觀點最早是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其大意是說生物在新環境的影響下,生活的習性改變、為了適應環境生物的某些經常使用的器官發達增大,不經常使用的器官逐漸退化,並認為適應是生物進化的主要過程。
  • 進化論存在重大缺陷!人類起源變成未解之謎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人類起源三大假說之一的進化論,前面的兩篇文章,我們客觀談論了人類起源的另外兩個假說——神創論與外星造物論。相對於進化論來說,另外兩個假說更能解答一些現在發現的解釋不清楚的現象,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一下。那麼被大眾所認同的進化論為什麼在近些年生命和基因技術的發展下,其理論卻屢屢被科學反駁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探索一下,進化論近些年與科學相悖的地方。
  • 達爾文進化論被質疑,為什麼高緯度的人沒進化出厚實的毛髮禦寒?
    時至今日,人們還在不斷汲取進化論中的營養,為完善生物進化體系而努力,試圖填補更多的空白。實際上,進化論中也存在一定的爭議,生物學家、博物學家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與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的「用進廢退」成為學術界的重要話題。
  • 進化論再被質疑,處於高緯度的人為何沒進化出厚厚的毛髮來禦寒?
    拉馬克提出的進化學說和達爾文的進化論都沒辦法解釋這一現象,因此有科學家認為拉馬克提出的進化學說是錯誤的,而達爾文的進化論是正確的。人類之所以沒有保留毛髮濃密的有利性狀,是因為保暖衣的出現。一開始地球是海洋世界,後來由於各種原因地球出現了陸地。一開始地球只有水生生物,後來出現了陸地生物,由此可見,生物的進化是根據所生存的環境而改變的。
  • 未來人類會進化成哪種模樣?全面科普剖析
    什麼是用進廢退理論?一個物種後天生活改變的生物性狀能遺傳給後代,所以某個性狀用得多,就會在世代累積中強化;反之用得越少,就會在世代累積中退化。例如,長頸鹿為了吃到高處的樹葉,脖子會越來越長,然後他就會不斷地伸長脖子,脖子會越來越長,然後這種後天形成的優勢會繼續遺傳給下一代。所以說用進廢退的原則就是「個體的生活方式決定進化方向」。
  • 神創論和進化論,都解釋不了,請問人到底來自何處?
    另一種說法,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裡面說道,人類是由於猿猴進化而得到,然而近年來,也有不少生物學家以及解剖學家開始懷疑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 假如進化論被推翻,人類並不是單純由猿猴進化而來,而是一種其他的生物,進化論單純的解釋生物後期的演變,而沒有解釋生物種類的具體起源,這使得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也開始遭受不同程度的質疑
  • 未來人類的大腦會越來越聰明嗎,它是否遵循著「用進廢退」的規律
    很多家長都有這種經歷。他們的孩子在電腦和電子遊戲方面似乎比他們更有天賦。不管程序或遊戲有多複雜,他們都更擅長掌握它們。這一結論似乎是建立在人類考古學的基礎上的:人類大腦早期的進化主要是生理功能中心、運動和平衡中心的進化來維持人類的生命。後腦進化主要是前腦的腦進化,前腦是人類智能的中心區域。
  • 人類起源:進化論質疑後續,這篇文章還是很重要的
    文章發出去之後在一些平臺有很多人評論,負面影響顯然更多,確實是因為自己才疏學淺。我也意識到自己是典型的達克效應,所以本文將重新分析一下那片文章,希望大家可以一起進步。短短的幾天只能說看清一些問題,但還是沒能完整地掌握,所以結合好心網友們的評論和一些新了解的知識,簡單地說一下,當然還是有可能存在錯漏,希望大家可以再次指出錯誤,給予本人幫助,非常感謝。
  • 研究:大腦「用進廢退」 無聊工作毀大腦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工作性質和環境會影響大腦的認知能力,如果長期從事枯燥無聊的工作,大腦因缺乏刺激和挑戰而退化的概率增加。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大約5000名中年職場人士的工作情況,並測試他們學習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包括完成任務、管理時間、關注力、記憶力等。結果顯示,工作的複雜程度越高,即不斷學習新技能、應對新挑戰的需要越高,人的大腦認知能力隨時間推移而變得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