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類的大腦會越來越聰明嗎,它是否遵循著「用進廢退」的規律

2020-12-04 宇宙探索百科

近年來,許多科學家都在關注這樣一個問題: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特別是人類對自己發明的高科技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人類大腦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是聰明還是愚蠢?雖然這些研究還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也引起了很多爭議,但它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人腦的容量是如何變化的?

大多數人相信,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的大腦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很多家長都有這種經歷。他們的孩子在電腦和電子遊戲方面似乎比他們更有天賦。不管程序或遊戲有多複雜,他們都更擅長掌握它們。

這一結論似乎是建立在人類考古學的基礎上的:人類大腦早期的進化主要是生理功能中心、運動和平衡中心的進化來維持人類的生命。後腦進化主要是前腦的腦進化,前腦是人類智能的中心區域。人類的先驅者古猿生活在500萬至150萬年之間,腦容量不足450毫升;智人生活在30萬至5萬年之間,腦容量1350-1400毫升,與當今人類相差不大。

這似乎表明,人類的大腦越來越大,人類的大腦已經進化成越來越聰明。但一項新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人類的大腦在過去2萬年中已經縮小,從1500毫升縮小到1350毫升,相當於一個網球的大小。這是否意味著人類變得越來越愚蠢?

人的智商真的越來越高嗎?

一些科學家用智商作為判斷智力的標準,並得出結論,人類確實越來越聰明。紐西蘭科學家詹姆斯弗林(James Flynn)數十年來對21個國家的智商測試結果進行了研究,發現人類的智商呈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3分。

這種趨勢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弗林效應。

此後,弗林對這一結果進行了進一步研究,並仔細比較了語言智商、數字智商和視覺空間智商等各類智商的發展趨勢。結果表明,世界各國人口智商增長最顯著的部分集中在視覺空間智商上。他認為,現代社會對人們解決抽象問題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人類智能在這一領域的發展更快。同樣,隨著電視、電腦和汽車操作技能的提高,促進了人們視覺空間技能的發展,下一代人更加注重這種技能的發展。

但是,在過去的兩萬年裡,人類大腦不斷縮小又怎麼解釋呢?密蘇裡大學認知科學家大衛·吉利(David gilly)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人口密度較低時,人類頭骨會膨脹;但當一個地區的人口從稀少變為稠密時,頭骨的大小會縮小。他指出,人類社會越是複雜,人們可以在不考慮各種技能的情況下集中力量發展,因此大腦的某些功能退化,使大腦萎縮,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比他們的祖先更愚蠢。

但也有科學家認為,我們人類的智力長期沒有發展,只是知識結構發生了變化。讓我們做一個比喻:人腦的結構就像計算機的硬體,知識的結構等同於計算機的軟體。今天與古人的區別不是硬體的區別,而是軟體的更新。我們似乎比古人知道得多。事實上,古人在某些方面比我們知道得多。例如,列維·施特勞斯的《野性思維》檢查了一些土著人的智力,很小的孩子就能知道數百種草藥的用途和名稱。

當詹姆斯弗林研究人類智能的發展時,他還發現,近幾十年來,人類語言智能和數字智能幾乎沒有什麼進步。在我們祖父母那一代,思考能力是很重要的。例如,做一些算術,提高你的詞彙量。他們對我們現在重視的問題的回答是,「關鍵是什麼?」而我們對他們所珍視的技能的反應是,「現在一切都過時了。」因為人類視覺空間的智能在過去幾十年裡迅速增長,弗林解釋說,這是社會需求的結果。

一些科學家認為,儘管我們似乎比古人更了解知識,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比古人更聰明。前輩們的許多智慧,已經在各種機器中具體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也使我們在許多方面成為傻瓜。例如,如果你離開計算器,有多少人會計算它的平方?如果我們離開電腦和手機,我們大多數是否會感覺自己變成傻子呢?

電腦愈先進,人腦愈退化?

計算機越先進,人類大腦的退化程度就越嚴重,這一警告由來已久。據美國塔夫茨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馬裡亞尼·沃爾夫(Mariani Wolff)說,一個人花在電腦上的時間越長,他就越容易通過閱讀和思考書籍內容等學習方法「磨合」大腦迴路,使其消失。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深入思考,我們已經習慣了分心。從長遠來看,保證深入理解的大腦迴路在成人大腦中可能會縮小。

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蘇珊·格林菲爾德也認為,現代科學技術對人腦的影響已經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她相信我們做的任何事情都會導致大腦的變化,其中一些可能會導致長期的變化。目前尚不清楚現代科學技術對大腦的影響有多大,後果會是什麼。在她看來,「這種變化和影響對人類和氣候變化同樣重要。當然,就像氣候變化一樣,它不會威脅到地球。但這是對我們生活質量和未來人類的威脅。」

人類的大腦是變得聰明還是愚蠢?爭論還在繼續。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隨著人類的發展,人腦應該是向著高級進化的。社會進化不僅促進了人類智力的外在進化,而且促進了人類智力的內在進化。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進化論應用於數百萬年的時間差。也就是說,人腦的智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我們的祖先不是弱智,我們的後代也不是天才。

但隨著人類環境的變化,我們的大腦遵循著「用進廢退」的規律。有些技能提高了,有些則削弱了。

相關焦點

  • 孩子的大腦是用進廢退的,怎麼才能讓孩子的大腦持續進步?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一個孩子的大腦越聰明,他未來取得的成就可能就會越高。怎麼才能讓孩子的大腦保持持續進步呢? 人的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規則。
  • 根據「用進廢退」原則,未來人類是否能長出翅膀?
    實際上,在達爾文進化論出現之前,還有一個著名的生物學家——拉馬克,他曾經提出了「用進廢退」的原則,為當時相關研究的進行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人們看來,拉馬克「用進廢退」與達爾文的「物競天擇」有異曲同工之妙,生物在大自然中的生存和演化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為了不斷適應周圍的環境以及增強自身的生存競爭力,無數物種都在進行改變。在此基礎上,有人十分好奇,如果人類根據「用進廢退」的選擇,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會不會未來某天,我們也可以擁有「翅膀」呢?
  • 用進廢退是真的嗎?如果人類經常揮動手臂,會進化出翅膀嗎?
    引言:相信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多多少少都會對用進廢退這個理論表示認同,無論是否知道用進廢退這個名字。因為從理論上來說,任何生物如果對某一項技能或者動作持續地訓練,就會變得像天生一般地流暢。那我們能學會飛行嗎?
  • 殘酷的「用進廢退」規律,這種魚長期生存在黑暗中,眼睛都退化了
    在生物進化學領域,有一個叫做「用進廢退」的殘酷規律,指的是一種生物體的器官,如果經常使用就會變得越來越發達,如果不經常使用則會退化。就像我們的大腦,我們越勤於思考,它就越靈活;如果我們越懶惰,它就會變得像生鏽的機器部件,越來越遲鈍。
  •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醫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返祖現象,是生物退化的一種表現,物種個體的身上出現了祖先的身體結構形態。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會發問了,人類既然曾經有過尾巴,為什麼又會消失呢?它的消失對於人類來說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
  • 隨筆16 讀《父母的語言》之「用進廢退」
    似乎這麼簡單的道理我們都明白啊,但如果不知道這背後的原因,就認識不到這件事的重要性和嚴肅性,如果沒有遇到此書,我大概會僥倖隨意,讓孩子基因決定自由發揮,這似乎很不負責任。所以知道這件事情的必要性很重要。好,接下來就是為什麼三歲前(嬰兒期)你對他或她多說話是如此的重要。
  • 研究:大腦「用進廢退」 無聊工作毀大腦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工作性質和環境會影響大腦的認知能力,如果長期從事枯燥無聊的工作,大腦因缺乏刺激和挑戰而退化的概率增加。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大約5000名中年職場人士的工作情況,並測試他們學習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包括完成任務、管理時間、關注力、記憶力等。結果顯示,工作的複雜程度越高,即不斷學習新技能、應對新挑戰的需要越高,人的大腦認知能力隨時間推移而變得越強。
  • 汙水廠的基本理論(五)——用進廢退
    相對於市政汙水廠來說,工業廢水的用進廢退還是比較明顯的,一些難於降解的汙染物質,在長時間的馴化後,微生物會逐步適應這種汙染物質,並能夠有效的降解為無環境危害的物質,但是一開始微生物肯定是無法接受,需要運行人員刻意的培養和馴化,當微生物不斷地接觸汙染物質的時候,會慢慢的適應,並逐步調整自身的適應性,最終對汙染物質實現有效的降解。所以用進廢退是指導工業廢水廠生物處理段運行的主要思路之一。
  • 「進化論」和「用進廢退說」互相矛盾嗎?有何依據?
    進化論是當代生物學的基石,進化論的成立是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和生物研究得出的,而「用進廢退」則僅僅停留在假說的層面,二者從本質上說確實有矛盾的地方。那麼,為什麼科學上一直支持進化論,卻說「用進廢退」的假說不成立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知道人體有多少種器官嗎?隨著人進化,未來是否會增加新器官?
    在長達38億年的生命史上,曾經出現過無數種生物,有兇悍無比的恐龍,也有體積龐大的猛獁象,儘管它們在地球上存在著數億年,期間也在不斷進化,但唯獨只有數百萬年進化史的人類成為了最聰明物種,不僅真正統治了地球,還將地球改造成另一番模樣。
  • 科技社會的發展,會讓人類在未來變「笨」還是變得更「聰明」?
    人類變得更聰明還是更笨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有科學家認為,當今社會和科技越來越發達,但人類智商卻逐年下降。北愛爾蘭大學的心理學家理察·林恩計算了人類基因潛力的下降。利用1950年和2000年世界平均智商指數數據,他發現人們的集體智力下降了一個智商點。林恩博士預測,如果這些趨勢持續下去,到2050年,人們的智商將再下降1.3個百分點。另一個有爭議的觀點是,受過教育的人生的孩子越來越少,繼承家庭的人「不聰明」的人越來越多,因此他們的後代也不聰明。
  • 拉馬克用進廢退說
    ,他在《動物的哲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被後人稱為「拉馬克學說」),提出了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基本信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進化論主要特點:觀點:①現在存在的生物是由其他物種變化而來;②用進廢退:生物體的器官經常使用就會變得發達,而不經常使用就會逐漸退化;③獲得性遺傳:生物後天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④定向變異:生物的變異一定是沿著適應環境的方向改變的
  • 未來人類會進化成哪種模樣?全面科普剖析
    很多科幻作者都會把「未來的人來」構想成頭異常巨大,身體瘦小。這種未來人類的構想似乎也被大眾已經接受,在很長一段時間主導了現代人類對未來人類的猜想。什麼是用進廢退理論?一個物種後天生活改變的生物性狀能遺傳給後代,所以某個性狀用得多,就會在世代累積中強化;反之用得越少,就會在世代累積中退化。例如,長頸鹿為了吃到高處的樹葉,脖子會越來越長,然後他就會不斷地伸長脖子,脖子會越來越長,然後這種後天形成的優勢會繼續遺傳給下一代。所以說用進廢退的原則就是「個體的生活方式決定進化方向」。
  • 人類大腦僅僅開發了5%,是謊言還是真相?
    事實上,人類經過幾千年的進化,對大腦的使用是非常全面和徹底。正常情況下,雖然在做不同任務的時候,各種細胞的興奮程度不同,但我們一直在使用大腦裡所有的神經細胞,完全倦怠的細胞幾乎不存在。千百年來,人來在進化過程中經歷了不斷的自然選擇,而自然選擇遵循的原則就是——精簡。
  • 大腦中有一個類似CPU的核心,我們的聰明才智全靠它
    統計數據顯示,大腦的構造與智力之間存在著適度的相關性,但是具體是腦結構中的什麼位置影響著我們的智商呢?大腦中是否存在一個如同電腦CPU一樣的區域,決定著我們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呢?為了充分了解智力的成因,神經學家對大腦的運算功能進行了研究。
  • 人類拼命揮動翅膀,幾萬年後會進化出翅膀嗎?拉馬克給了我們答案
    對於人類來說,我們沒有翅膀,不能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所以我們只能借用一些設備,比如說滑翔傘、降落傘等等,這些能夠幫助我們在天空中滯留甚至飛翔。可一旦失去了這些裝備,我們從此與天空無緣。曾經便有人提出假設:假如我們每天揮動雙手,那麼許久過後,是否會進化出翅膀呢?這個假設是基於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拉馬克的用進廢退。
  • 進化的方向——重拾拉馬克用進廢退思想
    思想就像種子,會紮根繁衍傳播開來 ——題記DNA、大腦-神經系統、社會信息系統分別是細胞、動植物、人類社會體系的信息系統,其運轉、演化都由自身信息系統主導遺傳的本質是信息的傳遞,DNA通過複製自身實現了遺傳,大腦無法複製自身,卻可以通過語言交流,實現信息的遺傳。大腦思考學習推動人的進化,可以有明顯的方向性,主動去適應環境。人們會根據要做的事情選擇不同的工具,根據就業形勢來選擇學習的專業技能,這些都是大腦在起作用。大腦接受外界信息反饋,做出正確決策,極大地提高了人的競爭力,這對於進化的意義重大,以前人們都忽視了。
  • "用進廢退"說
    它為第一個提出進化學說的法國著名生物學家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理論,作了一個通俗而有意思的注釋。拉馬克的理論指出說,人的任何器官,使用的次數多了,這個器官或者組織就會進化;如果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那麼它就會退化。有人說,拉馬克的理論是唯心主義的。我看不然。倒是相反,它是有科學實驗作基礎的。  現在,「用進廢退」這個人類進化學的重要理論,又為現代科學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所證實。
  • 用進廢退,腦科學解釋為什麼大腦越用越聰明?
    為什麼大腦越用越聰明?哥倫比亞大學蘿拉·博伊德醫生的研究或許能找到答案。腦研究是理解人類生理,以及思考我們是如何被定義的一項先決性研究 。我們對大腦的了解日新月異,大多數對大腦的了解是不真實或不全面的。
  • 高科技改變大腦結構 人越來越笨?
    如果你和日常上班族一樣,每天都頻繁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和搜尋引擎,你要小心,因為這些新科技產品會促使大腦神經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並且會在強化新的神經通道時逐漸削弱舊的通道。漸漸地你會發現,自己變得只能接收信息碎片,越來越難進入深度思考之中。        讀者不禁要問,我們的大腦,真的就這樣被高科技「改變」而變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