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進廢退,腦科學解釋為什麼大腦越用越聰明?

2020-12-04 熊孩子也愛學習

我們是如何學習的?為何有些人學東西比別人更容易?為什麼大腦越用越聰明?哥倫比亞大學蘿拉·博伊德醫生的研究或許能找到答案。

腦研究是理解人類生理,以及思考我們是如何被定義的一項先決性研究 。我們對大腦的了解日新月異,大多數對大腦的了解是不真實或不全面的。

比如,我們以前以為青春期後的大腦不再變化,每次只用到了大腦的某一部分,不用它就不運轉,這也是錯誤的。事實證明,即使你在休息,什麼都不想,你的大腦也在高度活動。

科技的高度發展,例如核磁共振,讓腦科學家可以開展更多重要研究。而最有趣,最突破性的發現,是每當你學到一個新知識和技能時,就改變了自己的大腦,這稱之為神經可塑性。

以前,我們認為在青春期後,大腦會產生負面變化,如腦細胞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然而,研究發現了大量的成年人大腦的重塑現象。進一步發現,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會改變我們的大腦,且這些變化不被年齡限制。

確實,它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更重要的是,大腦重塑現象協助了傷後大腦修復,這些變化中的關鍵是神經可塑性。

哥倫比亞大學蘿拉·博伊德醫生總結了大腦的三個方面。

一、化學元素。大腦內發生的化學反應加快了我們短期學習的效率,對應的是產生短期記憶,和短期內技能提高。

二、物理結構。大腦對這相應學習和活動區域的進一步擴大升級改造。就像在腦內修建高速的信息通道,從而組成四通八達的高速知識結構網絡,對應的是你擁有了一個知識體系或者結構,可以達到應用知識的程度。

比如,盲人讀盲文時,會比常人的大腦有更大的手感知區;如果你慣用右手,你主管手部運動的左腦半球會比右半球大;計程車司機的負責空間地圖的腦區域更大。

三、大腦功能的自適應。大腦具有不斷調整和改變的特性,具體依據你學習何種知識技能,相應地會啟用不同區域,然後提高該區域的活性和敏感度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技能熟練度。

隨著研究的發現,大腦的整個網絡活動一直在轉換和變化,所以,神經可塑性是由貫穿整個大腦的化學物質、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來共同構築的。他們可以獨立發生,但往往還是彼此受牽連的,共同協助了學習,且永不停歇。

神經可塑性的改變就是通過這三種方式去實現,而我們關注的是,通過這些方式去重新塑造腦功能後,帶來的正向作用有多大?即重新塑造,我們期望實現的大腦功能,掌握我們希望習得的技術方法,我們的潛能有多大?這是此理論的意義所在。

問題是神經可塑性有雙面性。它可以去積極地讓你學到新東西,改進一項技能。它也可以是消極的,讓你忘記曾學過的,讓你對藥物上癮,所以你的大腦可塑性極高。

如何使用我們的大腦呢?那就是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做一些對大腦有益的事,摒棄那些不好的行為和習慣,堅持練習,不斷學習是你的大腦必須要做的事。

你和你可塑造的大腦在不斷被你周圍的世界改變,要理解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你所遇到的每一件事,以及改變你大腦的每一個經歷,都可以讓你的大腦變得更好或是變得更糟。

所以,現在去塑造一個你想要的大腦吧!

相關焦點

  • 未來人類的大腦會越來越聰明嗎,它是否遵循著「用進廢退」的規律
    後腦進化主要是前腦的腦進化,前腦是人類智能的中心區域。人類的先驅者古猿生活在500萬至150萬年之間,腦容量不足450毫升;智人生活在30萬至5萬年之間,腦容量1350-1400毫升,與當今人類相差不大。這似乎表明,人類的大腦越來越大,人類的大腦已經進化成越來越聰明。
  • 孩子的大腦是用進廢退的,怎麼才能讓孩子的大腦持續進步?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一個孩子的大腦越聰明,他未來取得的成就可能就會越高。怎麼才能讓孩子的大腦保持持續進步呢? 人的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規則。
  • 研究:大腦「用進廢退」 無聊工作毀大腦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工作性質和環境會影響大腦的認知能力,如果長期從事枯燥無聊的工作,大腦因缺乏刺激和挑戰而退化的概率增加。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大約5000名中年職場人士的工作情況,並測試他們學習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包括完成任務、管理時間、關注力、記憶力等。結果顯示,工作的複雜程度越高,即不斷學習新技能、應對新挑戰的需要越高,人的大腦認知能力隨時間推移而變得越強。
  • "用進廢退"說
    文老在回答社會學家鄧偉志先生的提問說:「多用腿,腿好;多用腦,腦好。」於老的回答說:「用電腦打文章,既要有情節、內容的構思,又要靈活運動手指,既動了腦,又動了手。常動不病,有益健康。」  兩位著名學者的話說得多好!它為第一個提出進化學說的法國著名生物學家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理論,作了一個通俗而有意思的注釋。
  • 拉馬克用進廢退說
    ,他在《動物的哲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被後人稱為「拉馬克學說」),提出了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基本信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進化論主要特點:觀點:①現在存在的生物是由其他物種變化而來;②用進廢退:生物體的器官經常使用就會變得發達,而不經常使用就會逐漸退化;③獲得性遺傳:生物後天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④定向變異:生物的變異一定是沿著適應環境的方向改變的
  • 隨筆16 讀《父母的語言》之「用進廢退」
    好,接下來就是為什麼三歲前(嬰兒期)你對他或她多說話是如此的重要。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每一秒鐘都會產生約700~1000條額外類神經連接,從而形成讓人難以置信錯綜複雜的腦迴路,而這種大腦的生理性生長發育大概到四歲時就基本完成了。所以說0-4歲是一個發展關鍵期。這個時期的語言和詞彙的滋養關係著孩子終生的認知記憶理解情感和語言能力。
  • 汙水廠的基本理論(五)——用進廢退
    相對於市政汙水廠來說,工業廢水的用進廢退還是比較明顯的,一些難於降解的汙染物質,在長時間的馴化後,微生物會逐步適應這種汙染物質,並能夠有效的降解為無環境危害的物質,但是一開始微生物肯定是無法接受,需要運行人員刻意的培養和馴化,當微生物不斷地接觸汙染物質的時候,會慢慢的適應,並逐步調整自身的適應性,最終對汙染物質實現有效的降解。所以用進廢退是指導工業廢水廠生物處理段運行的主要思路之一。
  • 「進化論」和「用進廢退說」互相矛盾嗎?有何依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進化論是當代生物學的基石,進化論的成立是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和生物研究得出的,而「用進廢退」則僅僅停留在假說的層面,二者從本質上說確實有矛盾的地方。那麼,為什麼科學上一直支持進化論,卻說「用進廢退」的假說不成立呢?
  •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醫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返祖現象,是生物退化的一種表現,物種個體的身上出現了祖先的身體結構形態。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會發問了,人類既然曾經有過尾巴,為什麼又會消失呢?它的消失對於人類來說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
  • 用進廢退是真的嗎?如果人類經常揮動手臂,會進化出翅膀嗎?
    引言:相信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多多少少都會對用進廢退這個理論表示認同,無論是否知道用進廢退這個名字。因為從理論上來說,任何生物如果對某一項技能或者動作持續地訓練,就會變得像天生一般地流暢。那我們能學會飛行嗎?
  • 怎樣才能進行科學的「全腦開發」呢?抓住孩子發育的黃金時期就行
    自從《最強大腦》開播以來,選手們的輕鬆跨過高考這道決定無數學子命運的難關,學霸的世界我們真的不懂。到底是什麼讓他們的大腦如此強大呢?事實上,他們並非是什麼「超人」,而是從小通過科學的「全腦開發」方法訓練和使用大腦,使得他們大腦的各項能力都獲得了鍛鍊和提升。
  • 趁孩子天賦消失前,有意鍛鍊,「用進廢退」讓天賦變成能力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自帶很好的天賦,但如果沒有及時的教育,沒有有意鍛鍊,天賦也會慢慢消失,孩子的天賦本著「用進廢退」的原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使用,那麼天賦也會逐漸消失,孩子變得平庸。
  • 腦袋越大,人越聰明?愛因斯坦是個反例!
    點擊查看 一般來說,腦袋越大,腦容量越大,但是真的會越聰明嗎?研究表明,大腦袋不代表很聰明,腦容量與認知能力並沒有顯著關係。腦袋大小與認知水平在動物界中,我們有幾個近親,例如黑猩猩、狒狒等靈長類生物。科學家們認為,在地球上,人類和這些靈長類動物是最聰明的生物之一。
  • 腦袋越大,人越聰明?愛因斯坦是個反例
    (掌橋科研最新科研成果學術論文下載網站:zhangqiaokeyan.com/)一般來說,腦袋越大,腦容量越大,但是真的會越聰明嗎?研究表明,大腦袋不代表很聰明,腦容量與認知能力並沒有顯著關係。那麼,為什麼要調查狐猴呢?這是因為狐猴是最底層的靈長類動物,它們體現了靈長類動物和哺乳動物之間的進化關係。
  • 腦科學日報|為什麼胖的人「越吃越餓」?不用咖啡,快走也能提神
    2,為什麼胖子容易「越吃越餓」?王立銘/黃銳合作揭示高脂飲食促進覓食行為的神經機制來源:BioArt物的神經系統天然具備平衡能量攝入和輸出的能力,在一段時間內,能量攝入如果超過了消耗,大腦負責覓食和攝食的神經細胞就會在相關神經和激素信號的作用下(例如瘦素、胰島素、等等),減少能量攝取,恢復能量穩態平衡。
  • 根據「用進廢退」原則,未來人類是否能長出翅膀?
    實際上,在達爾文進化論出現之前,還有一個著名的生物學家——拉馬克,他曾經提出了「用進廢退」的原則,為當時相關研究的進行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人們看來,拉馬克「用進廢退」與達爾文的「物競天擇」有異曲同工之妙,生物在大自然中的生存和演化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為了不斷適應周圍的環境以及增強自身的生存競爭力,無數物種都在進行改變。在此基礎上,有人十分好奇,如果人類根據「用進廢退」的選擇,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會不會未來某天,我們也可以擁有「翅膀」呢?
  • 紀星羽┃知人者智,自知之明:大腦用進廢退(認知心理學知識三)
    2020.10.22筆者攝於東湖某店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意思是,能夠認識別人的人是聰明的曾經有好多人以為,大腦的神經細胞不可再生,所以每喝醉一次酒除了傷害內臟器官以外,還會傷害大腦的神經細胞,一旦大腦的神經細胞受損就不可再生,因此,人就會變得越來越笨。但是,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告訴我們:大腦是用進廢退的,越是懶惰不動,大腦越難以正常運轉。
  • 寶寶腦袋越大越聰明?不不,聰明的腦袋長這樣!
    為人父母,最希望的莫過於寶寶聰明又健康,為了滿足這個心願,他們從備孕開始就會做很多的準備。孕前調整飲食,科學備孕;孕期定期產檢,遠離一切危險物質;就連分娩都會為胎兒著想,有的算日子,提前剖腹產,有的痛的要命都要順產……好不容易熬到了寶寶出生,又開始胡思亂想,尋找各種可以判斷寶寶聰明健康的辦法,比如頭圍。
  • 殘酷的「用進廢退」規律,這種魚長期生存在黑暗中,眼睛都退化了
    在生物進化學領域,有一個叫做「用進廢退」的殘酷規律,指的是一種生物體的器官,如果經常使用就會變得越來越發達,如果不經常使用則會退化。就像我們的大腦,我們越勤於思考,它就越靈活;如果我們越懶惰,它就會變得像生鏽的機器部件,越來越遲鈍。
  • [長城時評]使用「作風利器」需知「用進廢退」
    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增強黨性,本著對自己、對同志、對班子、對黨高度負責的精神,大膽使用、經常使用這個武器,使之越用越靈、越用越有效,以此促進民主集中制的貫徹執行,促進黨內生活的嚴格規範,促進黨性原則基礎上的團結,切實提高領導班子發現和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據9月25日新華網)  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各地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