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進廢退"說

2020-12-04 東方網

  北京老詩人文懷沙今年95歲,行如風,聲如鍾,記憶力好得驚人。從天文到地理,有問必答,對答如流。他能記得《道德經》有2825字。他知道的,回答得頭頭是道;他不知道的,以「幽默」代回答,這答不出比答得出更逗人。你問他艾青的什麼事,他用艾青的聲調回答你;你問周揚的什麼事,他用周揚的口音回答你。有人建議他跟臺灣的李敖對一對。熟悉李敖的友人斷言:李敖決不是他的對手。

  無獨有偶,北京還有著名的理論家于光遠,現已91歲,筆耕至今不輟。他寫出的理論文章,一樣有鋒芒和文採。最令人感動的是,91歲的於老還能用電腦寫作。自1999年84歲生日那天起,他用了2年的時間,學會了打字上網,還開通了于光遠網站!於老高興地說,如今只要不出家門,除了會客、睡覺、吃飯,每天至少在電腦前工作12個小時。他還是一位「博客」,也許是中國最高齡的「博客」。

  文老、於老為何能永葆思想上的青春?這是他們勤用腦的結果。文老在回答社會學家鄧偉志先生的提問說:「多用腿,腿好;多用腦,腦好。」於老的回答說:「用電腦打文章,既要有情節、內容的構思,又要靈活運動手指,既動了腦,又動了手。常動不病,有益健康。」

  兩位著名學者的話說得多好!它為第一個提出進化學說的法國著名生物學家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理論,作了一個通俗而有意思的注釋。拉馬克的理論指出說,人的任何器官,使用的次數多了,這個器官或者組織就會進化;如果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那麼它就會退化。有人說,拉馬克的理論是唯心主義的。我看不然。倒是相反,它是有科學實驗作基礎的。

  現在,「用進廢退」這個人類進化學的重要理論,又為現代科學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所證實。據新華社2006年5月30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授飯野正光等人近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絡版上發表論文說,他們著重研究了小腦神經細胞交界處的神經突觸,發現小腦對很多動物的身體運動起協調作用。

  在對小鼠進行實驗時,研究人員使其神經突觸的信號傳遞中斷一天以上,這樣的效果與不堅持訓練而導致神經突觸的信號傳遞中斷相同。此後,研究人員開始分析小鼠腦神經網絡的工作狀況。他們發現,一旦上述神經突觸的信號傳遞中斷,神經細胞內的腦神經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蛋白質便不能順暢地發揮作用,進而導致信號傳遞物質的分泌出現障礙。BDNF蛋白質是促進兒童腦發育的神經營養因子之一。日本專家的這項研究成果證實,這種蛋白質在維持神經網絡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飯野正光教授說,為維持神經網絡的正常功能,需要經常刺激神經網絡,使信號傳遞保持暢通。這一發現,可能對認知症(即痴呆症)治療藥物的開發有所幫助。我以為,飯野正光的發現的意義決不止此。它與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理論進一步相互印證。特別對老年人的長葆青春活力,有很重要的意義。另有消息傳來,英國正在考慮將男女的退休年齡延長到65至68歲,這也是符合「用進廢退」理論的。人的壽命普遍延長了,他們為社會作貢獻的時間,也應相應延長。反之,多用腦,也可以進一步延長人的壽命。

  戲曲界有兩句俗語:「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梅蘭芳、蓋叫天、俞振飛等藝術大師到了晚年,其藝術水平仍不減當年,其秘密就在於此。這也與飯野正光教授的發現有異曲同工之妙。經常重複的聯繫能鞏固已獲得的技能成果;反之,如果疏於練習,已擁有的某種技能往往會下降或喪失。古代一位物理學家說:「上帝厭惡真空。」燈泡是真空的,遇到外界壓力,「啪」的一聲就破碎了。人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具備抵禦外界侵襲的能力。在今天,職工退休了,是人生第二個春天的開始。為了防止您的大腦的衰老,請勤用腦、多用腦。腦子是越用越靈、越用越活的。文老、於老的寶刀不老、思維敏捷,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佐證。
  

相關焦點

  • 拉馬克用進廢退說
    添加作者微信號,有問題隨時溝通17734550307詞語釋義:用進廢退這個觀點最早是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
  • 「進化論」和「用進廢退說」互相矛盾嗎?有何依據?
    進化論是當代生物學的基石,進化論的成立是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和生物研究得出的,而「用進廢退」則僅僅停留在假說的層面,二者從本質上說確實有矛盾的地方。那麼,為什麼科學上一直支持進化論,卻說「用進廢退」的假說不成立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進化的方向——重拾拉馬克用進廢退思想
    兩百多年前,拉馬克提出用進廢退,後來達爾文提出了自然選擇,在歷史的競爭中前者落敗了。DNA主導的進化一直都與達爾文的思想吻合,現在體系論讓我們認識到大腦和社會信息系統主導的進化,是可以主動適應環境的,表現出來就是用進廢退,這與拉馬克的思想吻合。達爾文和拉馬克都是正確的,僅僅是兩種思想適用的區域不同而已。
  • 汙水廠的基本理論(五)——用進廢退
    相對於市政汙水廠來說,工業廢水的用進廢退還是比較明顯的,一些難於降解的汙染物質,在長時間的馴化後,微生物會逐步適應這種汙染物質,並能夠有效的降解為無環境危害的物質,但是一開始微生物肯定是無法接受,需要運行人員刻意的培養和馴化,當微生物不斷地接觸汙染物質的時候,會慢慢的適應,並逐步調整自身的適應性,最終對汙染物質實現有效的降解。所以用進廢退是指導工業廢水廠生物處理段運行的主要思路之一。
  • 紀星羽┃知人者智,自知之明:大腦用進廢退(認知心理學知識三)
    但是,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告訴我們:大腦是用進廢退的,越是懶惰不動,大腦越難以正常運轉。2016年,新華社發表了《大腦用進廢退,無聊工作毀大腦》一文中指出,一份無聊的工作「謀殺」的不僅是時間,可能還有腦細胞。
  •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醫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返祖現象,是生物退化的一種表現,物種個體的身上出現了祖先的身體結構形態。這就要提到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和自然選擇了,1809年動物哲學當中提出了拉馬克式演化。在生物進化的過程當中,經常用的器官會變得越來越發達,而不經常用的器官會逐漸的被淘汰。在用進廢退當中,最終所獲得的形態還會遺傳給下一代。人類的尾巴就是用進廢退最好的說明。
  • 根據「用進廢退」原則,未來人類是否能長出翅膀?
    實際上,在達爾文進化論出現之前,還有一個著名的生物學家——拉馬克,他曾經提出了「用進廢退」的原則,為當時相關研究的進行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人們看來,拉馬克「用進廢退」與達爾文的「物競天擇」有異曲同工之妙,生物在大自然中的生存和演化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為了不斷適應周圍的環境以及增強自身的生存競爭力,無數物種都在進行改變。在此基礎上,有人十分好奇,如果人類根據「用進廢退」的選擇,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會不會未來某天,我們也可以擁有「翅膀」呢?
  • 用進廢退是真的嗎?如果人類經常揮動手臂,會進化出翅膀嗎?
    引言:相信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多多少少都會對用進廢退這個理論表示認同,無論是否知道用進廢退這個名字。因為從理論上來說,任何生物如果對某一項技能或者動作持續地訓練,就會變得像天生一般地流暢。那我們能學會飛行嗎?
  • 隨筆16 讀《父母的語言》之「用進廢退」
    所以說0-4歲是一個發展關鍵期。這個時期的語言和詞彙的滋養關係著孩子終生的認知記憶理解情感和語言能力。教育學裡有一個概念叫關鍵期,關鍵期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在這個時期做了符合這個時期發展規律的事情,不用耗費太多精力和時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你錯過了這個關鍵期的教育,事後用再多的時間和金錢精力去彌補也不一定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可能是毫無效果。
  • 「use it or lose it」別理解成「用它或丟掉它」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use it or lose it, 這個短語的含義不是指「用它或丟掉它」,其正確的含義是:use it or lose it 用進廢退(用則進步,不用則退步)If you want to stay
  • 研究:大腦「用進廢退」 無聊工作毀大腦
    研究牽頭人約瑟夫·格日瓦奇博士說,這一結果印證了大腦「用進廢退」的理論。此外,這份發表於美國《職業與環境醫學雜誌》上的報告認為,骯髒、受汙染的工作環境也會導致大腦認知力下降。
  • 孩子的大腦是用進廢退的,怎麼才能讓孩子的大腦持續進步?
    人的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規則。多次行為會刺激並改變大腦的結構,如果你第一次接觸一個知識,大腦就會建立一個神經連接,如果不繼續熟悉學習,這條神經連接就會萎縮斷掉,而持續學習會不斷強化神經連接,形成腱鞘,變成永久記憶。
  • 達爾文說進化論有個缺陷,反對者用細菌來舉例,進化論是錯誤的?
    拉馬克所提出的理論,以用進廢退假說為核心。當時就引起了人們的爭論,動物長時間不使用某個身體部位,它就會退化嗎?聽起來還真有幾分道理,拉馬克還大膽預言,說一個動物長時間不使用某個身體部位,這個部位在其後代的身上也會漸漸丟失,或者說不長了。這不僅挑戰了神創論,還引起了以達爾文為首的生物學家的質疑,用進廢退假說有幾分可信度?
  • [長城時評]使用「作風利器」需知「用進廢退」
    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增強黨性,本著對自己、對同志、對班子、對黨高度負責的精神,大膽使用、經常使用這個武器,使之越用越靈、越用越有效,以此促進民主集中制的貫徹執行,促進黨內生活的嚴格規範,促進黨性原則基礎上的團結,切實提高領導班子發現和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據9月25日新華網)  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各地有序進行。
  • 殘酷的「用進廢退」規律,這種魚長期生存在黑暗中,眼睛都退化了
    在生物進化學領域,有一個叫做「用進廢退」的殘酷規律,指的是一種生物體的器官,如果經常使用就會變得越來越發達,如果不經常使用則會退化。就像我們的大腦,我們越勤於思考,它就越靈活;如果我們越懶惰,它就會變得像生鏽的機器部件,越來越遲鈍。
  • 趁孩子天賦消失前,有意鍛鍊,「用進廢退」讓天賦變成能力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自帶很好的天賦,但如果沒有及時的教育,沒有有意鍛鍊,天賦也會慢慢消失,孩子的天賦本著「用進廢退」的原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使用,那麼天賦也會逐漸消失,孩子變得平庸。
  • 人類的鬍子為何沒有被淘汰,究竟有什麼用?這可大有用途!
    人類的鬍子為何沒有被淘汰,究竟有什麼用?這可大有用途!根據拉馬克的用進廢退,任何生物體中沒有用處的器官將會在進化的過程當中被拋棄,從人類祖先到現代人類,身體上毛髮的褪去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在人的身體內,卻有很多不符合拉馬克用進廢退的器官存在,就比如人身體內的闌尾,闌尾在人身體當中的用途並不是特別的大,人們還會因為患上闌尾炎而進入醫院,通過手術的方式切除闌尾,緩解痛苦。
  • 科學家:用進廢退
    簡單說,視錐細胞種類和數量越多,生物所能看到的顏色就越豐富。拿人類來舉例,我們看到的世界,其實得益於感知紅光、綠光和藍光的三種視錐細胞,因此人類也被稱為「三色視者」。 眼鏡猴 研究也表明,原猴類通常只有兩種視錐細胞,而且沒有立體視覺,也是因此它們在發情期不會用「變色」吸引異性,而是通過散發獨特的氣味,比如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的環尾狐猴在發情時,身體上多個位置的腺體都能發出特殊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