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動物進入發情期或者求偶狀態時,身體的某些部位會變得鮮豔奪目,比如鳥類和熱帶魚。靈長類動物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處在發情期的雌性狒狒、黑猩猩,它們的屁股都會腫脹並呈現出醒目的紅色。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這種通過「變色」求偶的行為,與動物的視覺演化密切相關。
日本獼猴
生物的視網膜上分布著大量的視錐細胞,正是它幫助生物識別顏色、感知強光,以便觀察到不同的色彩。簡單說,視錐細胞種類和數量越多,生物所能看到的顏色就越豐富。拿人類來舉例,我們看到的世界,其實得益於感知紅光、綠光和藍光的三種視錐細胞,因此人類也被稱為「三色視者」。
不同的物種中昆蟲的視錐細胞最多,它們所能看到的世界比我們更加繽紛多彩;大多數鳥類都有四色視覺,除了人類能夠感知的紅光、綠光、藍光,它們還能夠感知紫外線,所以人類看鳥和鳥類看鳥完全是不同的效果,它們眼中的彼此絢麗多彩。
靈長類動物比鳥類稍顯複雜,要分為原猴和猿猴來看,其中猿猴又分為舊大陸猴和新大陸猴。原猴被認為是最為原始的靈長類動物,包括樹鼩、狐猴、瘦猴和眼鏡猴,它們保留了祖先夜行的特點,在漆黑的夜晚,視覺的作用遠不及聽覺和嗅覺,因此經過長期的演化,它們在擁有了強大聽覺和嗅覺的同時,失去了感知色彩的能力。
眼鏡猴
研究也表明,原猴類通常只有兩種視錐細胞,而且沒有立體視覺,也是因此它們在發情期不會用「變色」吸引異性,而是通過散發獨特的氣味,比如生活在馬達加斯加的環尾狐猴在發情時,身體上多個位置的腺體都能發出特殊的味道,並用碩大的尾巴摩擦腺體幫助氣味散發,從而獲得異性的青睞。
環尾狐猴
新大陸猴是指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森林中的猴類,比如絹毛猴和捲尾猴,它們普遍嗅覺發達,同時也擁有了立體視覺,但是否為三色視覺「因猴而異」,比如吼猴有三種視錐細胞,與人類一樣為「三色視者」,夜猴卻像原猴一樣只有兩種視錐細胞,是紅綠色盲。新大陸猴不同於原猴,它們的求偶行為往往不依靠嗅覺,而是利用一些特別的行為,例如吼猴會通過吐舌頭表達愛意,而捲尾猴更為特殊,它們會向心意的對象扔石頭,以此傳達愛的信號。
捲尾猴
我們常說的「紅屁股的猴子」大多屬於舊大陸猴,包括疣猴、獼猴、狒狒、山魈,以及紅毛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等,當然也包括我們人類,這些物種都擁有了三色視覺,然而嗅覺卻不那麼靈敏了。換句話說,靠屁股「變色」求偶的物種,由於更善於利用視覺,鮮豔的顏色才能夠成為吸引,與此同時它們的嗅覺退化了。
山魈
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研究發現,在靈長類動物中,舊大陸猴的這個變化發生在大約2300萬年前,那時靈長類動物體內一種與嗅覺有關的酶蛋白開始發生變異,在演化過程中逐漸失去了作用,也就是從那時起,視覺在選擇配偶中的作用變大,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部分舊大陸猴雌性在發情期或求偶時屁股會變得鮮紅,而原猴和新大陸猴中並沒有發現這種變化,所以它們多依賴嗅覺或者行為尋找配偶。
是否依靠視覺進行求偶,事實上正是演化過程中「用進廢退」原則的體現,與物種生存的環境密切相關。原猴長期在夜晚活動,無需辨別顏色的技能,敏銳的聽覺和嗅覺才是生存所必須,也就決定了它們生息繁衍時所調動的感官——嗅覺。而舊大陸猴則相反,晝行的生存方式中,立體視覺和辨別顏色的能力愈發重要,當嗅覺對於成功繁衍沒有決定作用時,它便開始退化,求偶的方式也就從聞氣味變作看顏色了。因此,下次去動物園看猴子的時候(順便一提,動物園最常見的猴子為獼猴),它們那變紅的屁股絕對不是為了讓人觀賞,而是它的同類懂得欣賞那一團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