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的「用進廢退」規律,這種魚長期生存在黑暗中,眼睛都退化了

2020-12-05 寰宇科學新觀察

在生物進化學領域,有一個叫做「用進廢退」的殘酷規律,指的是一種生物體的器官,如果經常使用就會變得越來越發達,如果不經常使用則會退化。就像我們的大腦,我們越勤於思考,它就越靈活;如果我們越懶惰,它就會變得像生鏽的機器部件,越來越遲鈍。

對於「用進廢退」的這個規律,在美洲的一些喀斯特地貌的山腹裡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墨西哥穴居盲魚。穴居盲魚因為一生都生存在黑暗的石灰巖洞的淡水中,由於不需要視力,它們之中的大部分的眼睛退化得非常小,有些甚至連眼睛都沒有,完全失去了視力功能。

但匪夷所思的是,在墨西哥的很多河流中,還有一種叫做墨西哥脂鯉的魚類,跟墨西哥穴居盲魚是同一個物種,它們有正常的視力。對於墨西哥穴居盲魚眼睛的退化,科學家還沒能確切地找到具體的原因,他們認為是基因突變導致了穴居品種眼睛的退化。

墨西哥脂鯉和穴居盲魚

在馬裡蘭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胱硫醚β合成酶a(以下簡稱為cbsa)基因的突變,會在這些魚類發育的關鍵階段阻止血液流向穴居盲魚的眼睛。血液的缺乏導致所有盲種墨西哥穴居盲魚的眼睛乾枯,皮膚和結締組織覆蓋不發達。這項研究於2020年6月2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我們知道控制眼睛退化的基因散布在墨西哥穴居盲魚的基因組中,」生物學教授威廉·傑弗裡(William Jeffery)說,可能有10到20個不同的基因參與其中,這是他們第一次能夠確定一個特定的基因並展示其作用機制。

眾所周知,cbsa基因與一種名為高胱胺酸尿症(homocystinuria)的人類疾病有關,這種疾病會導致視力缺陷,並可能導致中風、心臟病發作和過早死亡。了解墨西哥穴居盲魚如何與突變的cbsa基因一起茁壯成長,可能有助於研究人員在未來開發治療高胱胺酸尿症的方法。

傑弗裡的研究小組和其他人先前的研究發現,穴居魚類基因組中,有多個區域可能是導致發育過程中眼睛退化的基因宿主,每個區域包含多達100個基因。傑弗裡的實驗室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史丹福大學的合作者一道,尋找在洞穴魚發育的關鍵時期(即眼睛退化發生的時期)改變表達的基因,從而篩選出了候選基因。在他們確定的四個候選基因中,cbsa基因在所有穴居的物種中都發生了突變。

多年來,傑弗瑞和他的團隊注意到,穴居盲魚的幼體在眼睛開始退化時,眼睛的血管會發生動脈瘤和出血。研究人員懷疑他們找到了目標基因。為了證實cbsa的突變與腔靜脈魚的眼睛退化有關,科學家們使用了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和另一種方法,在有視力的魚類表層卵中突變了正常的cbsa基因。果然,這些卵子中有大量發育成了眼睛縮小或沒有眼睛的成體。然後,研究人員顯示,他們可以通過將正常的cbsa基因物質注入穴居盲魚的胚胎中,來逆轉腔魚眼睛的退化。

傑弗裡和他的同事們認為,cbsa突變對眼睛周圍的血管系統造成的損傷會使發育中的眼睛缺氧,並導致眼睛退化。「這只是導致眼睛退化的多個基因中的一個,」研究人員說,但現在我們已經成功地找到了第一個,我們知道我們可以複製這個過程來尋找其他過程。此外,了解cbsa突變如何影響健康魚類的眼睛退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該基因在血管系統中的功能。

傑弗瑞說:「墨西哥穴居盲魚不僅在cbsa突變中存活下來,而且還在茁壯成長。」我們可能能夠理解的一件事是,這可以為人類疾病的治療提供洞察。

綜上所述,當墨西哥脂鯉進入洞穴中生存後,它們就不再需要視力,基因突變會讓它們在一代又一代的繁殖中退化。然而,人類身上也會發生同樣的基因突變(即cbsa突變),這是否意味著,如果我們的世界失去了光明,我們的眼睛也會退化呢?

相關焦點

  • 「進化論」和「用進廢退說」互相矛盾嗎?有何依據?
    首先,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用進廢退說」用進廢退是拉馬克進化學說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於1809年在《動物學哲學》中提出的一個理論。他認為:生物經常使用的器官會變得發達,而不經常食用的器官會逐漸的退化,而且他認為用進廢退是可以遺傳的。這個理論乍一看沒有什麼問題,畢竟運動員的肌肉確實比正常人要發達。
  • 用進廢退是真的嗎?如果人類經常揮動手臂,會進化出翅膀嗎?
    引言:相信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多多少少都會對用進廢退這個理論表示認同,無論是否知道用進廢退這個名字。因為從理論上來說,任何生物如果對某一項技能或者動作持續地訓練,就會變得像天生一般地流暢。那我們能學會飛行嗎?
  • 汙水廠的基本理論(五)——用進廢退
    相對於市政汙水廠來說,工業廢水的用進廢退還是比較明顯的,一些難於降解的汙染物質,在長時間的馴化後,微生物會逐步適應這種汙染物質,並能夠有效的降解為無環境危害的物質,但是一開始微生物肯定是無法接受,需要運行人員刻意的培養和馴化,當微生物不斷地接觸汙染物質的時候,會慢慢的適應,並逐步調整自身的適應性,最終對汙染物質實現有效的降解。所以用進廢退是指導工業廢水廠生物處理段運行的主要思路之一。
  • 根據「用進廢退」原則,未來人類是否能長出翅膀?
    實際上,在達爾文進化論出現之前,還有一個著名的生物學家——拉馬克,他曾經提出了「用進廢退」的原則,為當時相關研究的進行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人們看來,拉馬克「用進廢退」與達爾文的「物競天擇」有異曲同工之妙,生物在大自然中的生存和演化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為了不斷適應周圍的環境以及增強自身的生存競爭力,無數物種都在進行改變。在此基礎上,有人十分好奇,如果人類根據「用進廢退」的選擇,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會不會未來某天,我們也可以擁有「翅膀」呢?
  •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
    人類尾巴消失,是因為「用進廢退」?日本研發仿生尾巴有什麼用?醫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返祖現象,是生物退化的一種表現,物種個體的身上出現了祖先的身體結構形態。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機械尾巴的出現完全是一種累贅,人類在進化的過程當中既然將尾巴退化,這就意味著他沒有出現的必要性,這不就是人類一種返祖的情況嗎?
  • 未來人類的大腦會越來越聰明嗎,它是否遵循著「用進廢退」的規律
    近年來,許多科學家都在關注這樣一個問題: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特別是人類對自己發明的高科技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人類大腦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是聰明還是愚蠢?雖然這些研究還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也引起了很多爭議,但它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 拉馬克用進廢退說
    ,他在《動物的哲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被後人稱為「拉馬克學說」),提出了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基本信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進化論主要特點:觀點:①現在存在的生物是由其他物種變化而來;②用進廢退:生物體的器官經常使用就會變得發達,而不經常使用就會逐漸退化;③獲得性遺傳:生物後天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④定向變異:生物的變異一定是沿著適應環境的方向改變的
  • 研究:大腦「用進廢退」 無聊工作毀大腦
    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工作性質和環境會影響大腦的認知能力,如果長期從事枯燥無聊的工作,大腦因缺乏刺激和挑戰而退化的概率增加。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大約5000名中年職場人士的工作情況,並測試他們學習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包括完成任務、管理時間、關注力、記憶力等。結果顯示,工作的複雜程度越高,即不斷學習新技能、應對新挑戰的需要越高,人的大腦認知能力隨時間推移而變得越強。
  • 從用進廢退到自然選擇,談進化論
    拉馬克的用進廢退19世紀初,拉馬克發表了《動物哲學》一書,這本書主要表達了兩個法則:1、用進廢退:經常使用就會導致進化,不使用就會退化2、獲得性遺傳:生物後天獲得的性狀也是可以遺傳給後代的它的理論非常容易理解
  • 生活在黑暗中,動物的眼睛會退化嗎?
    如果長期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眼睛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對於某些生物而言,答案是肯定的。
  • 生活在黑暗中的動物眼睛都會退化嗎?這個不一定,有些視力更好了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如果有一天當我們地球發生災難,我們人類被迫轉移進下生活,就像電影災難片中一樣,那麼如果長期生活在沒有陽光的地下,我們人類會像《地球脈動》中的金毛鼴鼠一樣失去眼睛嗎?如果長期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眼睛是不是就不重要了?
  • 科學家:用進廢退
    靈長類動物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處在發情期的雌性狒狒、黑猩猩,它們的屁股都會腫脹並呈現出醒目的紅色。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這種通過「變色」求偶的行為,與動物的視覺演化密切相關。 換句話說,靠屁股「變色」求偶的物種,由於更善於利用視覺,鮮豔的顏色才能夠成為吸引,與此同時它們的嗅覺退化了。
  • 隨筆16 讀《父母的語言》之「用進廢退」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每一秒鐘都會產生約700~1000條額外類神經連接,從而形成讓人難以置信錯綜複雜的腦迴路,而這種大腦的生理性生長發育大概到四歲時就基本完成了。所以說0-4歲是一個發展關鍵期。這個時期的語言和詞彙的滋養關係著孩子終生的認知記憶理解情感和語言能力。
  • 孩子的大腦是用進廢退的,怎麼才能讓孩子的大腦持續進步?
    人的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規則。多次行為會刺激並改變大腦的結構,如果你第一次接觸一個知識,大腦就會建立一個神經連接,如果不繼續熟悉學習,這條神經連接就會萎縮斷掉,而持續學習會不斷強化神經連接,形成腱鞘,變成永久記憶。
  • "用進廢退"說
    它為第一個提出進化學說的法國著名生物學家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理論,作了一個通俗而有意思的注釋。拉馬克的理論指出說,人的任何器官,使用的次數多了,這個器官或者組織就會進化;如果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那麼它就會退化。有人說,拉馬克的理論是唯心主義的。我看不然。倒是相反,它是有科學實驗作基礎的。  現在,「用進廢退」這個人類進化學的重要理論,又為現代科學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所證實。
  • 為何只有人類進化過程中退化了體毛,其它靈長類卻保留了?看完算是...
    ,在不斷與自然條件的搏鬥中,每一個物種都進化出了更為強大的生存能力。 而人類在這一進化過程中顯著區別於其它物種,先不說人類擁有獨一無二的智慧使自己可以凌駕於所有動物之上,就單從外表來看,人類也與其它動物區別甚巨。人類外表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厚重的體毛。而反觀其它靈長類兄弟,全都是毛絨絨的。
  • 比目魚的眼睛
    不過,正如中文名稱所表明的,比目魚最奇特的特徵是它的眼睛。長著兩個眼睛的動物一般都是左右對稱各一個,比目魚的眼睛卻是擠在身體一側。由於長著一個不對稱的扁平身體,側鰭很小又沒有魚鰾,使得比目魚難以遊動,而習慣於潛伏在海底。對比目魚來說,兩個眼睛都長在一起向上看,在水底可以很方便地監視上方的動靜。如果有一個眼睛長在下邊,不僅派不上用場,還容易被水底的沙石傷到。
  • 為何只有人類進化過程中退化了體毛,其它靈長類卻保留了?
    因此大多數人類都是群居生活,吃肉食也都是動物撕扯它們獵物剩下的肉,更不要說我們人類會有各種各樣遮擋身體的衣服了,而這個時候,體毛就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為我們人類遮擋身體還起到保暖的作用。既然當時的體毛有那麼多的作用,為什麼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還會退化了體毛?
  • 人類進化時淘汰掉的器官,如今失而復得,究竟是退化還是進化?
    在這漫長的演變歷程中,逐漸褪去身上厚重的毛髮,保留一些關鍵的毛髮,例如頭髮、鼻毛、腋毛等等,這些對人的身體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還有很多用不到的器官漸漸消失。它們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只會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痛苦。
  • 經濟學中的達爾文與拉馬克學說
    提要 寄希望於簡單地「明晰產權」,進而通過「用進廢退」就能讓企業獲得成功的想法,不過是拉馬克式的誤解,並不是經濟學的正確方法。用達爾文式的思想來說,在「明晰產權」之外,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才是更為重要、更不可或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