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進化學領域,有一個叫做「用進廢退」的殘酷規律,指的是一種生物體的器官,如果經常使用就會變得越來越發達,如果不經常使用則會退化。就像我們的大腦,我們越勤於思考,它就越靈活;如果我們越懶惰,它就會變得像生鏽的機器部件,越來越遲鈍。
對於「用進廢退」的這個規律,在美洲的一些喀斯特地貌的山腹裡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墨西哥穴居盲魚。穴居盲魚因為一生都生存在黑暗的石灰巖洞的淡水中,由於不需要視力,它們之中的大部分的眼睛退化得非常小,有些甚至連眼睛都沒有,完全失去了視力功能。
但匪夷所思的是,在墨西哥的很多河流中,還有一種叫做墨西哥脂鯉的魚類,跟墨西哥穴居盲魚是同一個物種,它們有正常的視力。對於墨西哥穴居盲魚眼睛的退化,科學家還沒能確切地找到具體的原因,他們認為是基因突變導致了穴居品種眼睛的退化。

在馬裡蘭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胱硫醚β合成酶a(以下簡稱為cbsa)基因的突變,會在這些魚類發育的關鍵階段阻止血液流向穴居盲魚的眼睛。血液的缺乏導致所有盲種墨西哥穴居盲魚的眼睛乾枯,皮膚和結締組織覆蓋不發達。這項研究於2020年6月2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我們知道控制眼睛退化的基因散布在墨西哥穴居盲魚的基因組中,」生物學教授威廉·傑弗裡(William Jeffery)說,可能有10到20個不同的基因參與其中,這是他們第一次能夠確定一個特定的基因並展示其作用機制。
眾所周知,cbsa基因與一種名為高胱胺酸尿症(homocystinuria)的人類疾病有關,這種疾病會導致視力缺陷,並可能導致中風、心臟病發作和過早死亡。了解墨西哥穴居盲魚如何與突變的cbsa基因一起茁壯成長,可能有助於研究人員在未來開發治療高胱胺酸尿症的方法。
傑弗裡的研究小組和其他人先前的研究發現,穴居魚類基因組中,有多個區域可能是導致發育過程中眼睛退化的基因宿主,每個區域包含多達100個基因。傑弗裡的實驗室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史丹福大學的合作者一道,尋找在洞穴魚發育的關鍵時期(即眼睛退化發生的時期)改變表達的基因,從而篩選出了候選基因。在他們確定的四個候選基因中,cbsa基因在所有穴居的物種中都發生了突變。
多年來,傑弗瑞和他的團隊注意到,穴居盲魚的幼體在眼睛開始退化時,眼睛的血管會發生動脈瘤和出血。研究人員懷疑他們找到了目標基因。為了證實cbsa的突變與腔靜脈魚的眼睛退化有關,科學家們使用了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和另一種方法,在有視力的魚類表層卵中突變了正常的cbsa基因。果然,這些卵子中有大量發育成了眼睛縮小或沒有眼睛的成體。然後,研究人員顯示,他們可以通過將正常的cbsa基因物質注入穴居盲魚的胚胎中,來逆轉腔魚眼睛的退化。
傑弗裡和他的同事們認為,cbsa突變對眼睛周圍的血管系統造成的損傷會使發育中的眼睛缺氧,並導致眼睛退化。「這只是導致眼睛退化的多個基因中的一個,」研究人員說,但現在我們已經成功地找到了第一個,我們知道我們可以複製這個過程來尋找其他過程。此外,了解cbsa突變如何影響健康魚類的眼睛退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該基因在血管系統中的功能。
傑弗瑞說:「墨西哥穴居盲魚不僅在cbsa突變中存活下來,而且還在茁壯成長。」我們可能能夠理解的一件事是,這可以為人類疾病的治療提供洞察。
綜上所述,當墨西哥脂鯉進入洞穴中生存後,它們就不再需要視力,基因突變會讓它們在一代又一代的繁殖中退化。然而,人類身上也會發生同樣的基因突變(即cbsa突變),這是否意味著,如果我們的世界失去了光明,我們的眼睛也會退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