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黑暗中,動物的眼睛會退化嗎?

2021-02-13 科學世界

如果長期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眼睛是不是就不重要了?

對於某些生物而言,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在BBC紀錄片《地球脈動》中出過鏡的金毛鼴鼠,常年在沙漠中鑽地隱身,能藉助沙粒的微小震動感知獵物的行蹤,眼部已經完全退化,處於全盲狀態。

金毛鼴鼠的行跡

還有近幾年廣受歡迎的墨西哥脂鯉,根本沒有眼睛……生活在水底的洞穴中,從不挑食,什麼東西掉進洞穴裡,它就吃什麼,因此也被稱為blind cave fish。研究人員認為,就是因為洞穴裡的食物稀缺,墨西哥脂鯉才不得不犧牲掉了會消耗大量能量的眼睛。反正洞裡黑,也不怎麼用。

墨西哥脂鯉(Astyanax mexicanus)

同為魚類,銀色洞鰭鯛卻沒有朝這個方向進化,而是擁有了更加厲害的超級視力。

一直以來,脊椎動物被普遍認為共用一套視覺系統,即多種視錐細胞視蛋白能在白天感受到不同的顏色,一種視杆細胞視蛋白只能讓我們在黑暗中看到單色。但一項於2019年5月9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發現,有一種生活在深海中的魚進化出了超級視力,其體內的視杆細胞視蛋白(RH1)基因增殖,產生的感受器能捕捉到其他深海微生物發出的微弱光芒。

銀色洞鰭鯛,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也就是說,這種魚的視杆細胞和其中視蛋白的種類異乎尋常的多。

 

研究人員對101種生活在不同海域中的魚類進行了基因檢測。絕大部分的魚體內含有1~2個RH1基因。但有4種深海魚體內含有至少5個RH1基因,其中,銀色洞鰭鯛(silver spinyfin)體內的RH1基因居然多達有38個。

上圖中,彩色的小短線代表不同種類的視錐細胞視蛋白,分別是感紅視錐細胞、感綠視錐細胞、感藍視錐細胞以及對紫外線敏感的視錐細胞(這個人類沒有)。而黑色小短線代表的是視杆細胞視蛋白。大家都是只有1、2個黑色小短線,唯獨被圈出來的4位,擁有很多條。

生物學家通過視蛋白的胺基酸排序推測出這些視蛋白對應的敏感波長,結果發現,銀色洞鰭鯛體內的RH1基因有24處突變,使其能看見窄範圍的藍色和綠色光,而這也正是深海微生物的發光光譜。

銀色洞鰭鯛的視杆細胞形狀多樣,且疊層分布。不同形狀的視杆細胞含有不同種類的視蛋白,能捕捉不同波長的光線。

由於這4種視力超常的深海魚分屬於魚類3個不同的進化分枝,這意味著超級視力可以獨立進化。看來,視覺退化並不是黑暗中唯一的選擇,生活在極端光線環境中的動物也能承受同樣極端的自然選擇壓力,提高視覺感知能力。

 

參考文章: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05/deep-dark-ocean-fish-have-evolved-superpowered-vision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4/6440/588

相關焦點

  • 生活在黑暗中的動物眼睛都會退化嗎?這個不一定,有些視力更好了
    如果有一天當我們地球發生災難,我們人類被迫轉移進下生活,就像電影災難片中一樣,那麼如果長期生活在沒有陽光的地下,我們人類會像《地球脈動》中的金毛鼴鼠一樣失去眼睛嗎?如果長期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眼睛是不是就不重要了?
  • 殘酷的「用進廢退」規律,這種魚長期生存在黑暗中,眼睛都退化了
    穴居盲魚因為一生都生存在黑暗的石灰巖洞的淡水中,由於不需要視力,它們之中的大部分的眼睛退化得非常小,有些甚至連眼睛都沒有,完全失去了視力功能。但匪夷所思的是,在墨西哥的很多河流中,還有一種叫做墨西哥脂鯉的魚類,跟墨西哥穴居盲魚是同一個物種,它們有正常的視力。
  • 世界上10種瞎子動物,它們為何不要眼睛了?
    世界上10種瞎子動物,它們為何不要眼睛了?世界上有許多動物不需要眼睛,你們知道嗎?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看不到,是因為他們的眼睛逐漸退化,導致看不到。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最不可思議的動物盤點!由於它們居住在黑暗的洞穴而且眼睛是瞎的,所有它的其它感覺變得更加靈敏。盲眼洞穴螃蟹盲眼螃蟹儘管它被稱作盲眼洞穴螃蟹,但它事實上是一種蹲坐的龍蝦。這一物種僅發現於蘭薩羅特島的哈邁奧斯火山水洞。沒人見過它的卵也沒人見到它進食,有趣的是也沒有發現過它們的死亡個體。
  • 幾種有趣的動物的眼睛
    人類的眼睛已經很不可思議了,但我們的動物朋友的眼睛為了適應不同的環境更是進化出一些非常驚人的功能和防禦能力。從多餘的眼瞼到超人的夜視,我們列出了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動物和關於它們眼睛的事實。駱駝駱駝因其巨大的駝峰而聞名,駝峰能幫助它們在酷熱的沙漠中保持涼爽,但這並不是它們唯一的進化奇蹟。駱駝的眼睛有令人難以置信的保護功能,幫助它們看到東西,即使是在持續不斷的沙漠風暴中。首先,它們長長的睫毛就像抹布一樣。睫毛附著在兩套眼瞼上,這兩套眼瞼也起著防沙的作用。
  • 科學家在哺乳動物大腦中發現「第三隻眼睛」,它到底有什麼作用?
    引言:很多人會認為,三隻眼的生物只在神話或者志怪小說中出現,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其實不然,如今大多數爬行動物都具有第三隻眼睛——「松果體眼」。曾經有法國的科學家在哺乳動物的大腦中發現了松果腺,並且通過對比認為它有可能就是退化的松果體眼。
  • 人類進化過程中,為什麼會失去「丁丁骨」?是身體退化的表現嗎?
    人類進化過程中,為什麼會失去「丁丁骨」?是身體退化的表現嗎?人類的進化和繁衍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重點,在人類的近親中,科學家發現,它們的身體裡面有人體中不存在的一塊骨頭,那就是「丁丁骨」,哺乳動物的身體內同樣也沒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是人類的身體中本來就沒有,還是在進化的過程中消失了呢?
  • 選擇食用野生動物,是人類百萬年進化過程中的「退化」
    人類和普通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會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自己的行為,甚至一些時候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做出錯誤的行為,最近帶來了很大影響的新型肺炎,就是因為一些人食用「野味」,這樣的行為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是好是壞?首先,食用野生動物對人類有什麼幫助嗎?
  • 鼩型鼠的眼睛很小,耳朵由毛髮覆蓋著,是挖地道生活的典型代表
    它們幾乎都局限於森林環境,或者沿河流生活。它們大部分時間在黑暗中活動,以野果為食。記錄顯示它們每窩生2~4隻幼崽,但是總體上生育率很低。南美洲的爬樹老鼠(扇鼠屬)適應樹上的生活,它們也是夜間活動,以野果、種子、真菌類和昆蟲為生。它們每窩生的幼崽數量很少,例如長尾扇鼠一般生2~3隻。稻鼠及其近支(可稱為稻鼠族)可分為3種生活習性的組,一組在樹上,一組在地上,一組在水邊生活。
  • 這些動物的眼睛,一定會讓您特別驚訝!
    貓, 貓在晚上眼睛會變成垂直狹縫形的瞳孔,這種瞳孔可能為掠食者提供了最敏銳的方式來估計自己與獵物之間的距離,疏遠這個距離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掠食者決定需要跳到多遠才能捕獲獵物變色龍變色龍可以使每隻眼睛都可以獨立移動,從而使動物可以同時在兩個不同方向上以完整的
  • 未來我們的小拇指、小腳趾會退化掉嗎?
    自然界中,只有人類的手指數量這麼特別嗎?  其實,人類每個手有5個趾並不是偶然,許許多多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有5個趾。   實際上,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在某個胚胎階段都曾有5個趾,後來一些動物的一些趾長在了一起,或者沒有進一步發育。  不信?一起來看看!
  • 動物的眼睛能看到顏色嗎
    動物的眼睛能看到色彩嗎? 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
  • 寮國發現全球首個沒有眼睛的奇特蜘蛛物種
    科學家在寮國一個地下洞穴中發現了這種沒有眼睛的奇特蜘蛛物種,它們因長期生活在黑暗環境中無需用眼導致視力退化。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德國法蘭克福市森肯堡研究學會(Senckenberg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近日在寮國境內的一個地下洞穴中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怪異的蜘蛛物種——一種沒有眼睛的蜘蛛。研究人員發現它們因長期生活在黑暗環境中無需用眼導致視力退化。
  • 在沙漠惡劣的環境中,這種沒有眼睛的動物是怎麼生存的
    非洲的沙漠裡生活著一種毛茸茸的生物,這種像寶可夢中的神奇動物一樣的小毛球名字叫金毛鼴(Chrysochloridae),是一類有著柔順亮毛的哺乳動物,統稱金毛鼴科,金毛鼴科轄下動物有金鼴屬、黃毛鼴屬等數種。
  •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毛髮為何會退化?一些部位的毛髮為何能留下呢?
    任何生物種群,在漫長的生存進程中,都會時刻面臨適應自然環境及其變化的問題,因此在個體生理特徵和行為模式上,會表現出相應的改變,久而久之就會將決定這些生理特徵和行為模式變化的基因固化下來,從而與原有基因相比,基因的某些部位發生了突變。其實,基因的突變是任何生物個體在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必不可少的變化,只不過在自然環境及其改變的脅迫下,基因發生突變的概率變大,時間間隔變短。
  • Nat Comm丨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責編 | 酶美洞穴魚是指在自然狀態下,其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階段必須在洞穴或地下水體中完成的魚類,缺少洞穴或地下水體環境,其生活史不能正常完成。由於洞穴獨特的黑暗環境,魚類的生存受到了食物、定位 和繁殖等方面的限制,洞穴魚類產生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形態特徵並能遺傳給下一代,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視覺系統和色素系統退化消失。
  • 它是世界上壽命最長久的鯊魚,眼睛已退化,專家對它感到擔憂
    在這場火災中,不僅僅燒毀了1120萬公頃森林面積,數百座民居被燒毀,人們流離失所,最為嚴重的是,超過12億生物葬生火海,很多動物瀕臨滅絕的邊緣,其中便包括我們熟悉的考拉。根據資料數據顯示,鯊魚最早誕生的時間是5億年前,由於生活在海洋中,擅於躲藏潛伏,因而躲過了6500萬年前的一劫,至今尚未滅絕。
  • 在黑暗洞穴「潛行」的生物,它們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洞穴裡!
    洞穴是許多動物的家園。它為動物提供了一個安全、隱蔽、穩定、適宜的環境。甚至我們的祖先也住在山洞裡。讓我們深入迷宮般的洞穴,那裡有無盡的黑暗,也有完全不同的生命。洞穴與洞穴動物洞穴是一種天然的地下空間。根據不同動物的行為特徵,洞穴動物可分為三類:「(trogo lophiles)喜洞生物」是有時生活在洞穴中,也會從洞穴中搬出的動物。
  • 世上最奇葩的動物:眼鏡猴睜著眼睛出生,星鼻鼴用鼻子充當眼睛
    地球上的動物形態不一,顏色不一,大小也是奇形怪狀,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比如下面這些動物的眼睛就十分的奇葩,如果與人眼相比,那就是所謂的特異功能,但是相對這些動物來說,這是一件很普通不過的事情,誰叫你們人類少見多怪呢?
  • 巨大的恐龍為什麼會退化成小鳥?難道退化也是一種進化?
    恐龍並非退化成鳥,而是進化成鳥,因為恐龍的祖先並非鳥類。一些人認為恐龍進化成鳥與進化論存在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對進化論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一部分人認為所謂進化一會是朝好的方向進化,比如進化得更大,更裝,更快,腦容量更大。
  • Nat Comm丨馬莉等揭示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該研究利用墨西哥脂鯉 (Astyanax mexicanus)為模式生物探討了洞穴盲魚視覺系統退化發育的分子機制。墨西哥脂鯉是由生活於河流表面的表層魚(Surface fish)和生活在洞穴中的盲魚 (Cavefish)構成的單一物種,迄今發現有29個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