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長頸鹿的祖先其實並不是長脖子。它們最愛的食物是樹葉,但隨著食物的減少,低處的樹葉越來越少,它們不得不儘量去夠高處的樹葉或者高樹的樹葉。這樣,它們就使勁蹬腿伸脖子,慢慢的,慢慢的,一代又一代,脖子越來越長,就變成看今天的這個模樣。
這就是生物學歷史上曾經流行過的用進廢推說,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拉馬克。
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是法國博物學家、生物學偉大的奠基人之一。他最先提出生物進化的學說,是進化論的倡導者和先驅。拉馬克去世30年後,達爾文才發表了舉世矚目的《進化論》。
1744年8月1日,拉馬克生於法國畢伽底。他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讓-雅克·盧梭的學生。因為受老師的影響,他專注於生物學的領域。奠定拉馬克學術地位的是他的兩本巨著《無脊椎動物的系統》、《動物學哲學》。
在他的進化學說(被後人稱為「拉馬克學說」)中,拉馬克提出了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
他認為物種是可以變化的,物種的穩定性只有相對意義。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環境條件對生物機體的直接影響。生物在新環境的直接影響下,習性改變、某些經常使用的器官發達增大,不經常使用的器官逐漸退化。物種經過這樣不斷地加強和完善適應性狀,便能逐漸變成新種,而且這些獲得的後天性狀可以傳給後代,使生物逐漸演變。適應是生物進化的主要過程。這就是「用進廢退說」。
拉馬克的理論猶如一道閃電,在當時神創論的幕布下撕開了一道口子,讓人們重新審視這個世界,也開啟了後來者的視野。
雖然如今更先進更科學的自然選擇論已經代替了用進廢退說,但這並不能說明拉馬克的理論沒有用了,至少在口腔醫學方面,它依然能給我們許多啟示,比如說:智齒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漏洞,所以它才會那麼招人嫌棄。
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大腦體積一直在增大,而口腔空間卻一直在縮小
早期的人類是不被智齒問題困擾的。那時候的食物非常粗糙,他們需要用寬闊的頜骨來附著肌肉,用以支撐強大的咬合力。同時寬闊的頜骨也給牙齒預留了足夠的生長空間,等到20歲左右牙齒嚴重磨損甚至掉落的時候,智齒就會生長出來讓他們能夠繼續活下去。
而現代人因為食物精細化的原因,已經不需要這麼強大的咀嚼力了,因此頜骨有逐漸變小的趨勢,在這變小的頜骨上如要容納跟以往相同數目及大小的牙齒,則牙跟牙之間往往會有空間不足的問題,於是擁擠,長倒,長彎,或長不出來的情形便發生。
等到智齒生長出來的時候,頜骨上已經徹底沒有了立足的空間,於是它只能往其它方向突圍,形成讓人聞之色變的阻生埋伏智齒。
從結構上看,智齒是位於牙槽骨的最裡面,是第三顆磨牙,從正中的門牙往裡數剛好是第八顆牙齒。它之所以叫「智齒」,是因為萌出時間比較晚,通常在20歲左右才會開始萌出,此時人的生理、心理髮育都接近成熟,有「智慧到來」的象徵,因此被俗稱為「智齒」。
從功能上來說,智齒就和闌尾一樣,都是人類進化史上曾經有用,如今卻又沒用的器官。生活環境的改變讓人類不再需要它們,可它們卻還是如期到來,然後折磨的你死去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