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由於民族主義思潮的發展,歐亞非範圍內都有大批民族國家建立。並且,在威爾遜世界「民族自決」思想的指導下,許多原本統一的超級大國和地區性大國,也因不斷激化的民族矛盾而分崩瓦解,奧匈帝國、蘇聯、南斯拉夫,就是其中的典型。然而,有一個國家卻不是其中的典型。這個國家民族組成不算太複雜,兩大主體民族間也不存在太大的仇恨,卻仍舊在世紀之末走向解體。
這個國家就是捷克斯洛伐克。1918年奧匈帝國崩解時,捷克斯洛伐克於當年10月28日在舊帝國的廢墟上建立。得益於境內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奧地利政權此前打下的基礎,捷克一度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軍火生產國之一,並憑藉軍火出口的豐厚利潤,而變得富裕。慕尼黑綏靖時期,捷克斯洛伐克被英法出賣,最終被德國吞併。但1945年二戰結束後,在蘇聯的幫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實現復興。
二戰的陰霾煙消雲散,冷戰的序幕又徐徐拉開。冷戰時期,在蘇聯的支持下,捷克斯洛伐克繼續承擔著裝備生產這一重要任務,並繼續以軍工生產引領國內經濟,進一步實現繁榮與富足。此外,得益於蘇聯經互會一體化的舉措,捷克斯洛伐克也得以同其他東歐國家實現互補,生產力進一步提升。總體來看,在東歐劇變之前,捷克斯洛伐克除了在1968年遭蘇聯軍事幹涉外,其他大部分時期,國內均較穩定、繁榮。
可是,即便是這樣一個內部穩定、經濟繁榮的中等實力國家,也不可避免地在蘇東劇變後走向了崩解。1989年下旬,東歐劇變的浪潮席捲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共逐漸失去權力。在此之後,捷政局走向動蕩,經濟滑坡、起名之爭、道路爭論等問題,也相繼湧現出來。在此情況下,捷克和斯洛伐克間的裂痕也不斷擴大,最終致使它們在1992年底達成「和平分家」的共識。而該國之所以解體,又存在以下原因。
01「大矛盾」沒有,「小糾紛」不斷
幾個世紀以來,捷克族最大的宿敵便是德意志族人。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後,蘇臺德德意志人隨即割據自立,對抗中央。不過,隨著二戰末期民族交換政策的執行,捷克用粗暴的方式,將數百萬德意志人驅逐,由此使持續數百年的民族宿怨得到了變相緩解。此後,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構成更加單一化。捷、斯兩族本就同出一脈,而其他民族人口較少,影響力有限。這樣一來,國內民族間的「大矛盾」基本消失。
不過,「大矛盾」沒有,「小糾紛」卻不斷出現。原來,捷、斯兩族雖同文同種,但在歷史上分多合少,相互之間已經產生了隔閡。二戰之前,捷克政界的很多官員推行「大捷克主義」,他們將斯洛伐克人視為捷克人的分支,將斯洛伐克語視為捷克語的方言,企圖將斯洛伐克人捷克化。當時,斯洛伐克人已經具備民族意識,而上述舉措,自然引起了很多斯洛伐克人的不滿。捷、斯兩族間的小摩擦,由此不斷產生。
02「小糾紛」積累,造成事實上的關係疏離
二戰前,捷、斯兩族在政治地位上不平等,在經濟水平上更是存在極大差距。現實問題,自然會加大相互間的裂痕。於是,當希特勒覬覦捷克國土時,斯洛伐克族內的不少保守派人士,甚至願意同納粹德國合作,以對抗身居布拉格的官僚精英們。二戰時期,捷克和斯洛伐克雖然都被納入德國勢力範圍,但斯洛伐克卻保留了相對更大的自主權,而捷克則淪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權力盡失。
二戰結束後,捷、斯兩族的「小糾紛」也沒有明顯減少。由於蘇聯執行「經濟拉平」政策,捷克的大量資產被抽走,用以補貼相對落後的斯洛伐克。蘇聯和經互會實力強大時,各種弊端被掩蓋了起來,這類政策尚能得到執行。但80年代後期,由於蘇聯影響力的衰落,捷克國內形勢也發生逆轉。彼時,捷克人將斯洛伐克視為「包袱」,而斯洛伐克人也表示「不願意生活在捷克的陰影下」。長期積累的「小糾紛」,由此發生質變,導致了大問題。
03國家既失去靠山,又失去地緣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講,捷克斯洛伐克的生存,離不開大國支持。原來在一戰結束時,協約國集團為了防止德國再度崛起,而在幕後支持捷克和斯洛伐克合併,用以牽制德意志人和馬扎爾人。此後,捷克斯洛伐克長期是英法的盟友。而在二戰結束後,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又得到了蘇聯的支持,繼而成為蘇聯的衛星國。由於捷、斯兩族「小糾紛」不斷,捷克斯洛伐克本身粘合得並不牢固,正是由於各大國的支持,才得以存續。
蘇東劇變後,世界格局發生劇烈變化,捷克斯洛伐克的地緣環境也發生了變化。由於蘇聯解體產生示範效應,很多國家內部的離心主義勢力抬頭,捷克斯洛伐克也遭受衝擊。與此同時,由於蘇聯不復存在,捷共失去了背後靠山,難以東山再起。而對於西方國家而言,統一的捷克斯洛伐克自然不符合它們的戰略利益。於是,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捷克和斯洛伐克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最終驟然崩解。
整體來說,二戰後的捷克斯洛伐克,雖然不存在尖銳的民族矛盾,但仍舊存在小的摩擦糾紛。小的摩擦糾紛在不斷積累後演變成大的問題,而蘇聯解體所帶來的巨大衝擊力,又導致這類問題更加嚴重。因此,捷克斯洛伐克最終只能選擇「和平分家」。
參考資料:《東歐劇變的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