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強國富,且不存在尖銳的族群矛盾,卻為何仍分崩瓦解?

2020-12-05 劉紀堯說史

20世紀以來,由於民族主義思潮的發展,歐亞非範圍內都有大批民族國家建立。並且,在威爾遜世界「民族自決」思想的指導下,許多原本統一的超級大國和地區性大國,也因不斷激化的民族矛盾而分崩瓦解,奧匈帝國、蘇聯、南斯拉夫,就是其中的典型。然而,有一個國家卻不是其中的典型。這個國家民族組成不算太複雜,兩大主體民族間也不存在太大的仇恨,卻仍舊在世紀之末走向解體。

這個國家就是捷克斯洛伐克。1918年奧匈帝國崩解時,捷克斯洛伐克於當年10月28日在舊帝國的廢墟上建立。得益於境內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奧地利政權此前打下的基礎,捷克一度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軍火生產國之一,並憑藉軍火出口的豐厚利潤,而變得富裕。慕尼黑綏靖時期,捷克斯洛伐克被英法出賣,最終被德國吞併。但1945年二戰結束後,在蘇聯的幫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實現復興。

二戰的陰霾煙消雲散,冷戰的序幕又徐徐拉開。冷戰時期,在蘇聯的支持下,捷克斯洛伐克繼續承擔著裝備生產這一重要任務,並繼續以軍工生產引領國內經濟,進一步實現繁榮與富足。此外,得益於蘇聯經互會一體化的舉措,捷克斯洛伐克也得以同其他東歐國家實現互補,生產力進一步提升。總體來看,在東歐劇變之前,捷克斯洛伐克除了在1968年遭蘇聯軍事幹涉外,其他大部分時期,國內均較穩定、繁榮。

可是,即便是這樣一個內部穩定、經濟繁榮的中等實力國家,也不可避免地在蘇東劇變後走向了崩解。1989年下旬,東歐劇變的浪潮席捲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共逐漸失去權力。在此之後,捷政局走向動蕩,經濟滑坡、起名之爭、道路爭論等問題,也相繼湧現出來。在此情況下,捷克和斯洛伐克間的裂痕也不斷擴大,最終致使它們在1992年底達成「和平分家」的共識。而該國之所以解體,又存在以下原因。

01「大矛盾」沒有,「小糾紛」不斷

幾個世紀以來,捷克族最大的宿敵便是德意志族人。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後,蘇臺德德意志人隨即割據自立,對抗中央。不過,隨著二戰末期民族交換政策的執行,捷克用粗暴的方式,將數百萬德意志人驅逐,由此使持續數百年的民族宿怨得到了變相緩解。此後,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構成更加單一化。捷、斯兩族本就同出一脈,而其他民族人口較少,影響力有限。這樣一來,國內民族間的「大矛盾」基本消失。

不過,「大矛盾」沒有,「小糾紛」卻不斷出現。原來,捷、斯兩族雖同文同種,但在歷史上分多合少,相互之間已經產生了隔閡。二戰之前,捷克政界的很多官員推行「大捷克主義」,他們將斯洛伐克人視為捷克人的分支,將斯洛伐克語視為捷克語的方言,企圖將斯洛伐克人捷克化。當時,斯洛伐克人已經具備民族意識,而上述舉措,自然引起了很多斯洛伐克人的不滿。捷、斯兩族間的小摩擦,由此不斷產生。

02「小糾紛」積累,造成事實上的關係疏離

二戰前,捷、斯兩族在政治地位上不平等,在經濟水平上更是存在極大差距。現實問題,自然會加大相互間的裂痕。於是,當希特勒覬覦捷克國土時,斯洛伐克族內的不少保守派人士,甚至願意同納粹德國合作,以對抗身居布拉格的官僚精英們。二戰時期,捷克和斯洛伐克雖然都被納入德國勢力範圍,但斯洛伐克卻保留了相對更大的自主權,而捷克則淪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權力盡失。

二戰結束後,捷、斯兩族的「小糾紛」也沒有明顯減少。由於蘇聯執行「經濟拉平」政策,捷克的大量資產被抽走,用以補貼相對落後的斯洛伐克。蘇聯和經互會實力強大時,各種弊端被掩蓋了起來,這類政策尚能得到執行。但80年代後期,由於蘇聯影響力的衰落,捷克國內形勢也發生逆轉。彼時,捷克人將斯洛伐克視為「包袱」,而斯洛伐克人也表示「不願意生活在捷克的陰影下」。長期積累的「小糾紛」,由此發生質變,導致了大問題。

03國家既失去靠山,又失去地緣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講,捷克斯洛伐克的生存,離不開大國支持。原來在一戰結束時,協約國集團為了防止德國再度崛起,而在幕後支持捷克和斯洛伐克合併,用以牽制德意志人和馬扎爾人。此後,捷克斯洛伐克長期是英法的盟友。而在二戰結束後,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又得到了蘇聯的支持,繼而成為蘇聯的衛星國。由於捷、斯兩族「小糾紛」不斷,捷克斯洛伐克本身粘合得並不牢固,正是由於各大國的支持,才得以存續。

蘇東劇變後,世界格局發生劇烈變化,捷克斯洛伐克的地緣環境也發生了變化。由於蘇聯解體產生示範效應,很多國家內部的離心主義勢力抬頭,捷克斯洛伐克也遭受衝擊。與此同時,由於蘇聯不復存在,捷共失去了背後靠山,難以東山再起。而對於西方國家而言,統一的捷克斯洛伐克自然不符合它們的戰略利益。於是,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捷克和斯洛伐克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最終驟然崩解。

整體來說,二戰後的捷克斯洛伐克,雖然不存在尖銳的民族矛盾,但仍舊存在小的摩擦糾紛。小的摩擦糾紛在不斷積累後演變成大的問題,而蘇聯解體所帶來的巨大衝擊力,又導致這類問題更加嚴重。因此,捷克斯洛伐克最終只能選擇「和平分家」。

參考資料:《東歐劇變的經驗和教訓》

相關焦點

  • 國富投資陳海峰:挖掘海量數據從微觀維度把握大概率機會
    國富投資就是其中一抹亮色,該公司的中高頻量化策略表現突出,收益率在股票類私募基金中名列前茅。為了解國富投資的秘訣,證券時報記者近日對該公司創始人兼投資總監陳海峰進行了專訪。  從微觀價量信息中  尋找確定性  「我們的中高頻策略的特點是,持倉時間短,倉位比較靈活,通過微觀結構來捕捉市場特點,更看重市場未來一到兩天內的確定性機會。」
  • 蔡英文喊話「外省族群」:若當選會讓省籍矛盾永遠消失
    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在第一階段政見發表中,主打「族群團結」,首先提出對原住民、新移民的願景,接著,她還特別對非民進黨傳統支持者的「外省族群」喊話,表示省籍矛盾不再是這次選戰議題,未來如果她當選領導人,她也會確保省籍矛盾,永遠不會在臺灣再度發生。據臺灣「今日新聞網」1月8日報導,在蔡英文第一輪發言前,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一連拋出「10問」質疑蔡英文民生、「外交」、防務及兩岸政策。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 《道德經》:「是以兵強則不勝」是什麼意思?真意只有四個字
    《道德經》:「是以兵強則不勝」是什麼意思?真意只有四個字道德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 為何尖銳的物體靠近額頭時,人會感到不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那就是無論睜著眼睛還是閉著眼睛,只要有尖銳的物體接近額頭時,身體都會出現強烈的不適感。若你沒有感受過,那麼你可以找個尖銳的物體試試,當然了要注意安全。在嘗試的過程中,你就會發現,當尖銳的物體越靠近額頭,不適感就越強烈。那麼,這是為何呢?難道說人類的身體內存在&34;,它能預知危險?
  • 中華民族族群實踐中的生活政治智慧
    在很大程度上,生活政治智慧意指一項政治技藝,即努力在不確定且錯綜複雜的境遇下,追求族群間社會關係的張力與平衡。生活政治智慧主張溝通交流,主張「和為貴」,求同存異,但不主張區分與區隔,更要求避免極端化,從而激化社會及其族群矛盾。
  • 馬戎:「文化化」族群關係
    亨廷頓在「文明衝突論」中所強調的,就是宗教和種族-族群衝突在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地區衝突中的重要性。所以,探討歷史上或近期的人口遷移所引起的宗教衝突和族群矛盾,是新世紀全世界都十分關注的焦點。此次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分論壇的設立主要是出於兩點考慮。第一,21世紀的世界依然充滿了各種矛盾與衝突,其中許多國際與地區衝突都與宗教、民族-族群密切相關。目前,國際上的族群衝突和宗教衝突到達了一個新的階段,學者理應對此進行新的反思。
  • 為何用尖銳物體靠近額頭,我們會感到不適
    在現代為何用別人用尖銳物體靠近我們的額頭時,我們會感到不適?但是一大部分人還是對「第三隻眼睛」這種說法嗤之以鼻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在睜眼或是閉眼的情況下,只有有尖銳的物體靠近額頭,我們都會感到非常不自在,甚至還可能出現頭暈目眩的情況。人體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按理說,臺灣的所有族群皆是中華民族脈絡下的分支,本身並不存在不可兼容的材質,因為他們同根同源、五緣相連,不像西方社會那樣有著種族、教派等水火不容的根本性矛盾。然而,事實的情況是在民主化轉型時期,臺灣的族群對立相較於其他分裂社會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不得不探討族群意識的構成要項,以及它們之間何以勢不兩立,又是何以相互敵視。
  • 槍擊案頻發力證治安惡化,折射美國社會矛盾尖銳,警方有理都沒理
    美國警察槍擊黑人的事件已經引起連續的騷亂等活動,通常來說,槍擊案頻發力證治安惡化,折射美國社會矛盾尖銳,本來應該是美國警方加大打擊力度,維護社會秩序之時。如同戰鬥了那麼美國警察到底犯了什麼錯誤呢?美國的警察只能算受僱人員,他們由地方政府僱傭來維護地方治安,等於僱用某人來確保民眾的安全,那麼在警務和社區安全上,最基本的東西就是:信任;如今發生的事情,證明這種信任已經不存在,美國社會出了大問題了!
  • 國富中小盤股票基金近10年回報排名同類第2
    晨星(中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國海富蘭克林基金旗下國富中小盤股票基金近10年回報為338.97%,年化收益率達15.93%,在同類晨星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2(2/83);近5年回報排名同類前10%(34/369),近3年、近1年回報均排名同類前25%(83/524、232/954),業績長短期領先,穩定性值得稱道。
  • 何故為敵:差異性必然引發族群衝突嗎?
    他認為,很少有歷史學家會把引發宗教戰爭的首要因素歸於對神學問題的學術性爭論,同樣人們也不應該把族群衝突(戰爭)的原因簡單歸於族群性的差異。李峻石的論述建基於學界在族群研究領域從「客觀論」向「主觀論」的理論轉向。早期民族志學者曾一度確信,那些被他們所直接觀察到的語言、服飾、儀式和生計方式是客觀存在且一成不變的,因此這也就成了劃分不同族群的主要依據。
  • 不要再說洛國富不配國足!踢中甲的野牛實力完全碾壓楊旭
    本次集訓李鐵招入了艾克森、李可、洛國富三名歸化球員,不過相對於李可的眾望所歸,洛國富入選國足一支存在爭議。更有媒體媒體指出,洛國富能入選國足完全是沾了李鐵的光,因為兩人在河北華夏曾有過合作。為什麼洛國富入選李鐵國足之後,會有那麼多的質疑聲音。原因是現年32歲的阿洛目前只是效力中甲球隊,上賽季15場7球的數據甚至比同在中甲賽場的老將王棟還要差不少。
  • 當今世界存在的九大矛盾
    認識這個充滿矛盾的時代,認識這個充滿希望的時代,站在人類道德道義的制高點上,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我們在當前選擇正確方略的基點。  在世界範圍內,存在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有延續既往的,也有不斷增加的,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也是影響世界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 易事特:公司持有上海國富光啟雲計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4.87%股權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3月23日訊,有投資者向易事特提問, 請問公司是否持有IDC綜合雲計算服務商國富光啟的股權?除了國富光啟外,公司在IDC數據中心還有什麼發展方向?公司現階段IDC業務進展如何?公司是否正式開始向特斯拉供貨?另外煩請董秘介紹一下公司的光伏業務和半導體業務,這兩塊公司有何發展?
  • 伊朗核物理學被暗殺,專家:這折射了中東發展之三重矛盾
    這背後則是一些矛盾在中東長期存在且周期性爆發,他們已成為困擾中東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世界各地區均構成了強烈衝擊,而百年來飽受磨難的中東地區更是困難重重。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十周年到來之際,無論是處在格局轉換、秩序重建中的中東地區,還是面臨國家建構和轉型雙重使命的中東國家,都面臨如何走出「百年中東之困」的歷史使命。
  • 族群的邊界與民族的發明
    其三,人類學家埃德蒙•R•利奇(E.R.Leach)在二十世紀中期對緬甸高地的觀察中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本地的克欽人實際上講著好幾種不一樣的語言,社會結構在兩種不同類型的形態之間來回擺動,這個族群的存在,似乎完全是由其與臨近的撣人的衝突與交流來界定的。但是,「這些說不同語言、穿不同服飾、拜不同神靈,有著如此等等之不同的人,並不被看作是完全超越社會認可界限的異鄉人」。
  • 二戰時期,日美之間的矛盾為何日趨激烈?
    呂海峰話說,1941年的夏天,由於日本軍國主義者的侵略意圖開始明顯增強,太平洋上兩個最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也開始日趨激化。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同時,由於日本與美國在中國和法屬印度支那的問題上,也是矛盾重重。進而直接導致日本政府對美國是越來越感到不滿。尤其是,美國政府對中國所做出的一些支援,甚至可以讓日本感到一種莫名的抓狂。那麼,此時的美國方面對於日本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呢?
  • 重慶治療尖銳溼疣哪家好
    治療尖銳溼疣哪家好 尖銳溼疣的科學檢查   1、免疫組織學檢查:常用過氧化物酶抗過氧化物酶方法(即PAP),顯示溼疣內的病毒蛋白,以證明疣損害中有病毒抗原。HPV蛋白陽性時,尖銳溼疣的淺表上皮細胞內可出現淡紅色的弱陽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