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世界中存在一個「物自體」,看看哲學家康德、叔本華怎麼說

2020-11-25 騰訊網

康德批判哲學對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重大的的影響,而其哲學中的「物自體」問題則給同時代人留下了困惑,因其世界二分及物自體不可知而遭到了批判。叔本華受到了康德哲學的巨大影響,甚至認為他的整個哲學都是解決康德物自體的問題的,他認為意志就是自在之物,即物自體。

本文試著從康德哲學中的物自體問題,叔本華對物自體的批判和發展三方面來探究叔本華對物自體的新認識及康德批判哲學對叔本華哲學的影響。

叔本華唯意志主義哲學關於表象與意志的劃分,正是建基於康德關於現象與物自身的劃分之上的。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康德哲學對叔本華產生的重大影響。但是面對康德哲學中不可知的物自體,想要賦予其一個積極肯定的意義來回應黑格爾對物自體的否定。所以,首先必定要對康德哲學的物自身問題進行梳理。

一、康德哲學中的「物自體」問題

在康德的批判哲學中存在著「物自體」的矛盾問題:康德把客觀世界劃分為現象世界和物自體世界。在康德看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只是通過先天形式認識到的現象,而不是自在之物。「即使我們有可能通過純粹知性對於自在之物本身綜合地說出點什麼(雖然這是不可能的),然而這畢竟根本不會有可能與現象發生任何關係,這些現象並不表象自在之物本身。」

康德一方面說自在之物不可知,另一方面又說自在之物作用於我們的感官產生感覺現象,它是我們感性經驗的最終根源。既然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怎麼能知道它作用於我們的感官產生感覺現象? 康德認為:在純粹理性的領域,自在之物是不可認識的,並且限制於現象之外;在實踐理性的領域,和人的自由意志相關,是人對最高目的的追求,「用本體的積極意義為實踐理性的批判開闢了道路,從而康德也就將物自體的概念跟實踐緊密地聯繫起來,進而跟理性的最高目的聯繫了起來。換句話說,康德旨在為形上學謀求一條出路。」這是康德為了限制知識,為信仰留下地盤,但是關於物自體不可知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就造成了其同時代人的困惑。

固然康德對物自體的設置是為知識所設下限度,為信仰留下地盤,但是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也不得不為物自體的合法性留下了疑問,並引起了一些哲學家的反對。

德國哲學家費希特認為,任何東西都是可知的,不存在這樣不可知的物自體,每一個對象,都是心靈的產物。

謝林則從絕對同一性出發,認為哲學的最高原則就是主體和客體的絕對同一,並在藝術哲學的理智直觀中實現了這種同一。

黑格爾則更近一步,「不僅把真實的東西或者真理理解和表述為實體,而且同樣理解和表述為主體」。這個「實體」便是絕對精神。

叔本華認為康德之後的理性主義哲學家並未使康德哲學真正前進一步,叔本華批判了康德的物自體的不可知並賦予其新的意義。

二、叔本華哲學對「物自體」的批判

叔本華對康德的自在之物進行了重新思考,試圖從中找出一條達到自在之物的新途徑。他認為物自體不可能像康德所認為的那樣是不可認識的最終的實在,我們所認識的現象都是物自體所呈現出來的感性的現象。因為現象是物自體的顯現,那麼,物自體也就隨著現象而被認識。

康德之所以能作出把世界劃分為現象世界和物自體世界,是因為他是從人的認識能力角度考察世界的。康德認為,我們所孜孜不倦探索的世界只是現象的世界,人的認識中先天就存在一些東西,即先天的認識形式,如先驗的時空觀、先驗的範疇論。人們的認識活動實質上是用先天的知識形式去綜合、整理雜多的後天經驗,形成普遍的、必然的知識。

那麼,這樣一來我們認識到的世界只是我們在先天的認識形式引領下認識的世界,它是含有主觀的因素的,是人作為主體去認識而觀察到的世界,是現象世界。而因為理性沒有自己先天的認識形式,自在之物的真實世界是人們無法把握的。這樣,世界就被分為了人可以認識的現象世界和人不可以認識的自在之物真實世界。於是康德得出我們只能認識現象而不能認識自在之物的結論。

在叔本華看來,自在之物不可能作為現象的基礎,而又不能被認識。既然現象是作為自在之物的顯現,那麼,自在之物也就隨著現象的顯現而一同顯現了。在康德的批判哲學裡,先驗的知識只能對是現象世界認識。

叔本華認為,物自體必定在經驗的世界之中表達了其內在的本性和特徵。自在之物作為現象的基礎必然顯現在現象之中,而現象又是以主體為前提的,因而自在之物也就不可能是完全獨立於主體的客體。

由於自在之物不可能是獨立於主體之外的客體,叔本華認為可以從主體自身內部找到一條通向自在之物的途徑,即我們從自身內部即身體中直接認識到的東西就是意志,因而意志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自在之物。

「叔本華由此就從內部顛覆了西方傳統哲學,將西方哲學引到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意志作為自在之物徹底打破了西方哲學傳統從理性出發對客觀真理的追尋,將真理與主體即人聯繫了起來。」這樣叔本華通過對康德哲學物自體的批判,找到了「意志」新途徑通往物自體。

三、叔本華哲學對「物自體」的發展

康德認為我們永遠也不能知道自在的事物是什麼樣子,我們始終在事物之外,也用也不能洞察事物本身的內在本質。正是由於對康德「物自體」不可知的不滿意和在康德的世界二分的觀點中受到的啟發,叔本華開始試圖在康德的理論基礎之上找出新的途徑通往「物自體」。

叔本華認為既然康德通過理性無法把握自在之物,那就說明了自在之物根本就不是理性認識的對象,而說明它是非理性的,雖然理性不能認識它,但並不是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把握它,這種方法就是直觀,需要「悟性」。叔本華自認為自己的哲學是康德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康德的「自在之物」其實就是他所說的「意志」,但他認為康德並沒有說清楚,因為康德把自在之物只理解為絕對的客體,而沒有理解為主體。

康德在區分出現象界和自在之物後認為,人們的理性認識能力只能認識現象界,對自在之物卻不能有所認識。因為在主客分立的認識方式下,主體不可能越過這個對立而直接到達客體,因為人的認識能力只能到達事物向人所顯現的表象,而無法透過表象達到自在之物本身,而叔本華正是要突破康德這一思想的局限來認識自在之物。

在叔本華看來,如果超越了主客分立的認識方式,所達到的就不再是意識中所呈現的世界(表象世界),即對象在主體的意識當中的某種表現;而是存在的東西本身,即自在之物。

叔本華說,就我們永遠都處在事物之外這一點上,存在著一個重要的例外,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對於自己的意志活動」的體驗和認識。雖然我們永遠處在其他事物之外,我們自己卻屬於能被認識的內在本質,而這個內在本質就是意志,即他認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他把世界分為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

世界既不是單純的主體,也不是單純的客體,而是我的表象,因此,根本沒有脫離主體的客觀世界,自在之物在叔本華看來只能是意志,並對意志做了幾個規定:

1.意志和表象的不同。意志是與表象完全不同的東西,它是自在之物。它是表象的本體,只有在意志客體化為現象時,它才進入這些形式。意志在時間、空間之外,不能由理性來說明意志的本質。意志是它自己的根據,不需要其他本體的支撐。意志是完整的,只有在意志客體化時,才會顯示其雜多性。意志具有自身同一性,不同客體化的表象不能與意志的同一性相混淆。

2.意志是單一的,整個世界只是同一意志的客體化。意志通過一切具體的事物表象而表現出來, 既沒有無意志的表象, 也沒有無表象的意志。表象世界按照其不同層次等級而構成了從礦物、植物、動物到人的不同階段,但它們都是意志的表象,只不過有的是盲目地表象出來,有的是自覺地表象出來。

在不同的客體化中,意志現象之間是充滿了盲目的衝動與鬥爭的。從植物的爭奪養料空間和動物為生活空間鬥爭,到物質之間形式的不斷分裂變化,都體現了意志的盲目衝動特質。「過去人們總是把意志這概念賅括在力這概念之下,我則恰好反其道而行之,要把自然界中每一種力設想為意志。」

普遍的、原始的自然力,是意志在最低級別上的客體化,意志客體化一級比一級明顯,在植物界,意志在植物身上的顯現高於在無機物身上;在動物身上又高於在植物身上,在人類身上意志達到了最明顯和最完善的客體化。

3.意志是非理性的,自由的,是一種生命的衝動。意志之所以說是非理性的,是因為它只能通過直觀來把握,也就是叔本華說的悟性,而不能理性來解釋。意志不僅僅屬於人,在一切事物中都可以發現意志。事實上,只有一個意志,每個事物只是那個意志的特殊顯現,他說:「意志是所有事物中內在的、無意識的身體功能承擔者,有機體自身不是別的,只是意志。在所有的自然力中,積極的推動力就是意志。」這種意志也就是叔本華所說的「一種盲目而持續的衝動」。

叔本華通過對康德物自體的新認識,建立了自己的唯意志論哲學,把意志作為自在之物,表象就是意志的客體化,這就達到了物自體和表象之間的溝通。叔本華以這種方式打通康德哲學中的現象界與物自體之間的隔閡。如果說康德在物自體和現象之間劃了一條鴻溝,那么叔本華則通過意志達到了它們之間的調和。

相關焦點

  • 康德、莊子、量子力學:康德為什麼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僅憑這一說法,已足以說明康德哲學在整個西方思想界的地位。中國現代詩人臧克家曾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哲學家康德無疑屬於第一種人物。康德去世後,他的思想一直影響著西方近現代哲學的發展,如新康德主義。這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康德和黑格爾的對照。
  • 康德的「自由」、「物自體」及其他
    我們逐句地研讀、討論,讀到「導論」第二節「哲學的一般領域」中有一段話:    「然而,這兩個不同的領域,固然不在它們的立法中,但卻在它們關於感覺界的諸效用中不斷地相互掣肘,不構成一個領域,原因是:自然概念固然在直觀裡表述它的對象,但不是作為物自體,而是作為單純的現象;與此相反,自由概念固然在它的對象裡表述一個物自體,卻不能使它在直觀裡表現出來,
  • 康德哲學中的自在之物是什麼?它是怎麼提出來的?
    前言:自在之物是推論的「存在」, 康德認為若做出自在之物存在這種推論則只有建立在反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任務是從形而上的高度講清楚:什麼認識?什麼是基礎的科學的認識方法?《純批》從人的先天的認識過程開始到」解構-還原「先驗的認識機能,從而在根本上講清楚我們自己與客體世界之間實際上是有界限的。康德講出了我是誰(先驗普遍的我)? 客體世界是怎樣像我顯現而被我納入我自己的觀念中的。
  • 中國的「道」和西方的「物自體」:中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差異
    「物自體」是康德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康德認識論哲學、道德哲學的先驗條件。換言之,如果離開「物自體」概念,康德哲學的推論將難以成立。所謂「物自體」是個不可知的「存在」論概念,即「物自體」是事物的存在本身,代表事物的本來面目;但又超出理性認識的範圍,不是知識對象。
  • 叔本華說的「意志」是意識還是物質?
    先說答案,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叔本華的「意志」既非意識,也不是物質,更不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的什麼「意志力」。那麼,叔本華說的「意志」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如果你對康德哲學有所了解,或者學習過佛教的唯識論,這個問題就很好了解了。
  • 康德的「十二範疇」是在說什麼?
    在昨天《叔本華:審美直觀》的最後我們模擬了一位具有深度懷疑精神的學者不停與叔本華進行辯論,我們發現哲學家真不是輕易能夠被擊敗的。但,如果我們願意死纏爛打的話,叔本華也總有招架不住的時候。因為任何哲學體系都有隻屬於它自己的邏輯破綻,而且越是精巧、越是燒腦、越是在智力上顯得格外迷人的體系,也越容易存在致命的破綻。而哲學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有些理論和體系,在直覺上感覺怎麼都不可能成立,但任憑人們如何絞盡腦汁都無法做出有力的反駁。現在是一個哲學沒落的時代,我們對哲學的態度只能採取一種審美的姿態,凝視哲學之美。
  • 叔本華為何終身批判黑格爾?他的悲觀主義與家庭有關麼?值得了解
    大家好,我是洛青悠,一個有態度,也有溫度的分享達人。喜歡哲學思想,詩詞歌賦,情感美文,可以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優質內容,調節生活。今天為大家分享比較有爭議的一位哲學家「叔本華」,你是否認可他的哲學觀點,歡迎討論。
  • 究竟,哲學家們都幹了什麼?Part Two
    在這個世界裡,人類是一種非常可憐的生物,人類永遠無法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人類所感受到的這個世界,都是通過人類心靈中某個特殊的機關加工處理過的。這個負責加工的機關,我們起個名字叫做「先天認識形式」。世界的真面目,起個名字叫「物自體」(也譯作「自在之物」)。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場劃時代意義的革命,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它顛覆了傳統的哲學思想,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路。這場就是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貢獻,他引領了哲學發展的新方向,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康德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 叔本華的迴響:「自由意志」究竟存在與否?
    但如果說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不過是物理規律的可預見結果,那麼這一切社會制約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我們討論自由意志存在與否之前,首先要釐清自由意志到底為何物。簡單來說,人們普遍認為,如果我們的選擇是預先註定的,那麼自由意志就無從談起,反之,人類就擁有自由意志。但如果你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就會發現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恰當的。為什麼呢?
  • 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
    阿圖爾·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作家,叔本華的哲學有效汲取了西方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東方中國《道德經》《周易》等。古代「先哲」的思想營養,同時汲取了古老印度哲學的一些思想,對康德哲學進行了改造,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具有開創性的現代悲觀主義哲學體系,對尼採、薩特、維根斯坦等人的哲學產生深遠影響。
  • 康德哲學系列:為什麼康德的認識論,可以自稱「哥白尼式革命」?
    Hello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大哲學家康德的思想。前面我們分享了康德為什麼會反對傳統的認識論,因為在傳統的認識論中,我們對真理評估標準是有問題的,有一種循環論證的嫌疑。而康德覺得是我們的視角出問題了,由此康德提出了自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前言至此,我們已經來到一個新時代的開端,西方哲學在這一時期康德這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轉折點,不可思議的是,這一切都是由一個人的思想引起的。你可以在這張圖中看到這個時期的具體位置。後批判時期——《判斷力批判》發表以後,康德在前面已經完成批判的哲學基礎上,完成自己關於宇宙、世界和人的思想體系。一、前批判時期——第一個階段,我們從三本著作介紹他的自然科學思想,然後介紹他批判問題的起因。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首先康德是一位理科生,然後才是一位哲學家。理科生比較一根筋,以為堅實的邏輯和精確的分析一定會趨向真理。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今年是康德逝世200周年。在以反傳統著稱的20世紀西方哲學中,無論是英美哲學還是大陸哲學都對康德青睞有加,對他的研究甚至超過任何一位古典哲學家,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學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何在?
  • 德國非理性主義哲學大師叔本華
    叔本華(1788—1860年)叔本華(1788-1860年),全名亞瑟·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 我的人生遊戲《哲學家都幹了些什麼》怪物攻略
    我們的意識就是物自體,收到先天認識形式的保護,因果律無法穿透去控制人的內心意志,所以人有自由意志。也意味著作為物自體的自我意識是沒用辦法被我們察覺可把握的,科學永遠無法研究自由意志。為了證明物自體存在,康德提出了4組二律背反命題(關於空間是否是有限的之類的形上學),發現這些命題無論是證明真還是假都是城裡的,自我矛盾的。
  • 再談康德的物自體-從一元絕對到多元絕對
        物自體是康德批判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康德的批判哲學中,物自體是自在的,它的重要作用是刺激我們的感官,提供種種感性材料,並由純粹先驗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製作,生成我們的認識。
  • 二十位世界哲學大師對生命的觀點
    他的哲學主張有「美德即知識」,「認識你自己」,「理想存在於一個只有智者才能了解的世界」等。02▍柏拉圖: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4)模態範疇,包括可能性;存在性;必然性。一共十二個條件範疇。理性在康德那裡是指一種要求把握絕對的、無條件的知識,即對自在之物的一種先天認識能力。所謂自在之物在康德看來是存在於人感覺和認識之外的客觀實體。康德認為理性雖然有一種要求認識自在之物的傾向,但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