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道」和西方的「物自體」:中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差異

2021-01-10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哲學產生於西方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中國文化有哲學嗎?答案是肯定的:中國文化有哲學。兩者的區別在於,西方哲學思考問題的方式和中國哲學思考問題的方式存在差異。

這其中的最大差異在於,西方哲學探討世界的本質始終離不開感性、理性的對立(二元對立);中國哲學探求宇宙的本源和生態論以及「體認」論有關。比如康德哲學的「物自體」概念和中國文化的「道」範疇可以說明問題。

「物自體」是康德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康德認識論哲學、道德哲學的先驗條件。換言之,如果離開「物自體」概念,康德哲學的推論將難以成立。

所謂「物自體」是個不可知的「存在」論概念,即「物自體」是事物的存在本身,代表事物的本來面目;但又超出理性認識的範圍,不是知識對象。

從認識論上說,「物自體」是個「預設性」概念,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認識的對象確實有客觀存在,但此「存在」不是認識範圍的對象。

比如一面用白漆刷成的牆,人們只能看到白顏色的牆,牆的白色和人的感覺有關,人的認識只是感覺中的牆,並非牆的本身(物自體);至於感覺之牆的背後是什麼,人們無法知道。換言之,感覺之牆是「現象界」,而非「物自體」,「物自體」雖然存在,但超出人的認識範圍。

「物自體」概念對於康德哲學至關重要,原因在於,「物自體」的存在是科學知識的先決條件或邏輯前提。

即是說,從邏輯意義上說,必須先存在「物自體」,才有人的感覺經驗,最後然後才能產生知識;假如沒有「物自體」,知性範疇將無所作用。。

康德的道德哲學同樣離不開「物自體」,康德認為,「物自體」和人的靈魂及意志自由有關,「物自體」是道德律令產生的前提條件。

「物自體」是康德首創的哲學概念嗎?當然不是,希臘哲學家早就提出這一概念,康德只是借鑑而已。

如亞裡斯多德在《形上學》中,已多次論及事物的「基質」(Subject),事物的「基質」等同於康德哲學的「物自體」:此物雖不可認識,但確實存在。

亞裡斯多德說,事物的存在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屬性,如顏色、形狀、情態、尺寸等;二是基質(事物的底質);事物的屬性千變萬化,是感覺世界(如白色的牆),事物的「基質」則固定不變,是事物的本體。

在西方哲學中,「物自體」這個神秘之物雖無法認識,卻不能缺少;人們只能從邏輯意義上來理解它的存在,即從思想認識上說,假如離開「物自體」,一切經驗和認識將無從產生。這是「物自體」概念產生的認識論根源。

從古希臘時代起,西方人即把「物自體」視為經驗世界的存在背景和前提。如17世紀經驗主義者認為,自然科學知識來自人的感覺經驗,如英國洛克、休謨,愛爾蘭貝克萊等哲學家皆持這種看法,其中「物自體」是潛在的背景。

理性主義哲學家認為,人的知識來自天賦觀念,人的先天理性是知識的來源,如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持這種看法。

康德把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綜合起來,提出了感覺經驗和先天理性相綜合的看法,這種認識形式叫「先天綜合判斷」,如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

康德之後的黑格爾儘管用「絕對理念」消除了「物自體」的抽象性,但黑格爾哲學並非西方哲學的主流。在黑格爾之後,許多西方思想家依然用「物自體」概念思考本體論或認識論問題,這已經成為西方哲學的思維習慣,很難一下子改變。

如德國思想家尼採認為,世界的意義來自「超人意志」的創造,「超人意志」雖然存在,卻沒有固定形態,它只是一種永恆輪迴的「物自體」。尼採哲學最終走向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

現象學大師胡塞爾認為,人的「意向性」僅僅局限於「觀念」世界,無法達到外部世界;但胡塞爾又努力拉近「意向性」和外部世界的關係。比如他提出「主體間性」概念即是為了溝通「意向性」和外部世界的關係。胡塞爾的「外部世界」概念依然包含「物自體」的影子。

在胡塞爾看來,「外部世界」雖然客觀存在,但「意向性」無法與之實現完全溝通,只能藉助其他理解方式,如想像性的「隱喻」等。

從歷史上看,西方哲學一直圍繞著「物自體」打轉轉:一,「物自體」是客觀存在,但僅是知識的背景和條件;二,人的認識只能限於現象界,無法達到物自體。這種認識悖論始終纏繞著西方哲學發展史。

和西方哲學的「物自體」概念相比,中國文化對「道」的理解則顯得深刻和辨證許多。

中國文化的「道」類似於康德哲學的「物自體」,但中國文化的「道」又不是「感覺」背後的僵死「物質」,並非「時空直觀」(康德語)背後的「物」。中國文化的「道」是事物存在的整體,屬於生態世界,這是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國哲學認為,事物的存在整體既是本質、本體,又是感性、現象,兩者合二為一,不能分開。這即是中國哲學的「體用一源」論。

所謂「體」是指事物的本體或本質——事物存在的規律性,如儒家之「天理」或道家之「道」。所謂「用」是指感性現象界,是大千世界中的芸芸眾生。中國文化認為,事物的「體」和「用」沒有界限,不能分離。

比如宋明理學的「理氣一元」論哲學。

南宋朱熹認為,從邏輯上說(思想認識),「理在氣先」;從存在論層面說,理即是氣,氣即是理,理、氣合一,兩者沒有距離和界限。這是儒家哲學的「體用一源」論。

道家哲學同樣沒有西方哲學的「二元對立」範疇(如本質、現象或感性、理性)。道家哲學認為,天地萬物的存在源於自然,自然即是自然而然;其中沒有本質和現象之分,沒有感性和理性的對立。

正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或者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道」既是萬物,又是本體。這是道家哲學的「體用一源」論。

莊子也指出,萬物的存在皆來自自然之「氣」,氣聚而形生,氣散而形滅;氣聚、氣散皆屬於自然之道;在自然之「道」面前,眾生平等,彼此沒有區分和界限。這是莊子的「齊物論」哲學。莊子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可以代表莊子哲學的基本立場。

從認識方式上說,中國文化對「道」的感悟和理解不同於西方哲學認識論。

西方哲學認識論分別屬於「靜觀」說和「邏輯」說:「靜觀」說是指人的知識來自感覺經驗,如康德的「時空直觀」、休謨的「經驗聯想」。

邏輯」說是指人的知識來自邏輯推理,如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爾的思辨哲學。這種知識形式和西方數學、幾何學有關。

與西方哲學不同的是,中國文化理解「道」的方式是心理感受、體驗、反省和頓悟,這是一種頗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認識方式,屬於一種綜合性認識,可以簡稱為「體認」或者「體悟」。

「體認」或「體悟」不同於西方哲學的感覺靜觀——「看」,不是與事物「面面相對」(如亞裡斯多德、休謨的「感覺」論);「體悟「或「體認」也不同於西方哲學的概念推理,如亞裡斯多德的三段論(所有的人都是會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也是會死的)。毋寧說,「體悟」或」體認「是一種包含感性、理性在內的綜合性認識,即感受、體驗、反省、頓悟的融合統一。

舉個例子,孔子在《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稱這種道德原則為「忠恕之道」。

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來自人的感覺經驗嗎?還是來自人的邏輯推理?其實兩者都不是!

孔子的「忠恕之道」來自人的內心體驗和主觀感受,來自人的理性反省和頓悟。

孔子那句話的本意是說,「我」個人想要的東西,別人同樣也想要;「我」個人不想要的東西,別人同樣也不想要,這種心理現象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孔子看來,一個有修養的君子能夠領悟到其中的道理,並且能夠身體力行,這即是儒家文化欣賞的道德君子。

用現在的話說,一個有修養的人不能只想著自己,不能自私自利,而應當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應當顧及他人的感受或利益。這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本意。

顯然,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是個心理學概念,是個「推己及人」的心理過程,也可以稱之為「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從來源上說,儒家的「道」既非感覺經驗的產物,也非邏輯推理的結果(如亞裡斯多德的三段論),而是來自人的生活感受和體驗,來自人的理性反省和頓悟。這是「體悟」或「體認」方法的認識論真諦。

從文化比較意義上說,儒家提出的「體悟」方法有些類似於佛教思想認識論。

佛家強調人人皆有佛性,修持之人應當從自我」心念「做起,從修煉個人心性做起,這個過程被唐代高僧慧能稱為「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慧能《行由品)。

慧能說: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也;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般若品》《疑問品》)。

慧能這段話的含義是,修持之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應當立足自己的本性——真實了解自己的內心想法和需要,一如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或者「己欲立」;在此基礎上,個人通過換位思考或推己及人,才能了解其他眾生的意義,這也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就修煉過程而言,這是一個從「自我認識」上升到「宇宙認識」的過程,即宇宙「萬法之理」源自人的自性;「眾生」的意義(真如本性)源自個人體悟。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從「眾生」層面思考問題和立身處世,就可以達到佛之境界,這個過程即慧能所說的「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除了儒家思想和佛教哲學外,中國道家思想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同樣不同於西方哲學認識論。

比如老子認為,人們領會「道」的方法只有一種——「致虛極、守靜篤」,忘掉自我,拋棄欲望,專注精神的體驗,才能感悟「道」之存在。

在老子看來,單純的生理感覺或者名理邏輯無法認識「道」的本體——道體。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體」不可言說,無法用常規邏輯描述;只有採用矛盾性思維——道家哲學辨證法,才可能理解「道」的存在。

所以老子用自相矛盾的語言解釋「道」的性質,他說:「道」有名,又無名;「道」是動,又是靜;「道」是「有」,又是「無」,等等。此類說法顯然不符合亞裡斯多德形式邏輯,屬於一種非常規思維——辨證邏輯(相反相成、對立互補)。這是老子思想的辯證法。

莊子指出,人的認識具有相對性,無法用語言解釋「道體」本身;事物的性質如大小、上下、是非、善惡等屬於現象界,不屬於事物的本體(物自體)。

換言之,道家的「道」既是天地萬物的總原則,但不是獨立存在(不同於柏拉圖的「理念」);「道」又是自然界的「一」,這個「一」包含天地萬物之整體,和「道」無法分離。

如此一來,道家思想認識論便排除了類似西方哲學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把感性、理性及本質、現象統一起來。

總之,康德等西方哲學家提出的「物自體」概念不同於中國文化的「道」;西方人理解「物自體」的方式也不同於中國文化對「道」的感悟。換言之,西方哲學的「物自體」概念來自形上學思維方式(本質、現象對立以及感覺、理性對立)。中國文化理解「道」的方式是「體悟」或「體認」,這是一種包含感性和理性於一體的綜合性認識方法。這既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也是和西方哲學的重要區別。

相關焦點

  • 宋詞哲學是人類思維方式的詞語集合表達
    一位中國頂級大學的哲學學者,在談及西方哲學絕對優勢時,提出西方哲學核心哲學概念物自體,此在,存在,都不能再進一步進行哲學的解釋。就這三個漢字及漢語符號而言,物自體,此在,存在,不能進一步解釋的學術論述,本身已經違背了西方語言哲學大家索緒爾,關於符號整體中符號的能指與所指本能的理論。物自體是一個符號,此在是一個符號,存在是一個符號,放在哲學整體中就必須具備符號自身的能指和所指本能。首先必須再作說明,學者質疑,中國化的唯物哲學一些表述,將哲學的存在,定義為物質存在的非議是合理的。
  • 近現代西方哲學先驗和超驗的對象性就是中國古代性哲學而沒有其它
    關於中醫藥定性與定義的討論不斷深入,這本來是祖母與孩子關係的簡單知識層面差異的問題。現在有些人出來幫助孩子說話,從各個方面指疑祖母言行的來源和出處,一旦不確定就推翻,並是否符合現時科學標準與科學規範。現代科學和現代性科學主義,是從近現代西方哲學體系中脫離出來的。
  • 哲學世界中存在一個「物自體」,看看哲學家康德、叔本華怎麼說
    叔本華受到了康德哲學的巨大影響,甚至認為他的整個哲學都是解決康德物自體的問題的,他認為意志就是自在之物,即物自體。 本文試著從康德哲學中的物自體問題,叔本華對物自體的批判和發展三方面來探究叔本華對物自體的新認識及康德批判哲學對叔本華哲學的影響。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深層差異究竟在哪裡?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與西方國家形成了相互獨立,又各具鮮明特點的傳統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很多人都知道,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的現代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又與中西方的教育差異有一定的關係。
  • 哲學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
    哲學的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的「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與統一哲學不是西方的。哲學是人類的,哲學是人類的思維。哲學作為人類思維的方式,人類思維的直接對象,人類思維的間接對象,人類思維的內容物的到達方式的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科學之母」的精確科學的哲學,由西方哲學建制為哲學體系以後,出現了幾次關涉哲學體系的根基和基礎的變革,人們都在疑問,西方哲學出了什麼樣的哲學問題,為什麼停滯不前。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理科生比較一根筋,以為堅實的邏輯和精確的分析一定會趨向真理。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其實真正透徹理解科學的人,通常反而比較低調,比如波普爾的科學定義,只把可證偽性視為科學與否的標誌,發人深省,如果你能從廣義上理解他的總結。康德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反思精神。
  • 縱觀中西方人類思維方式,及其在營銷,管理的應用
    而這些差異,可以說都是人類思維和行為的結果,並且很明顯,人的行為都會受到思維的支配,行為是可以觀察和量化的,而思維卻是不可觀察和量化的。在整個人類文化現象中,思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眾多民族與文化之間,有很多思維方式是存在普遍共性的。
  • 徐濤:中西方哲學產生條件淺析
    古希臘哲學作為西方哲學的開端和起源由於其鮮明的自然地理風格及民族演變交融歷程以及社會發展脈絡讓我們更好的找尋其哲學產生條件,當然中國哲學也不例外,由於其典型的大陸國家和相對封閉的社會發展體制也給我們探究其哲學起源提供了條件。
  • 再談康德的物自體-從一元絕對到多元絕對
        物自體是康德批判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康德的批判哲學中,物自體是自在的,它的重要作用是刺激我們的感官,提供種種感性材料,並由純粹先驗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製作,生成我們的認識。
  • 西方人不懂中國哲學,暴露出他們思維方式上的短板
    提到哲學一般會認為哲學是一門學科,因為許多的大學裡都開設有哲學系,那麼似乎哲學也應當像文科、理科、工科一樣是一門經世之學了,如果說哲學也像工科一樣發源於西方,那麼西方人所說的,「中國沒有哲學」這種說法似乎也是說得通的。經世之學著眼於細節,哲學著眼於大局、著眼於境界的開拓。哲學對經世之細節似乎無從著力,卻是可以引領經世之學。西方人為什麼會說「中國沒有哲學」呢?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中國人重仁,西方人重智。"每個穩定的文化系統,都有自己不同的側重點和中心目的。但是,因為每個文化在形成時期所受的影響不一,所以會形成各異的文化精神,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形成也不外如是。這兩個文化在形成期,都曾被各自文化中早期文化巨匠的精神內涵所影響,並因此形成中西方文化中,完全不同的文化精神核心,並進而影響中西方的價值體系。
  • 《哲學思維方式與領導工作方法》出版
    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8年入選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014年入選「萬人計劃」第一批哲學社會學領軍人才。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國務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兼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
  • 面對疫情,為什麼中西方差異如此巨大?
    當第一個仰望星空的人類發出這句疑問時,文明在這三個字裡發芽,智慧由此開啟,而智慧,是人類解決一切危機的唯一方式。為什麼面對疫情,中西方差異這麼大?1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核心維度,就是對個體或者集體利益的強調程度,即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雖然這兩種價值取向常被放在對立的位置,但今天我們無意討論孰優孰劣。集體主義在面對災難時能迸發出強大凝聚力,而個人主義中追求個人價值和自我完善的理念無論在哪種文化背景下都是可貴的。
  • 從哲學思維方式看中國歐洲籃球的特點和風格以及對中國籃球的啟示
    從哲學思維方式看中國歐洲籃球的特點和風格以及對中國籃球的啟示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比如黑格爾,比如西方最早翻譯中國古代四書經典的理雅各(註:James Legge,1815-1897,英國著名漢學家),他在譯本第一版的序言裡曾寫到孔子講的不是哲學,但後來他承認其實孔子講的也有很深的道理。這其實不是貶義,只是證明了中國哲學和西方意義上的哲學在方式上差別很大。
  • 康德的「自由」、「物自體」及其他
    >所以兩者中任何一個都不能從它的客體裡(甚至於從思維著的主體裡)獲得一個作為物自身的理論認識,或者,如物自身那樣,成為超感性的理論認識,人們固然必須安置這個觀念作為一切經驗對象的可能性的基礎,卻不能把這觀念自身提高擴大成為知識。」
  • 中西方對時間的差異_中西方文化差異圖 - CSDN
    而這洋人的廚房裡,還真的配有這些衡具和量具。有時從超市買來的一些粉類食品原料或佐料容器內,也會附有一個小量匙,就是為了這些「愚」人準備的。在菜譜裡,往往還會寫上供幾個人用餐,讓人覺得洋人的肚子就象可口可樂的瓶子,大小一個樣。 從這菜譜裡,卻能看出東西方之間處事哲學的差異。
  • 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立足於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從現代社會生活和現代哲學所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出發,集中論述了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一致性。:一是質疑辯證法的思維方式,但又在不同側面或不同程度體現辯證法,這是現代西方哲學的內在矛盾之一;二是盛讚辯證法的思維方式,但又在不同側面或不同程度曲解辯證法,這又是現代中國哲學界長期以來面對的理論困境之一。
  • 中西方科學的哪裡差異
    西方科學是在原子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科學家們發現了實體的原子,原子說立馬成為整個西方科學的基礎,西方科學也從此走向了還原論的道路。反過來,如果相信萬物歸一,還原論在這裡就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萬物還原到最後都是同一種東西,它告訴我們不了任何答案,真正的自然規律只可能是一個無形無象、無所不在的理,它是用精密儀器觀察不到的,要正確地認識它,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哲學的思辨。
  • 探索真知 孕育匠心——工程哲學的發端與發展
    回顧建築工程歷史,可以清晰地發現中西方工程與哲學的關係相互影響、緊密聯繫。通過釐清哲學與工程管理的關係,並對中西方工程哲學的發端、歷程、發展的脈絡進行梳理分析,有助於我國橋梁工程人深刻了解工程與哲學的關係,通過哲學思維審視工程,進而學哲學、用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