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科學的哪裡差異

2020-09-09 遂溪小哥


說句實話,如果西方科學把最基本的粒子都還原出來了,中醫學上的氣就成了大笑話!因為這樣,氣這個概念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不過,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基本粒子還原到最後,科學家們發現它都變成了同一種更基本的東西——能量,用能量也可以造出所有基本粒子。這不就反證了氣客觀存在的必要嗎?中醫學上講萬物都是由氣組成的,而到了西方科學這裡,萬物都是由能量組成的,氣在這裡就等價於能量。

「萬物歸一」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在古中國,先人是用一種物質的聚散來解釋自然界的一切的。在古希臘,萬物歸一的理念也根深蒂固,比如,泰利士認為萬物都是由水組成的,而水是有靈魂的,阿那克西美認為萬物都是由氣組成的,而氣是有精神的,最著名的當屬赫拉克裡特,它認為萬物都是由火組成的,而火是有生命的,而且他還用生命之火的燃起與熄滅來解釋自然界的一切。當然,在古希臘也存在另外一種多元論理想,即原子說,它認為萬物都是少數幾個原子的不同組合形成的。西方科學是在原子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科學家們發現了實體的原子,原子說立馬成為整個西方科學的基礎,西方科學也從此走向了還原論的道路。反過來,如果相信萬物歸一,還原論在這裡就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萬物還原到最後都是同一種東西,它告訴我們不了任何答案,真正的自然規律只可能是一個無形無象、無所不在的理,它是用精密儀器觀察不到的,要正確地認識它,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哲學的思辨。

現在的哲學觀念滿天飛,各自都認為自己的哲學更接近真理。其實,哲學也是有立足點的,立足點不一樣,得到的哲學觀念也不一樣,比如我們任何兩個人的哲學觀念都不一樣,原因就在於立足點不同。不過,真正的哲學有一個唯一確定的立足點,那就是萬物歸一。它告訴我們,人和萬物一樣,不僅由同一種物質組成,也由同一個原理支配,因此,人存在與發展的原理就是萬物存在與發展的原理,認識了自己,也就認識了自然。為什麼中國走上了哲學認識萬物的道路,根源就在於中國先人認識萬物的立足點是氣一元論。

氣一元論是這樣來認識世界的:無限的宇宙空間連續著統一的物質,它們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在緊張地相互壓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圍物質的壓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這種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質才不斷在反抗周圍物質的壓迫中組織起來,成為一個個暫態的有序結構,我們觀察到的一切都是由統一物質組織起來的有序狀態,只是最初的產生環境不同使它們具有了不同的個性。

至於什麼是氣?大家想一想這個問題就知道了,假如萬物歸一,這個一能夠給它起一個什麼樣的名字?答案恐怕很多人想不到,它根本沒有名字,因為它組成了自然界的一切,我們怎麼可能用它的一種組成物為它命名呢?所以,老子才說「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但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又必須給它起一個名字,於是先哲概念它在空間中的形象——連續的,運動的,象雲氣一樣,取名為氣。氣在這裡其實指的是終極統一的物質,它本無名。

氣一元論與西方科學的立足點原子說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

在對空間的認識上,西方科學認為空間是空無一物和對稱的;氣一元論則認為空間中連續著不對稱運動的統一物質,一個是對稱,一個是不對稱。

在對實體的認識上,西方科學認為萬物都是由少數幾個死寂不變的基本粒子組成的,而氣一元論則認為萬物都是由同一種生命之流匯聚而成的。一個是死的基本粒子,一個是活的生命之流。

在對實體和空間關係的認識上,西方科學認為空間是空的,萬物和空間沒有任何關係,而氣一元論則認為空間是統一物質的無序狀態,實體是統一物質的有序狀態,兩者之間存在著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

一旦認識到東西方認識世界的立足點上的差異,氣和能量概念的不同也就顯現出來了。

西方科學假定了物質基礎是死的,不推不動,能量是凌駕在物質之上一種神秘的東西。而氣一元論則假定了連續在空間中的統一物質是在緊張地相互壓迫與反抗中存在的,因此,只要是物質性的存在,它一定是在被壓迫中存在,本身就充滿著能量,是物質和能量的統一體,其能量大小就體現在物質彼此之間的緊張程度之上。相對來說,有序的物質密度大,彼此之間的緊張程度高,內聚的能量就大,無序的物質密度小,彼此之間的緊張程度低,內聚的能量就小,因此,當物質從有序向無序轉化會向外釋放能量,而這些釋放的能量又會引起連續在周圍的混沌物質的重新組織,自然界的能量就通過連續物質緊張程度的變化在空間中流動。更明白地說,西方科學中的能量和物質是機械兩分的,物質是死的,能量是一種神秘的東西,它沒有物質性。體現在質能轉換現象中,西方科學就認為是物質消失變成了能量,其實,物質是不滅的,物質在這裡並不是消失了,而是從可觀察的有序狀態向不可觀察的無序狀態轉化罷了。反過來,物質也不會無中生有,它不過是從不可觀察的無序狀態向可觀察的有序狀態轉化罷了。

目前,生命問題是西方科學中最大的難題之一,科學家們打死也想不到,死的基本粒子怎麼組織起來就有了生命?其實,生命問題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質本身就有生命,萬物都是由同一種生命之流匯聚而成的。之所以有生死,僅僅是相對於物質系統而言的,氣聚則生,氣散則亡。而就物質本身而言,它是沒有生死的,永遠處在運動之中。

一旦證明了西方科學原子說假設的錯誤,整個西方科學體系就崩潰了,一場更偉大的科學革命就會呼之欲出。不過,這場科學革命不是西方還原論的延續,而是系統科學的再生,因為假設萬物歸一,真正的自然規律就是物質的組織原理,或者說系統的發展規律。一旦認識到了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用它來解釋自然界的一切現象,真可謂「萬物歸一氣,萬物同一理,一通百通。「


相關焦點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深層差異究竟在哪裡?
    很多人都知道,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的現代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又與中西方的教育差異有一定的關係。但是,若要問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究竟有哪些深層的差異,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清。獨立發展的教育源流自春秋時期開始,百家齊鳴,儒家思想逐漸興起,並且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
  • 面對疫情,為什麼中西方差異如此巨大?
    德國艾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陸蒙吉表示,戴口罩不光是醫學和科學問題,已經上升到更高層次的社會認同問題。那些不戴口罩的人,到底都在想些什麼?為什麼三令五申之下仍有某些歸國人士叫囂戴不戴口罩是她的自由?
  • 中西方對時間的差異_中西方文化差異圖 - CSDN
    從這菜譜裡,卻能看出東西方之間處事哲學的差異。在中國人看來,這佐料多少,要依各人的口味而定,有人吃得鹹有人吃得淡,這「適量」就是讓你因人而異,顯示了中國人的主觀和處事的油滑。而西方人認為,既然是菜譜,就是為不會做的人寫的,就要明確而清楚。然而卻忘了人的肚子大小和口味之不同。說明西方人過於客觀和呆板。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這兩個文化在形成期,都曾被各自文化中早期文化巨匠的精神內涵所影響,並因此形成中西方文化中,完全不同的文化精神核心,並進而影響中西方的價值體系。中西方文化巨匠中國的孔子中國的文化形成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時期,當時各家各派,對於社會的走向紛紛宣揚自己的觀點。雖然在當時,法家因為"重典"而契合當時亂世的社會需要。
  • 天使的翅膀和神仙的雲彩:中西方宗教比較
    人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是否存在靈魂?是否存在天堂與地獄?從十來歲時有死亡意識開始,這些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我,促使我不斷思考並閱讀大量宗教方面的書籍,對儒、道、佛、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宗教的產生應該源於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靈魂的思考。中國殷商時代就有祭祀鬼神的活動,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曾提出靈魂不死的概念。
  • 東西方世界都有對火的崇拜,而中西方火神在神話故事中有何異同?
    東西方世界中雖然都有對於火的崇拜,但西方的火神與中國的燧人氏既有差異又存在相同之處,他們之間有何異同?又為何會產生如此差異呢?二、中國"燧人氏"和西方的火神差異的存在:民族特性的結果1.中西方火神的不同存在於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中西方關於火神的起源大都是來自於神話故事的傳說中,而中西方神話故事中存在的不同也是導致火神形象存在差異的原因所在。
  • 中國的「道」和西方的「物自體」:中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差異
    兩者的區別在於,西方哲學思考問題的方式和中國哲學思考問題的方式存在差異。這其中的最大差異在於,西方哲學探討世界的本質始終離不開感性、理性的對立(二元對立);中國哲學探求宇宙的本源和生態論以及「體認」論有關。比如康德哲學的「物自體」概念和中國文化的「道」範疇可以說明問題。「物自體」是康德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康德認識論哲學、道德哲學的先驗條件。
  • 菅志翔:同是「帝國」,中西方的「帝國」有何不同?
    例如,書中簡單處理了關於主權、關於製造和維持差異、關於權力財富以及信仰的關係等方面的帝國政治,而簡化的方式就是採用了歐洲社會歷史的知識系統來「想像」不同文明中的帝國政治。這些知識預設,框定了這本書對諸帝國歷史經驗的呈現。
  • SAT考試和託福考試在閱讀部分的差異體現在哪裡?
    同樣作為英語語言相關方面的考試,很多人其實都是不太能夠準確的區分部分考試的同樣的科目之間的區別體現在哪裡的。對此,接下來北雅就來和大家一起看一看究竟SAT考試和託福考試在閱讀部分的差異體現在哪裡。有關於SAT考試和託福考試在閱讀部分的差異,主要就是上述所介紹的這幾點,希望大家在看過之後,可以對這兩種考試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選擇想要報考的考試並進行相關的備考。
  • 對待「神」的態度,中西方差異甚大,其實中國古人早已看穿一切
    圖片:遇事求佛劇照一、中西方神明觀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他們認為人類本身就是罪惡,一出生就帶著罪惡而來,必須要經過耶穌的指引才能洗去我們身上的罪惡。所以,在基督徒眼中,耶穌是至高的存在,也是萬能的存在,必須無理由信奉耶穌。
  • 《科學》:充滿差異的單細胞蛋白表達
    7月30日最新一期美國《科學》發表了題為《大腸桿菌蛋白組及轉錄物單分子水平測量》的論文,報導了大腸桿菌的1018個基因在單個細胞內的絕對表達數以及各個細胞間的差異,這些基因佔了大腸桿菌全基因組的四分之一左右。他們還同時測量了其中137個大量表達的基因的mRNA分子數量。
  • 《劍與魔法》評測:中西方元素的融合
    我認為《劍與魔法》有超過《永恆之塔》的一點,就是對於中西方元素的融合。因為畫面更加符合東方玩家的審美,所以《劍與魔法》更勝一籌。雖說《劍與魔法》是一款手遊,但是小編卻認為這是一款移動著的端遊。
  • 中西方交流中的誤解和偏見,為啥從800年前持續到現在?
    答案,就隱藏在中西方科技交流的海量歷史細節中。今天,阿信就選取其中記述和研究都比較豐富的中西方古代天文學交流史,作為一個樣本,為大家提供一個思考的參照系。於是,隨著耶穌會傳教士的到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和中國古代傳統科學和文化將發生一次直接的碰撞。1629年6月21日,根據推算,中午會發生日食。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太陽象徵著皇帝,因此,對日食的陰影面積大小的推算,變得非常重要,這是一種上天對人間帝王給予的重要啟示。
  • 從中西方的「造人神話」說起
    中西方的造人神話,又各有一些什麼主要內容,又有一些什麼異同呢? 中國人認為,我們的「造人」始祖,是一位女性,她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母親,叫女媧。西方人則認為,造世主是上帝,是《聖經》裡的耶和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和宙斯。 關於女媧造人的神話,現存的許多典籍中都可以找到。
  • 中科院上海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與貝因美籤署合作協議
    中科院上海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與貝因美籤署合作協議 貝因美作為從事嬰幼兒配方奶粉、母嬰營養品研發、生產、銷售的著名企業,歷來重視「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的密切聯動和交互驅動。貝因美創始人、首席科學家謝宏更是將研發的目標瞄準了精準營養和個性化營養產品。他表示,生命科學的使命是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各種生命現象,尋找生命規律,探索生命條件,促進生命健康。
  • 中英教育理念差異 Chinese Education VS British Education
    中西方由於歷史和哲學觀等的不同,導致教育理念和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從現代教育的發展和現狀來看,英國的基礎教育在世界範圍內是突出的。英國教育理念中將人的素質發展看得比較重,認為書本只是學習的工具,並不是絕對正確的。
  • 科學與美學的交響曲
    人民網-人民日報近日,欣聞中國系統科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烏傑教授撰寫的著作《系統美學》,除英文版外又有西班牙文出版,蒙文版亦即將付梓。研讀此書的感悟,如水中擊石,泛起層層漣漪……如果用建築來比喻人類創造的各個學科,科學應該是結構嚴謹、鋼筋水泥構築的摩天大樓。一代代科學家們用數據、勘察和實證作磚瓦,壘建起科學的底層邏輯,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 輪滑鞋之間的價格差異大,究竟差在哪裡?
    在輪滑市面上輪滑鞋的價格千差萬別,從300元的休閒鞋到幾千元的專業花式輪滑鞋,輪滑鞋的價格不同,選用的材料上面自然也有很大的區別,從而導致其使用性能上面也有很大的區別,那麼300左右的輪滑鞋和幾千塊錢的輪滑鞋他們之間的差別究竟在哪裡呢?我們選購時,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 中西方大學校訓之比較與欣賞
    中西方各國大學的校訓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認識、欣賞和比較不同大學的校訓,從中可以窺見每一所大學的教育理念、價值取向、文化內涵。願學術自由之風勁吹康奈爾大學:讓任何人都能在這裡學到想學的科目哥倫比亞大學:在上帝的神靈中我們尋求知識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真理使人自由芝加哥大學:讓知識充實你的人生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願知識之光普照大地賓夕法尼亞大學:毫無特性的學習將一事無成杜克大學:追求知識,信仰宗教密西根大學:藝術、科學
  • 你一直糾結的男女差異…終於有了科學解釋!
    等問題,就跟著兔子先生從大腦影響行為的角度,看看金星人與火星人為啥差異辣磨大,而讀懂彼此的可能性辣磨小。收藏好,下次再爭論的時候,拿出來裝嗶——這是女生的腦↑         這是男生的腦↑ 男生說話時腦前驅亮起來,女生說話時亮兩邊,這個功能上的差異來自於結構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