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為什麼中西方差異如此巨大?

2021-01-15 騰訊網

截至北京時間3月30日凌晨,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突破70萬例,而其中義大利義大利死亡過萬,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近14萬。

很多國家採取了令人痛心的方式分配緊缺的醫療資源。西班牙已經做出決定撤掉65歲以上老人的呼吸機,義大利多日前就已經放棄了80歲以上老人的ICU收治。

因為年老的生命不如年輕的生命有勞動力價值,便被剝奪了活著的權利,這在中國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

西班牙疫情剛爆發初期,市民們對政府的強制防控措施根本不買帳,高舉「還我自由」的牌子上街集會。

同樣不能理解的是戴口罩問題。

疫情期間,要不要戴口罩?這個問題在每一個神志正常的中國人看來都像1+1=2一樣簡單。

但是在昨天下午舉行的7位全球一線專家參與的第二屆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上,對居民出門是否應該佩戴口罩各國學者卻持不同看法。德國艾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陸蒙吉表示,戴口罩不光是醫學和科學問題,已經上升到更高層次的社會認同問題。

那些不戴口罩的人,到底都在想些什麼?

為什麼三令五申之下仍有某些歸國人士叫囂戴不戴口罩是她的自由?

為什麼有中國抗疫答卷珠玉在前,很多國家卻懶得抄或抄不了?

為什麼這些我們看不懂的操作在西方卻層見疊出?

西方媒體指責中國限制措施侵犯人權 。

正如張文宏在會上所說:世界上很多東西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生活不是一道完形填空,沒有唯一正解。但是面對未知,每個人都應該備一種能力——追問「為什麼」的能力。

當第一個仰望星空的人類發出這句疑問時,文明在這三個字裡發芽,智慧由此開啟,

而智慧,是人類解決一切危機的唯一方式。

為什麼面對疫情,中西方差異這麼大?

1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核心維度,就是對個體或者集體利益的強調程度,即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雖然這兩種價值取向常被放在對立的位置,但今天我們無意討論孰優孰劣。集體主義在面對災難時能迸發出強大凝聚力,而個人主義中追求個人價值和自我完善的理念無論在哪種文化背景下都是可貴的。

脫離集體思維,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不可能生存;徹底摒棄個人主義,我們將變成低智的盲從者,那些閃耀在歷史長河中的思想、藝術、文學瑰寶也不會出現。

在浩瀚宇宙的運行法則之下,這種意識形態和那種意識形態的區別,本質上跟一隻小蚜蟲從這片樹葉跳到那片樹葉沒什麼分別。

但是任何一種價值取向走向極端都是危險的。當個人主義演化成「精英主義」和或「自我中心主義」後, 尼採的超人理論便淪為希特勒的政治工具,拉斯科爾尼科夫便以審判者自居進行謀殺,當下正在發生的危及整個人類社會的事件便隨之產生了。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是如何在中西方文化中誕生的?我們要從歷史最深處尋找答案。

西方文明的起源是希臘神話。

希臘神話的核心是對力量的崇拜。

希臘諸神和人同形同性,是高度人格化的神。他們大多數都不是造福人類的 「德」的化身。神與凡人一樣貪財好色、愛慕虛榮,史詩中的英雄也都將個人榮譽視為至高無上的追求。

希臘人的世界觀是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他們相信人的尊嚴和自我價值以及個人創造的潛能是人與生俱來的特質——人是世界的中心。

赫拉克勒斯獨自一人完成十二項不可能完成的偉業,反映出希臘人雄奇奔放的想像力和狂熱的英雄情結。同時,這也是西方個人主義的濫觴。(楊靖:《神話八講》)

從文藝復興人文思潮的覺醒、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到持續近一個世紀的啟蒙運動,從公元前5世紀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到19世紀愛默生所說「人就是一切,世界是為人而存在的」,這一切都是西方個人主義思想的基石。

在西方,宗教在個人主義的形成上起了重要作用。上帝創造了人,並賦予每個人靈魂,這給了人存在的意義以及他作為個人的基本權利。而且,由於承認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社會等級完全不同的人至少享有一時的平等,他們尋求著同樣的靈魂得救,期待著同樣的末日審判。上帝對人不論其財產門第,一視同仁。

個人拯救的教義給了基督徒一種關於個人的特殊意識, 雖然基督耶穌以自己的生命為人類贖了罪,拯救仍然是以個人為單位進行的。(錢滿素:《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

而中國神話的核心是對道德的追求。

中國古代神話歌頌勞動,創造,正義,自我奉獻等優秀品質。《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這些故事傳達的是一種信仰——犧牲與奉獻是至高無上的。

神話故事的道德化形成了中國人的信仰——集體利益比個人悲歡更重要。

大禹治水圖

文明的產生同信仰密不可分。

各個文明的特色與其宗教信仰的關係密切,以至東亞文明被稱為「儒教文明」,南亞文明被稱為「印度教文明」,西亞、北非和中東文明被稱為「伊斯蘭文明」,歐洲自中世紀開始的文明被稱為「基督教文明」。(何光滬:《探索人性·序》)

儒學到底是不是宗教,這個問題學界歷來爭執不下,不過毋庸置疑的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是倡導「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倫理。

2

南懷瑾先生把儒家文化比喻成中國人的「糧食店」,儒家思想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論語·憲問》)

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儒家思想對武力的態度與希臘史詩正好相反。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另一點區別是如何看待個人和他人的關係。

西方哲學強調人的「個體」屬性,而儒家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即個人在社會和家庭中的責任與倫理關係。

中國哲學一開始就講究人際關係,譬如儒家認為,善是「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這個定義是整個中國哲學的精華所在。

西方講個人主義或個體主義,這是把個人孤立,由此尊重個人的生命抉擇;中國哲學則認為人不是孤立的,從一出生就在人際關係的網絡裡。一個人的生命如果趨向完美,他的整個人際關係就會往上提升。這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不同之處,很難評斷孰優孰劣,因為它們分別在不同的時空,由不同的條件所造成。

——(傅佩榮:《哲學與人生》)

錢滿素先生認為,儒學和基督教最明顯和最本質的不同還在於它們的基本出發點:「前者以人為出發點,後者以神為出發點。基督教以一個人格化的上帝為中心,上帝創造了人並對人享有絕對權威。由此,上帝與人的縱向關係便是基督教關注的首位。儒學卻沒有相應的創世說,沒有相應的人格化的上帝,也沒有任何相應的神話,於是注意力便集中投向人與人之間的橫向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橫向關係,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中國人的倫理以家庭為基礎建立,國則是放大版的家。按照馮友蘭先生的觀點來看,古希臘是「城邦式」國家,而中國則是「家邦式」社會。

《詩經》中的《周南·汝墳》可以說最早地表達了這種家國意識(墳在這裡指高土堆)。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雖則如燬,父母孔邇!」說的是國家、王朝雖然遭受了大的災難,但幸好丈夫回來了,父母也在身邊,只要人在,家在,我們就有希望。(李山:《講給大家的詩經》)

3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在文學方面的投射也很有趣。如果留意一下東西方小說的命名方式,會發現西方多以人名或某特定類型的人作為書名,而中國、日本多傾向於用空間、時間命名。

比如西班牙的《堂吉訶德》、德國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英國《魯賓遜漂流記》《簡·愛》、法國的《歐也妮·葛朗臺》等均以主角名為書名,中國的《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圍城》《呼蘭河傳》《活著》,以及日本的《雪國》《古都》《人間失格》《挪威的森林》等則採用更為宏觀的概念進行命名。

《悲慘世界》原書名Les Misérables的意思是「悲慘的人」+複數,直白地表達了這是關於 「一群悲慘的人」的故事,後來中譯本意譯為「悲慘世界」,也是很符合上文所說的命名習慣了。

當然這不是絕對法則,西方不以人名為標題的作品也很多,《巴黎聖母院》《追憶似水年華》《戰爭與和平》……反觀中國亦如此。以上只是一個對主流趨勢的概括。

個人主義的範疇很廣,我們可以說強調主觀世界的表現主義文學作品如卡夫卡的《城堡》是個人主義的,也可以說加繆著重對主人公精神狀態進行分析的存在主義文學是個人主義的。這麼套下去,一切文學作品都是個人主義的,因為文學即人學。哪怕偶有不以人為主的——如奧威爾的《動物農場》——也是以擬人化的動物為主角的。

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純粹以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進行歸類似乎有失偏頗。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問題。所謂集體的還是個人的,只是一個群體趨勢,任何個體的價值傾向都存在變量。

個人主義並不等同於自私自利,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自我中心意識」都普遍存在。只要是人,就具有錢鍾書先生說的「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

中國年輕一代中出現越來越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愛爾蘭裔美國人則表現出很強的集體主義。《論語》中也有「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強調個人意志的論述,而《伊利亞特》歌頌個人英雄主義,但同時英雄們——如熱愛本部落的赫克託耳——又同時具有集體主義精神。

這兩種價值取向是可以共存的。單純爭論哪種更好,意義不大。但是極端的集體傾向和個人傾向,都會導致道德走向虛無主義。

4

個人主義是中性詞,自我主義則具有明顯的負性色彩。

「自我主義」所表示的是這樣一種哲學或意識形態,它把自己的利益置於所有別的東西之前。」我們「不得不區分自我性和自我中心主義,自我性是每一個人之作為人的條件,而自我性被僵化,就成為一種有害的自我中心主義。(麥奎利:《探索人性:一種神學與哲學的途徑》)

錢滿素先生在《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中說:個人主義不是為所欲為的許可證。個人主義同時包含了個人的權利和責任兩個方面,它在一個社會中的實施是基於這樣的公民共識:個人權利是至關重要的,個人利益是合法的,但每個人必須服從一定的法則,做出自己的貢獻。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我們可以選擇走怎樣的路,成為怎樣的人,如何度過人生。但是一切脫離道德談自由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對道德的追求,是自上古神話時代一脈相傳的中華文明最深處的迴響。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所以白衣執甲,逆行出徵;

來源:人民日報插畫:羅計坤、wincan、1473c、David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所以耄耋國士臨危受命,奔赴前線;

「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所以武漢靜止,以城救國;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所以我們10倍奉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以中國向世界伸出援手。

病毒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在這個至暗時刻,人類命運是共同的。對於那些在我們的文化語境中顯得難以理解的操作,先問「為什麼」,溯本求源,儘量用理解取代嘲諷,方是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氣度和敏而好學的智慧之道。

文 | Joy

End

相關焦點

  • 西方人面對疫情,為什麼如此反智?
    西方人面對新冠疫情,為什麼顯得如此無知?這半年來,我們看到了很多奇葩的新聞,比如我們不要戴口罩,我們要自由,然後變成我們不要注射疫苗,我們要安全,新冠病毒就是個騙局等等。反正一切的一切,都超出了我們對西方人原有的認知。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深層差異究竟在哪裡?
    很多人都知道,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的現代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又與中西方的教育差異有一定的關係。但是,若要問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究竟有哪些深層的差異,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清。獨立發展的教育源流自春秋時期開始,百家齊鳴,儒家思想逐漸興起,並且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
  • 初三化學小知識:鑽石與木炭,同是碳單質,為何差異如此巨大!
    為何它如此的昂貴?說到鑽石,就不得不提碳(C)這個元素。有的同學就要問了,跟碳有什麼關係?因為鑽石是由金剛石雕刻而成,而金剛石是在地球深部,在高壓、高溫的條件下形成的一種單質晶體。同樣是碳單質,為什麼有些成為鑽石,閃閃發光;而有些成為木炭,發光發熱;是什麼原因導致它們的性質存在如此巨大的差異呢?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組成其分子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一樣,最終表現出不同的性質。總結而言就是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
  • 面對同樣的災難,為何有些人還在痴等諾亞方舟,而有些人已經上岸
    最近的疫情發展牽動著無數人的心,中國早已恢復正常狀態,而以發達自詡的西方世界在疫情的衝擊之下確診和併網人數不斷增加,屢屢打破記錄。人們不禁都在問,西方世界到底怎麼了?其實從中西方大洪水的神話中,就能找到一點答案。西方
  • 加拿大感染人口比例約為美1/3 兩國差異為何如此大
    在很多中國人的印象當中,加拿大好像什麼都和美國差不多,就連國內某些網紅在介紹加拿大的時候,也常常浮於表面地如此介紹。當新冠疫情發生後,人們卻看到了一個與印象當中不同的加拿大,或者說,與美國不同的加拿大。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這兩個文化在形成期,都曾被各自文化中早期文化巨匠的精神內涵所影響,並因此形成中西方文化中,完全不同的文化精神核心,並進而影響中西方的價值體系。中西方文化巨匠中國的孔子中國的文化形成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時期,當時各家各派,對於社會的走向紛紛宣揚自己的觀點。雖然在當時,法家因為"重典"而契合當時亂世的社會需要。
  • 東西方世界都有對火的崇拜,而中西方火神在神話故事中有何異同?
    東西方世界中雖然都有對於火的崇拜,但西方的火神與中國的燧人氏既有差異又存在相同之處,他們之間有何異同?又為何會產生如此差異呢?二、中國"燧人氏"和西方的火神差異的存在:民族特性的結果1.中西方火神的不同存在於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中西方關於火神的起源大都是來自於神話故事的傳說中,而中西方神話故事中存在的不同也是導致火神形象存在差異的原因所在。
  • 中西方科學的哪裡差異
    為什麼中國走上了哲學認識萬物的道路,根源就在於中國先人認識萬物的立足點是氣一元論。一旦認識到東西方認識世界的立足點上的差異,氣和能量概念的不同也就顯現出來了。西方科學假定了物質基礎是死的,不推不動,能量是凌駕在物質之上一種神秘的東西。而氣一元論則假定了連續在空間中的統一物質是在緊張地相互壓迫與反抗中存在的,因此,只要是物質性的存在,它一定是在被壓迫中存在,本身就充滿著能量,是物質和能量的統一體,其能量大小就體現在物質彼此之間的緊張程度之上。
  • 一場疫情翻身仗讓世界見識中國的力量,彰顯中國式人權與自由價值
    無論如何,我們贏得了一場戰勝百年疫情的主動權。面對洶湧而來的疫情,用短短2個月的時間有效扭轉了局勢。中西方驚人的對比,彰顯出怎樣的人權與自由理念差距。面對疫情的到來,以老牌發達民主國家而自傲的英國,居然一度宣稱,欲讓60%的人感染,以獲取群體的免疫,並讓大家做好失去親人的準備!這種順其自然,極端漠視民眾生命的做法,令全世界愕然。那麼,一貫標榜的人權與自由,怎麼就一夜之間變成了「自求多福」了呢?
  • 月球正面和背面為何存巨大差異?是巨大碰撞引發
    而最新證據表明造成月球正背面如此大差異的罪魁禍首是Judas的古老碰撞。近日發表在JGR:Planets期刊上的論文中,闡述了關於矮行星和月球之間的原始影響,以及如何導致現在月球地殼結構的360度計算機模型。該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澳門科技大學空間科學研究所的祝夢華(Meng Hua Zhu)在新聞稿中表示:「GRAIL獲得的詳細重力數據讓人們對月球地殼結構有了新的認識。」
  • 菅志翔:同是「帝國」,中西方的「帝國」有何不同?
    因其與權力建立了如此緊密的關係,以至於人們開始追求行使權力的全部人口(民族共同體)與他們權力覆蓋的地理疆界相一致。這種追求——民族主義——的行動導致了災難性後果。作者試圖通過展示不同時期的不同帝國統治術,告訴人們,除了民族國家這一種權力模式之外,人類歷史中似乎還存在著其他選項,這些選項在權力遊戲中能夠更好地安頓人類社會的多樣性。
  • 面對疫情,有人送來口罩,有人卻亂噴「口水」
    面對疫情,有人送來口罩,有人卻亂噴「口水」。正當中國全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時,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宣稱:中國疫情「有助於」製造業加速回流美國。視他國生死疫情為自肥商機,其道德感之匱乏、腦迴路之「怪異」令人嘆為觀止。
  • 終於知道為什麼熱木星會如此巨大了
    圖片版權:Karen Teramura/UH IfA自從7年前天文學家第一次對一個太陽系外的氣體巨行星的大小進行限制以來,為什麼這些行星如此巨大的奧秘就一直存在。由於最近在k2 - 132和k2 - 97系統中發現了兩顆行星,這是由夏威夷大學天文學研究所的一個團隊利用克卜勒任務的數據做出的,科學家相信我們正在接近答案。
  • 中西方對時間的差異_中西方文化差異圖 - CSDN
    從這菜譜裡,卻能看出東西方之間處事哲學的差異。在中國人看來,這佐料多少,要依各人的口味而定,有人吃得鹹有人吃得淡,這「適量」就是讓你因人而異,顯示了中國人的主觀和處事的油滑。而西方人認為,既然是菜譜,就是為不會做的人寫的,就要明確而清楚。然而卻忘了人的肚子大小和口味之不同。說明西方人過於客觀和呆板。
  • 為什麼現代人外觀差異巨大?
    那麼,今天的問題來了,你認為人類的多地起源論可信、還是所有人類都起源於非洲更具有可信度,為什麼現代人外觀差異巨大?關於人類起源的多地起源說事實上,所謂的多地起源論,其實就是一種認為現代人類擁有多個起源的學說,該名詞最早是由密西根大學教授沃波夫在「1980年代」提出。儘管在「1990年代」之後,有較多的遺傳學證據,似乎更支持人類起源中的單地起源說。
  • 太陽的直徑是月球的400倍,與地球的距離比也是400倍,為什麼如此巧合?
    太陽的直徑是月球的400倍,與地球的距離比也是400倍,為什麼如此巧合?
  • 於丹:正面面對戰場,背面面對牽掛,疫情之下女性依舊在逆流而上
    "這張照片有一個人的兩面,穿著防護服的護士長正面面對的是病毒、是戰場,她背面面對的是家庭、是牽掛。"在第七屆天下女人國際論壇的舞臺上,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給大家展示了這樣一張照片。背面的牽掛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她內心放不下的牽掛,是留在家裡的孩子。
  • 2020年為什麼發生如此多的怪事?為什麼用科學無法解釋?
    而如今正在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的規模完全可以和前幾次超大疫情等量齊觀許多國家最終都沒有能夠控制住,出現了大範圍的感染情況,甚至還出現了第二波疫情。,僅僅是大規模的山火就有2場,分別是澳大利亞的山火,一燒就是大半年,還有美國加州的山火,規模巨大,而且很難撲滅。
  • 恐龍很大,為什麼恐龍如此巨大?可能因具這兩個優勢:產蛋和氣囊
    雖然恐龍已滅絕了,但通過科學家們的研究,我們知道,恐龍的體型是很大的,而且有些恐龍是非常巨大的,以至於讓我們很難想像有如此巨大的動物在地球上行走。大多數陸地動物的高度不超過3米,但有些恐龍的大小可以與一座五層樓的房屋媲美。或許你會覺得這很誇張,但不得不說恐龍的體積確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