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史上有好幾次載入史冊的大規模疫情,比如:中世紀的黑死病,造成了整個歐洲大概有1/3的人口死亡。再比如:天花病毒,影響了人類發展史幾百年,甚至影響到了政權的更替和皇位的繼承序列,康熙正是因為曾經患過天花而繼承了皇位。
還有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造成了幾千萬人甚至上千萬人的死亡,要知道當時的世界人口也僅僅只有17億。
而如今正在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的規模完全可以和前幾次超大疫情等量齊觀,不僅如此,這個趨勢還在愈演愈烈。許多國家最終都沒有能夠控制住,出現了大範圍的感染情況,甚至還出現了第二波疫情。
除了新冠疫情,僅僅是大規模的山火就有2場,分別是澳大利亞的山火,一燒就是大半年,還有美國加州的山火,規模巨大,而且很難撲滅。
更不要說還有蝗災和火山爆發了,可以說這是一個「大事、怪事」不斷的一年,在很多人心目中,恨不得這一年可以重啟。
科學到底是什麼?
面對這些「大事和怪事」,我們會發現,人類的能力是十分薄弱的,人類也是十分渺小的。科學是近幾百年人類引以為傲的人類文明成果,但是很多事情似乎科學都沒有能力解釋或者幫我們很快地解決。我們很難科學地解釋為什麼這麼多「怪事、大事」會頻繁地出現在同一年裡。於是,很多人開始質疑科學。
客觀地說,在這個時候去質疑「科學」,這其實有點問題的。首先,我們其實應該先搞清楚:科學到底是什麼?它真的可以解釋一切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科學不可能做到解釋一切,「什麼都要拿科學來解」這件事本身就很不科學。那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這就需要我們從科學的範式說起。話說在300多年前,牛頓發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這本著作當中,牛頓在前10多頁給許多物理量進行了各個的定義。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些定義,就會發現一個規律,這些定義要求研究的對象可以被測量和量化,並且可以用數學語言表達,通過實驗來進行求證。
這就是牛頓時期奠定下來的工作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我們其實很難用「科學」來描述情感,因為每個人不同,沒有一個標準來測量和規範。了解到了這些,我們就會發現,科學是有局限性的,而不是什麼都能夠解釋的。
那你可能就要問了,既然科學並不是什麼都能解決,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學習科學?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科學觀來面對這「多災多難」的一年?
人類是渺小的
如今距離人類最遠的探測器是旅行者一號,它曾經在距離地球64億公裡的地方給太陽系內的行星拍了一張全家福。其中,拍到的地球照片,在整個照片當中只佔了0.12個像素。
很多人看到這張照片之後感到十分震撼,我們的家園地球對每個人而言已經是十分巨大了,但是在宇宙尺度上,它竟然只有這麼小,要知道旅行者一號在拍攝這張照片時還在太陽系內。
所以,其實人類是十分渺小的,即便是如今的科學技術再發達,我們依然還是困在地球這個「牢籠」中的生物。
即便是從地球歷史尺度上看,人類依然是渺小的。地球至今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而人類文明不過區區5000多年,人類的科技文明也只有區區的300多年。
在整個地球的46億年的歷史進程中,地球發生過的大事遠比這一年多得多。比如:地球歷史上曾經下過兩場大雨,一場大概持續了1000萬年,一場持續了200萬年。第一場大雨導致了原始海洋的出現,為生命起源提供了環境;第二場大雨導致整個生物圈的格局發生改變,從此恐龍開始崛起,成為了地球霸主。
再比如:地球還曾經遭受過大規模的小行星和彗星的撞擊;地球還遭遇過含氧量很低,以及含氧量超級高的時代;地球還遭遇溫度特別高,以及溫度低到凍成一個雪球的時代。
以上的這些,其實都是科學家在研究天文和地球時發現的,和這些大規模的災難小比,人類這一年所遇到的一切只是小菜一碟。
所以,學習科學知識,其實可以讓我們意識到人類的渺小,並且放寬心態去面對可能出現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