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對時間的差異_中西方文化差異圖 - CSDN

2020-11-24 CSDN技術社區

以前看菜譜做菜,我總是犯糊塗。因為中國的菜譜裡面,除了主菜和主料註明多少量外,輔料一般不會寫得那麼準確。於是,後面總是綴上一些諸如「加糖少許」,加「胡椒適量」之類的句子。目的只是說明有這些佐料就成了,至於多少嗎,您就自己看著辦吧!因為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照著菜譜做菜,已經「愚」得可以了。如果做菜時再拿了一個秤來稱著,量鬥來量著,那就成了滑稽電影裡面的笑料了。

看英文菜譜,總是寫得異常的準確,有時準確到讓人發笑的地步。主料標明多少克還可以理解,有時十克五克的佐料,也要寫得準確無比。似乎多一點少一點味道就會相去甚遠似的。而這洋人的廚房裡,還真的配有這些衡具和量具。有時從超市買來的一些粉類食品原料或佐料容器內,也會附有一個小量匙,就是為了這些「愚」人準備的。在菜譜裡,往往還會寫上供幾個人用餐,讓人覺得洋人的肚子就象可口可樂的瓶子,大小一個樣。

從這菜譜裡,卻能看出東西方之間處事哲學的差異。在中國人看來,這佐料多少,要依各人的口味而定,有人吃得鹹有人吃得淡,這「適量」就是讓你因人而異,顯示了中國人的主觀和處事的油滑。而西方人認為,既然是菜譜,就是為不會做的人寫的,就要明確而清楚。然而卻忘了人的肚子大小和口味之不同。說明西方人過於客觀和呆板。

這種思想放到另外一個極端,比如嚴謹的法律,西方人會規定了服刑年限:比如偷雞判三個月,偷牛判五個月,定得幾乎滴水不漏。難道偷雞和偷牛的嚴重程度就真的三比五?當然不是,但至少給出了一個量讓法官可以公正的審判。免得像我們的法律,寫得含糊點,這樣老爺若看著你不順眼,也好「嚴打」,偷雞判成偷牛的刑罰。就是堂上的老爺明確說拖下去打五十大板,這個五十也就是討個口彩。真的打時,就看小的們拿犯人錢財的多少來衡量下板子的輕重了。

回過來看西方的菜譜就更加明白了。給出一個明確的量,起碼讓人有一個量級和出發點。您按照菜譜做菜,鹹了也好淡了也好,至少有一個數量在那裡放著,作為以後矯正的客觀依據。而且從統計學上來講,多數人的口味不會相去甚遠,這也是商品化的食物和飯店賴以確定配方的依據。這種量化正是西方科學體系的基礎之一。

西方的這種思想,直接表現在科學上,有時更顯得可笑。記得曾經參加過一所大學的畢業典禮,其中一個學生的碩士畢業論文題目是:《烹飪方法對牛肉物理和味覺特徵的影響力》。當院長宣讀到這個題目的時侯,也曾引起了一陣笑聲。因為對多數人來說,煮牛肉畢竟是人人都會的把戲,不用研究。記得林語堂在幾十年前也曾寫過美國一所大學的研究課題,內容好像是研究加糖對冰淇淋甜度的影響。這個課題本身就十分可笑了,而得出的結果更讓人捧腹,一個主要的結論是:加糖越多,冰淇淋越甜。這種穿開襠褲的小孩子都知道的結論也竟然要堂堂學府來花錢研究。要是拿到我們中國的自然科學基金會去申請資金的話,不讓我們的審批人員笑掉大牙才怪呢。

然而,這正是西方人的嚴謹。通過對這些似乎是眾人皆知的內容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進行量化,為以後的應用者找到一個科學的依據。就拿烤蛋糕來說,只要你按照配方調好,放到已經量化的烤爐裡面,設定好溫度和時間就可以烤出同商場裡買的一樣好吃的蛋糕來。而在中國,雖然衛星可以上天,然而我們的炒菜仍然是靠廚師的悟性和感覺來製作,很少有人會想到向著炒菜機械化標準化方面發展。就是烤餅這樣同麵包一樣容易機械化的食品,也還是多靠了家庭主婦的手工來製作。餃子之類的耗時耗力的食物,雖然已經可以機械化,但味道和口感仍是手工製作為佳。如果有人研究一下諸如《麵皮厚度對餃子口感和強度的影響》或《最佳餃子餡的豬肉大白菜配比》這類「可笑」課題的話,以此製作的餃子機器肯定會普及的。


現在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社會關係、社會禮儀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張個人榮譽、自我中心、創新精神和個性自由,而中國文化主張謙虛謹慎、無私奉獻、中庸之道和團結協作;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家庭結構簡單,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組成核心家庭;而中國人等級觀念較強,家庭結構較複雜,傳統的幸福家庭多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文化障礙而導致的信息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有時善意的言談會使對方尷尬無比,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誕粗俗。因此,研究文化差異,研究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

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 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答。從以上例子不難看出:文化障礙的確會影響跨文化交際。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西方文化在許多方面與中國的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摘自 51yaa菜譜網

[@more@]

來自 「 ITPUB博客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4717758/viewspace-101006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深層差異究竟在哪裡?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與西方國家形成了相互獨立,又各具鮮明特點的傳統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很多人都知道,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的現代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又與中西方的教育差異有一定的關係。
  • 中國的「道」和西方的「物自體」:中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差異
    哲學產生於西方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中國文化有哲學嗎?答案是肯定的:中國文化有哲學。兩者的區別在於,西方哲學思考問題的方式和中國哲學思考問題的方式存在差異。這其中的最大差異在於,西方哲學探討世界的本質始終離不開感性、理性的對立(二元對立);中國哲學探求宇宙的本源和生態論以及「體認」論有關。比如康德哲學的「物自體」概念和中國文化的「道」範疇可以說明問題。
  • 面對疫情,為什麼中西方差異如此巨大?
    為什麼面對疫情,中西方差異這麼大?1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核心維度,就是對個體或者集體利益的強調程度,即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雖然這兩種價值取向常被放在對立的位置,但今天我們無意討論孰優孰劣。
  • 中國姑娘讓你秒懂中西方文化差異
    無論生活方式還是言談舉止,中西方文化都存在諸多差異。  西方美容產品廣告:  古銅色!小麥色!今天就擁有!  西方媽媽:  -看嘍~100分考了99呢!  -那一分扣哪了?  cultural tolerance 文化包容性  pluralistic/pluralism 多元化的,多元性的/多元主義  Culture Shock 文化碰撞  提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你覺得還有哪些呢?
  • 不同飲食文化的中西方人,一旦吃起血來,個個都是津津有味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尤其在飲食文化方面,差異性還是比較大的。比如說,中國人對於飲食的觀念上,更加注重的是美味,而西方人的飲食,就更加側重於營養。中國人在飲食上,更加側重的是氛圍,但是西方人的話,認為飲食文化是交誼的一種。
  • 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它能夠把一個普通的句子,結合特殊的地域文化翻譯成為生動切合實際的句子。 (三)宗教信仰的差異 在西方國家,宗教信仰是國家提倡並擁護的一種社會文化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西方的社會風俗和生活習慣都與宗教息息相關。宗教信仰成為了西方人的精神支柱。
  • 東西方世界都有對火的崇拜,而中西方火神在神話故事中有何異同?
    東西方世界中雖然都有對於火的崇拜,但西方的火神與中國的燧人氏既有差異又存在相同之處,他們之間有何異同?又為何會產生如此差異呢?二、中國"燧人氏"和西方的火神差異的存在:民族特性的結果1.中西方火神的不同存在於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中西方關於火神的起源大都是來自於神話故事的傳說中,而中西方神話故事中存在的不同也是導致火神形象存在差異的原因所在。
  • 孔子和蘇格拉底,中西方的文化巨匠,造就中西方各異的文化精神
    "中國人重仁,西方人重智。"每個穩定的文化系統,都有自己不同的側重點和中心目的。但是,因為每個文化在形成時期所受的影響不一,所以會形成各異的文化精神,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形成也不外如是。這兩個文化在形成期,都曾被各自文化中早期文化巨匠的精神內涵所影響,並因此形成中西方文化中,完全不同的文化精神核心,並進而影響中西方的價值體系。
  • 中西方科學的哪裡差異
    西方科學是在原子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科學家們發現了實體的原子,原子說立馬成為整個西方科學的基礎,西方科學也從此走向了還原論的道路。反過來,如果相信萬物歸一,還原論在這裡就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萬物還原到最後都是同一種東西,它告訴我們不了任何答案,真正的自然規律只可能是一個無形無象、無所不在的理,它是用精密儀器觀察不到的,要正確地認識它,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哲學的思辨。
  • 在文化差異中尋找理解和共鳴
    活動節目的選擇和活動項目的開展過程中,充分尊重到訪國家的不同文化背景,創新話語表達方式,努力在文化的差異性中尋找情感理解和共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發揮了文化「走出去」在價值觀層面上的影響力。文化差異隨處可見。西班牙首都馬德裡人的工作生活方式,和我們就大不相同。
  • 中西文化差異,讓我們認識不一樣的蝙蝠,今年它卻影響了全世界
    「蝙蝠就是老鼠中的空姐」誠然,這兩者都很醜,也長得有點像,但它們卻是毫不相干的兩種動物。【古人思維很純粹,所以原因也很簡單:】(一)蝙蝠的「蝠」諧音就是「福」,所以我們的祖先擯棄了蝙蝠原來醜陋陰森的面貌,把它們演化為寓意美好的文化藝術符號。
  • 中英翻譯中的挑戰—文化差異
    以上的例子提醒我們,翻譯員和通譯員必須意識到不同種族和宗教之間的差異。一個正確的字用在一個不適當的文化或宗教背景裡,也將成為一個錯字。  然而,世界正以史無前例的步伐演進。我們周遭的事物不停地在改變——新科技、新發明、新文化。新的詞彙也以驚人的速度出爐。  因此,翻譯員和通譯員所面對的挑戰之一就是意識到差異的存在,以及趕上我們周圍所不斷發生的變化。
  • 國際商務英文翻譯時必須特別注意文化差異
    進行國際商務英文翻譯時必須特別注意文化差異,必須在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中找到一個切點。按照4Es的翻譯原則,做出適當的調整。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因此,從事國際商務的翻譯人員必須瞭解掌握本國與異國的民族文化差異,並設法使這些差異在傳譯過程中消失,同時在翻譯詞語中找到準確的用法。語言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互相交換,也是兩種文化的傳遞。
  • 文化與資源理論下夫妻權力關係的中外差異
    宋思根和張建平對多個城市的實證研究指出,中國的東北、西南、華東城市在性別角色態度和地區文化方面等存在較大差異,東北家庭中的丈夫相比於重慶家庭中的丈夫而言,在購買決策上可能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傳說所謂的「上海男人燒一手好菜」也說明夫妻角色文化存在地區上的差異。
  • 尊重不同文化的共性與差異
    費孝通先生「美美與共」的觀點可以看作「美育」說的延續和發展,所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體現出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心態。  從曾經的「雖工亦匠,不入畫品」的自我中心觀到「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西方中心論,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當代文化藝術思潮到火爆的藝術市場再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的提出,經歷了長期的文化陣痛和自我反思之後,今天的中國已經能夠比較自信地站在人類文明良性構建的視角審視自身和他者,正視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共性與差異,及其在整個人類文化共同體中的尊嚴與價值。
  • 孔子與蘇格拉底:軸心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的思想家孔子代表文明傳統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軸心——人文精神。而西方的蘇格拉底的思想則蘊含著西方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科學精神。孔子與蘇格拉底都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教育思想,但他們在時代背景、安邦之道、價值取向等方面卻有著不同的表達。孔子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混戰,整個社會處於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圖)
    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基本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為儘可能地保留跨頁長圖的美感與細節,系列統一採用非傳統的24開本大小,裸脊彩線裝訂可直接攤平,極大地提升了閱讀觀感和趣味性。此外,獨特的鏤空工藝配合插畫元素的設計巧思精美,彰顯淡雅的國風意境,讓人眼前一亮。  如今,隨著中國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如何更好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 南北方的差異究竟從何而來?心理學家這樣看
    圖/ unsplash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南北差異的認識,究竟只是經驗的累積,還是有其內在的科學邏輯呢?他們進一步收集了其他研究者測量的集體主義數據,以及用人口普查數據中家庭結構衡量的集體主義數據,發覺「水稻理論」的結論完全不成立。在上述嚴謹的分析基礎上,他們提出,「水稻理論」並沒有《Science》原文作者所宣稱的那樣,能夠解釋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差異以及創新差異,對這一新奇的理論還需學術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與此同時,中國學者開始探索影響南北差異的文化因素。
  • 「無神論」的中國文化(文明)的實質是什麼?與西方的差異在哪?
    『無神論』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是什麼?它與西方的一神論文化傳統的同異?在正題開始之前要先提一下2016年法國高考哲學作文中一道論文題:『道德倫理觀是經驗的嗎?』換句話說,道德是單單由家庭社會教育養成的習慣?還是人先天性的本來就有道德心?
  • 以《流浪地球》、《星際穿越》為例——管窺末世下東西方文化差異
    東方人和西方人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在中國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人們選擇帶著地球在太空流浪;而在美國拍攝的《星際穿越》中,人們選擇逃離地球,在茫茫宇宙裡尋找新的家園。從這兩部經典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東西方家園意識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