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菜譜做菜,我總是犯糊塗。因為中國的菜譜裡面,除了主菜和主料註明多少量外,輔料一般不會寫得那麼準確。於是,後面總是綴上一些諸如「加糖少許」,加「胡椒適量」之類的句子。目的只是說明有這些佐料就成了,至於多少嗎,您就自己看著辦吧!因為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照著菜譜做菜,已經「愚」得可以了。如果做菜時再拿了一個秤來稱著,量鬥來量著,那就成了滑稽電影裡面的笑料了。
看英文菜譜,總是寫得異常的準確,有時準確到讓人發笑的地步。主料標明多少克還可以理解,有時十克五克的佐料,也要寫得準確無比。似乎多一點少一點味道就會相去甚遠似的。而這洋人的廚房裡,還真的配有這些衡具和量具。有時從超市買來的一些粉類食品原料或佐料容器內,也會附有一個小量匙,就是為了這些「愚」人準備的。在菜譜裡,往往還會寫上供幾個人用餐,讓人覺得洋人的肚子就象可口可樂的瓶子,大小一個樣。
從這菜譜裡,卻能看出東西方之間處事哲學的差異。在中國人看來,這佐料多少,要依各人的口味而定,有人吃得鹹有人吃得淡,這「適量」就是讓你因人而異,顯示了中國人的主觀和處事的油滑。而西方人認為,既然是菜譜,就是為不會做的人寫的,就要明確而清楚。然而卻忘了人的肚子大小和口味之不同。說明西方人過於客觀和呆板。
這種思想放到另外一個極端,比如嚴謹的法律,西方人會規定了服刑年限:比如偷雞判三個月,偷牛判五個月,定得幾乎滴水不漏。難道偷雞和偷牛的嚴重程度就真的三比五?當然不是,但至少給出了一個量讓法官可以公正的審判。免得像我們的法律,寫得含糊點,這樣老爺若看著你不順眼,也好「嚴打」,偷雞判成偷牛的刑罰。就是堂上的老爺明確說拖下去打五十大板,這個五十也就是討個口彩。真的打時,就看小的們拿犯人錢財的多少來衡量下板子的輕重了。
回過來看西方的菜譜就更加明白了。給出一個明確的量,起碼讓人有一個量級和出發點。您按照菜譜做菜,鹹了也好淡了也好,至少有一個數量在那裡放著,作為以後矯正的客觀依據。而且從統計學上來講,多數人的口味不會相去甚遠,這也是商品化的食物和飯店賴以確定配方的依據。這種量化正是西方科學體系的基礎之一。
西方的這種思想,直接表現在科學上,有時更顯得可笑。記得曾經參加過一所大學的畢業典禮,其中一個學生的碩士畢業論文題目是:《烹飪方法對牛肉物理和味覺特徵的影響力》。當院長宣讀到這個題目的時侯,也曾引起了一陣笑聲。因為對多數人來說,煮牛肉畢竟是人人都會的把戲,不用研究。記得林語堂在幾十年前也曾寫過美國一所大學的研究課題,內容好像是研究加糖對冰淇淋甜度的影響。這個課題本身就十分可笑了,而得出的結果更讓人捧腹,一個主要的結論是:加糖越多,冰淇淋越甜。這種穿開襠褲的小孩子都知道的結論也竟然要堂堂學府來花錢研究。要是拿到我們中國的自然科學基金會去申請資金的話,不讓我們的審批人員笑掉大牙才怪呢。
然而,這正是西方人的嚴謹。通過對這些似乎是眾人皆知的內容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進行量化,為以後的應用者找到一個科學的依據。就拿烤蛋糕來說,只要你按照配方調好,放到已經量化的烤爐裡面,設定好溫度和時間就可以烤出同商場裡買的一樣好吃的蛋糕來。而在中國,雖然衛星可以上天,然而我們的炒菜仍然是靠廚師的悟性和感覺來製作,很少有人會想到向著炒菜機械化標準化方面發展。就是烤餅這樣同麵包一樣容易機械化的食品,也還是多靠了家庭主婦的手工來製作。餃子之類的耗時耗力的食物,雖然已經可以機械化,但味道和口感仍是手工製作為佳。如果有人研究一下諸如《麵皮厚度對餃子口感和強度的影響》或《最佳餃子餡的豬肉大白菜配比》這類「可笑」課題的話,以此製作的餃子機器肯定會普及的。
現在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社會關係、社會禮儀和社會風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張個人榮譽、自我中心、創新精神和個性自由,而中國文化主張謙虛謹慎、無私奉獻、中庸之道和團結協作;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家庭結構簡單,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組成核心家庭;而中國人等級觀念較強,家庭結構較複雜,傳統的幸福家庭多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於文化障礙而導致的信息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有時善意的言談會使對方尷尬無比,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誕粗俗。因此,研究文化差異,研究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
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 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答。從以上例子不難看出:文化障礙的確會影響跨文化交際。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西方文化在許多方面與中國的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摘自 51yaa菜譜網
[@more@]
來自 「 ITPUB博客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4717758/viewspace-101006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