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異,讓我們認識不一樣的蝙蝠,今年它卻影響了全世界

2020-12-09 瘋子足球

「蝙蝠就是老鼠中的空姐」

誠然,這兩者都很醜,也長得有點像,但它們卻是毫不相干的兩種動物。

「蝙蝠是鳥類」

不好意思,又錯,蝙蝠雖然會飛,但不屬於禽類,而且和鳥類也打不上八竿子關係。

蝙蝠,屬於翼手目科,也就是讓它飛的不是翅膀,是前肢演化出的翼手之間的皮膚,它是唯一在天空可以飛翔的獸類。

不管其他獸類是多麼的羨慕蝙蝠能飛,但記住,上帝給你打開一扇窗,必將為你關掉一扇門,所以給你一張醜臉,看你怎麼去嘚瑟。不過蝙蝠雖醜,但是卻是古人的吉祥物,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建築和器具上都刻著有蝙蝠的紋樣,而且在老一輩的眼裡,千萬不能傷害它,這又是為什麼呢?

【古人思維很純粹,所以原因也很簡單:】

(一)蝙蝠的「蝠」諧音就是「福」,所以我們的祖先擯棄了蝙蝠原來醜陋陰森的面貌,把它們演化為寓意美好的文化藝術符號。我們來看幾張圖,了解一下古人的智慧:

如果是蝙蝠和錢設計在一起的圖案,一般都是寓意著「福在眼前」

福在眼前

童子將蝙蝠捉進花瓶裡,就叫「納福迎祥」,花瓶寓意「平安」,所以又叫「平安福氣天上來」

納福迎祥

兩隻蝙蝠對立,寓意為「福上加福」

福上加福

五隻蝙蝠圍著門的圖案一般叫做「五福臨門」

五福臨門

當然,還有很多這樣的圖案代表的寓意,比如把紅色的蝙蝠引申為「洪福齊天」,也有把蝙蝠和其他事物放在一起,共同代表好的寓意,比如「多福多壽」,就是將蝙蝠和桃子放在一起的圖案;「福祿壽僖」就是蝙蝠和梅花鹿、壽桃、喜鵲共同出現的圖案。

福祿壽

(二)古人信奉神仙,民間傳說裡有一種生物,可以倒掛在山洞裡,它們喝洞裡鐘乳石的水,可以得到長生,在千年以後它們的毛髮變成雪白,成為「仙鼠」,這裡的「仙鼠」就是蝙蝠。人們相信,只要尋得「仙鼠」,然後磨粉食之,便可長生。古人葛洪在《抱樸子》中說:「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乾末服之,令人壽萬歲。」這種傳說一直流傳到清代。

所以,古人因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並且希望自己能夠長命百歲,所以對蝙蝠這種生物並不討厭,反而有一種精神崇拜,更甚至於把它們當作仙界之物。

西方人如何看待蝙蝠

跟我們相反的是,蝙蝠在西方可不受待見。蝙蝠是很多病毒的宿主,還有一種專門的吸血蝙蝠,它們會悄悄跑到獵物身邊,然後趁其不備狠狠抓附在其背上吸食血液。這種蝙蝠也是狂犬病的傳播者,被咬的人怕光,嗜血,會出現很多異於常人的病症,傳說中的「狼人」就是指的他們。

由於蝙蝠醜陋,生活在陰暗之地,加上吸血,引起不明病症,擅長偷襲,所以人們流傳出吸血鬼的種種傳說。當然對於蝙蝠也不會有什麼好感了。

寫在最後:

中西方由於文化差異,對蝙蝠的認知也不一樣,不過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講,蝙蝠確實是大量病毒的宿主,比如伊波拉,SARS、MERS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等等,但蝙蝠本身的體質非常特殊,不會輕易直接傳給人類,所以就出現了中間宿主,但要證明到底是哪種中間宿主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人類只有杜絕了所有野生動物,才會阻斷一切傳播途徑。

杜絕野生動物,杜絕病毒

作者:老楊文畫知識局,用文字和繪畫聊聊那些有趣有用的文化知識。

相關焦點

  • 等待科學之中西文化差異與中醫的地位
    前人會留下他們的文化與見解,他們會用傳教的方式去影響、改變人們,而學者們可以聽、可以學,至於信不信,是否認可,全憑他們從生活中去發現、去證實前人、前輩、教師說的是否有道理。我們在學習前人的經驗文化,比如中醫知識,尚未接觸了解卻用&34;來形容中醫文化,若真想知道就應摒棄個人偏見,從零開始去接納了解,然後去驗證,用生活,用時間去驗證。
  • 與動物對話:文化差異演變如何影響我們對動物的認知?
    我們對動物認知的文化差異是如何演變的呢?該如何解釋某種特定的動物在這個地方受到尊崇,而在其他地方卻受到迫害?作為兩棲爬行動物學家和保護生物學家的馬蒂·克倫普(Marty Crump)試圖從人類與動物關係,認知文化差異,以及民間神話傳說等角度去探討這些問題。以下內容選自馬蒂·克倫普所著的《兩棲爬行動物的神話與傳說》第一章「與動物對話」,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 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這就要求翻譯者對商務英語的專業知識運用精確度,以及對東西方各國文化的了解運用。 三、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精確度的影響 (一)地域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精準度的影響 地域文化差異主要指東西方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習慣和自然條件也不同。從而造成了地域文化的差異。
  • 東西方文化中的蝙蝠象徵意義為何不同,病毒宿主的它為何沒有滅絕
    自從東西方文化交流以來,很多動物的象徵意義在人們的觀念中都被改變。這其中有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觀念差異,也有海洋文明有陸地文明的差異,更有農耕與農牧業之間的差異。比如龍、羊、菊、桃、百合、荷蓮等文化符號,在東西方的寓意就相差很遠。在東方文化中蝙蝠是遍福的寓意,並不是邪惡的生物。
  • 在中西文化衝突中反思歷史
    古樸精緻的語言,行雲流水般的敘述,100多年前的天津風貌和中西衝撞的慘烈躍然紙上……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單筒望遠鏡》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該書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小說,30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他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    「這部小說很早就在心裡。」
  • 對不起,我們中國人可不吃蝙蝠
    01前不久,一段中國女子在飯店喝蝙蝠湯的視頻在網上走紅,眾所周知,蝙蝠本就是很多病毒理想的宿主,尤其是在西方,還被賦予了惡魔、吸血鬼的形象,這個視頻一火,國外的網友可炸開了鍋了。看到這樣的消息我真的是又難過又震驚,等恢復冷靜後一調查才發現,原來這個所謂的「蝙蝠湯」和中國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著。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來自《世界哲學》據說用「本體論」一詞來譯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學者,由此影響到中國人,「但20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已逐漸放棄『本體論』而採用『存在論』一詞,大約從50年代至今便幾乎完全用『存在論』代之,『本體論』這一術語已經消失。」
  • 從中西「封建」概念的差異看對「封建」的誤解
    一、 對中西「封建」概念的具體考察 西歐的封建制有著嚴格的規定,這是由具體的歷史內容決定的。對於這些,不僅研究封建社會的專家馬克·布洛赫有明確的說明(具體可見布洛赫《封建社會》一書),即使是馬克思、恩格斯也有清醒的認識。他們並未一般性地賦予西歐封建主義普遍性的意義。
  • 長頸鹿的脖子、蝙蝠的翅膀、蟒蛇的身體,原來和我們是一樣的
    蝙蝠的翅膀,其實和我們一樣記得很久以前讀中學時,英語課本中有一篇關於蝙蝠的故事。鳥類與獸類發生了戰爭,蝙蝠為了不得罪任何一方,對鳥類說自己屬於鳥類,因為有翅膀;對獸類說自己屬於獸類,因為有牙齒。結果,鳥類和獸類發現了蝙蝠的伎倆,都不再將它做為朋友。從此,蝙蝠變得孤孤單單,只能在夜晚獨自外出覓食。
  • 長頸鹿的脖子、蝙蝠的翅膀、蟒蛇的身體,原來和我們是一樣的
    ,其實和我們一樣記得很久以前讀中學時,英語課本中有一篇關於蝙蝠的故事。鳥類與獸類發生了戰爭,蝙蝠為了不得罪任何一方,對鳥類說自己屬於鳥類,因為有翅膀;對獸類說自己屬於獸類,因為有牙齒。結果,鳥類和獸類發現了蝙蝠的伎倆,都不再將它做為朋友。從此,蝙蝠變得孤孤單單,只能在夜晚獨自外出覓食。這則故事,除了諷刺「兩面人」,也說明了蝙蝠這個物種的特殊性。
  • 上海新天地,一個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遊景點
    旅行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理想的,工作的壓力,學習的壓力,各種各樣的事情,朋友們逃離城市去了其他的城市,去了國外,心情也不一樣,在旅途中,它一定比在家舒適,但它不會讓人疲憊,這種健康的旅程是一種無形的鍛鍊身體,並且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小編的責任是去看看世界旅遊的風情吧!
  • 中國民法的現代化與中西法律文化的整合
    具體而言,中國民法現代化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借鑑和吸納近現代西方的先進法律文化和價值;二是繼受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適應本國社會生產結構方式的變革,修正和改進西方傳統民法或民法典不適時宜的價值理念。   法律及其制度體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必然與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及其發展狀況相適應。
  • 西方雕塑文化對中國雕塑近代文化發展的影響真的很大嗎?
    本人就是一名雕塑工作者,對中西雕塑文化發展有一些認識。下面我就舉例說一下西方文化對雕塑藝術,甚至是整個世界的影響。我不去給大家說什麼專業術語,什麼年代什麼雕塑名人,先說一下國內受到的影響吧!就是這一系列的文化交流對國內以後甚至百年內的雕塑行業影響很大,因為很多雕塑行業的教授老師都是那次文化交流的受益者。典型的人物比如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曹春生老師。
  • 這個西班牙女人在中國一待四十年,促進中西兩國文化交流
    1983年,易瑪成為西班牙駐華使館文化專員,2006年開始擔任塞萬提斯學院北京分院院長。四十餘年裡,她成為中西兩國的文化使者,不僅把西班牙文化推廣到中國,也還做了很多向西班牙搬運中國文化的事,比如策劃組織了「從東方之國:中國的藝術先鋒」和「盛宴,儀式,慶典:上海博物館古銅器」兩次大展。
  • 《坤輿全圖》:融匯中西的傳世珍寶
    這意味著《坤輿全圖》將化身千百,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在有助於保存和傳播的同時,為更多的專家學者認識、了解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珍藏於我省的稀世珍品 在河北大學圖書館,懸掛著一份珍貴的世界地圖,它和普通地圖不太一樣,是由8幅軸高171cm、寬51cm的掛屏式地圖拼接而成,面積近七平方米,足足佔據了展覽室的一整面牆。
  • 「人一樣大」的蝙蝠?其實它沒那麼大,還挺可愛
    雖然我們總是以萬物之靈長而自居,但還是會有一些「東西」讓我們感到害怕,蝙蝠就是其中一種。在很多人看來蝙蝠就是長了肉翅的老鼠,讓人望而生畏,再加上它們往往夜間出沒,突然遇上怎能不嚇人一跳?這還不算,一種「人類大小」的蝙蝠照片在網上走紅,這種巨大的蝙蝠長著一張可愛而天真的臉,詭異的反差讓人毛骨悚然,很多人甚至不相信這是真的,認為是惡趣味網友為了嚇人搞出來的「傑作」。
  • 重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道學是文明的起源是無所不包的學科
    在中國「三教九流」的傳統文化中,怎樣才能「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融佛學之般若,得自然之玄妙,將傳統文化的精華都集中起來?在全世界跨入21世紀之門後,如何適應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尋找中西文化的交匯點,從而提出振興中華民族,奔向大同社會的文化戰略?
  • 蝙蝠背鍋史
    由於蝙蝠的顏值慘澹,常人對它的直觀印象都不會太好。 它長著老鼠的腦袋、尖利的獠牙,卻又背負著一對翅膀,棲息於陰暗的洞窟中,常常發出尖利的叫聲,令人不寒而慄。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蝙蝠一直不受待見。《舊約全書·申命記》記載 ,耶和華曾告誡摩西等人「凡潔淨的鳥,你們都可以吃」,卻不允許吃蝙蝠,顯然是將蝙蝠視為危險的不潔之物。
  • 蝙蝠之「禍」,你真的了解蝙蝠嗎?
    在城市中生活的蝙蝠們,常見的種類包括東亞伏翼蝠、中華山蝠、大棕蝠等,它們和菊頭蝠在分類學上差異巨大。這些蝙蝠通常生活在建築物的孔洞和縫隙中,晝伏夜出,有冬眠習性,一般不會和人接觸,也不會影響人的正常生活。
  • 古今之辯與中西之辯
    就整體精神而言,貫通於不同文化歷史階段的、無差別的本質是和合的民族精神;滲透在不同文化交流類型中的、無分殊的根據是和合的人類精神。它們都是和合人文精神的等價形式,彼此之間絕無優劣之分。和合人文精神是不同形態、不同類型文化系統的契合點。它至真無假,盡善盡美,不分優劣,無間小大,形成文化系統內部諸方面、諸階段之間的諸類型的渾沌對應關係。其實,精神就是最渾沌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