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一直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吃野味」的話題也因此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如果有人吃野味,也勢必會被推上風口浪尖。
01
前不久,一段中國女子在飯店喝蝙蝠湯的視頻在網上走紅,眾所周知,蝙蝠本就是很多病毒理想的宿主,尤其是在西方,還被賦予了惡魔、吸血鬼的形象,這個視頻一火,國外的網友可炸開了鍋了。
看到這樣的消息我真的是又難過又震驚,等恢復冷靜後一調查才發現,原來這個所謂的「蝙蝠湯」和中國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著。
其實很早就有資料介紹,在西太平洋有一個叫「帛琉」的國家,而網上傳播的「蝙蝠湯」,正是帛琉當地的一道招牌菜。然鵝關鍵時刻,想要保持理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此很多噴子就把鍋甩給了中國人。
網上類似事情還真的不少,然而其中大多數資料也都是未經證實的,且內容更無法與權威掛鈎,即便某些權威媒體也不例外。
02
看到以上消息後,老馬在憤怒之餘也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作為全世界最早進入農耕時代的地區之一,中國一直有較高的文明程度,按理說,會以食用馴化後的動植物為風尚。但今天,為什麼還是有人會逆其道而行之,以吃野味為榮呢?
經過不斷地查找資料,老馬終於得到了答案:
事實上,在古代中國,野味確實是一種地位極低的食物。《周禮》中就曾記載:「士」被賜予一鼎或三鼎,食物配置是豚(小豬)、魚、臘(醃肉);「大夫」對應的是五鼎,標配了羊、豕(大豬)、膚(切肉)、魚和臘;「卿」或「諸侯」對應的是七鼎,包括牛、羊、豕、魚、臘、腸胃(下水)、膚;「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包括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新鮮的魚)、鮮臘(新醃的肉)。
顯然,豬、牛、羊、魚才算是正常的食物,雖然也有六獸(麋、鹿、熊、麕、野豕、兔)和六禽(雁﹑鶉﹑鷃﹑雉﹑鳩﹑鴿),但相比於前者,這些不過是平民階級用來補充蛋白質的食物或是貴族階級的小零食。想要登上大雅之堂?抱歉,還是省省吧。
03
接下來就要切入正題了,野味是什麼時候回歸餐桌的呢?其實這件事情,最早還要從宋朝說起,而始作俑者最大的可能就是——中醫。
唐朝以前,是中國傳統醫學百花齊放的時代,經方派、溫病派、扶陽派等等和不同的實踐,各自有或大或小的理論區別,至於針灸更是百花齊放,似各種武術流派一般。事實上,當時的許多中醫理論,都基於臨床的經驗,甚至有現代醫學的佐證,是祖先們臨床智慧的結晶。
但宋朝以後就不同了,因為當時重文輕武,這就導致了「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社會風氣。而讓一群拿不動手術刀還暈血書呆子當醫生,最大的後果就是:臨床都不行,熬湯第一名。再加上當時「物以稀為貴」的說法,野味自然而然地上位成功。而後來的某些醫學「著作」嘛…… ……自然也就鬼話連篇咯。
真正把野味捧上天的,則是滿清的女真族——一個比蒙古還要落後的漁獵民族。在入關後,滿清一直力主學習和融合。一方面,康雍乾諸代皇帝,都努力學習漢文、起用漢吏、制定漢規。但另一方面,滿清貴族又努力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並促使漢族學習自身的文化。比如扎小辮;或者,恰野味。尤其是後者,對現在某些腦殼進水的鐵憨憨依舊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04
回到現在,在這些不實言論的不斷轟炸和某些噴子瞎帶節奏的情況下,很多外國人眼裡的中國料理差不多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好的吧 ... ... 這個鍋我們表示不背 ... ...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飲食上也是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食用價值。
因此真正的中國料理其實是這個樣子的
中國的美食還有很多很多,但不管怎麼說,這些才是中國人經常吃的東西,而像蝙蝠、果子狸這種野生動物,對不起,正常人連看都不敢看。
END
總之,亂吃野味不僅噁心、而且容易感染病菌,害人害己。我承認,有些不好的東西的確容易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但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我們也在努力地將中國文化的精華發揚光大,同時摒棄之前遺留下來的糟粕 ,從而讓世界見到中華文化美好的一面。
但是在世界人民一致對抗病毒之時,某些別有用心的傢伙通過片面之詞就斷章取義甚至惡意帶節奏,也一樣是一種低幼可恥的行為。
寫在最後,文化的糟粕自然要廢除,但危急時刻我們也要齊心協力。真心希望春天到來之日,就是疫情結束之時,到時候我們還可以像往常一樣,吃完熱乾麵就去看櫻花。
武漢,加油!
中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