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道學是文明的起源是無所不包的學科

2020-12-04 大道家園

在中國「三教九流」的傳統文化中,怎樣才能「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融佛學之般若,得自然之玄妙,將傳統文化的精華都集中起來?在全世界跨入21世紀之門後,如何適應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尋找中西文化的交匯點,從而提出振興中華民族,奔向大同社會的文化戰略?中華民族自伏羲、黃帝、老聃一脈相傳的道學文化,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其學「綜羅百代,廣博精微」,足以承擔這一歷史使命。

道學是參天地、贊化育、貫中西、通古今的大學問,創立道學獨立學科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潮流中審時度勢、應變自強的惟一可行的文化戰略。今天,道學文化如旭日東升,不僅海內外的羲黃子孫開始沐浴著她的光輝,西方的有識之士也為她的智慧之光而歡呼。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國人和外國人,儘管有著政治觀念上的種種分歧,但在道學文化中卻不難找到共同的語言。

道學是革新的文化,是前進的文化,是通向未來的文化,是世界大同的文化。道學不是消極的哲學,而是積極向上的強者文化,超越了哲學的二元對立,是具有整體、全息、一元特色的獨立學科。

道學不是隱士哲學,不是庸人哲學,也不是無所作為的哲學,更不是與世無爭的哲學。祂應該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是包羅所有文明的學科,所謂「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是也。把道學的歷史演變和文化特徵挖掘整理,向世人展示道學中五光十色的瑰寶,用道學指導科學,用道學消彌人類文化分歧,是大道家園學術團隊不計名利、甘於奉獻的大道初心。

大道家園傳統文化學校,羲黃老莊道學聖賢之教。

相關焦點

  • 太易先生:道學解讀量子力學(全文珍藏版)
    本文整理自太易先生語音,或有錯漏,請以先生將來正式出版為準。
  • 道學文化,文化之宗
    【道】:買賣生陰陽,陰陽生文化。陰陽道學,文化之宗。文化是什麼?文化是處理社會關係的智慧。一、交易,文化的社會基礎。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內容,不外乎兩個:與生存有關係的財富和與生理愉悅有關係的性。從交易關係載體,可將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初期的野蠻搶奪強姦階段,過渡期的欺騙階段和交易文明階段。交易所體現的客觀規則和精神,與自然天道精神完全吻合,交易所遵循的規則與陰陽關係規則也完全吻合。因此,用道學的陰陽關係來解讀社會關係,能更客觀準確判明是非曲直。
  •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王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總書記的講話不僅體現了黨中央對考古學科的高度重視,而且也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
    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點評】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些疑問,既是每個人生而有之的文化自覺,也是值得不懈探索的科學命題。2001年起,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推進,中華文明起源研究邁入新階段。這一過程中,古DNA研究為破解文明密碼打開了新窗口。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新知)
    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  【點評】  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些疑問,既是每個人生而有之的文化自覺,也是值得不懈探索的科學命題。2001年起,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推進,中華文明起源研究邁入新階段。這一過程中,古DNA研究為破解文明密碼打開了新窗口。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此後由於各地考古工作的蓬勃開展,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後開始,周邊一些地區陸續有驚人的遺蹟遺物面世,恰於這時,中國史前考古研究也開始轉向了以文明起源為中心的討論,當時學術界通常採用是否具備所謂文明要素(即冶金術、文字和城市三要素)的辦法來判斷某一文化時期文明是否已經誕生,仰韶文化當時因缺乏這幾種要素而被排除在文明起源探索的對象之外。由此,仰韶文化研究的勢頭似乎有所減弱。
  • 紮根齊魯沃土 弘揚傳統文化——訪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代表
    「這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高校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代表說。山東大學將始終深深紮根齊魯文化沃土,大力弘揚「文史見長」傳統,著力發揮文化引領作用,推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一是培育「山大學派」。推進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為標誌的中國古典學術研究,在若干領域、方向或重大問題上精心培育「山大學派」,全面提升人文社科學術原創能力、思想引領能力、學術話語體系構建與傳播能力、國際學術影響力,打造人文社科學術重鎮和原創思想策源地。
  •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光明日報-光明網
    孔子說的「不移」,意味著他所認識到的社會結構具有二元對立的特徵,且永恆不變。     1956年,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提出一對類似於「上智下愚」的文明結構概念,叫做「大傳統和小傳統」。大傳統指代表著國家與權力、由城鎮的知識階級所掌控的書寫的文化傳統;小傳統則指代表鄉村的,由鄉民通過口傳等方式傳承的大眾文化傳統。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他們的這些論述,對於我們探討如何實現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當代轉型,發揮傳統生態思想文化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具有借鑑意義。以下我們試從四方面具體論述。(一)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搜集要對傳統生態思想文化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發揮傳統生態思想文化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對傳統生態思想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收集整理是前提。
  • 請相信唯有生命與道學不可辜負!
    我們是無比的幸運,見證了偉大的祖國用短短70年讓我們從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富強!小編在此向各位讀者朋友送上濃濃的節日祝福!有國才有家讓我們永遠銘記:有國才有家,愛國不需要理由!這是我們的時代,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夠通過努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祖國,我沒什麼可以送給你,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成就更好的你!大道家園十分幸運,創建於和平盛世新時代中國,趕上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大潮,並遇上熱愛道學、勤勉奮進的你們。接下來的日子,讓我們共同努力,勇往直前,做最好的自己。
  • 重新認識社會學本土化爭論
    今天,當回溯種種討論時,我們可能需要回到一個簡單且重要的問題:在紛繁的問題背後,當我們在討論社會學本土化時,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關心的核心是什麼?討論揭示學科自覺性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學引入中國以來,社會學的本土化和中國化問題就成為縈繞在中國社會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周期性命題,每經歷一個時段的發展,這一命題就會掀起一波爭論的熱潮。
  • 人類最早的文化傳承形式是什麼?它竟是人類文化起源的有力物證!
    通常人們會用文字的出現界定人類文明的開始時間,因為文字符號的出現以物質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定格了人們對人類文明的認識,而現實則告訴我們文明的傳承也可以通過口耳相傳和肢體動作,而由於人們無法穿越到原始時期去重新認識原始時期人們的文化傳承形式究竟如何,所以這個問題也就成了人們正確認識原始人的障礙所在
  • 蘇秉琦丨繞過中華大一統觀念,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
    要以考古學修國史,探索中國文化和文明的起源,說來簡單,做起來難。王國維比較高明,他沒有被大一統承接的觀念套住,所以他講殷周制度論時,不僅講商朝和周朝史,而且講兩種文化的歷史,所以能認識到商周不同源。傅斯年雖也提出過「夷夏東西說」,但已經有了正統(夏)和非正統(夷)的觀念。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此前對中國文明起源理所當然的認知成為懸而未決的問題。此後的90年,隨著多處遺址發掘的展開,學者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逐漸深入。始於1996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既有的文獻資料基礎上進行研究,遭遇來自海內外學界的各種爭議,但2000年11月9日公布的《夏商周年表》,依然成為應用最廣、被認為依據最充分的古代歷史年表。
  • 你其實不是你認識的你:論包羅萬象的道學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
    因為道是宏觀的,術是具體的,人若能在道學上修煉到一定境界,可以說無敵了。儒釋道並列組成中國文化的核心,是老祖宗就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佛語「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和道學的「天人合一」思想異曲同工。萬事萬物都能參出與天地同源的智慧。當個人通過道學思想來看待自己的一切,就有了更宏觀廣闊的視野,發現自己的潛能,以助更好地發展自己。
  • 焦國成:增設國學為一級學科很有必要
    增設「國學」為一級學科,理由有四:  其一,現有學科體系的基礎是西方的學術文化。它對於科學的昌明、文化的進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符合世界歷史進步的潮流,也能夠很好地與西方乃至世界的科學和教育接軌,故而在今天應該繼續堅持。然而,這一學科體系對於國學(或中國傳統學術)來說,是一種割裂或肢解。
  • 科學文明的三個方面和四個維度
    科學與文明的關係文明是社會政治治理的結晶,社會政治的進步由科學發展推動。科學是認識宇宙、自然、社會、生命的唯一途徑。科學正確奠定社會政治的正確合理,科學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第一要素。自然法則即是客觀自然規律,客觀自然規律即是科學。
  • 我們為什麼還在過傳統節日,這些文明價值你知道嗎?
    「我們的節日」成為當下數字文明大時代對中華傳統節日和節慶文化的統稱。當我們興高採烈地度假過節、享用節日美食的時候,您會不會產生一個問題:我們的節日究竟是怎麼來的?當除夕夜裡十二點鐘聲敲響的時候,您知道嗎,這是中國的北鬥衛星定位系統授予的精確時間。那麼,北鬥星座及其相關的天文概念又起源於何時?
  • 民族典籍翻譯研究的學科基礎與發展目標
    三是語言學(linguistics),這個語言學不是指現在所謂的形式主義或功能主義語言學,筆者所說的語言學涉及語言譜系的重新認識,比如說漢藏語系,實際上涉及印度文化和藏族文化古典之間的關係,這個語言學實際包括的比較多,比如季羨林研究的吐火羅語,陳寅恪研究的新疆的西北的碑誌等,都是筆者所說的語言學研究領域,就是語言和文字在一起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_杭州網
    要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更多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談傳統文化,強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