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西「封建」概念的差異看對「封建」的誤解

2021-01-14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封建」或「封建主義」在中國恐怕是概念最為混亂,最為人所誤解和濫用的名詞。由於它在中國社會中長期和廣泛地流行,以致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對它的誤解和濫用也就比其他術語引起的混亂更為嚴重。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濫用「封建」,才促進了它的廣泛流行(缺乏嚴格規定性的東西當然更容易流行)。可以說,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近年來已有不少學者致力於對「封建」概念的辨析。但是迄今為止這項工作多著眼於區分「封建」的古義和今義,即分析中國西周的「封建」與現代人的「封建」有何不同,以及西周的「封建」如何演變成了現在人們所理解的「封建」;對於西歐封建與中國「封建」的區別(即中古「封建」的西義與中義)似乎還未予以足夠的關注。除了有少數學者區分西周封建與西歐封建外——例如馮天瑜將西周封建制說成是「宗法封建制」,將西歐封建制說成是「契約封建制」[1]——對於中古西歐與中國的「封建」還缺乏比較研究,但是這方面的研究恰恰應是認識「封建」概念的關鍵。因為中國人理解的「封建」這一概念本是從西歐封建制中抽象出來的。從認識史以及發生學的角度看,首先必須考察西歐「封建」的確切含義,才能理解中國「封建」的真實意義。

 

 

一、 對中西「封建」概念的具體考察

 

西歐的封建制有著嚴格的規定,這是由具體的歷史內容決定的。對於這些,不僅研究封建社會的專家馬克·布洛赫有明確的說明(具體可見布洛赫《封建社會》一書),即使是馬克思、恩格斯也有清醒的認識。他們並未一般性地賦予西歐封建主義普遍性的意義。從他們的一些具體論述來看,封建制即使在西歐也並非是無所不在的。

 

從對中西「封建性」的歷史考察可以看出,那些在中國被視為「封建」的事物與西歐歷史上的「封建主義」不僅從根本上毫不相關,而且有許多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每一個帶有「封建」前綴的名詞都是值得懷疑和值得推敲的。下面試舉數例說明:

 

首先論述歷史學方面的「封建」:

 

「封建專制」:已有不少學者指出這一詞的荒謬。劉北成指出:「在馬、恩那裡,封建主義和專制主義,這是兩個不相兼容的概念,凡是典型的、純粹的封建主義,必然是『等級的所有制』,其統治權是分裂和分散的,那就不可能有專制主義。專制主義只存在於沒有封建主義的東方社會,它只是『東方專制主義』,西歐中世紀是典型的封建主義,因此沒有專制主義。」[2]何懷宏也指出,「封建專制」、「封建大一統」這一類的詞「從其本義來說,其實是自相矛盾的。」「『封建』就意味著分封,意味著權力分散。因而,如果是『封建』就不可能是中央集權,不可能是君主一人『專制』,不可能是天下『大一統』。」[3]這種錯誤恰恰是因為將中國的專制命名為「封建」所致。

 

「封建政府」:西歐中古既沒有統一的,也沒有同質的「封建」政府。王室與教會、貴族及城市分享權力。一些城市有自己的議會和市政府。那麼,城市政府是否是封建的呢?中古後期,王權與議會共同形成等級制國家機構,這種政府也非完全封建的。無論這些形式是否是「封建」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絕沒有這種分權的「封建政府」,只有皇帝、官僚集團組成的大一統國家機器。

 

「封建政治」:這究竟是指封建主搞的政治,還是指所有發生在「封建社會」中的政治行為或政治現象?英國封建貴族聯合市民階級共同制約王權,制定具有憲政意義的《大憲章》,成立議會;以及西歐普遍發生的,王權聯合城市,消弱封建主勢力、發展資本主義等等,究竟是什麼樣的「封建政治」?城市自身的政治運動又將如何解釋?如何定性?進一步看,中國的中古社會是否有這種「封建政治」?無庸置疑,如果中國有這種「封建政治」的話,就不會長期停滯、落後了。

 

「封建王權」及「封建君主制」:首先,西歐的王權只是多元社會中多種權力的一部分,與教權、城市權力、貴族權力相互制約並分享權力。其次,西歐的君主具有雙重性,即封建性與非封建性,前者表現為君,後者表現為君。國王作為最高的封君,即最高封建主,與其封臣有著直接的個人關係,但是與封臣之外的人則缺少權力關係。作為君,國王對所有的臣民行使一定的權力。君主制中封建性與非封建性的比重決定了王權強弱的程度,王權的強大即表現為非封建性高於封建性。例如,法國的王權起初比較微弱,國王只能享受封臣提供的有限的封建義務,而不能徵收更多的賦稅。漸漸地,法國國王通過各種方式擴大了王權,才取得比君更高的地位。正如布羅代爾所說的:「君主制由封建制脫胎而出。法蘭西國王原是一名普通領主,後來區別於其他領主,出類拔萃;他使用領主的語言,奉行領主的原則,而終於超過領主。王權仍然帶著自己的胎記,『貴族與國王具有同質性』。」[4]中國的皇帝獨霸所有的權力,決不與其他勢力分享。中國的皇帝也不具有雙重性,他與所有的臣民都是國家關係而無私人關係,即使是皇帝的家人也是皇帝的臣屬。

 

「封建法律」:西歐中世紀從11世紀後期起,產生了這樣一些法律體系:教會法、封建法、莊園法、商法、城市法和王室法。由於教會部分地處於封建經濟體系之中,所以教會的財產法部分地具有封建性質,同時又具有部分的資本主義性質。而王室法中也有一些鼓勵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容。除此之外,封建法是調整君、封臣關係的法,莊園法是調整領主和農奴關係的法,並都規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領主也對農奴有義務,農奴也有自己的權利)。嚴格地說,只有這兩種法基本上與「封建」經濟基礎相對應。而城市法和商法則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法。法律史專家伯爾曼指出:「在11、12世紀,廣泛的商業活動是與莊園的生產方式和封建的社會政治關係並存的。新出現的商法體系──它是典型的資本主義法──是與西方的封建法體系和莊園法體系同時產生的。」[5]然而,即使是具有封建性的莊園法,也不是完全為封建主服務的。許多中外學者指出,西方的法律是一把「雙刃劍」。馬克·布洛赫在《法國農村史》中就曾這樣說過。伯爾曼指出:「在所謂封建制度下的法律,不僅維護當時通行的領主與農民的權力結構,而且還對這種結構進行挑戰;法律不僅是加強而且也是限制封建領主權力的一種工具。」[6]國內學者侯建新在他的著作中對此也有詳細的論述,認為封建法律既有維護領主利益的一面,也有維護農奴利益的一面。[7]除了上述諸多法之外,西歐中古社會還繼承了古代的羅馬法和自然法。這些法顯然不是什麼封建性的法了。中國中古社會的法律只是皇帝、官僚一家的法,它不規定民眾的權利,而只是維護皇帝、官僚集團利益的工具。所以說,「中國封建社會」(如果說有這樣一個社會的話)中的「封建法律」,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實質,以及法律的精神,都與西歐中古社會中的法律根本不同。

 

「封建軍隊」:西歐中古社會中的軍隊有多種:早期的封建軍隊是君給封臣分封土地換取軍役組成的軍隊,主要是騎士自備武裝,為君服軍役。恩格斯在《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一文中所說的「封建軍隊」,就是指這種軍隊。他說:「同封建制度作鬥爭而使用本身就是封建的軍隊(這種軍隊的兵士同他們的封建領主的聯繫要比他們同國王軍隊指揮官的聯繫更為密切),顯然意味著陷入絕境,走不了一步。所以,從14世紀初起,國王們就力圖擺脫這種封建軍隊,建立自己的軍隊。從這時起我們就看到,在國王軍隊中,由召募的或僱傭的軍隊組成的部分不斷增長。-這種跡象表明了封建的軍事制度的徹底崩潰。」[8]除封建軍隊外,還有僱傭軍、民軍(包括城市武裝和王國臨時徵招的軍隊),以及中古後期國家建立的常備軍。在這多種類型中,雖然僅有常備軍可與中國軍隊相比,但也有極大的差異。中國中古的常備軍不僅規模大,時間久,而且與西方的常備軍的功能不同。中國國家的常備軍除了對外作戰之外,主要是皇帝、官僚鎮壓和防範民眾的工具。大量軍隊用來護衛皇宮以及王府、公主府和官僚府第。而西方中古後期建立的常備軍不僅規模大大低於中國的常備軍,而且主要是對外作戰,為民族開闢海外市場。西君主或大貴族依靠僱傭的私人武裝來保護自己的安全,而不是國家軍隊。

 

「封建社會」:以往我們不假思索地說「封建社會」這個詞,卻未考慮它的結構和成分,以為有了地主剝削農民的制度,就有了封建社會,無論東方或是西方,性質都一樣,社會自然也就一樣。然而社會的構成並非如此簡單。西方「封建社會」是多元結構的,由多種社會實體構成。如布羅代爾所說的,用「封建主義」概括西方11—15世紀的社會很勉強,「不合邏輯」。他認為西歐「封建社會」至少由五種不同的社會組成:領主與農奴結合在一起的社會、神權社會、領土國家為中心組織起來的社會,貴族社會以及城邦社會。[9]這些社會實體並非都具有封建性。中國從秦至晚清的社會是皇帝、官僚統治的一元的國家/社會。無論它是否是「封建社會」,從結構到組成要素都與西方社會根本不同。

 

「封建關係」:以往歷史學對「封建關係」的認定僅限於地主和農民(西方則是領主與農奴)這一層關係。然而,這一種關係並不能代表全部的社會關係。在西歐中古社會裡,最重要的一層關係是教會與俗界的關係,包括教權與王權、教會與貴族及其全體教民。沒有教會,西歐「封建社會」是難以成立的。因為僅僅憑著分散的莊園,是無法組織社會的。此外,貴族內部的結合也是重要的社會關係,其中有封建性(君—封臣關係)的貴族關係,也有非封建性的貴族關係。這些從各國內部凝聚了社會。最基層的才是莊園及其所屬的領主農奴關係。各自孤立和分散的莊園需要貴族、教會和國家作為組織者和粘和劑才能組成社會共同體。以往以為只要有了莊園,有了領主剝削農奴,就形成了西歐的封建社會,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中國中古社會中,教俗關係顯然並不重要。中國是國家統治社會,所以國家與社會的關係是最主要的關係。地主與農民的關係是次要的。儘管地主與農民的關係與西方領主與農奴的關係有相似之處,即都是個人關係,但是卻缺乏西方那種領主對下層保護的關係和雙向互惠原則。

 

「封建經濟」:西歐的封建經濟是個人經濟。按照封建制原則,國王要「靠自己過活」,以自己的領地為生。如果國王需要徵收非封建性的收入,則必須取得納稅人的同意。中國中古社會中,國家經濟,也就是權力經濟佔據主要的和支配的地位。皇帝、官僚集團主要通過國家權力取得大量的財富,供他們揮霍、享用。西歐封建經濟的特點是公私分明,因為封建制的原則就是嚴格劃分封建的個人經濟與非封建的公共經濟或國家經濟的界限。中國則不僅不是公私分明,反而是假公濟私,以公養私。可以說,中國恰恰是因為沒有西歐那種封建經濟和封建的原則,所以對社會的徵收就毫無限制。

 

「封建地主」:以往學界基本上是將地主制(或地主土地所有制)當作是決定一個社會「封建性」的重要標誌,認為地主與農民的矛盾構成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儘管人人都知道,西歐中古的統治者是封建領主,但是人們籠統地將地主和領主當作是同一種性質的階級,認為他們只是形式上不同,兩者是大同而小異。這種將地主與領主混為一談的做法,恰恰是造成「封建」概念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國史學者徐浩指出,英國的地主landlord與領主lord產生的歷史條件和階級屬性不同,領主是莊園化和政治多元化,即封建化的產物。地主在時間上晚於領主。他們起源於農業生產中新的經營方式。後來莊園制瓦解,地主完全取代了領主。地主實際上是農村資產階級。[10]所以說,在西方,領主並非是「地主階級」中的一個類型,領主和地主是性質、身份和作用都不同的兩個階級。在中國的中古社會,儘管沒有西方那種領主,也沒有西方那種地主。同樣也沒有「地主制」理論所認定的那樣一個抽象的「地主階級」。只有兩種具體的和性質不同的地主,一種是具有貴族身份的官僚地主,另一種是庶民身份的地主。與歐洲領主不同的是,官僚地主主要用政治權力取得財富,所以他們對政治權力的追求超過了對地產的經營。庶民地主也與西歐的領主不同。因為他們沒有領主所有的個人領地,和從領地中派生出來的種種權利,更沒有歐洲領主所有的獨立人格。他們時時遭受官僚地主的欺壓和剝奪。這種地主剝奪地主的現象,也是中國中古社會所特有的。用抽象的地主論來解釋中國歷史,許多問題得不到合理的解釋。例如中國歷史上頻繁出現的周期性社會動亂,是皇帝、官僚集團殘酷剝削編戶民(編戶民中既有編戶農民,也有編戶地主)的結果。以往人們一直以為這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造成的,這實際上是混淆了概念。

 

「封建思想」:中國人頭腦裡的「封建思想」主要是忠與孝兩字。首先是忠君思想君尊臣卑觀念,其次則是孝敬父母和為家族利益服務的觀念。盡忠盡孝,成為傳統中國社會的最高行為準則(日常生活中的「封建思想 」則缺乏具體的規定性,例如重男輕女等,都可算做此類)。西方封建社會中的思想,其內容與實質都與此不同。在西方,最重要的是神權至上觀念,其次才是真正的封建思想,即君與封臣之間的效忠。君與封臣的關係是個人關係,是非強制性的。布洛赫說,它相當於朋友關係。不僅封臣要向封君效忠,君也要向封臣效忠。這種效忠並不是對個人的無條件服從,而是以相互的義務為條件。這種封建義務關係高於人們對國王和國家的臣服關係,也高於家族的利益。正如布洛赫說的;「附庸義務有時不可避免地與其他義務──如臣民義務或親屬義務──發生衝突。這種情況一旦發生,附庸義務幾乎總是戰勝其他義務,不僅在實際活動中是如此,而且在法律中也是這樣規定。」[11]正是由於神權至上的思想和封建思想的制約,西方才不可能有中國的這種忠(君)和孝(父)思想。

 

「封建特權」:中國中古社會中,皇室貴族和官僚及其家族享有免役(軍役和徭役)特權。而西方,服軍役卻是貴族的特權。前者是擺脫義務的特權,後者是盡義務的特權。中國官僚貴族還有犯罪後減免刑罰的特權,即所謂「八議」和「官當」。而在英國,議會的議員享有人身保護的特權。現代社會一些國家的議員豁免權,包括中國人大代表的「免責權」,都是法律賦予議員們的特權,就是從西歐中世紀繼承而來的。中國的特權是皇帝恩賜給官僚的種種個人待遇,而非真正的權利。既是恩賜,就可隨時剝奪。而西方特權的實質是權利,它保障個人和團體的自由。一旦授予,就不能隨意剝奪,特權享有者隨時為保護這些權利而奮鬥。中國的皇帝和官僚獨享、獨佔特權,目的是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和剝奪。而在西方,統治者和人民分享特權。人民經常自己爭取特權,由此而維護人民的利益。正如湯普遜所說:「新形成的資產階級要求承認城市的權利與特權;這項要求從政治上來說是:那在封建世界幾百年來有效的契約原則應擴充到非封建世界。平民也要求『權利』與『自由』來執行自己的司法、徵稅、鑄幣、市場管理等等,像封建王公在他們領土上所做的那樣。」[12]正是因為有這些「封建」特權,西方資本主義才能迅速發展。特權的意義本是形成社會成員間的不平等待遇,但是西方的特權由於為社會廣泛分享,可以擴大平等,產生出與特權本義相反的效果。例如貴族的一項特權是只接受同等級貴族的審判,「同等人的審判」這項原則也為其他等級所應用。商人只出席商人法庭,只接受商人的審判。而「封建」的莊園法庭,則是由農奴和領主代理人共同組成的,農奴自己成為法官,參與審判和裁決。在中國,絕不可能有人民參與審理案件的情況,只能是官府決定一切。

 

「反封建」:中國的「反封建」是現代社會中人民反對地主、軍閥及其政府的政治行為,而西歐的「反封建」是「封建社會」中各種群體共同的政治、經濟行為。作為封建主首領的國王聯合城市資產階級反對封建貴族,不少中外學者指出,教會在有些方面是反封建的,例如限制封建主的權力,反對封建主之間的私鬥等等。封建主也反封建,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其次論述日常生活方面的「封建」:

 

「封建迷信」: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似乎最高。但是令人費解的是,現代社會中的種種迷信現象為什麼統統被說成是「封建迷信」。如果說這是因為它們是從「封建社會」中流傳下來的,那麼是否意味著迷信只是「封建社會」所特有的?實際上,時代越往前,迷信就更嚴重。可是為什麼沒有「原始迷信」和「奴隸社會迷信」之說呢?這些迷信與「封建迷信」又有何區別?為什麼更為嚴重的迷信反倒沒有命名?這一現象恰恰說明了濫用封建的結果。

 

「封建軍閥」:軍閥就軍閥,何必冠以「封建」二字。加上了「封建」,反而把事情搞亂。因為這使我們分不清究竟是指古代的軍閥,如安祿山、史思明,還是近代的軍閥,如閻錫山、張作霖。反過來說,西歐有中國的這種「封建軍閥」嗎?

 

「封建大家庭」:這一說法十分普遍,尤其在文學作品和一些回憶錄中常見。然而,這既可能是指地主家庭,也可能是指官僚家庭,或者還有軍閥家庭。與上述詞彙一樣,表述不清,畫蛇添足。不如直接說明究竟是哪種大家庭。

 

「封建包辦婚姻」:是否僅「封建社會」有包辦婚姻?實際上現代社會中也有這種現象,尤其是在農村。由於農村青年男女缺乏社交的條件,就只得由家長來操辦婚姻,這與「封建」毫不相干。

 

「封建腦瓜」:這種稱謂語焉不詳,難以理解其意義。

 

還有許多歧義頗多的「封建」概念,限於篇幅,難以一一列舉。

 

 

二、結論:應當正視中西中古社會的差異

 

令人驚訝的是,中國和西歐的「封建」竟是如此地不同。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如此不同的事物長期以來卻被看作是完全相同的。正如侯建新所說:「本來是兩種不同的物品。為什麼貼上同一標籤並且裝進同一籮筐?」[13]歷史為什麼要開這樣的一個大玩笑?這的確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限於篇幅,在這裡不能具體論述,將另文說明。

 

迄今為止,也有不少學者指出中西「封建」是不同的。旅美作家林達多次強調中西方的差異,明確提出:「我們覺得,『歐洲封建』和『中國封建』,肯定不是一個『封建』。」[14]王家範也說:「現在教材裡中世紀的中國和西歐都是封建社會,殊不知彼封建而非此封建。」[15]

 

中西中古的差異不僅在於各個具體的方面,還在於其根本的精神或原則。西歐封建主義的實質是明確規定各等級的權利和義務,而不是以往簡單認定的那種領主剝削、壓迫農奴的階級對立。最基本的有兩點:一是權利和義務的對等,享受權利就得盡義務,同樣,盡義務就應享有相應的權利。議會制就是根據此原則建立的。二是無論上下,都既有權利,也有義務,非一方獨享權力和權利。以往我們因對封建的誤解,以為封建主義是落後的和醜惡的,因而未能看到,西歐的封建主義有它的積極的一方面,例如契約的原則、互惠的原則、等級內相對平等的原則、分權制約的原則等等。這些都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封建主義為社會留下了相當充裕的空間,使得新生力量有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而中國 「大一統」的國家/社會中,新生力量難以產生和發展。中國恰恰是因為沒有西歐的這種封建主義,才長期停滯、落後。

 


[1]

馮天瑜:《史學術語「封建」誤植考辨》,《學術月刊》2005年第3期。

 

[2]

北成:《關於「專制君主制」的譯名》,《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2期。

 

[3]

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4及42頁注(43)。

 

[4]

[法]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二卷,三聯書店1993年版,第608頁。

 

[5]

[美]哈羅德·J·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賀衛方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407頁。

 

[6]

[美]哈羅德·J·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賀衛方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647頁。

 

[7]

侯建新:《現代化第一基石──農民個人力量與中世紀晚期社會變遷》,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

 

[8]

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55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9]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506—507頁。

 

[10]

徐浩:《地主與英國農村現代化的啟動》,《歷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1]

[法]馬克·布洛赫:《封建社會》上卷,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375頁。

 

[12]

[美]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下冊,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425頁。

 

[13]

侯建新:《「封建主義」概念辨析》,《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14]

林達:《帶一本書去巴黎》,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110頁。

 

[15]

王家範:《閱讀歷史: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探索與爭鳴》2004年第9期。

 

《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3期

 

上一篇:元代的漳州下一篇: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南海問題研究綜述

相關焦點

  • 總說「封建、封建」,「封建」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我們經常會提到「封建」,通常會當成一個詞理解,但實際上,封和建是兩個動詞,封的意思許慎解釋為「爵諸侯之土」,就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要給他一片領土,並且要劃分出明確的疆界。封完了,並不算完事,還要「建」,就是要立法,給給這片土地制訂規矩。合在一起就是最原始的「封建」。「建」的用法複雜,今天會講到。
  • 訪談︱聶長順:「封建」「革命」等譯名演變是文化變局的產物
    馮先生的《「封建」考論》便是這一學術範式的代表作;《近代術語的生成、演變與中西日文化互動研究》也屬於此類。當初馮先生提出的「歷史文化語義學」,表面上看,是在「歷史語義學」裡加入「文化」一詞,實則有其學理考慮:德國的「歷史語義學」研究是在西方語境進行,基本只有古今問題;而東方人做概念史則不僅考慮古今問題,還要考慮東西問題,是跨文化的。所以加入「文化」,很精妙。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中國封建專制主義時代介紹
    我們說這二千年間是封建專制主義時代,並不是說,這二千年間的中國一直不斷地保持著統一大帝國的規模。固然在秦漢極盛時,所轄疆域已和現在的相距不遠,但是在這二千年間由一個統一的政權統治著這全部國土的時期並不很多。往往是一部分國土為外族侵略者所佔領,或者是地方勢力膨脹,中央統治虛有其表,或者是幾個政權對立形成國土分裂的形勢。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建築風水學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封建迷信」 的?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這漫長的文化之旅中,建築風水從逢宅必用變為封建迷信逐漸被人們所摒棄。古代皇宮、皇陵的規劃建設,到普通民宅無不流露了建築風水的魅力。建築風水學中其中涉及到陰陽五行,太極等古代學說,所有建築風水往往被冠以封建迷信的帽子。
  • 【以案說法】相信科學,別被封建迷信蒙蔽雙眼
    【以案說法】相信科學,別被封建迷信蒙蔽雙眼 2020-12-28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封建迷信」官員盤點:政府院內挖坑埋靈符
    除了此番被中紀委通報的李春城,搞封建迷信的高官還包括原鐵道部部長、黨組書記劉志軍。劉長期在家燒香拜佛,還在辦公室布置了「靠山石」。一些項目開工竣工,他都會請「大師」選擇黃道吉日。其中,李春城「濫用職權進行封建迷信活動,造成國家財政資金巨額損失」令多人感到訝異,儘管被查處的官員中,存在封建迷信思想的官員不在少數,但被歸為「罪名」頗為少見。縱覽近年案例,落馬官員的封建迷信主要集中在風水、燒香拜佛和喪葬陋習等方面。
  • 女德班荼毒未成年人 封建糟粕為什麼陰魂不散?
    這樣看,所謂支持「女德班」的想法和論據,本身就是矛盾的,是兩個維度的東西,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情況,也暴露了他們的倒退與無知。鼓吹封建糟粕的「女德」必須要叫停基本的科學常識和思辨能力是一個現代人的基本素養,如果連這都沒有,那他/她就失去了在現代社會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必然處處碰壁。而一個女性如果深信自己是男性的附庸的話,她也大概率會處於被支配和被物化的地位。
  • 一場封建思想與現代理論的激烈碰撞!
    你看啊,那人還會寫書,多有格調。你看啊,那人一個小白銷量還能那麼好,多厲害啊……實話實說。藝人們的書籍,往往都「裝扮」得十分精緻,但內容可能就沒有那麼引人入勝了。這類書籍,大部分都是粉絲購買,旁人一般都不會說什麼,頂多說一句圈錢啥的,也管不著。可這次,我老郭叔卻翻了車。
  • 尼德蘭革命:撕開封建專制陰霾的第一道光,民主與專制的激烈抗爭
    當整片歐洲大陸尚且蒙於封建帝國統治的陰霾下時,它像一柄利劍刺破了昏暗雲天,鏗鏘有力的劍吟在歐洲大陸迴響,獨立自由的光也開始垂落在這片昏暗的土地上,它便是那場轟轟烈烈的尼德蘭革命。在16世紀的歐洲尼德蘭,也就是今天的荷蘭及周邊地區,作為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它對歐洲文明史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革命的勝利成果,也就是荷蘭共和國的成立,它沉重的打擊了西班牙帝國這一曾經叱吒歐洲的老牌封建帝國,嚴重地削弱了歐洲封建反動勢力,為歐洲資產階級反抗封建專制提供了醒目標杆。
  • 王安石嫁兒媳,理學形成的宋朝,其實並沒有那麼封建
    ,但是婦女婚姻自由,並不完全就是男人的附屬品兩漢時期,婦女也有一定的地位,漢高祖劉邦稱帝後,都是先封其母,後面才封其父親為太上皇,說明當時確實存在著尊母不尊父的說法大唐自不必說,國富民強,政治開明,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婦女的地位自然也有所提高武則天、高陽、太平,大唐女子的風華,看大唐皇室兒女
  • 中國封建朝代的滅亡原因就兩個:外患與內亂
    內憂是中國人開始擺脫封建社會束縛人們思想的封建教條,認識到西方近現代文化的優越性,清朝至此才開始不被國人接受,但他仍然從1840年堅持到1911年。如果沒有外來侵略,我相信,國內矛盾會緩和的多,他可能堅持的更久。這是因為外患滅亡的朝代。再來說說因為內亂滅亡的國家,也分為兩種。
  • 看完才明白不是封建迷信
    看完才明白不是封建迷信從古到今,中國這麼多年的傳承文化,大家也都非常清楚,在以前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科學這個東西,當時的大家,都是一些封建迷信,信奉一些鬼神之說,而且對於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常識,都會有一種農村諺語去了解,甚至去預測,不過這是在東方的文化傳承之中。
  • 舊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反動本質(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西藏(23))(圖)
    僧尼除宗教活動之外,根據宗教戒律的規定,既不從事生產活動,又不進行人口自身的生產,使奄奄一息的舊西藏封建農奴制經濟不堪重負,人口難以增長,生產力退化。  不僅如此,三大領主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和政治統治,強行採取文化專制主義。凡與三大領主的利益或觀念相違背的任何新思想、新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等,均被視為異端邪說,加以排斥。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2、認識漢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宏觀上,可以從政治上有利於國家政局的穩定,經濟上發展繁榮,民族關係上多民族的和諧共處發展等方面理解。微觀上,此處只需講清楚漢初幾個統治者統治的措施及其影響即可。
  • 6500年前的《易經》,到底是預測未來的宇宙奧秘,還是封建迷信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說這些還是封建迷信嘛……陰陽五行,八卦佔卜還不都是招搖撞騙的算命先生用的,其實還真不是這樣!如果你有這種想法,說明你並不真的了解陰陽五行八卦;或者是你所了解的那些也只是通過所謂招搖撞騙的人士,通過他們的加工後抱著一個並不純粹的目的告訴你的。我們就以陰陽為例子,陰陽其實就是最簡單也最博大的中國古代哲學。
  • 《大宅門》白家對女兒很寬厚,不催婚不逼婚,不同於一般封建家庭
    不同於一般封建家庭僅就不催婚,不逼婚這些舉動也能看出白家不同於一般的封建家庭。白雅萍婚後常住娘家,被拋棄後在娘家養老。這在清末的封建社會是很少見的吧?古人云: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那個時代,能讓一個如花似玉的大小姐能這麼任信的遵從自己的內心生活,白家真不是一般封建家庭可比的。白佳莉身為女子,能婚後去濟南學西醫,回來後能獨立開診所,也說明白家的開明。一般封建家庭是不會允許女兒這麼拋頭露面,而且還是寡居女。不歧視就不錯了,還讓你獨立自主的生活?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來自《世界哲學》據說用「本體論」一詞來譯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學者,由此影響到中國人,「但20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已逐漸放棄『本體論』而採用『存在論』一詞,大約從50年代至今便幾乎完全用『存在論』代之,『本體論』這一術語已經消失。」
  • 為何歷代封建統治者都不喜歡他?卻又成為了他
    自己可以成為下一個曹操,但是絕對不允許自己的王朝中,出現另外一個曹操,這就是封建統治者們對曹操這個人物的態度。 曹操的教育是超前教育,他還不知道自己能否奪取天下,就已經做好了奪取天下的打算了,這是可以學習的,但是在封建時代,這也是篡位的一種體現。曹操沒有為同樣是傀儡的漢獻帝鞠躬盡瘁,而是想辦法培養兒子篡奪了他的江山。 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因為老劉家就是不行了,老曹家才有了機會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