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蘭革命:撕開封建專制陰霾的第一道光,民主與專制的激烈抗爭

2020-12-04 清風南岡

當整片歐洲大陸尚且蒙於封建帝國統治的陰霾下時,它像一柄利劍刺破了昏暗雲天,鏗鏘有力的劍吟在歐洲大陸迴響,獨立自由的光也開始垂落在這片昏暗的土地上,它便是那場轟轟烈烈的尼德蘭革命

在16世紀的歐洲尼德蘭,也就是今天的荷蘭及周邊地區,作為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它對歐洲文明史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革命的勝利成果,也就是荷蘭共和國的成立,它沉重的打擊了西班牙帝國這一曾經叱吒歐洲的老牌封建帝國,嚴重地削弱了歐洲封建反動勢力,為歐洲資產階級反抗封建專制提供了醒目標杆

世界歷史無獨有偶,一切的反抗皆是來源於殘忍的壓迫,16世紀的尼德蘭地區,資本主義經濟土壤植根於此並很快生長起來,這裡漸趨繁榮,經濟一度尤盛。經濟的發展給尼德蘭民眾帶來了或好或壞的影響,一方面,統治著尼德蘭的西班牙王室加重了對尼德蘭的壓榨和剝削。

另一方面,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要求更多的權利和自由,而封建專制統治很明顯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加之人們對統治者之暴行越發無可忍耐,於是乎革命烈火開始在尼德蘭北部地區熊熊燃燒起來,在之後的歷史中,荷蘭之所以能成就「海上馬車夫」之稱的海上霸主,同此次革命有著直接的關係

我們試著去追溯歷史,揭開那段塵封在歐洲大陸的往事風雲,去看那一個夾雜在兩個時代之間的歷史拐點,它到底有怎樣的一段歷程。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

尼德蘭,位於歐洲大陸西北角,這裡可以說是整個歐洲的角落,16世紀初期,這裡一直是隸屬於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那時的西班牙國王是查理五世。除了統御著西班牙之外,他同時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掌握著曾經統領世界的羅馬天主教教會的權柄。

在尼德蘭的經濟發展下,資本主義的萌芽逐漸誕生並不斷發展強大,雖然南北方因為地理條件資本主義發展的水平也不一致,但總體上尼德蘭的經濟水平在那個時代算得上頗為發達

然而富貴給他們帶來的卻是貴族的眼紅和國王的剝削,為了收斂錢財,查理五世巧立各種名目在尼德蘭地區徵收苛捐雜稅,使得百姓一度苦不堪言。查理五世在位時,西班牙國庫的一半收入來源於尼德蘭地區,查理五世死後,新繼位的腓力二世不僅沒有任何休養生息造福於民的政策,反而更加變本加厲地迫害尼德蘭商人和貴族,剝奪百姓的錢財。

除了經濟上的剝削之外,西班牙王室還大力實施宗教壓迫,彼時的宗教改革剛剛將新教傳入了尼德蘭北部,便引來了西班牙王室的勃然大怒。他們以政治的鐵腕設立了冰冷的宗教裁判所,以殘忍的手段迫害了無數的新教教徒,他們通過審判「異端」來維繫自己昔日天主教的威嚴,卻越來越惹得人們的憎恨和不滿

無休止的剝削和殘忍至極的審判,統治者如此的暴行自然惹得尼德蘭的群眾們怨聲載道,一場暴風雨在尼德蘭的土地上醞釀著,並且逐漸逼近。

「破壞聖像運動」

1566年8月11日,尼德蘭的群眾們自發地集結起來。這是一群由手工業者、平民、以及廣大農民組成的盛大隊伍,人們手持木棒、鐵錘等等工具,衝喊著奔向城市中的一座座教會,他們湧入教堂中,用手中的工具砸毀教堂中的聖骨和聖像,劫掠教堂中的財物,沒收教會所擁有的土地,這場活動很快從南方蔓延到了整個尼德蘭地區,前前後後共有數萬餘人響應

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很快就引得西班牙上層驚懼難安,時任西班牙駐尼德蘭總督的瑪格麗特公爵做出了妥協,宣布停止一切宗教裁判所的活動,不再迫害新教教徒,同時釋放之前前來請願的尼德蘭「貴族同盟」的成員。

但西班牙的統治者怎麼可能這麼容易就妥協於尼德蘭人民的威勢,他們一方面放低身段假意妥協,一方面又在暗中調兵遣將,王室大軍在阿爾發公爵的帶領下悄悄地逼近了尼德蘭,等到他們兵臨城下之時,這場轟轟烈烈的人民起義運動很快就被鎮壓了。阿爾發為此專門成立了「除暴委員會」,8000多名起義者慘死於除暴委員會的手中,就連當時的尼德蘭貴族厄格蒙特伯爵和荷恩大將,以及資產階級的首腦安特衛普市市長也無法倖免於難。

這場轟轟烈烈的人民起義運動便自此夭折,起義失敗以後,阿爾發在尼德蘭頒布了更為嚴酷的新稅法,妄圖扼住尼德蘭的經濟發展命脈,以此來懲治這幫「刁民」。

起義的失敗使得整個尼德蘭革命開始陷入低谷,尼德蘭的資產階級富豪們紛紛逃往國外避難。其中,尼德蘭貴族同盟中的奧蘭治親王依舊在謀劃著一場場運動,而然最終都成效不大,皆以失敗告終

在遊擊戰裡此消彼長

新任的尼德蘭總督阿爾發統治之殘暴,比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尼德蘭人民的生活愈加艱苦。

經歷了上一次慘痛失敗的尼德蘭人民卻未曾灰心,他們自發地同敵人們展開了頻繁的遊擊戰,南方的手工業者、工人、農民等廣大的群眾紛紛參與到其中來,他們依靠著南方有利的地形,圍繞著一片片森林展開了令敵人頭疼不已的遊擊戰,這幫人因為依靠著森林作戰,故而被人們稱之為「森林乞丐」遊擊隊

同樣,北方的漁民、荷蘭海員等群眾也依靠著海洋的優勢組建了「海洋乞丐」遊擊軍,他們有著英國的支援,可以有較好的實力和裝備同西班牙做鬥爭,通過襲擊西班牙的運輸船等等攪擾得阿爾發不得安寧,遊擊隊伍在一天天的鬥爭中也日漸壯大了起來。1572年,一支由24隻小船組成的遊擊隊,竟打敗了阿爾發的軍隊,成功佔領了北方西蘭省的重要港口布裡爾

這一創造性的勝利更加激發了尼德蘭人民的信心和鬥志,北方的革命鬥爭一天天的盛大起來,並頻頻傳回捷報。很快,到了1573年底,北方各省都差不多從西班牙的佔領統治中解放獨立,勝利的革命軍在北方舉行了各省聯席會議,推選奧蘭治親王為總督,此時北方的革命成果已是頗豐

同時,南方的遊擊軍也連連得勝,阿爾髮根本招架不住同時來自南北兩方的騷擾,他既要分兵抗衡來自北方的壓力,也要時刻警惕南方的襲擾。西班牙軍隊連連敗退,腓力二世只好召回他調度新人,然而新的總督卻是更為不堪,被打得節節敗退,眼看著尼德蘭革命將要走向勝利,這當中卻出現了一個難以把控的插曲。

南北聯合又分裂,南方革命終歸以失敗告終

尼德蘭的南北兩部分,本身就存在著經濟和宗教信仰的差異,北方由於依靠著北海,有繁榮的海上貿易,資本主義經濟在這裡發展的根基也比較深一些,同樣,新教在北方的傳播也相對更廣泛一些。

而然尼德蘭南方的資產階級卻發展的沒有那麼強大,南方的土地上也長久受著基督天主教的影響,新教的影響在南方而言並沒有那麼強烈,故而尼德蘭革命在後期的發展中,南北兩方的聯合也是因此漸漸破裂

1576年9月4日,隨著布魯塞爾起義的爆發,起義軍佔領了西班牙駐尼德蘭總督府,西班牙在尼德蘭的統治機關就此被推翻。北方的革命形勢漸趨穩定後,革命的中心也漸漸轉移到了南方,南方人民受布魯塞爾起義的鼓舞,紛紛宣布獨立

1576年10月,南北雙方各省代表在南方的根特城進行了談判,籤訂了《根特協定》,這份協定約定著他們將一起對抗西班牙。但是南北雙方本來就是不合的,這份匆匆籤定的協定沒有解決南北兩方最根本的矛盾,也就是宗教信仰和階級屬性之間的矛盾

於是在1579年1月,南方的封建貴族們開始秘密組建阿拉斯聯盟,承認了腓力二世為國君,並承諾屈從西班牙的統治,甚至企圖聯合西班牙軍隊向北方進攻。阿拉斯聯盟破壞《根特協定》在先,北方各省只能成立烏特勒支同盟,以對抗南方貴族。

南北兩方的聯合就這樣很快走向了不歡而散,南方人民縱然對這個結果不滿,但無奈力量薄弱,無法同阿拉斯聯盟和西班牙軍隊相抗爭,1585年,西班牙人攻佔了南方最後一個城市安特衛普城,轟轟烈烈的南方革命就這樣以失敗而告終。

1581年7月26日,北方的烏特勒支同盟宣布脫離西班牙腓力二世的統治,成立了獨立的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在聯省共和國中,又以荷蘭地域最為強大和發達,所以又稱荷蘭共和國

尼德蘭革命的最終結果

新生的荷蘭共和國積極發動著對外貿易和殖民擴張,變得越來越強盛。而老牌的西班牙帝國則在內憂外患的局面中漸漸變得風燭殘年。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中被英國擊敗,從此被趕出了海上霸主之列,腓力二世也在不久以後便猝然離世。1609年,荷蘭共和國同西班牙籤訂了《十二年休戰協定》,承認了共和國的獨立,至此,尼德蘭革命在北方大獲全勝。

而後的荷蘭在其瘋狂的海上貿易和殖民擴張中變得越發強大,不僅建立了堅不可摧的東方殖民帝國,更是將足跡踏遍了整個世界,成為世界性的殖民大國,後世稱之為「海上馬車夫」。其實力也是在整個十七世紀一枝獨秀,哪怕在英國進行了工業革命之後,依舊能夠屹立於大國行列前列。

尼德蘭革命,不僅使得一片被壓迫被剝削蠶食的土地得以重獲獨立和自由,更是使得原本稱霸整個歐洲世界的西班牙帝國由此由盛轉衰,歐洲的反動勢力自此遭到了嚴重削弱,撼動了阻攔整個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巨石,為後世各國進行資產階級獨立運動開闢了光輝的道路。

同樣,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反撲,有效的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天主教在尼德蘭地區的潰敗激勵著其他地區新教運動的發展,為宗教改革的完全勝利和歐洲資產階級獨立意識的覺醒提供了重要基礎

「沒有一場革命是輕鬆的」

作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尼德蘭革命有其偉大意義可言,誠然,諸如南方革命的失敗,以及北方軍事力量的不統一等影響著它的革命成果不算完全,但它的先驅意義卻是極其偉大的

在這場英勇反抗封建統治壓迫的鬥爭中,人民的力量無疑是巨大的,無數的普通資產階級市民以及工人農民都表現出了高度的革命熱情。在殘酷的壓迫下,他們所遭受的苦難比之貴族要嚴重的多,而在革命的鬥爭歷程中,他們所付出的犧牲也是巨大的。

破壞聖像運動中,貴族同盟們還在卑躬屈膝地同王室談判著,他們便已經裹挾著盛放的怒火衝向了那些欺騙他們壓榨他們迫害他們的天主教堂,西班牙王室的除暴鎮壓下,他們八千餘人皆死在了封建強權的殘酷之中。

在1572年12月的哈勒姆城保衛戰中,英勇的革命軍們以死抵抗奮戰到底,以損失2200人的代價痛擊西班牙軍隊,造成了西班牙軍隊1.2萬人的傷亡,剩下的人抵禦到彈盡糧絕無奈投降,卻被西班牙軍隊瘋狂屠戮,包括無數無辜的市民也被殘忍殺害。

革命軍守衛北方重鎮萊登時,同樣用其英勇一次次地打退了西班牙軍隊的猛烈進攻,尼德蘭人民的頑強抵抗致使西班牙軍隊一次一次鎩羽而歸,雖然付出了慘烈的代價,卻最終還是迎來的勝利的曙光

而在整個尼德蘭革命的進程中,那素被西班牙皇室所不屑,甚至連尼德蘭貴族們都看不起的「乞丐軍」卻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由農民、漁夫、窮人、小商人組成的革命隊伍從未受過專業的訓練,卻以其堅韌和勇敢換來了最後難得的勝利

而南方革命的失敗,卻是因為封建貴族心懷鬼胎,無數的人民因為他們的自私而犧牲,得來不易的勝利果實也被他們輕易葬送。

無論是在哪一段歷史之中,我們都要記住人民群眾為推動歷史進程所付出的犧牲和慘烈代價,同樣,我們也要堅定不移地求索自由和民主,矢志不渝地反對任何形式的專制、剝削和壓迫

相關焦點

  • 「多城市國家」尼德蘭,革命前曾被「它」專制統治,慘不忍睹!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分享的是革命前的尼德蘭,希望你們會喜歡!「多城市國家」尼德蘭,革命前曾被「它」專制統治,慘不忍睹!「尼德蘭」荷蘭文意為低地,指馬斯河,萊茵河,些耳德河下遊及北海沿岸一帶的低洼地區範圍大體相當於今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
  • 「尼德蘭革命」,荷蘭的曲折建國史!
    尼德蘭的經濟發展引起了階級關係的變化。資產階級要求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獨立國家,發展資本主義。而且在宗教上不再信仰西班牙的天主教,改信加爾文教派。這些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獨立是西班牙王室所不能容忍的,當時西班牙國庫的年收入一半以上來自尼德蘭。腓力二世時代,西班牙對尼德蘭的壓迫更緊,特別是迫害了許多新教徒。
  • 尼德蘭人民是沒有辦法了才發動了這場革命
    尼德蘭革命發生的原因尼德蘭革命發生的原因可以被分成兩個方面,其一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其二是西班牙封建專制的壓迫。兩者形成了強烈的衝突,導致了這次事件的發生。尼德蘭革命的油畫尼德蘭在是16世紀在歐洲地區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據稱,當時西班牙有一半以上的財政收入,都來自這個地方,在當時尼德蘭已經擁有了超過三百萬的人口。由於其經濟的高度發達,因此引起了資產階級推翻專制統治的運動,並要求建立獨立的國家,形成以加爾文教派為主的尼德蘭政府。
  •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常識積累之尼德蘭革命
    接下來國家公務員考試網為大家帶來尼德蘭革命的相關情況。   尼德蘭革命   在歐洲大陸的西北部,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的一部分地方在內的地區,歷史上稱為尼德蘭。   1566年至1609年,這裡爆發了一場反抗西班牙的封建專制統治的人民革命,結果是西班牙被迫承認荷蘭的獨立。
  • 第一次反殖民戰爭,尼德蘭革命的成功,宣告海上霸主西班牙的沒落
    但只要有壓迫就會有反抗,尼德蘭革命就是一次反抗殖民侵略者的戰爭。在當時這些產業都是非常有前景的,但是西班牙的封建專制統治,是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而且西班牙殖民者還瘋狂的屠殺尼德蘭的新教徒,於是長期處於殖民壓迫的尼德蘭資產階級決定推翻西班牙的統治,建立獨立的國家。
  • 發展必然衝突,衝突引發革命,「尼德蘭革命」的爆發已不可阻擋?
    尼德蘭在成為發達的工商業經濟地區之前,實際上在其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其實還是非常落後的。 眾所周知,在西歐中世紀的封建時代中,主要國家在農業經濟上實際上實行的都是封建農奴制度。
  • 兩千多年封建專制最可惡一點是什麼?董仲舒《春秋繁露》讀後感
    儒學聲勢浩大,源遠流長,作為兩千多年封建專制黑暗社會的主流思想,它在歷史上最可惡的一點是什麼?我反覆思考,認為,它最可惡的一點就是,把專制統治階級權貴的需求欲望個體意志倫理道德化,然後利用權勢藉助法家順理成章把這些倫理道德再法制化,從而自上而下、由外而內,就像有了一張巨網牢牢綁定了民眾民心。
  • 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及國家機構的進一步集權化
    《中國國家機構史》連載八 明朝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及國家機構設置的進一步集權化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國家機構發展歷史上的十分重要的階段。封建君主專制下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進一步的強化,宰相制的廢除,以及在政權運行機制等方面的集權於皇帝等構成了這一歷史階段機構設置的基本特徵。明代的封建集權政治體制及其機構設置,以皇權的高度集中為準則,以廢丞相、立內閣為先導,組成了一整套皇權至上、層層疊疊、互不領屬的封建政權機構。考察明代國家機構的設置與特點,對了解在中國歷史上,延續千餘年的封建專制集權國家政治體制的變革規律與歷史經驗具有特殊意義。
  • 西班牙霸權主義下的尼德蘭革命,海上馬車夫的前世之戰!
    這個時期,在尼德蘭的封建社會經濟的內胎中,早已經孕育這治本主義生存關係的萌芽。但此時的尼德蘭,貌似強大的背後,蘊含著種種矛盾。西班牙的霸權主義統治,嚴重阻礙了尼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尼德蘭的經濟發展並不平衡,存在南北兩個對立的經濟區域,彼此間存在著激烈的鬥爭。
  • 歐洲:尼德蘭革命的爆發 獨立戰爭的開始
    尼德蘭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同時又是一場爭取國家獨立的解放戰爭。一切主張民族獨立的人,包括愛國的封建貴族,都程度不同地參加了革命,但革命的主力軍是倍嘗民族和階級雙重壓迫的廣大農民和平民群眾。551年,皇帝親自作媒,威廉與尼德蘭名門閨秀結婚,領地又有增加。如他後來所說:他在尼德蘭並非外國人,尼德蘭是他的祖國。後來,威廉長期任職軍隊,為查理五世東徵西討,立下汗馬功勞。1556年,腓力二世即位,任命威廉為荷蘭、西蘭和烏得勒支等地總督和國務會議成員,並授予最高獎金羊毛勳章。
  • 反對國民黨新聞專制的「拒檢運動」
    在很大程度上,它能告訴我們新聞專制的惡果和珍惜新聞自由的深層原因。國民黨的新聞統制與新聞檢查拒檢運動的背景是國民黨的新聞統制與新聞檢查制度的確立與加強。新聞統制是新聞檢查的總體法律基礎,新聞檢查是新聞統制的核心內容。所謂的「新聞統制」,就是新聞專制,是反新聞自由的極端形態,是為配合一黨專政而建立的醜陋新聞「法治」。
  • 任劍濤:留美政治學博士對民主的拒斥
    這些留學精英,在30年代初中國究竟應當走專制獨裁或民主政治道路的爭論中,明確主張中國應當實行專制獨裁。在美國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的蔣廷黻,有著治學與從政的兩種經歷,他在蔡廷鍇等發動福建事變之後,痛感中國無法以民主政治實現建國,而且在革命墮落為內亂的危機處境之中,只有實行專制,才足以建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政體,為今後的民主建國準備條件。蔣廷黻認為,「中國基本的形勢是:政權不統一,政府不得好。」
  • 從革命報刊的發展看近代立報意義
    受梁啓超《清議報》「保皇即革命」口號的宣傳,許多海外僑胞受到影響,紛紛退出興中會而加入保皇會[2]。「革命要想得到民眾擁護並真正在整個國家獲得最終成功,還必須藉助於大眾傳媒的輿論宣傳和思想滲透。[3]」這讓孫中山更加清晰地意識到報刊的重要性,在總結以上事件的經驗教訓後,孫中山開始利用報刊這一強有力的武器與保皇派和封建統治者進行頑強的對抗,將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推向了新的高潮。
  • 尼德蘭革命(1566年~1609年)
    西班牙隨即對尼德蘭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殘酷迫害新教徒。激起了當地溫和貴族和人民的強烈不滿,的反抗鬥爭不斷發生。    1566年尼德蘭各地爆發了反對天主教的聖像破壞運動,很快就發展為一場要求宗教自由、廢除修道院特權的起義。
  • 改良還是革命--關於戊戌維新運動的性質
    就新中國成立後理論界所稱的「革命」而論,主要有以下三種:(一)以推翻和改造封建王朝為主旨的農民運動,稱為「農民革命」。(二)對於通過和平方法實行社會變革的運動,亦可稱做「革命」,如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等等。(三)以暴力為手段進行社會制度變革的運動稱為革命。在一些同志心目中,所謂革命,必須同時具備暴力與變革制度兩個內容,二者缺一不可。
  • 華春瑩:有些人覺得只要中國說的就是專制,即便他們也羨慕
    記者提問:我們注意到,有個別西方媒體報導稱,中國媒體將美國當前的暴亂與香港發生的支持「民主」的騷亂活動相比較,是在藉機宣傳。請問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華春瑩回答:對於美國國會近日發生的事情,美國媒體做了大量報導,有很多電視畫面、照片,世界各國領導人也都紛紛發表了評論意見,有的還進行了呼籲。美國各界人士也都發表了很多看法。
  • 從中西「封建」概念的差異看對「封建」的誤解
    從對中西「封建性」的歷史考察可以看出,那些在中國被視為「封建」的事物與西歐歷史上的「封建主義」不僅從根本上毫不相關,而且有許多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每一個帶有「封建」前綴的名詞都是值得懷疑和值得推敲的。下面試舉數例說明: 首先論述歷史學方面的「封建」: 「封建專制」:已有不少學者指出這一詞的荒謬。
  •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複習|專題一: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演進
    這是中國古代史中經常會涉及到的一個重要考點,從歷年的考試試題中,我們可以看到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君主專制在不斷的加強。但,君主專制演進中,不同的時期,所採取的措施是不相同的,所以高考試題相對來說,考的比較靈活。首先跟學生講清君主專制的概念。指出宰相制度的調整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