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城市國家」尼德蘭,革命前曾被「它」專制統治,慘不忍睹!

2020-12-04 小細說科技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分享的是革命前的尼德蘭,希望你們會喜歡!「多城市國家」尼德蘭,革命前曾被「它」專制統治,慘不忍睹!

「尼德蘭」荷蘭文意為低地,指馬斯河,萊茵河,些耳德河下遊及北海沿岸一帶的低洼地區範圍大體相當於今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這個地區曾處於羅馬帝國和法蘭克王國統治之下,16世紀初,尼德蘭歸屬西班牙尼德蘭自古就是水陸通商的樞紐,早在13、14世紀,手工業、商業就相當發達,佛蘭德爾等城的呢絨以品質優良馳名全歐地理大發現以後,尼德蘭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迅速,有300多座城市,當時被稱為「多城市國家」。

北方各省中,荷蘭、西蘭兩省工業最發達,毛、麻紡織、造船業極負盛名,已出現了規模很大的集中型手工工場。阿姆斯特丹的毛紡織、漁業、航運均極發達,為北方經濟中心。農業方面,由於工商業的發展,荷蘭、西蘭已廢除了農奴制,資本主義關係深入農村北方各省的土地大部集中在資產階級和商人手中,他們辦起了資本主義的農場和牧場。有些貴族也採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土地成為新貴族。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實力雄厚,社會繁榮,對西班牙依賴較少,所以在後來反西班牙鬥爭中,態度比較鮮明,立場較為堅定。

在南方各省,弗蘭德爾和不拉奔早在14世紀就出現了最初的手工工場,到16世紀,毛,麻紡織、冶金、印刷等部門手工工場已十分發達,毛紡織從原料到產品銷售都靠國外市場,主要為西班牙和英國,南方農業除弗蘭德爾、不拉奔廢除農奴制外,其餘各省農奴制仍存在。南北經濟的差異和競爭,必將對政治生活產生影響。

16世紀尼德蘭的經濟發展引起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貴族階級開始分化,逐漸分裂為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和頑固保持封建關係和特權的舊貴族。舊貴族與城市上層及城市貴族殘餘相結合,構成尼德蘭反動勢力的支柱,是日後革命的對象。資產階級正處在形成過程中,其中的手工工場主和一般商人比較激進,他們要求擺脫西班牙統治和封建關係的束縛,自由發展資本主義,在反西班牙鬥爭中發揮了領導作用。大商人,尤其與西班牙貿易密切的南方富商,不願和西班牙徹底決裂,在革命中表現為保守和妥協。工場和農場僱工、廣大農民以及城市下層群眾深受民族和階級雙重壓迫,境況十分悲慘,許多農民破產後成為流浪者,處於社會最底層,他們強烈要求改變現狀,是尼德蘭革命的基本動力。

革命前的尼德蘭實際上是由若干個公國和伯國組成的聯邦它有中央集權的政府機構,最高統治者是西班牙委任的總督。總督之下設有由大貴族組成的國務會議、財政會議和樞密會議。同時,還有中央的三級會議和省的三級會議。最初,省和中央議會有一定的自治權,如徵收新稅需經省議會批准方可生效,等等。作為統一的日趨完善的國家機構,其權力卻經常受到西班牙專制王權的侵犯。捍衛國家和民族政治權力的鬥爭日益激烈。

西班牙對尼德蘭的專制統治由於16世紀的尼德蘭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西班牙稱霸歐洲的圖謀中又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因此國王查理一世(1516-1556年在位)對尼德蘭實行嚴格控制,推行專制統治。他派往尼德蘭的總督,擁有行政、財政和司法的最高權力,並任意破壞尼德蘭中央和地方的自治權。王室還在尼德蘭大肆掠奪,西班牙國庫年收入有半數來自尼德蘭,因此查理一世稱尼德蘭為他「王冠上的一顆珍珠」。他又設立宗教裁判所,殘酷迫害新教徒。1550年發布敕令,規定新教徒為「異端」,男的殺頭,女的活埋,故人稱這個敕令為「血腥敕令」。1539-1540年根特發生再洗禮派起義,結果遭到血腥鎮壓,許多人被處死或驅逐,城市自治權被取消並處以巨額罰金

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統治時期,變本加厲地推行專制政策,他派其姊瑪格麗特為尼德蘭總督,由主教格倫維爾輔政女總督剝奪了尼德蘭殘存的自治權利,加派駐軍,變尼德蘭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在宗教上,重申嚴格執行150年的「血腥敕令」,為加強控制,重劃教區,在經濟上增加新稅,拒還公債,廢止尼德蘭與蕭條。各階層的不滿情緒普遍高漲,革命的形勢日益成熟。

以上就是小編對此的解讀,今天小編就分享到這,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小編,以後還會繼續分享歷史故事,最後希望大家閱讀愉快!

相關焦點

  • 尼德蘭革命:撕開封建專制陰霾的第一道光,民主與專制的激烈抗爭
    當整片歐洲大陸尚且蒙於封建帝國統治的陰霾下時,它像一柄利劍刺破了昏暗雲天,鏗鏘有力的劍吟在歐洲大陸迴響,獨立自由的光也開始垂落在這片昏暗的土地上,它便是那場轟轟烈烈的尼德蘭革命。在16世紀的歐洲尼德蘭,也就是今天的荷蘭及周邊地區,作為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它對歐洲文明史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革命的勝利成果,也就是荷蘭共和國的成立,它沉重的打擊了西班牙帝國這一曾經叱吒歐洲的老牌封建帝國,嚴重地削弱了歐洲封建反動勢力,為歐洲資產階級反抗封建專制提供了醒目標杆。
  • 「尼德蘭革命」,荷蘭的曲折建國史!
    當時擁有300多萬人口和300多個城市,南方安特衛普是國際貿易中心,而北方的經濟中心則是阿姆斯特丹。尼德蘭的經濟發展引起了階級關係的變化。資產階級要求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獨立國家,發展資本主義。而且在宗教上不再信仰西班牙的天主教,改信加爾文教派。這些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獨立是西班牙王室所不能容忍的,當時西班牙國庫的年收入一半以上來自尼德蘭。
  •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常識積累之尼德蘭革命
    接下來國家公務員考試網為大家帶來尼德蘭革命的相關情況。   尼德蘭革命   在歐洲大陸的西北部,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的一部分地方在內的地區,歷史上稱為尼德蘭。   1566年至1609年,這裡爆發了一場反抗西班牙的封建專制統治的人民革命,結果是西班牙被迫承認荷蘭的獨立。
  • 第一次反殖民戰爭,尼德蘭革命的成功,宣告海上霸主西班牙的沒落
    但只要有壓迫就會有反抗,尼德蘭革命就是一次反抗殖民侵略者的戰爭。殖民下的尼德蘭16世紀初,尼德蘭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的殖民土地,而且尼德蘭是當時西歐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但由於西班牙的統治在當時這些產業都是非常有前景的,但是西班牙的封建專制統治,是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而且西班牙殖民者還瘋狂的屠殺尼德蘭的新教徒,於是長期處於殖民壓迫的尼德蘭資產階級決定推翻西班牙的統治,建立獨立的國家。
  • 尼德蘭人民是沒有辦法了才發動了這場革命
    尼德蘭革命發生的原因尼德蘭革命發生的原因可以被分成兩個方面,其一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其二是西班牙封建專制的壓迫。兩者形成了強烈的衝突,導致了這次事件的發生。尼德蘭革命的油畫尼德蘭在是16世紀在歐洲地區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據稱,當時西班牙有一半以上的財政收入,都來自這個地方,在當時尼德蘭已經擁有了超過三百萬的人口。由於其經濟的高度發達,因此引起了資產階級推翻專制統治的運動,並要求建立獨立的國家,形成以加爾文教派為主的尼德蘭政府。
  • 西班牙霸權主義下的尼德蘭革命,海上馬車夫的前世之戰!
    儘管他有著貴族稱號,並且享受著只有貴族才有的封地,但但後來卻成了尼德蘭貴族反叛領袖。在他的帶領下,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的獨立運動取得勝利。此後,他在人民的擁戴下於1584年加冕,奈何在加冕前兩天被刺殺,年僅50。
  • 發展必然衝突,衝突引發革命,「尼德蘭革命」的爆發已不可阻擋?
    尼德蘭在西班牙這個虔誠天主教會國家的統治下,實際上遭遇相當矛盾的宗教思想衝突。因為天主教與新教同時存在,並且水火不相容的原因,西班牙的社會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了。世紀尼德蘭的農村地區,在經濟發展以及階級分化上出現了重大變革,但是與當時的城市相比,其實這種變化並不屬於具有革命性的。
  • 歐洲:尼德蘭革命的爆發 獨立戰爭的開始
    尼德蘭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同時又是一場爭取國家獨立的解放戰爭。一切主張民族獨立的人,包括愛國的封建貴族,都程度不同地參加了革命,但革命的主力軍是倍嘗民族和階級雙重壓迫的廣大農民和平民群眾。十六世紀初,人文主義和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潮就在尼德蘭傳播。到五十年代,卡爾文教教會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六十年代初,一卜爾文教群眾在弗蘭德爾、不拉奔和安特衛普等地,發動群眾,攻破監獄,拆掉火刑柱,甚至公開掀起暴動,反對西班牙的反動統治。
  • 尼德蘭革命(1566年~1609年)
    西班牙隨即對尼德蘭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殘酷迫害新教徒。激起了當地溫和貴族和人民的強烈不滿,的反抗鬥爭不斷發生。    1566年尼德蘭各地爆發了反對天主教的聖像破壞運動,很快就發展為一場要求宗教自由、廢除修道院特權的起義。
  • 「尼德蘭」革命的爆發,竟還伴隨著遊擊戰爭,你知道嗎?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尼德蘭革命的爆發和遊擊戰爭的文章,希望你們會喜歡!「尼德蘭」革命的爆發,竟還伴隨著遊擊戰爭,你知道嗎?貴族同盟與破壞聖像運動。正是在人民群眾對腓力二世不滿情緒高漲的形勢下,與資產階級利益相關的貴族激進派也開始行動了。
  • 荷蘭為什麼有「荷蘭」和「尼德蘭」兩個稱呼?
    二、北方成立資產階級國家14世紀起,歐洲的工場手工業迅猛發展,工商業城市如雨後春筍般興起。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商路重心也從地中海向大西洋轉變。尼德蘭地區地處黃金水道萊茵河的下遊,多優良港口,且背靠廣闊的經濟腹地。這些優勢共同作用,使尼德蘭成為了歐洲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工商業繁榮。
  • 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及國家機構的進一步集權化
    《中國國家機構史》連載八 明朝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及國家機構設置的進一步集權化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國家機構發展歷史上的十分重要的階段。第一節 明初的機構設置與廢相後對機構的大調整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國家機構設置,至明代已經發展到君主專制絕對化的階段。明初的國家機構是在元末農民大起義,推翻元朝統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君主,曾根據新的形勢,對元朝及歷史上的機構設置進行了權衡取捨,作出了許多修正和補充,終於形成了比元朝君主集權制更加強化的國家機構模式。
  • 「尼德蘭」到底是什麼意思?荷蘭為什麼要改名尼德蘭?
    德國《焦點》周刊29日報導稱,荷蘭政府28日正式宣布,從2020年起,該國對外宣傳一律改用正式國名「尼德蘭」(Netherlands),而不再是暱稱「荷蘭」(Holland),以重塑更積極的國際形象。根據荷蘭政府的決定,自明年1月起,所有荷蘭企業、使館、政府部門和大學等機構,對外一律使用正式國名「尼德蘭」。
  • 荷蘭改名尼德蘭英文怎麼翻譯?Netherlands的中文翻譯是什麼
    荷蘭的國家宣傳標誌也由一束鬱金香及「Holland」字樣改為「NL」字樣  荷蘭政府表示自明年1月起該國就不叫「荷蘭」(Holland)了,僅用「尼德蘭」(Netherlands)這一國名。
  • 世界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17世紀成為海洋霸主,如今仍是發達國家
    公元16世紀末之前,歷史上沒有荷蘭這個國家,荷蘭這塊土地先後屬於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等國家的領土,自神聖羅馬帝國開始,長期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到了16世紀中,荷蘭人的民族思想覺醒,開始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公元1568年,荷蘭境內正式爆發反對西班牙統治的戰爭,史稱八十年戰爭或者「荷蘭獨立戰爭」。
  • 關於伊朗:曾是不可一世的大帝國,卻也受異族統治
    這一王朝叫做阿契美尼德王朝,它持續了兩百二十年之久,直到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將它掃滅。從亞述人和巴比倫人的統治下掙脫,波斯人如釋重負。他們的文化高度發達,在宗教上也極為包容,允許各種宗教和文化百家爭鳴。龐大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管理有方,大道四通八達,有利於王朝各地的交流。這些波斯人與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保持了密切聯繫。他們的宗教,即瑣羅亞斯德教也與早期的吠陀教有關。
  • 曾被日本委任統治的國家-帛琉
    帛琉,西太平洋群島國家,位於關島以南1100公裡處,面積0.045萬平方公裡,人口2.18萬,如此小的國土面積海洋專屬經濟區卻高達62.9萬平方公裡。曾被一戰期間被日本佔領,二戰後被美國委任統治直到1994年脫離美國取得完全獨立。
  • 兩千多年封建專制最可惡一點是什麼?董仲舒《春秋繁露》讀後感
    尤其是它的精華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然而它的精華越是數不勝數,糟粕卻也著實不少。大概因為其長期佔據正統的地位,作為統治階級長期控制把柄的思想利刃,兩千多年來,凡是需要公開拋頭露面的,無論好的壞的東西都需要通過它的管道出口來展示,於是儒學一而再膨脹,直至最終魚龍混雜,甚至自相牴牾,漸漸地就成了現在看到的樣子。
  • 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與近代政治革命
    在革命爆發的大概十年前,米開朗基羅終於畫完了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創世紀》;革命爆發的大概二十年後,哥白尼將要寫出改變人類宇宙圖景的《天體運行論》;文藝復興此時正處於鼎盛時期,科學革命的步伐也越來越近。 我們也不能忘了,革命爆發的七年前,1517年的萬聖節,路德在維滕貝格的卡斯特教堂牆上貼出了《九十五條論綱》,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大幕;而在革命失敗的六年後,馬基雅維裡出版了奠定近代政治哲學基礎的著作《君主論》,是為近代國家的先聲。站在五百年後的今天往回眺望,我們也許會驚訝地發現,那是一個倒轉世界歷史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