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必然衝突,衝突引發革命,「尼德蘭革命」的爆發已不可阻擋?

2020-12-02 騰訊網

尼德蘭戰略地位重要,使其成為西班牙王室的必爭之地

尼德蘭在徹底成為西班牙王室控制下的屬地之後,隨著其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不斷加快,所能夠創造出的經濟產值也在不斷上升。

這就使得尼德蘭成為了當時西班牙封建中央政府不得不重點關注和控制的對象。而尼德蘭之所以能夠引發西班牙王室的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其優越的工商業發展環境。

有很大程度實際上是出於西班牙在整個西歐世界,所執行的霸權政治相關聯的。尼德蘭戰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了尼德蘭地區,西班牙實際上在英、法兩國之間插入了一把鋼刀。

在加強之前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已經兼任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此時再將尼德蘭地區收入囊中,實際上進一步奠定了西班牙推行霸權主義的發展道路。

尼德蘭地區實際上成為西歐世界重要的戰略樞紐地區,特別是其能夠連接英、法、德、意等重要國家之間的交通。

西班牙將尼德蘭地區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無非就是想利用尼德蘭重要的核心戰略樞紐地位,實現在整個西歐世界當中大國中心角色的樹立。

實際上尼德蘭地區被西班牙佔據,也確實幫助西班牙於公元16世紀走向了西歐世界之巔,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但是我們會發現,隨著西班牙海外殖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加上其在西歐世界當中工商業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尼德蘭地區實際上能夠為西班牙貢獻的更多是經濟支撐。

而尼德蘭在公元16世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城市水平不斷提高,使得其社會階級出現了嚴重分化。

尼德蘭社會形態迅速變化,社會矛盾也在日益增加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或者政權的社會階級構成,實際上是這個國家或者政權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反映。

比如在遙遠的奴隸制社會時期,奴隸制國家的社會階級構成實際上就是主要由奴隸主和廣大奴隸實現的。

而到了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封建時期,那麼社會階級構成就轉變了封建地主與封建農民之間的關係。

由此可見,社會形態的發展與演變,實際上是和生產力、生產關係的劇烈變革息息相關的,並且大多數國家的社會形態演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社會積累,才能夠完成。

而公元16世紀的尼德蘭實際上正處於一個社會形態劇烈變化,社會階級打破重組的社會狀態當中。這種社會階級變化、分化的出現,其實也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的。

最根本的因素當然是尼德蘭的社會生產力,在公元16世紀時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特別是工場、農場、牧場這種集中化生產模式的大量出現,直接使得尼德蘭社會財富不斷集中。

這種社會財富不斷集中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增大,而往往受到巨大損失的是廣大的農村民眾。

這種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極大不公平,引發了當時尼德蘭社會階級矛盾的加劇。

另一方面,公元16世紀實際上也是整個西歐天主教會世界,在宗教思想上出現了顯著變革的時代。

特別是宗教改革運動風起雲湧,實際上推動了各國封建君主國不斷走向成熟和穩定,而舊的天主教會勢力走向了衰落。

尼德蘭在西班牙這個虔誠天主教會國家的統治下,實際上遭遇相當矛盾的宗教思想衝突。因為天主教與新教同時存在,並且水火不相容的原因,西班牙的社會階級矛盾更加尖銳了。

農村傳統經濟形態轉向了商品化、規模化發展

尼德蘭雖然在公元16世紀的西歐世界當中,是工商業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也是城市化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但是在此之前尼德蘭其實也經過了重要的社會經濟變革過程。

當然這種經濟變革也是西歐諸國都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否則不可能出現近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形態。

尼德蘭在成為發達的工商業經濟地區之前,實際上在其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其實還是非常落後的。

眾所周知,在西歐中世紀的封建時代中,主要國家在農業經濟上實際上實行的都是封建農奴制度。

這種中世紀的農奴制,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農業地區秩序的穩定,生產的額平穩運行,但是其也有著天生的不可避免的缺點。比如農奴制具有殘酷的剝削性、壓迫性,甚至是虐待性。

農民在與封建地主建構成了租佃關係之後,實際上也標誌著農民失去了自己的人身自由,農奴之所以叫農奴,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此外,農奴制還有極大的保守性、封建性。但是隨著尼德蘭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工商業經濟開始全面向農村社會滲透,這就為傳統的農奴制經濟體制的變革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空間。

在工商業經濟發達的尼德蘭北部地區,農村經濟變革也是率先出現的,當時由於手工工場的快速發展。

這使得農村地區的土地出現了集中化處理的傾向,大量的工商業主前來購買土地,將原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形成了一個個大農場、工場、牧場。

農村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由此催生了一大批農業工商業主,他們通過資本的大量積累,逐漸邁入到了社會的新貴族集團中。由此,農業基層社會的階級分化已經開始出現了。

尼德蘭城市市民階級向資產積極轉化,封建社會成為被打擊目標

公元16世紀尼德蘭的農村地區,在經濟發展以及階級分化上出現了重大變革,但是與當時的城市相比,其實這種變化並不屬於具有革命性的。

公元16世紀尼德蘭城市經濟的變革,才可以真正稱得上是整個西歐世界當中,經濟變革最激烈,社會分層最明顯的領域。

得益於尼德蘭工商業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特別是在西班牙帝國統治時期的尼德蘭,其經濟地位進一步得到空勤提高。

一方面尼德蘭成為西班牙向當時的英、法、意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商品傾銷、進口的重要市場平臺。

這使得尼德蘭在西歐世界的經濟角色進一步加強,為西班牙帝國在西歐世界勢力的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

另一方面,尼德蘭擁有優越的港口貿易基礎,特別是阿姆斯特丹成為當時西歐世界最大的海外貿易港口。

而西班牙擁有廣闊的美洲殖民地,不管是原材料的進口,還是本國手工商品的傾銷,大多數都是由尼德蘭地區所完成的。

因此,公元16世紀的尼德蘭實際上成為了西班牙帝國殖民經濟體系中極為重要的窗口。這兩方面的因素,直接使得尼德蘭迅速成為一個發達的工商業經濟地區,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最為明顯的就是尼德蘭的工商業群體不斷壯大,並且已經出現了向更為先進的資產階級轉化的趨勢。

像一些工商業主的態度就非常激進,他們反對當時封建政府所採取的維護傳統貴族勢力的政策,並且通過剝削工商業主的利益,來滿足腐敗統治集團的享受。

與此同時,尼德蘭地區活躍的新教徒,也十分反感以天主教信徒自居的西班牙王室。就這樣新興工商業和新教徒逐漸聯合起來,成為了反抗西班牙王室封建統治的重要力量。

貴族集團的兩面分化,加劇了社會階級矛盾的複雜性

在農業階層以及市民階層都出現了比較明顯的階級分化之時,尼德蘭地區的傳統貴族集團也出現了同樣的階級變化。

尼德蘭的貴族勢力大部分都是擁有比較深遠發展歷史的,因此在尼德蘭社會中的地位和權威也是非常崇高的。

不過隨著尼德蘭工商業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其逐漸走出了傳統的封建農業經濟,不斷步入一個發達的工商業重鎮之時,原來的傳統貴族勢力也因為有的保守。有的開放,從而出現了新舊貴族的分化。

一些貴族勢力能夠清楚認識到尼德蘭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趨勢,因此其主動做出改變,逐漸與新興的工商業主聯合起來,進一步向資產階級新貴族角色轉化。

而有的封建貴族勢力則因為始終無法走出原來的思想,不斷頑固地保護自己的利益,特別是其專制統治、高壓剝削的社會權利。

就這樣,尼德蘭的貴族集團在公元16世紀出現了顯著分化,新貴族與舊貴族之間的矛盾也在不斷加深。

由於新貴族勢力逐漸和新興工商業主、資產階級以及新教徒聯合起來,西班牙的封建政府以及尼德蘭的頑固貴族,就成為了他們共同反抗的對象。

發展與衝突並存,尼德蘭地區在衝突中求發展

公元16世紀的尼德蘭,固然已經抓住歷史發展機遇,成為了西歐世界當中工商業經濟最為發達、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但是我們在看到其發展結果和現狀的同時,也要不可忽視其發展的歷史過程。

而尼德蘭工商業經濟重鎮的形成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其城鄉社會經濟發生激烈變革的時期。農業經濟逐漸出現了集中化、擴大化的發展趨勢,大量的工場、農場成為了農業地區重要的經濟創造手段。

而傳統的農民在農業經濟變革的衝擊下,只得被動轉化自己的社會角色,有的成為工人,有的成為佃農。

城市經濟的變革更加激烈,直接導致資產階級勢力的不斷壯大,間接使得貴族集團也出現了新舊的分化。

正是由於在尼德蘭地區社會經濟變革過程中,所引發的顯著的社會階級的分化,以及社會階層的重組,才使得當時尼德蘭實際上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充滿了不穩定的因素。

新興的工商業者、資產階級勢力、新教徒以及逐漸分化出來的新貴族,實際上成為了尼德蘭地區反抗封建統治的先鋒力量。

日後爆發的尼德蘭革命,實際上就是以這些勢力為絕對領導核心和主要力量的。

相關焦點

  • 歐洲:尼德蘭革命的爆發 獨立戰爭的開始
    尼德蘭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同時又是一場爭取國家獨立的解放戰爭。一切主張民族獨立的人,包括愛國的封建貴族,都程度不同地參加了革命,但革命的主力軍是倍嘗民族和階級雙重壓迫的廣大農民和平民群眾。551年,皇帝親自作媒,威廉與尼德蘭名門閨秀結婚,領地又有增加。如他後來所說:他在尼德蘭並非外國人,尼德蘭是他的祖國。後來,威廉長期任職軍隊,為查理五世東徵西討,立下汗馬功勞。1556年,腓力二世即位,任命威廉為荷蘭、西蘭和烏得勒支等地總督和國務會議成員,並授予最高獎金羊毛勳章。
  • 尼德蘭人民是沒有辦法了才發動了這場革命
    尼德蘭革命發生的原因尼德蘭革命發生的原因可以被分成兩個方面,其一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其二是西班牙封建專制的壓迫。兩者形成了強烈的衝突,導致了這次事件的發生。在西班牙政府的統治之下,尼德蘭的資本主義發展受到了限制。尤其是在腓力二世繼位後,他拒絕償還尼德蘭的國債,讓許多尼德蘭的銀行面臨倒閉的危險,同時他有提出抬高羊毛收購的價格,讓尼德蘭的很多工場因此倒閉。尼德蘭失業的人越來越多,加上西班牙政府對新教徒的迫害,一場革命運動迫在眉睫。
  • 「尼德蘭革命」,荷蘭的曲折建國史!
    尼德蘭的經濟發展引起了階級關係的變化。資產階級要求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獨立國家,發展資本主義。而且在宗教上不再信仰西班牙的天主教,改信加爾文教派。這些政治、經濟和宗教上的獨立是西班牙王室所不能容忍的,當時西班牙國庫的年收入一半以上來自尼德蘭。腓力二世時代,西班牙對尼德蘭的壓迫更緊,特別是迫害了許多新教徒。
  • 「尼德蘭」革命的爆發,竟還伴隨著遊擊戰爭,你知道嗎?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分享的是尼德蘭革命的爆發和遊擊戰爭的文章,希望你們會喜歡!「尼德蘭」革命的爆發,竟還伴隨著遊擊戰爭,你知道嗎?貴族同盟與破壞聖像運動。正是在人民群眾對腓力二世不滿情緒高漲的形勢下,與資產階級利益相關的貴族激進派也開始行動了。
  • 尼德蘭革命(1566年~1609年)
    西班牙隨即對尼德蘭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殘酷迫害新教徒。激起了當地溫和貴族和人民的強烈不滿,的反抗鬥爭不斷發生。    1566年尼德蘭各地爆發了反對天主教的聖像破壞運動,很快就發展為一場要求宗教自由、廢除修道院特權的起義。
  • 西班牙霸權主義下的尼德蘭革命,海上馬車夫的前世之戰!
    這個時期,在尼德蘭的封建社會經濟的內胎中,早已經孕育這治本主義生存關係的萌芽。但此時的尼德蘭,貌似強大的背後,蘊含著種種矛盾。西班牙的霸權主義統治,嚴重阻礙了尼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尼德蘭的經濟發展並不平衡,存在南北兩個對立的經濟區域,彼此間存在著激烈的鬥爭。
  • 第一次反殖民戰爭,尼德蘭革命的成功,宣告海上霸主西班牙的沒落
    但只要有壓迫就會有反抗,尼德蘭革命就是一次反抗殖民侵略者的戰爭。在當時這些產業都是非常有前景的,但是西班牙的封建專制統治,是尼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而且西班牙殖民者還瘋狂的屠殺尼德蘭的新教徒,於是長期處於殖民壓迫的尼德蘭資產階級決定推翻西班牙的統治,建立獨立的國家。
  •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常識積累之尼德蘭革命
    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常識積累之尼德蘭革命由國家公務員考試網行測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尼德蘭革命,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昱見|當納卡衝突遭遇新武器革命
    經歷過10月連續三份停火協議淪為一紙空文後,最新的停火協議被亞塞拜然視為一次「勝利」,但在亞美尼亞卻引發民眾的怒火和抗議。納卡衝突看似一場「茶壺裡的風暴」,在它背後,一場有可能深刻改變世界的武器革命正在發生。
  • 尼德蘭革命:撕開封建專制陰霾的第一道光,民主與專制的激烈抗爭
    另一方面,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要求更多的權利和自由,而封建專制統治很明顯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加之人們對統治者之暴行越發無可忍耐,於是乎革命烈火開始在尼德蘭北部地區熊熊燃燒起來,在之後的歷史中,荷蘭之所以能成就「海上馬車夫」之稱的海上霸主,同此次革命有著直接的關係。
  • 「多城市國家」尼德蘭,革命前曾被「它」專制統治,慘不忍睹!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分享的是革命前的尼德蘭,希望你們會喜歡!「多城市國家」尼德蘭,革命前曾被「它」專制統治,慘不忍睹!「尼德蘭」荷蘭文意為低地,指馬斯河,萊茵河,些耳德河下遊及北海沿岸一帶的低洼地區範圍大體相當於今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
  • 何故為敵:差異性必然引發族群衝突嗎?
    造成衝突的根本原因是人們對利益的追逐。這就是德國學者李峻石在其著作《何故為敵》中所堅持的觀點。儘管我們已經不會再公然宣稱「某個民族必然比其他民族文明(或野蠻)」之類的種族主義觀點,但也仍然經常可以從大眾媒體中獲得這樣的信息:某某地區的民族(族群)衝突是因為各民族間語言、信仰、習俗不同,加之一定的歷史性原因,所以民族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 科技的飛速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還有政治和軍事等很多方面發展變得不平衡,從而導致了各個國家之間開始市場經濟的掠奪,也導致爭奪世界霸權變得愈發激烈。第二次世界大戰隨之爆發。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率先登上了第三次革命的快車,也就是「科技革命」。
  • 當年文學革命與舊文學的三次論爭都是什麼
    20s文學革命發展在新文化運動的趨勢下,已經勢不可擋。但作為新生的文學,必然會遭到舊文化團體的打壓。兩者在激烈的論爭中,探索求變。影響力較大且最引人注意的有三次論爭,對20世紀後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 "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法國對革命的幻想與幻滅
    換句話說,於是一種歷史必然性悄然轉變為革命的使命意識:革命意志和行動將在註定的時刻實現人類歷史。在社會決定論的背後卻堅挺著作為歷史主宰的行動意識和意志,科學社會決定論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同樣科學的唯意志的歷史行動信念。革命由於被認為是社會發展決定的必然產物,從而是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的必然後果。
  • 荷蘭為什麼有「荷蘭」和「尼德蘭」兩個稱呼?
    雖然曾經的輝煌已成過往,但他們依然在歐洲的經濟和文化舞臺上發揮著作用。風車、圍海大堤以及鬱金香是這個國家的重要名片。 ▲風車,該國的名片之一不過長期以來,這個以風車聞名於世的國家有著自己的煩惱,就是「自己到底是誰」的問題。
  • 10年,贏了「革命」,輸掉整個世界
    布瓦吉吉自焚引發突尼西亞民眾抗議示威愈演愈烈蔓延為席捲全國的「茉莉花革命」2011年1月14日本·阿里黯然下臺出逃沙烏地阿拉伯政治動蕩加上治安惡化當生存都成了問題發展經濟更是偽命題潘多拉的魔盒打開恐怖主義的幽靈也已放出2012年9月11日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及另外3名美外交官在利比亞班加西的反美抗議中遇襲身亡
  • ...示威者同維持秩序的安全部隊爆發衝突。警方動用水炮驅散人群...
    法國70城抗議警方濫用暴力;①據法國媒體報導,法國巴黎28日有數萬人走上街頭,抗議新的安全法,其間爆發了暴力衝突。衝突發生的背景是,警察對一名黑人男子進行了毆打和種族主義虐待,這一事件震驚了法國;②抗議者對限制公開發布警察面部圖像的「整體安全法」表達了憤怒。巴黎發生多起縱火事件,刺鼻的煙霧湧向空中。
  • 假如南海爆發衝突,菲律賓表示必然參戰,中國需要做什麼準備?
    據俄媒《今日俄羅斯》網站11月25日的報導,菲律賓國防部長警告說:中國南海爆發衝突的風險越來越大,並表示:如果南海爆發衝突,無論民眾喜不喜歡,菲律賓都將參戰。 圖 美國對菲律賓的免費武器捐贈 假如南海爆發衝突
  • 納卡衝突的歷史經緯
    納卡問題的形成是大國博弈和民族矛盾相互激蕩的結果,納卡問題的解決因外部大國和歷史敘述的雙重影響舉步維艱    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近日在納卡地區再次爆發衝突,使得已維繫20多年的納卡停火機制面臨徹底失效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