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見|當納卡衝突遭遇新武器革命

2020-12-05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首席記者 王昱

俄羅斯、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三國11月9日籤署聲明,宣布納卡地區從10日起完全停火。經歷過10月連續三份停火協議淪為一紙空文後,最新的停火協議被亞塞拜然視為一次「勝利」,但在亞美尼亞卻引發民眾的怒火和抗議。納卡衝突看似一場「茶壺裡的風暴」,在它背後,一場有可能深刻改變世界的武器革命正在發生。

「高加索猛虎」不再猛

11月10日,當獲悉亞美尼亞與俄羅斯、亞塞拜然籤署停火協議,俄羅斯維和人員將在納卡地區執行維和任務之後,一些憤怒的亞美尼亞民眾在一群反對派議員領導下,闖入政府大樓,洗劫了總理帕西尼揚的辦公室。帕西尼揚在社交媒體上抱怨道,抗議者以祖國的名義偷走了他的電腦、手錶、香水和駕照。

歷史上,亞美尼亞曾是蘇聯最小的加盟共和國,面積不足3萬平方公裡,現有人口約300萬。但這個「蕞爾小邦」有兩個外號:「高加索以色列」和「高加索猛虎」。亞美尼亞不僅是一個強悍的民族,這個國家還擁有兩千多年歷史,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與周邊大國進行著鬥爭。

崇山峻岭和千年未停歇的戰鬥,將亞美尼亞人錘鍊得異常強悍。蘇聯解體後,這種強悍的民族性格在與鄰國亞塞拜然的戰鬥中更加凸顯出來。

1991年,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先後脫離蘇聯宣布獨立,蘇聯對外高加索山區失去了影響力,納卡衝突也升級為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位於亞塞拜然西南部的納卡地區,居民多為亞美尼亞族人。

如果單從國力上看,亞美尼亞明顯弱於亞塞拜然,戰爭一開始亞塞拜然佔據了優勢,亞塞拜然軍方甚至樂觀地估計,可以在半年內「徹底解決納卡問題」。

但隨著戰爭的發展,更加善戰的亞美尼亞人漸漸佔了上風,很多亞美尼亞人不僅上陣父子兵,還上陣母子兵、父女兵,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最終,1994年雙方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得到亞美尼亞支持的納卡地區當局控制了該地區。

亞阿兩國一直因納卡問題處於敵對狀態,武裝衝突時有發生。後來的歷次亞阿衝突中,類似的劇情一再上演,在機械化武裝無法施展拳腳的南高加索山區,亞美尼亞人憑著民族性中的驍勇善戰,幾乎沒吃過大虧。

今年9月27日新一輪納卡衝突爆發前,亞美尼亞軍隊總參謀長加斯帕揚曾表示,亞美尼亞軍隊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擊敗亞塞拜然武裝部隊,「將攻克敵方首都巴庫」。

然而,戰爭真正打起來後,亞美尼亞人發現這次真不一樣了。亞美尼亞軍隊面臨的戰場形勢越發嚴峻,由於亞塞拜然對交通線的破襲,亞美尼亞和納卡地區當局的前線軍人甚至一個月都得不到替換,厭戰情緒強烈。到10月底,亞美尼亞已經有點扛不住了。

無人機成了重要變量

亞美尼亞人驍勇的民族性並未改變,總理帕希尼揚的夫人都參加軍事訓練了。亞塞拜然的整體戰鬥素養也沒有太大的提升,有評論認為,亞塞拜然軍隊的摩託化步兵、輕步兵還是維持了大部分中東國家的正常水平——有武器裝備,但不怎麼會用。

本輪納卡衝突爆發後,亞美尼亞會時不時放出一些伏擊全殲亞塞拜然小股部隊的視頻。但與此同時,亞塞拜然憑藉一種新武器裝備,在戰場上有了驚豔表現,它就是無人機。

10月2日,衝突爆發幾天後,亞塞拜然軍方發布了一個相當震撼的視頻,一架自殺式無人機襲擊了亞美尼亞一輛運兵車,在被攻擊前,亞美尼亞人發現了這架無人機,一些士兵曾向天空進行持續射擊,但並沒有擊中目標,最終這架無人機摧毀了這輛運兵車。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襲擊中亞塞拜然只派出了一架無人機,而非蜂群式攻擊。

據報導,亞塞拜然應用的自殺式無人機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土耳其生產的、曾在敘利亞和利比亞戰場應用過的TB-2型無人攻擊機,該無人機出擊時一般只能攜帶2枚專用的MAM-L型空射反坦克飛彈,每枚飛彈重量僅有約20公斤;另一種是以色列出產的「Harpo」型無人機,與其說它是無人機,不如說是一款巡飛彈,畢竟其前身就是著名的「Harpy」型巡飛彈。相比「Harpy」只能採用被動探測模式遂行反輻射攻擊任務,「Harpo」在其頭部下方增設了一部POP-200型光電轉塔,包括一部小型熱成像儀和CCD相機,可供操作人員精準選擇攻擊目標。

總之,與美國等國在戰爭中廣泛使用的那種「勢大力沉」的大型無人機不同,自殺式無人機在此次納卡衝突中成了主角。

一般來說,自殺式無人機的造價非常低廉,而若要擊落一架這類無人機,少則需要數枚防空炮彈,多則需要一枚造價更高的防空飛彈。這個「擊毀成本比」的悖論,擊中當代高技術戰爭的一個軟肋。雖然世界上的防空武器五花八門,但面對這些可探測性低、造價低、損耗低的小型無人機,如何在小規模戰爭,尤其是南高加索山區這種特殊地形環境中,簡單高效地解決這種威脅,尚無較為成功的經驗可循。

「一招鮮」一再上演

這種小型自殺式無人機,成了亞塞拜然的「一招鮮」。歷史上,類似的故事一再上演。

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希臘諸城邦與波斯帝國爆發希波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總人數不足1萬的希臘聯軍挫敗了人數五倍於己方的波斯軍隊。其中,馬拉松會戰更是成為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之一。這場戰役中,雅典軍只有192人陣亡,而波斯軍損失了6400人。

歐洲戰史學家在研究這段歷史後指出,戰爭呈現如此態勢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雙方兵員的戰鬥素養,而是軍備技術條件。希臘步兵普遍裝備了重裝盾牌,在馬拉松會戰中大放異彩,波斯軍的長矛多數時候根本無法刺穿。相比之下,波斯軍的盾牌是藤條編的,在希臘聯軍的長矛面前形同虛設,武器上的顯著差距成為決定這場戰爭成敗的關鍵。

公元378年的亞德裡安堡戰役中,裝備馬鐙的蠻族騎兵戰勝羅馬步兵,奠定了歐洲中世紀騎兵和騎士佔主角的格局;1588年的格拉沃利訥海戰中,炮術更加精良的英國皇家海軍戰勝了實力空前強大的西班牙無敵艦隊,為整個近代風帆戰艦的海戰模式打下了基礎;還有1939年至1940年的納粹德國對波蘭、法國等國的一系列閃電突襲中,坦克與俯衝式轟炸機的結合應用,為空地一體作戰模式以及坦克的陸戰之王地位打下了基礎。

如今,納卡衝突的背後,另一場類似意義上的巨變已隱約可見。由於亞塞拜然投入的無人機成本低廉,利用無人機來削弱敵方防空體系,哪怕是自殺式攻擊,只要能夠有效摧毀目標,就是一個巨大的勝利。可以說,無人機通過其操作特性和低廉的價格,已經在顛覆一些現代戰爭中的基本規則。

相關焦點

  • 納卡衝突的歷史經緯
    4月5日,衝突雙方相繼宣布已在這一地區實施停火,納卡地區的軍事衝突告一段落。    圍繞納卡地區,多年來阿、亞兩國摩擦不斷,這次衝突可以說是雙方矛盾的又一次集中爆發。納卡問題的形成具有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周邊大國在其中扮演了主導角色。因此,衝突下一步如何發展既取決於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國,也跟國際大環境相關。綜合判斷,停火之後,納卡地區發生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並不大,但矛盾短期內無解。
  • 納卡衝突:納卡地區為什麼會成為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死結?
    但雙方就納卡問題依然爭執不下,小規模的衝突持續不斷。如今納卡地區是一個不被國際承認的「納卡共和國」,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人口僅15萬,亞美尼亞人約佔90%。這個以亞美尼亞人為主的地區,長期以來都歸屬於亞塞拜然,這樣的行政劃分是怎麼來的,又是怎樣成為雙方心結呢?
  • 俄羅斯、亞美尼亞外長通電話討論納卡地區衝突
    新華社莫斯科10月4日電(記者吳剛)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4日同亞美尼亞外長姆納察卡尼揚通電話,討論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
  • 納卡衝突恐再次升級,大型水庫大壩和核電站,都面臨被攻擊危險
    亞阿針鋒相對,情況愈演愈烈,美俄法等多方呼籲停火,但調停無效,亞阿納卡衝突再次升級。納卡,全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位於南高加索的一個內陸地區,面積為4400平方公裡,山林密布,地勢易守難攻,常是兵家必爭之地。納卡地處在黑海與裏海中間,受地殼運動影響,這裡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石油資源。據統計調查,納卡目前約有18萬人口,80%的是亞美尼亞人,令人尷尬的是,在國際上納卡屬於亞塞拜然的領土,大多數在納卡地區的人都"身在曹營心在漢"。
  • 納卡衝突或是一場人機結合空襲嘗試
    中國航空報訊: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的戰鬥已持續數月,無人機在雙方衝突中扮演空襲重要角色顯而易見。
  • 停火後的納卡地區:軍人屍橫遍野
    納卡地區位於亞塞拜然西南部,居民多為亞美尼亞族人。蘇聯解體後,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因納卡地區歸屬問題爆發戰爭。1994年,雙方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但兩國一直因納卡問題處於敵對狀態,武裝衝突時有發生。
  • 賠款500億美元,亞美尼亞民眾反對停戰,納卡民眾:不當亡國奴
    前段時間,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籤署正式停戰協議,在俄羅斯軍隊進駐納卡後,戰爭呈一邊倒態勢,亞美尼亞不得不在納卡停戰協議上簽字向亞塞拜然求和。這一不平等條約規定,亞美尼亞只可以保留納卡首府在內的很一小塊土地,其餘所有領土均割讓給亞塞拜然。
  • 停火後的納卡地區軍人屍橫遍野視頻圖片:阿亞交換陣亡士兵遺體
    納卡地區位於亞塞拜然西南部,居民多為亞美尼亞族人。蘇聯解體後,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因納卡地區歸屬問題爆發戰爭。1994年,雙方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但兩國一直因納卡問題處於敵對狀態,武裝衝突時有發生。,納卡地區局勢趨向穩定。
  • 納卡老百姓發起地雷戰,亞塞拜然士兵傷亡慘重,俄警告:不許報復
    這很顯然是納卡老百姓發起的地雷戰,據了解,在過去的衝突當中,已經有亞塞拜然士兵因為這些爆炸裝置而傷亡慘重。據當地人員稱,這些爆炸裝置包括部分地雷,是亞美尼亞武裝人員在撤離這一地區的時候所埋設的。這其中有很多地雷裝置埋藏比較隱秘,而且引爆方式非常詭秘,足以讓人防不勝防。當然,鋪設這些地下引爆裝置的時候,當地也有不少居民加入。因為納卡地區的居民並不希望亞塞拜然軍隊侵入這裡。
  • 俄土已籤署建立納卡地區停火聯合監控中心協議
    新華社莫斯科12月1日電(記者吳剛)據塔斯社1日報導,俄羅斯國防部和土耳其國防部已籤署有關建立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停火聯合監控中心的協議。報導說,俄土雙方已完成有關聯合監控中心運行原則和相關技術細節的磋商。
  • 土耳其支援亞塞拜然動手,謀求納卡地區只是開始
    2020-11-25 05:13:22 來源: 軍事微力說 舉報   由於俄羅斯的出兵納卡衝突已經不得不結束了
  • 普京仍是納卡最後贏家?俄軍勢力遍布南高加索,西方諸國白忙一場
    11月10日,長達一個多月的納卡衝突以亞阿雙方籤訂和平協議宣告結束。在衝突兩國傷亡數千人,衝突地區戰火紛飛後,俄軍趁機將勢力散布到南高加索地區,西方諸國在背後不斷搞小動作,卻因此丟失了反俄陣地,白忙一場。在這場世界矚目的衝突中,普京依然是最後的贏家。
  • 重啟納卡戰爭?埃爾多安欲出兵亞塞拜然,俄:敢越線就開火
    不願看到納卡停火的土耳其經過6周的血戰之後,納卡地區的硝煙總算是飄散了,亞塞拜然成為了最大的贏家,拿到了納卡的大部分領土,而亞美尼亞則輸的非常徹底,不僅要撤出納卡,國內也爆發動亂,總理帕希尼揚下落不明...但是無論如何
  • 停火後的納卡地區:軍人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據統計,僅近期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衝突中,亞阿雙方至少有幾千人死亡,這還不包括前段時間死傷的人數。 目前,在俄羅斯的幹預下,納卡地區局勢得到控制,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
  • 埃爾多安玩火,大批軍隊準備前往納卡前線
    目前納卡戰爭已經在俄羅斯的調停之下結束,俄羅斯也派出了接近2000人的維和部隊前往納卡的兩國實際控制線附近布防,以避免雙方再度發生衝突。不過志在蠶食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影響力的土耳其這回坐不住了。土耳其想要派兵前往納卡地區"維和"的真正目的與俄羅斯顯然不同,俄羅斯派兵一方面是為了鞏固自己在高加索這個傳統勢力範圍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是真正阻止雙方進一步發生武力衝突。
  • 亞塞拜然軍隊已進駐納卡實控區,亞美尼亞國防部長宣布辭職
    (目前被亞塞拜然實際控制)」 俄羅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領導人此前發布了納卡地區停火聯合聲明。俄羅斯聯邦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發布聲明指出,納卡地區的全面停火應於11月10日生效,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將保持已經佔領的陣地並交換戰俘,俄羅斯維和人員將進駐納卡衝突地區。莫斯科時間11月10日6時起,俄方開始在納卡地區部署維和部隊。
  • 納卡衝突提高各國警惕性,翼龍II再迎新買家,實戰中曾做最好廣告
    無人機在剛剛結束的納卡衝突中稱王稱霸的表現,使各國更加認識到了無人機在未來戰場上的巨大價值,是否擁有先進察打一體無人機可能已經事關未來戰爭的輸贏,所以世界軍用無人機市場的一舉一動都開始被備受關注起來,提高了全世界各國的警惕性。
  • 土耳其白忙一場,俄羅斯「獨佔」納卡,烏克蘭警鐘敲響
    雖然土耳其向亞塞拜然派遣了駐軍,但是依然不敢涉獵納卡地區,在這次停火協議中,俄羅斯扮演了唯一仲裁者的角色,停火協議涉及到的三方是俄羅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土耳其被排斥在外,明斯克兩個主席國美國和法國也被排斥在外。在達成停火協議之後,俄羅斯2000大軍立即開往納卡地區,實施維和。
  • 土雞飛進來 亞阿衝突又複雜了
    他還指責歐安組織明斯克小組沒有能力解決納卡問題。 此外,亞美尼亞駐俄羅斯大使託加尼揚當地時間28日表示,土耳其已經從敘利亞北部,向亞塞拜然派遣約4000名戰鬥人員;而伊朗則呼籲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雙方克制。
  • 昱見觀影|為什麼「流浪地球」工程註定會失敗
    比如一戰之後,法國曾耗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認為它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法德衝突問題,但坦克技術的發展和閃電戰的發明卻讓其成為笑柄。同樣的,在古代中國,以京杭大運河為中心的漕運是歷代政府投入巨資治理的大工程,但在西方鐵路和海運技術傳入後,漕運迅速成為了歷史名詞。所以,越到技術加速發展的現代,持續成百上千年的大工程就越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