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首席記者 王昱
俄羅斯、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三國11月9日籤署聲明,宣布納卡地區從10日起完全停火。經歷過10月連續三份停火協議淪為一紙空文後,最新的停火協議被亞塞拜然視為一次「勝利」,但在亞美尼亞卻引發民眾的怒火和抗議。納卡衝突看似一場「茶壺裡的風暴」,在它背後,一場有可能深刻改變世界的武器革命正在發生。
「高加索猛虎」不再猛
11月10日,當獲悉亞美尼亞與俄羅斯、亞塞拜然籤署停火協議,俄羅斯維和人員將在納卡地區執行維和任務之後,一些憤怒的亞美尼亞民眾在一群反對派議員領導下,闖入政府大樓,洗劫了總理帕西尼揚的辦公室。帕西尼揚在社交媒體上抱怨道,抗議者以祖國的名義偷走了他的電腦、手錶、香水和駕照。
歷史上,亞美尼亞曾是蘇聯最小的加盟共和國,面積不足3萬平方公裡,現有人口約300萬。但這個「蕞爾小邦」有兩個外號:「高加索以色列」和「高加索猛虎」。亞美尼亞不僅是一個強悍的民族,這個國家還擁有兩千多年歷史,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與周邊大國進行著鬥爭。
崇山峻岭和千年未停歇的戰鬥,將亞美尼亞人錘鍊得異常強悍。蘇聯解體後,這種強悍的民族性格在與鄰國亞塞拜然的戰鬥中更加凸顯出來。
1991年,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先後脫離蘇聯宣布獨立,蘇聯對外高加索山區失去了影響力,納卡衝突也升級為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位於亞塞拜然西南部的納卡地區,居民多為亞美尼亞族人。
如果單從國力上看,亞美尼亞明顯弱於亞塞拜然,戰爭一開始亞塞拜然佔據了優勢,亞塞拜然軍方甚至樂觀地估計,可以在半年內「徹底解決納卡問題」。
但隨著戰爭的發展,更加善戰的亞美尼亞人漸漸佔了上風,很多亞美尼亞人不僅上陣父子兵,還上陣母子兵、父女兵,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最終,1994年雙方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得到亞美尼亞支持的納卡地區當局控制了該地區。
亞阿兩國一直因納卡問題處於敵對狀態,武裝衝突時有發生。後來的歷次亞阿衝突中,類似的劇情一再上演,在機械化武裝無法施展拳腳的南高加索山區,亞美尼亞人憑著民族性中的驍勇善戰,幾乎沒吃過大虧。
今年9月27日新一輪納卡衝突爆發前,亞美尼亞軍隊總參謀長加斯帕揚曾表示,亞美尼亞軍隊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擊敗亞塞拜然武裝部隊,「將攻克敵方首都巴庫」。
然而,戰爭真正打起來後,亞美尼亞人發現這次真不一樣了。亞美尼亞軍隊面臨的戰場形勢越發嚴峻,由於亞塞拜然對交通線的破襲,亞美尼亞和納卡地區當局的前線軍人甚至一個月都得不到替換,厭戰情緒強烈。到10月底,亞美尼亞已經有點扛不住了。
無人機成了重要變量
亞美尼亞人驍勇的民族性並未改變,總理帕希尼揚的夫人都參加軍事訓練了。亞塞拜然的整體戰鬥素養也沒有太大的提升,有評論認為,亞塞拜然軍隊的摩託化步兵、輕步兵還是維持了大部分中東國家的正常水平——有武器裝備,但不怎麼會用。
本輪納卡衝突爆發後,亞美尼亞會時不時放出一些伏擊全殲亞塞拜然小股部隊的視頻。但與此同時,亞塞拜然憑藉一種新武器裝備,在戰場上有了驚豔表現,它就是無人機。
10月2日,衝突爆發幾天後,亞塞拜然軍方發布了一個相當震撼的視頻,一架自殺式無人機襲擊了亞美尼亞一輛運兵車,在被攻擊前,亞美尼亞人發現了這架無人機,一些士兵曾向天空進行持續射擊,但並沒有擊中目標,最終這架無人機摧毀了這輛運兵車。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襲擊中亞塞拜然只派出了一架無人機,而非蜂群式攻擊。
據報導,亞塞拜然應用的自殺式無人機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土耳其生產的、曾在敘利亞和利比亞戰場應用過的TB-2型無人攻擊機,該無人機出擊時一般只能攜帶2枚專用的MAM-L型空射反坦克飛彈,每枚飛彈重量僅有約20公斤;另一種是以色列出產的「Harpo」型無人機,與其說它是無人機,不如說是一款巡飛彈,畢竟其前身就是著名的「Harpy」型巡飛彈。相比「Harpy」只能採用被動探測模式遂行反輻射攻擊任務,「Harpo」在其頭部下方增設了一部POP-200型光電轉塔,包括一部小型熱成像儀和CCD相機,可供操作人員精準選擇攻擊目標。
總之,與美國等國在戰爭中廣泛使用的那種「勢大力沉」的大型無人機不同,自殺式無人機在此次納卡衝突中成了主角。
一般來說,自殺式無人機的造價非常低廉,而若要擊落一架這類無人機,少則需要數枚防空炮彈,多則需要一枚造價更高的防空飛彈。這個「擊毀成本比」的悖論,擊中當代高技術戰爭的一個軟肋。雖然世界上的防空武器五花八門,但面對這些可探測性低、造價低、損耗低的小型無人機,如何在小規模戰爭,尤其是南高加索山區這種特殊地形環境中,簡單高效地解決這種威脅,尚無較為成功的經驗可循。
「一招鮮」一再上演
這種小型自殺式無人機,成了亞塞拜然的「一招鮮」。歷史上,類似的故事一再上演。
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希臘諸城邦與波斯帝國爆發希波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總人數不足1萬的希臘聯軍挫敗了人數五倍於己方的波斯軍隊。其中,馬拉松會戰更是成為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之一。這場戰役中,雅典軍只有192人陣亡,而波斯軍損失了6400人。
歐洲戰史學家在研究這段歷史後指出,戰爭呈現如此態勢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雙方兵員的戰鬥素養,而是軍備技術條件。希臘步兵普遍裝備了重裝盾牌,在馬拉松會戰中大放異彩,波斯軍的長矛多數時候根本無法刺穿。相比之下,波斯軍的盾牌是藤條編的,在希臘聯軍的長矛面前形同虛設,武器上的顯著差距成為決定這場戰爭成敗的關鍵。
公元378年的亞德裡安堡戰役中,裝備馬鐙的蠻族騎兵戰勝羅馬步兵,奠定了歐洲中世紀騎兵和騎士佔主角的格局;1588年的格拉沃利訥海戰中,炮術更加精良的英國皇家海軍戰勝了實力空前強大的西班牙無敵艦隊,為整個近代風帆戰艦的海戰模式打下了基礎;還有1939年至1940年的納粹德國對波蘭、法國等國的一系列閃電突襲中,坦克與俯衝式轟炸機的結合應用,為空地一體作戰模式以及坦克的陸戰之王地位打下了基礎。
如今,納卡衝突的背後,另一場類似意義上的巨變已隱約可見。由於亞塞拜然投入的無人機成本低廉,利用無人機來削弱敵方防空體系,哪怕是自殺式攻擊,只要能夠有效摧毀目標,就是一個巨大的勝利。可以說,無人機通過其操作特性和低廉的價格,已經在顛覆一些現代戰爭中的基本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