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2020-12-06 百家號

【課標解讀思路】

1、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

⑴講清漢初統治者劉邦、文帝、景帝實行「黃老無為思想」措施的表現及其帶來的影響,並指出,西漢初年面臨的這些問題,直到漢武帝時才得以解決。

⑵結合史料,以思維導圖解讀的方式,歸納漢武帝加強君權和中央集權的措施、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

⑶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評價漢武帝的功過是非。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漢武帝的歷史活動,理解他的歷史貢獻,另一方面,又可以培養學生用唯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

2、認識漢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宏觀上,可以從政治上有利於國家政局的穩定,經濟上發展繁榮,民族關係上多民族的和諧共處發展等方面理解。微觀上,此處只需講清楚漢初幾個統治者統治的措施及其影響即可。

例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思想上的大一統措施,使儒家思想成為影響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3、通過了解漢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漢衰亡的原因。

⑴講清楚王莽改制失敗、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東漢建立三者之間的內在關係。

⑵以思維導圖解讀的方式,講清楚光武中興的措施及影響、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和「黨錮之禍」之間的內在關係。

⑶引導學生自主歸納黃巾軍起義的背景、概況和影響,以培養學生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視頻「漢武帝劉徹一生的最燃的經歷都在這,很精彩!?」後講述:有人這樣評價漢武帝,「他給了一個國家的尊嚴,族群自信以及一個民族的永遠名字」,為什麼這麼說呢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貢獻?為什麼說他是千古一帝?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西漢的建立

⑴先簡明扼要地歸納概括西漢建立的概況:

⑵西漢初年的統治

①創設情境材料,以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方式,指出西漢初年面臨哪些嚴峻的社會問題?然後,教師提出問題:社會問題的出現,跟西漢初年統治者的什麼指導思想有關呢?

②構建思維導圖,理清西漢初年的統治概況

③設置一個合作探究環節,讓學生歸納出西漢初年統治面臨的困境

【西漢初年的強盛】

1、漢武帝的措施

⑴政治上:結合圖文材料,利用思維導圖解讀和史料實證的方式,歸納漢武帝的措施。

⑵經濟上:創設情境材料,指導學生從中提煉有效信息,培養他們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

⑶思想文化上:課本寥寥幾句,學生可能難以理解,教師可以深挖教材的內涵加以講述。例如,可以補充「董仲舒提出了什麼建議?」、「五經指的是哪五本書?」,等等。

⑷穩固邊疆、開拓疆域:此處可以結合地圖材料講述,引導學生自行歸納,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其它:公元前60年,漢宣帝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轄西域的軍政機構。西域都護府的設置,標誌著新疆地區正式納入漢朝的版圖,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⑸設置一個小組合作探究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對漢武帝功過的歸納,用唯物史觀一分為二地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

【東漢的建立】

1、講清楚王莽改制失敗、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東漢建立三者之間的內在關係。

2、利用思維導圖解讀的方式,講述光武中興的概念。

3、以思維導圖解讀的方式,講清楚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和「黨錮之禍」之間的內在關係。

⑴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影響:使東漢後期政治腐朽黑暗

⑵「黨錮之禍」

影響:

①打擊了士人對天下興亡的參與熱情;

②打擊了士大夫,抬高了宦官的地位,使東漢後期的政治更加腐朽黑暗。

4、引導學生自主歸納黃巾軍起義的背景、概況和影響,以培養學生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兩漢的文化】

1、利用圖文材料,歸納兩漢歷史學、文學等方面的成就。

⑴西漢中期司馬遷撰寫《史記》

⑵東漢中期班固撰寫《漢書》

⑶文學:成就集中體現在漢賦、樂府詩上。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材料,利用歷史解釋的方式,引導學生去體會漢賦、樂府詩的特點。

2、教師重點講清科技方面(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的成就。

⑴造紙術(四大發明之一):

①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

②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

此處,教師最好能夠通過創設情境材料,用歷史解釋的方式,說明造紙術發明的重大意義。

⑵天文學:

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

張衡撰寫天文學專著《靈憲》

⑶農學:

⑷數學:

⑸醫學:

①《黃帝內經》—— 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②《神農本草經》——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③張仲景 —— 著有《傷寒雜病論》,被後世譽為「醫聖」

④華佗 —— 外科手術、麻沸散、五禽戲

【課堂小結】

兩漢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時期。在西漢初年統治者用「黃老無為思想」治理國家帶來一系列問題之後,漢武帝及其後來的的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強漢的措施,使漢朝成為與羅馬帝國並列的世界超級大國。雖然期間曾出現王莽篡漢和綠林、赤眉起義的短暫混亂局面,但是,政治局面的長期穩定,經濟的發展繁榮,使兩漢在文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對中國、世界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⑴國家的統一是社會繁榮的基礎。通過思維導圖解讀的方式,了解隋唐統一的線索和概況。⑵社會的繁榮,有政治上的穩定、經濟上的發展、文化上的繁榮等諸多方面。通過圖文材料,了解隋朝的建設成就和貞觀之治、武則天統治、開元盛世的措施及影響。相關的知識點,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歸納和展示。
  • 東漢,西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漢不僅是民族,更是國號
    「漢」是我們的民族,但在歷史上漢不僅是一個民族更是很多政權的國號。能湊齊東南西北的也只有漢了。晉只有東晉西晉沒有南晉北晉,宋只有南宋北宋,沒有東宋和西宋。而漢既有東漢西漢,還有南漢北漢。另外漢還是歷史上用過次數最多的國號。
  • 鑄牢多民族國家統一的社會心理基礎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或共同體,既由全體國民組成又由國內的56個民族組成,既是國民共同體又是多族聚合體,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議程,就須基於這兩個方面的屬性,有針對性地來構建具體的推進方式,才能達成政策目標。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國家統一性之間存在直接的關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為國家統一提供基礎性的支撐。
  • 初中音樂欣賞課《地獄中的奧菲歐序曲》答辯及教學設計
    它包括這樣一些常見的特點:表現人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具有喜劇因素,結尾往往是團圓或勝利,音樂輕快,用本民族語言等。喜歌劇主要流行在法國、義大利、德國等歐洲的主要國家。這些國家的喜歌劇有著不同的特色。喜歌劇,是指那種活潑、具有喜劇性格的歌劇體裁。分為輕歌劇、刺歌劇、義大利喜歌劇、法國喜歌劇、英國民謠劇等。其內容常取材於日常生活場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音樂較為通俗易懂,唱詞都是使用各國的民族語言。
  • 道法自然、返樸歸純:淺談老莊樸素審美思想下西漢服飾風格的改變
    西漢是繼秦朝之後的封建大一統國家,是中華民族服飾審美風格的形成和發展時期。西漢服飾上承戰國和秦朝服飾制度,下啟東漢魏晉隋唐服飾之風。西漢的服飾制度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服飾審美風格始終以禮儀哲學思想為主線貫穿其中,歷經多次變化發展。
  • 教學設計丨課前、課中及課後的具體操作步驟!
    第二種表述方法,是以學生為主體,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多運用賦予情感、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A、述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 行為主體 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老師,人們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
  • 《同分異構體》複習課的教學創新點
    運用n價基團把等效氫法、基元法、定一議二法、組合法、中心基法和插入法邏輯關聯起來,化繁為簡,進而實現同分異構體的知識結構化,為學生解決同分異構體問題打開新視角。同時,教師可以以此為突破口,教授推斷和書寫同分異構體的方法,做到同分異構體的精準教學。(2)以學生為本,帶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2、認識中國古文化遺存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⑴通過引導學生歸納中國古文化遺存存在的時間和空間的分布,及其獲得的成就,得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原核心起源的特點。⑵在講述「從部落到國家」這一目時,通過材料解釋和史料實證的方式,闡述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
  • 高校思政課教學怎樣堅持八個「相統一」
    見證了中共黨史課向中國近代史綱要轉化,更好地凸顯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民族救亡、建立新中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決定性作用;見證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方法論形成的重要影響;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及其在新時代的發展,成為思政課的核心內容;見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法律、道德教育在思政課程中的加強。
  • 黨不斷深化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本國情認識的重大成果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自覺地把解決民族問題作為一項重大歷史使命,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我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深化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基本國情及其時代特徵的認識和把握,不斷推動民族工作指導思想和理論政策與時俱進,不斷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新局面。
  • 東漢大儒的尷尬:外戚幹政,皇權爭鬥,儒學困在了學術和皇權之間
    只是和西漢時期儒學發展的蓬勃形勢不同,東漢儒學地位與西漢時期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由於東漢時期豪族階層和儒學的結合更加密切,豪族與皇權的關係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學術與皇權的關係不總是和諧,這就導致東漢的儒學數次遭遇冷落,也將東漢大儒們困在了學術和皇權之間。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中國歷史上各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緊密聯繫,為多民族的「大一統」觀念和格局奠定了基礎;而在「大一統」觀念和格局下多民族之間的互動與治理方式的借鑑吸收,則成為中國歷史上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鞏固、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的重要動力。
  • 西漢不僅軍事強大,思想文化更是繁榮,強盛一定是多方面的!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變革,國家形態也在不斷更迭,從奴隸制國家到封建國家,從為奴隸制服務的思想文化到為封建統治服務的思想文化,都體現出了各自的時代特徵。國家形態的不同導致了思想文化的不同,但是在同一種國家形態的發展中,思想文化同樣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以及各方面原因的影響產生出不同的表現形式。
  • 堅持「八個統一」 改革創新思政課
    實踐的社會歷史性告訴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不可能一勞永逸,要緊跟新時代前進的步伐,堅持和把握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積極實踐思政課的改革創新。一是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要充分講社會主義理論,在增進對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力、說服力上下功夫。
  • 從「天下」到民族國家,何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 西漢、東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這些「漢」,有何不同
    「東漢」,「東漢」自公元25年建立,至公元220年滅亡,前後延續了一百九十五年。 「西漢」的都城在西安,「東漢」的都城在洛陽,顯然,西安在洛陽之西,洛陽在西安之東,而這也正是「西漢」之所以稱「西漢」與「東漢」之所以稱「東漢」的原因所在。
  • 高中語文《阿房宮賦》教學設計
    在此,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你們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一、教學目標1.了解「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了解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和文言句式。2.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並使之運用於今後的寫作中,增加習作的文採。3.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 教學研討|六年級數學 第4單元 第3課時 比的應用
    設計說明本課時主要是教學已知幾個數的和以及這幾個數的比,求這幾個數分別是多少的應用題,在教學設計上有如下兩個特點:1.滲透轉化思想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大膽交流和匯報從複習題中獲取的數學信息,並在交流、匯報中滲透轉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