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系統
包括下列六個方面的內容和要求
1、教材分析
(1)分析《課程標準》的要求。
(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學期的學習內容和本單元中的地位與作用。
2、學生分析(學習需要分析)
(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對學生有什麼的分析)。
(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對學生缺什麼的分析)。
(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對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障礙的分析)。
3、教學目標分析:按教學大綱確定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教師還要注意教學目標的表述方法
第一種:從教師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標。(把教師作為主體)舉例:「使學生掌握…知識」、「教會學生…技能」、「培養學生…能力(習慣)」等等。
第二種:從學生學習的角度提出的目標。(把學生作為主體)舉例:「通過學習,能說出……」、「通過學習,能理解……」、「通過學習,能分析歸納……」、「通過學習,將形成……」,等等。
顯然,第一種表述方法,是把學生置於一種非自主性的被動客體地位,難以激發其學習熱情和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第二種表述方法,是以學生為主體,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多運用賦予情感、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A、述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要素:
行為主體 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老師,人們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一般在寫教學目標的時候行為主體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須注意如一般可以採取以下的表達:「通過……學習,能說出……」,「通過……學習,能分析歸納……」,而不是「使學生掌握……」「教會學生……」等表述方式
行為條件 行為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範圍。如「通過收集資料」「通過觀看影片……」「通過本課學習」
行為動詞 行為動詞必須是具體可測量、可評價的。如知道、歸納、列舉、感受、參加等等
表現程度 指學生學習之後產生的行為變化的最低表現水平,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達到的程度。
B、敘述最好有不同層次
根據《標準》,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差異性,按照教學內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難,設計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如南京市溧水縣教研室的周紅英老師把《中華文化的勃興(二)》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1)知識與能力:
A .通過學習,學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學說及其對教育和文化的貢獻;學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辯證法思想;學生能了解「百家爭鳴」及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
B.通過學習,學生能列表歸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形成利用圖表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能運用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解釋歷史現象,並將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聯繫起來進行分析,培養運用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A .學生能通過收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及諸子百家的相關資料,編講歷史故事或編演歷史短劇,再現歷史情景,產生對歷史的認同感。
B.學生能通過列表歸納、分組討論等方法進行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理解和運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主要觀點,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培養合作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 .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言論,學生能正確對待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尋找有效的學習方法。
B.通過學習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學生能感知「百家爭鳴」促進了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的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C、過程與方法是什麼?
對於過程與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誤區,以前寫過程與方法,往往寫的是:討論法、合作探究、資料收集等,其實這些只是教師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為學生要獲得的能力目標。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是指具體的內在的學習思維的過程,如搜集資料的過程與方法、探究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辨析史料的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是「學會如何收集」「學會如何探究」。(這是以前教學的薄弱環節,也是以後教學必須重視的內容,學生應該學會基本的思維的方法)
4、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5、教學方式。
確定進行課堂教學所要採取的教學策略、方法與技巧。
制定和選擇教學策略的依據:
第一,依據教學的具體目標與教學內容。
第二,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
第三,依據教師本身的素養。
第四,依據教學時間和效率的要求
6、教學環境和教學用具
(1)教學環境的設計與準備。
(2)教學用具的設計與準備。
課堂系統
包括下列四個方面的內容和要求:
1、課前探究設計
設計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準備和探究的問題與方案。
2、新課導入設計
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導語。教學導語的設計要圍繞「凝神、起興、點題」三個方面的作用而進行設計。
3、教學結構(板書結構)設計
(1)設計出每節新課的教學結構(板書結構)。
(2)寫出每步設計的設計目的(設計意圖,不要搞表格)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設計出師生互動方式(只是設計,而不是學生的具體活動)。
爭取準備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
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處理,發掘出教材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及育人作用。
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學生的分組活動。
4、課堂總結設計
(1)設計出針對知識目標的系統的回憶鞏固問題及方案。
(2)設計出發散、擴展、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複習鞏固方案。
課後系統
1.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2、對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目標實現了沒有?
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了嗎?通過什麼方式轉化?
有沒有創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是什麼?存在的問題和癥結在哪裡?
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