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儀器的晶瑩剔透、溶液的奼紫嫣紅、金剛石的璀璨、孔雀石的斑斕,合成材料的神異……看似單調、抽象的化學原理,卻包含著大自然中繽紛複雜的變化。11月17日,蚌埠市化學學科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教學研討會於蚌埠一中順利開展,蚌埠市教科所所長羅時新出席現場,來自五河縣、懷遠縣、固鎮縣的教師同步線上參與,共同研討地理學科智慧教學範式。
活動中,來自蚌埠一中的兩位老師分別帶來新授課與複習課兩種課型展示,智慧的教學手段與豐富的內容設計相得益彰,呈現出精彩不斷的課堂,為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如何融合發展提供了極佳的範例。
鐵鍋生鏽了怎麼辦?可樂、番茄醬、白醋哪一種可以解決?龔道玉老師的課前小調查圍繞著生活中常見的鐵鏽問題展開,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結合調查結果,龔老師通過一段科普小視頻,引導學生探討酸性物質除鏽背後的化學原理,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
實踐出真知,對於化學來說,實驗環節是觀察物質、領會其中變化的最佳途徑。課堂上,龔老師帶領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鐵離子的轉化過程。通過智慧課堂的實物展臺功能,龔老師將學生的實驗步驟投屏展現,清晰的操作配合著老師詳細的原理講解,讓學生對於鐵離子的認知更加深刻。
溫故而知新,對已經熟悉的課本內容,及時查缺補漏並能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是高中學習的要點所在。楊曉潔老師的弱酸鹼分布係數圖像解析複習課以學情為基礎,通過智慧課堂對學生作業數據的分析,定位知識盲區,鞭辟入裡的講解加之環環相扣的問題設計,構建出格外清晰的知識圖譜。
課堂中,楊老師還精選高考典型例題進行隨堂練習,學生通過平板作答,展示解題思路與答題步驟。藉助大數據分析功能,全班答題正確率即時反饋,老師充分了解學生對於課堂重點的把握情況,針對易錯點逐一講解,幫助學生理解透徹。
在隨後的研討環節,蚌埠一中主會場與來自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的教師們現場連線,共同交流教學心得。懷遠二中的畢和勇老師表示,兩節課程呈現了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的融合範式,貫穿課前備課、課中授課、課後鞏固三個環節,賦予了課堂教學精準化、情境化、智慧化的新特徵,落實「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宗旨,讓因材施教成為現實。
蚌埠市教科所化學教研員劉傳友表示,化學的獨特性在於既有理性的思維,也有文科的素養。這一特質註定了化學學科的研究範圍——從宏觀到微觀、從個體到整體、從現象到本質,覆蓋全面並且需要深厚的知識儲備。劉傳友認為,通過信息技術的加持,化學課堂的教學容量更加廣闊,打開了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將教師從繁重的備課壓力中解放,精準定位學生需求,最大化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智慧成長。
蚌埠市教科所所長羅時新高度肯定了兩位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並對各校後期教育教學工作提出具體要求:第一,加強學科建設。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手段,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打造「高效課堂」與「深度課堂」;第二,以思維促發展。教師要創造性地將自己的智慧融入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科特點,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第三,教師隊伍要同行、同頻、共振。向著推動教育質量縱深發展的目標,全體教師協力同行、步調一致,不斷提升自我信息化素養,讓教育與技術共振,為蚌埠市建設成全國智慧教育高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