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遇上傳統教學,這個課堂的化學反應很「神奇」

2021-01-12 科教撰稿人

玻璃儀器的晶瑩剔透、溶液的奼紫嫣紅、金剛石的璀璨、孔雀石的斑斕,合成材料的神異……看似單調、抽象的化學原理,卻包含著大自然中繽紛複雜的變化。11月17日,蚌埠市化學學科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教學研討會於蚌埠一中順利開展,蚌埠市教科所所長羅時新出席現場,來自五河縣、懷遠縣、固鎮縣的教師同步線上參與,共同研討地理學科智慧教學範式。

蚌埠市化學學科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教學

活動中,來自蚌埠一中的兩位老師分別帶來新授課與複習課兩種課型展示,智慧的教學手段與豐富的內容設計相得益彰,呈現出精彩不斷的課堂,為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如何融合發展提供了極佳的範例。

鐵離子和亞鐵離子的相互轉換

鐵鍋生鏽了怎麼辦?可樂、番茄醬、白醋哪一種可以解決?龔道玉老師的課前小調查圍繞著生活中常見的鐵鏽問題展開,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結合調查結果,龔老師通過一段科普小視頻,引導學生探討酸性物質除鏽背後的化學原理,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

學生現場實驗

實踐出真知,對於化學來說,實驗環節是觀察物質、領會其中變化的最佳途徑。課堂上,龔老師帶領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鐵離子的轉化過程。通過智慧課堂的實物展臺功能,龔老師將學生的實驗步驟投屏展現,清晰的操作配合著老師詳細的原理講解,讓學生對於鐵離子的認知更加深刻。

弱酸鹼分布係數圖像解析

溫故而知新,對已經熟悉的課本內容,及時查缺補漏並能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是高中學習的要點所在。楊曉潔老師的弱酸鹼分布係數圖像解析複習課以學情為基礎,通過智慧課堂對學生作業數據的分析,定位知識盲區,鞭辟入裡的講解加之環環相扣的問題設計,構建出格外清晰的知識圖譜。

學生作答展示

課堂中,楊老師還精選高考典型例題進行隨堂練習,學生通過平板作答,展示解題思路與答題步驟。藉助大數據分析功能,全班答題正確率即時反饋,老師充分了解學生對於課堂重點的把握情況,針對易錯點逐一講解,幫助學生理解透徹。

在隨後的研討環節,蚌埠一中主會場與來自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的教師們現場連線,共同交流教學心得。懷遠二中的畢和勇老師表示,兩節課程呈現了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的融合範式,貫穿課前備課、課中授課、課後鞏固三個環節,賦予了課堂教學精準化、情境化、智慧化的新特徵,落實「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宗旨,讓因材施教成為現實。

蚌埠市教科所化學教研員劉傳友

蚌埠市教科所化學教研員劉傳友表示,化學的獨特性在於既有理性的思維,也有文科的素養。這一特質註定了化學學科的研究範圍——從宏觀到微觀、從個體到整體、從現象到本質,覆蓋全面並且需要深厚的知識儲備。劉傳友認為,通過信息技術的加持,化學課堂的教學容量更加廣闊,打開了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將教師從繁重的備課壓力中解放,精準定位學生需求,最大化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智慧成長。

蚌埠市教科所所長羅時新

蚌埠市教科所所長羅時新高度肯定了兩位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並對各校後期教育教學工作提出具體要求:第一,加強學科建設。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手段,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打造「高效課堂」與「深度課堂」;第二,以思維促發展。教師要創造性地將自己的智慧融入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科特點,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第三,教師隊伍要同行、同頻、共振。向著推動教育質量縱深發展的目標,全體教師協力同行、步調一致,不斷提升自我信息化素養,讓教育與技術共振,為蚌埠市建設成全國智慧教育高地貢獻力量。

相關焦點

  • 英語課堂的「現代」與「傳統」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是教學的發起者,是課堂的靈魂與中心。教師常常聚焦教材,關注教什麼、自己怎麼教,而不是學生學什麼,如何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因此,傳統英語教學的核心是「教」,它忽視了學習主體的需要,導致課堂成為教師表演的舞臺,將學生變為學習的看客。現代課程觀強調教學要基於學生本位,讓學生處於課堂的中央。在英語課堂上,學生需要獲得語言能力的提升。
  • 「多元交互式」課堂教學評價系統
    在大數據時代,課堂教學評價的理念、方法、工具與路徑正面臨著轉型變革的迫切需求,也必將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帶來巨大衝擊。可以預見,「網際網路+」背景下課堂教學評價走向數位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可望徹底突破原有經驗式課堂教學評價的困境,使傳統聽評課活動迎來一場「靜悄悄地革命」。鑑於此,筆者於2014年開啟了數位化課堂教學評價的新研究,探索將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融合於「多元交互式」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中,力圖通過長期努力建成課堂教學評價大數據平臺,為精準化教學質量診斷提供分析工具,為教學管理決策提供參考證據。
  • 無棣初中課堂「教與學」用上了「大數據」分析
    無棣縣第一初級中學在基於大數據的精準課堂教學中找到了答案,在課堂中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可以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清晰地留據。利用網際網路技術的平臺,可以精準地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實現高效的教和高效的學。在無棣縣第一初級中學馬洪葉老師的數學智慧課堂觀摩課上:課前,大數據分析技術幫助馬老師通過複習作業定位學生薄弱知識點,關注未完全掌握的學生,實現精準點撥。
  • 玩轉智慧課堂,讓教學更高效
    三湘都市報6月11日訊(記者 劉鎮東 黃京 實習生 羅珊)透過屏幕,手指一點,通過大數據反饋,老師立刻就能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屏幕共享、搶答、互評互改……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專注力更強,一節45分鐘的課堂變得智慧又高效。
  • 多角度透析「質量守恆定律」課堂教學
    作為2006年北京市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大賽的特邀專家,她全程觀摩了20節課,並從多角度分析了課堂教學。讓我們同專家一起看課——   1 用欣賞的眼光看課——處處是精彩   在這次北京市初中化學優質課評比的總結評課中,我提出了一種想法——應該評選出許多單項獎。
  • 靈機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合大數據的商業化應用
    當傳統文化遇上大數據,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作為目前國內最早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大數據作商業化應用的網際網路公司,將這兩者完美結合的靈機文化就是這樣神奇的存在。這樣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會出現怎樣的商機和故事?
  • 線上教學成「主課堂」 雲端中文課催生教學新模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中文教育的教學平臺由線下轉至線上。在線上教學成為中文教育「主課堂」的背景下,如何轉變思路,調整教學方法,中文教師們一直在思考並在不斷實踐探索。   如何適應多變的課堂   北京語言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中心主任助理、副教授嶽巖撰文認為,疫情期間,線上中文教學保證了教學的順利進行,其優勢也很明顯:不局限於課堂人數,不受時空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實現碎片化、個性化的教與學;網課的教學資源豐富,媒體多樣,易於獲取、傳播、分享和保存,不需要像傳統課堂一樣記筆記;教師可以藉助線上通訊工具及時地將與教學有關的內容
  • 拒絕填鴨式教學,小鵝通直播課堂了解一下?
    「填鴨式教學」存在很多弊端,闢如以往很多時候,教師可能只是為了完成授課任務去開展教學活動,結果卻是課堂死氣沉沉,學生接受知識少、淺、似懂非懂,課下花費更多時間來把知識吃透。特別是系統性強的課程,一旦有一點脫節,後續課程就很難再跟上。而把教學搬到線上,這種情況恐怕會更嚴重。
  • 機器閱卷改作業、教育超腦進課堂,機器人能給教學減負嗎
    28個省180多個區縣的地方教育局長、中小學校長教師等近千人深入了解人工智慧與大數據下的教育模式變革,學習人工智慧進課堂的深度應用,探討人工智慧將如何促進教育發展。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辦公室主任孫火林介紹:「為了應對新高考,學校去年對新高一年級,月考的出題、閱卷、分析都是機器輔助,以往一次考試結束後至少兩天才能批改、分析總結完基本情況,現在這個時間大大縮短,一兩個小時就能評講試卷了。在制定學習方案上,老師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出題講題,有了學情數據,老師能更精準的教學。」
  • 「網際網路+」學校,重構課堂教學組織及形態
    課堂教學組織上,採用跨課時、跨課堂、跨班級生態式課程 生態式課程,顧名思義,就是強調人性化、差異化和多樣化課堂形式,課堂教學時長靈活性設計。傳統標準化的40分鐘左右的課堂形式,已經不再適應現代課堂教學了,課堂必須要打破工業化社會的班級授課制的形式。
  • 在線教學如何助力高校課堂革命?—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而在在線教學實施過程中,傳統教學條件下教、學、管的時空隔離、階段分離的界限被消解,三種活動及其三方主體共處於同一網絡之下。由於線上教學是建立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上的,其收集、處理和傳輸信號的能力是傳統教學根本無法比擬的。
  • 《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專題2第二單元的內容,第1課時主要介紹了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分析了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的本質原因,並結合化學鍵內容了解了化學反應中吸收或放出熱量的計算方法及表示方法。同時在課堂內容設置上,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認識和感受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相互轉化及其研究過程,學會定性地研究化學反應中熱量變化的科學方法。
  • 利用交互式白板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交互電子白板的出現,融合了傳統的教學與當前的信息技術,把傳統教學與計算機、網絡、軟體等現代教學結合起來,滿足了時代發展的需求,為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創新開闢了新的平臺。筆者從4個方面闡述交互式電子白板對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作用。
  • MOOC+SPOC+ 翻轉課堂改變教學
    在組織形式上,慕課如何進入課堂?綜合目前中國大學MOOC上的嘗試和實踐,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教學研究室、愛課程中心主任吳博認為,線上線下教學組織與分享體系可以是圖1這個樣子:也就是在課堂內採用MOOC+SPOC+翻轉課堂多種模式的組合。
  • 英語課堂遇上傳統剪紙,高校學子化身「手工達人」
    楚天都市報6月20日訊(記者鄒浩 通訊員婁新雅 左盈)對摺宣紙,剪出宅家生活;揮毫潑墨,繪出京劇臉譜;學思結合,書寫文化之美……近日,一份份傳統文化氣息十足的期末作業,在湖北大學外國語學院2019級師生的朋友圈刷屏,老師們直呼「大開眼界」。
  • 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其他同學一起念這個單詞,並且用聲音的大小來提示找單詞卡的同學是否接近單詞卡。③、魔法袋。這款遊戲可以來學習」What`s this? It`s a pencil.」」Is this your pen?Yes,it is./No,it isn`t.It`s Jenny`s.」
  • 後茶館式教學到TRIP 靜教院附校教學新變革
    在此之前,老師已經帶領學生們學習傳統節日的知識。   周子晴介紹,相比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他們現在的課程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體驗探究學習,通過天聞數媒科技有限公司AiClass雲課堂,老師可以將學生資料、任務單一鍵推送到每位學生的Pad上。學生還可在Pad搜索相關知識進行自主學習,老師在課上著重講解學生還沒懂的部分。
  • 一對二互動課堂教學,趣趣ABC陪伴孩子快樂學英語
    很大的原因就是傳統英語課堂重視考試成績,忽略了英語口語的培養,很多孩子學了好幾年,仍然僅會表達一些簡單的句子,難以正常英語交流。根據中國科學院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發布的《2020年中國在線青少兒英語教育市場報告》顯示,家長在選擇教育品牌的時候,以學習效果作為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大部分的家長認為,孩子能和優秀老師充分互動,是獲得好的學習效果的前提。
  • 多維立體性課堂結構——打造高效課堂首選的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由特定的空間(這個空間由教師、教學內容和學生構成)、時間和人(教師和學生)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而成的一種多維性立體結構。長期以來,我國教學界對課堂結構的研究僅僅局限在對其一維直線性結構的描述和研究上。
  • 當中外名人遇上聰媽clevermom,這化學反應,滿分!
    當中外名人遇上聰媽clevermom,這化學反應,滿分! 當中外名人遇上聰媽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魯迅、達文西、牛頓、愛迪生前來報導~ 偉人難道不需要紙巾嗎?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