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8月2日訊(記者楊幸慈 通訊員李瑩)掃描考卷即可獲取考分和試卷分析,大數據聚焦共性薄弱知識點,剔除無效練習縮減作業時間……8月1日至2日,由北京師範大學、科大訊飛聯合主辦的「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峰會·2019」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來自全國28個省180多個區縣的地方教育局長、中小學校長教師等近千人深入了解人工智慧與大數據下的教育模式變革,學習人工智慧進課堂的深度應用,探討人工智慧將如何促進教育發展。
機器閱卷,秒判填空、作文題
將一份英文紙質試卷放在機器上掃描,屏幕上立刻顯示出每道題相應的批改和分數。峰會上,不少老師對科大訊飛的一套智能閱卷系統很感興趣。
工作人員介紹,智能閱卷系統首先將手寫體轉換成印刷體,再與正確答案比對,對單詞拼寫、時態語法、句子結構,甚至是書寫中的空白處都能精準的識別並進行批改,指出學生錯誤所在,並且可以自動收集考試數據。基本能代替老師對英文作文等主觀題的批改。
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武漢已有部分學校在日常考試中使用智能閱卷系統。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辦公室主任孫火林介紹:「為了應對新高考,學校去年對新高一年級,月考的出題、閱卷、分析都是機器輔助,以往一次考試結束後至少兩天才能批改、分析總結完基本情況,現在這個時間大大縮短,一兩個小時就能評講試卷了。在制定學習方案上,老師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出題講題,有了學情數據,老師能更精準的教學。」
目前,智能閱卷技術在四六級、部分省份的高考中考等大規模考試中都進行了試點驗證,輔助人工閱卷,幫助減少80%的批改工作量。「機器閱卷可以降低人工閱卷中疲勞、情緒等因素的影響,提升閱卷效率和準確性,將老師從中簡單的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孫火林說。
批改作業生成大數據,幫助師生減負增效
峰會上,來自一線的教師、科技專家們分享了人工智慧如何進入日常課堂,實現精準教學。
武漢七一中學語文老師曲付坤介紹,她同時帶兩個班的語文課,一個從七年級就使用智慧課堂教學,另一個採用傳統方式教學。傳統教學班的電子白板最常用的功能就是播放PPT課件,但在智慧課堂班,隨便在上面寫幾個字,就能將字詞背後的各種資源信息調取出來,是一種結合課本的擴展。「在教學過程中會非常自如,方便調取各種教學資源。而以往這些工作得在課前花大量的時間查找、挑選、存取。」
如果老師講了一堂精彩的課,但有些片段在課上沒聽明白,智慧課堂系統能把老師的授課聲音轉換成文字,並結合課件變成一個圍繞知識點的結構化信息。學生回家後,他不需要把這節課從頭看到尾,只需通過簡單的搜索就可以定位到老師圍繞著某個知識點的講解。
老師除了上課之外,最多的時間可能花在批改作業上。通過自動輔助評閱設備,對作業拍照或掃描,就能完成批改,可以幫助老師節省80%以上的時間。在機器評閱的基礎上,生成一份大數據分析報告,老師及時掌握學生情況再回到課堂,講解時就更有針對性,效率更高。
教育超腦,像核磁共振一樣反映學習問題
目前的教學模式下,一個老師要面對40-50個或者更多的學生,很難做到細緻地去觀察每一個學生。科大訊飛執行總裁吳曉如在分享中指出:「通過人工智慧和教育超腦技術,可以對學生進行多維度的分析。就像一個人到醫院做核磁共振,馬上把你身上可能存在的問題顯現出來。」
在日常的教與學過程中,每一次練習、每一次測驗、每一次課堂互動等動態數據通過終端上傳到雲平臺資料庫,形成一個不斷積累和更新的信息數據圖譜。藉助於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技術,收集學業數據,分析常態化學情,幫助老師建設課堂教學重點,聚焦共性薄弱知識點,提升教學效率。目前,武漢七一中學、第三寄宿中學、十一中學、二十中學等學校已應用新技術開展高效講評課,將原本需要45分鐘的習題講解壓縮至15分鐘講解共性問題,其餘時間用於分組討論或拓展學習。
此外,人工智慧能幫助學生剔除無效的作業時間。通過學生過程化的數據,就知道學生掌握得怎麼樣,並能給出掌握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比如數據顯示,直線與橢圓的位置關係學得不好,是因為此前橢圓標準方程的理解和應用上就已經出了問題。瞄準問題,再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習效率自然就提高了。進行多維度分析後,人工智慧會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
【編輯:朱曦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