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考生參加今年高考,最高考到 134 分?
人工智慧大躍進,新技術能否取代教師?資訊時代,教師如何變革與堅守?答案,就在「超腦教師」他們將不再沉眠,只待今天他們將無法阻擋,智慧前往教師,是勇敢者的職業綻放,就在「超腦教師」鴻儒談笑,智者論道給教育改革一個出口「超腦教師」第一站點亮合肥
7月2日,以「當人工智慧遇見教育」為主題的智學網首屆全國「超腦教師」交流研討會第一站在合肥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合肥的一中、六中、七中、八中、十中、一六八中等近30所中學共60餘位教師參加了本次活動。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從泯然眾人到大道至簡,從授人以漁到遊刃有餘,課堂變得寬闊,教學變得智慧,超腦的教師在堅守教育本質,教師的超腦在變革教育體制。
田鈺合肥市教育科學院信息中心田鈺主任致歡迎詞。田主任引用了美國的《地平線報告》。他指出,在2017年度報告中預測的六項關鍵技術中,就有「自適應學習技術」、「移動學習和「人工智慧」。
「今年合肥市的高考成績再上層樓;而這些學校能取得優異的成績肯定離不開信息化教育的推廣與應用。新技術的對教育教學帶來的價值毋庸置疑」。「科大訊飛作為國際領先的人工智慧企業,無論從技術上還是產品上,近年來都對合肥市教育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目前技術在教與學的應用中,重點應是探討「如何用」的實踐與反思。合肥市教科院將與訊飛展開更深入的合作,專注於合肥市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田主任最後強調。竺博作為訊飛研究院的副院長,竺博博士詳細介紹了近年來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發展情況,「從『計算智能』到『感知智能』,再到今天的『認知智能』,人工智慧已經迎來了第三次浪潮。當今世界已從『網際網路+』到達一個新的『人工智慧+』的時代」。
「科大訊飛致力於讓機器從『能聽會說』到『能理解會思考』,我們從2014年就承擔了科技部的首個人工智慧重大專項類人答題機器人,希望通過這個項目使得未來的機器能具備推理學習和知識管理的能力。今年的高考機器人數學最高考到134分,可見一斑」。
竺博士介紹,訊飛跟教育部考試中心一起做的機器人閱卷的驗證,計算機改作文已經超過了人工,今年已經有很多省開始使用它來進行高考的驗證和中考的作文驗證。「基於訊飛的技術,我們可以分析學生的過程化學習數據,從課堂的學習數據到平時的作業、考試數據,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軌跡與知識掌握程度,再推薦個性化的教學內容,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
張英傑智學網教研總監張英傑用兩張照片吸引了教師的目光。張老師介紹,第一張照片是傳統的班級授課場景,第二張照片是信息化教學場景。由被動的接受知識模式轉換自主學習模式,這就是技術的力量。
「從老師手工出卷與手工改卷到標準化作業紙自動批改;從老師畫正字統計得分率到可視化數據的自動統計分析;從老師手動整理備課教案到自動生成的備課PPT,智學網一直致力於個性化的教與學」;
「通過在原有考試與測驗鏈條後,增加個性化作業環節,讓學生有機會、有動力、有方法針對自己的錯題;通過錨題圖譜模式,邊學邊練,實現個性化學習」,張老師解析了智學網的教學理念,「而動態調整授課內容、集中講解班級共性問題,當堂反饋當堂測練的個性化精準講評課,更幫助老師因材施教。」「700萬道試題、每月新增超20萬道,超70億條學生作答數據、每月新增上萬場考試數據,這就是智學網的大數據,這才是真正的大數據」,張老師自豪地說。張永劍合肥七中與科大訊飛共建的「智慧教育未來教室」是融合國際領先的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實時互動、即時呈現的未來教育空間,是全國首個「智慧教育未來教室」,為師生帶來個性化教與學的變化,讓未來教育的模式有跡可循,合肥七中的教務處主任張永劍分享了七中應用智學網大數據的效果,「智學網的網閱和手閱,讓老師更加服務教學、拓寬視野、便捷高效,讓學生及時診斷、實現個性化學習。教育信息化颶風來臨,人工智慧+大數據的教育前途不可限量。」
周勳「合肥六中與科大訊飛智學網等攜手成立的大數據個性化精準教學聯合實驗室,依託訊飛強大的科研優勢和專家團隊,提供了覆蓋備教改輔研管等核心場景的教與學應用,助力學校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來自合肥六中的明星老師周勳分享了六中信息化發展的成果。「以物理教學為例,通過利用雲端收集數據、建立雲端資源庫,來打造個性化精準教學課堂。我的課堂已經告別紙質作業,這只是智慧教育的第一步,未來我的課堂將會隨著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深度應用,轉變為真正的未來課堂」,身為物理老師,周勳精益求精。
傳統的教育方式正在與以信息技術為依靠的教育方式衝突、博弈、互補、融合。信息化時代的教師如何從「知識化生存」走向「信息化生存」,如何從「信息化生存」走向「智慧化生存」,在活動最後的交流環節,基於智學網,合肥的教師們就堅守教育之道與創新教育之路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變革是趨勢,堅守是立場,超腦教師在變革中堅守,在堅守中創新。
「超腦教師」,就是在人工智慧時代,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擁抱新技術,融入新技術,讓新技術真正為教與學帶來最大價值;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無可替代更體現在人文與情感上。教育是有溫度的,知識可以通過各種方法獲取,但教育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長和充盈,只有情感才能喚醒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