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雜誌:人工智慧+教育主題出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021-01-11 中管院數字經濟中心

《人工智慧》雜誌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主辦(CN10-1530/TP,ISSN2096-5036)。該雜誌為雙月刊,將精準聚焦人工智慧領域,每期重點圍繞「一個主題」,邀請業界專家發表見解和研究成果。

2019年6月的《人工智慧》雜誌主題是:人工智慧助力教育現代化——提供包容、公平、優質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期邀請了四十三位撰稿人,發表了精彩的文章。

《人工智慧》是一本公開發行的雜誌,它的媒體屬性將有效地提升並擴大專家、學者、企業等在該領域的影響力。

每年6期的《人工智慧》雜誌更像是6本書,成為值得學習、收藏的人工智慧寶典。

雜誌發行對象

發行對象涵蓋工業和信息化相關主管部門,人工智慧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包括「人工智慧產業創新聯盟」成員在內的企事業單位,以及所有關注人工智慧技術和產業發展的人群。

第十期文章及作者

序言:餘勝泉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移動學習」教育部-中國移動聯合實驗室主任。兼任教育部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工作指導組專家、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中國電子學會現代教育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等。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移動教育與泛在學習、區域性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曾主持(或主要參與)各類研究項目8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24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獲軟體著作權6項,獲授權專利7項,在申請、處於公開狀態的專利10項。代表性成果包括:(1)研發了一個教育大數據的公共服務平臺「智慧學伴(Smart Learning Partner)」,實現全學習過程數據的採集,知識與能力結構的建模,學習問題的診斷與改進,學科優勢的發現與增強。(2)在學習對象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一種滿足泛在學習需求、更好地支持學習資源的群建共享的新型學習資源描述和封裝的機制——「學習元」(Learning Cell)。(3)1999年承擔了國家現代遠程教育支撐系統開發項目,設計開發了國內最早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網絡教學平臺。

欄目一:產業分析

1、「人工智慧+教育」的發展歷史與研究進展

張立山

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數位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畢業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博士,研究方向為智能導學系統,學習分析技術。專注計算機與教育的交叉學科研究,在相關國際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論文20餘篇,並擔任審稿工作。

2、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發展態勢與思考展望

王 哲

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碩士。主要從事人工智慧、智能製造等領域的戰略諮詢、產業發展和政策規劃研究工作。

李雅琪

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凱斯西儲大學計算機工程碩士。目前主要從事人工智慧、汽車電子等領域的戰略諮詢和研究工作。

馮曉輝

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研究所汽車電子產業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學凝聚態物理學博士。目前主要從事人工智慧、汽車電子、5G等ICT領域的產業發展、政策規劃研究工作。

王翠林

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博士。現任職於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主要從事電子信息產業運行現狀和政策規劃研究以及智能製造等領域研究。

欄目二:前沿技術

1、GIFT—通用智能導學系統框架

胡祥恩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院長,美國孟菲斯大學心理學、計算機工程、計算機科學教授

匡子翌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碩士。主要從事視頻學習、在線學習以及智能導學系統方面的研究。

彭 霽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多媒體學習與智能導學系統方面的研究。

徐雯慧

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智能導學系統、網絡學習與認知的相關研究。

2、情感識別與教育

餘梓彤

芬蘭Oulu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專業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rPPG,人臉活體檢測和視頻理解。曾在深圳雲天勵飛技術有限公司擔任算法工程師,負責活體檢測與行人重識別相關項目。

李曉白

2017年於芬蘭Oulu大學機器視覺與信號分析中心(CMVS)獲得博士學位,現在CMVS繼續博士後研究。研究領域包括情感計算、微表情識別、遠程生理信號測量等。已發表20餘篇科研論文,Google Scholar引用率超過1400。

趙國英

200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並獲得工學博士學位,現為芬蘭Oulu大學教授。IEEE高級會員,國際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 和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的編委。研究領域包括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和情感智能。已發表200餘篇科研論文,Google Scholar引用率超過9700。

3、基礎教育知識圖譜賦能智慧教育

許 斌

清華大家計算機系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計算機學會(CCF)計算機應用專委會副主任,中國中文信息學會語言與知識計算專委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知識圖譜研究,主持構建了中國第一個全學科基礎教育知識圖譜edukg.org,發表了近百篇論文,引用逾千次,H指數18。主持科技部863計劃課題「面向基礎教育的海量知識庫建設與構建關鍵技術及系統」等多項國家項目。擔任國際全球資訊網大會分會主席,中國雲計算與大數據應用學術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中國青年科學家論壇執行主席。曾獲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蘇偉傑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知識圖譜中的知識連結。

劉 陽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知識圖譜問答。

4、教育資源的深度表徵與智能應用

劉 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CCF大數據專家委員會委員,CAAI機器學習專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優秀會員。主要研究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機器學習方法及其應用,相關成果獲得過IEEE ICDM 2011最佳研究論文獎、KDD 2018最佳學生論文獎(Research Track)等。還曾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和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二完成人),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等。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省部級以及與企業的合作研究項目。

汪 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興趣是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

王 新

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碩士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學院。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領域的數據挖掘。

5、文本分析工具—加速從數據收集到教學幹預的周期

Carolyn Rose

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語言技術和人機互動專業教授。著重於研究對話的社交和應用屬性,並利用這種理解開發能夠促進人與人、人與計算機之間對話的計算系統。領導研究小組已發表200多篇同行評審的研究論文。研究領域具有高度的跨學科性,包括語言技術、學習科學、認知科學、教育技術和人機互動。曾任國際學習科學學會主席、人工智慧教育學會執行委員會成員。曾多次擔任國際會議、研討會和座談會的項目聯席主席。目前任《計算機支持性協作學習國際期刊》執行編輯、《IEEE學習技術交流》副主編。

Chris Bogart

卡內基梅隆大學軟體研究學院的系統科學家。研究具有跨學科性,關注開源軟體、終端用戶軟體工程、人機互動、認知建模、神經網絡算法等研究方向。研究興趣主要在於幫助用戶在團隊中理解、開發和維護開源系統。獲得俄勒岡州立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學位,並有超過十年的軟體開發經驗。

王 旭

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在讀博士,從事人機互動和學習科學的跨學科研究。研究關注在線教育規模化、教育數據挖掘、人工智慧在教育中的應用。利用學習科學理論和機器學習方法開發智能學習支持和教師支持系統,以構建更加開放、有效的在線學習平臺。已發表學術文章10餘篇,申請專利兩項。

江師雁

2018年畢業於邁阿密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為技術支持的STEAM教育、人工智慧教育,以及數據可視化。

李豔燕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信息技術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與學習分析、教育人工智慧,以及STEM教育。

王 琦

北京師範大學2016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育應用,包括移動學習和泛在學習關鍵技術研究、適應性學習、知識圖譜教育應用、人工智慧教育應用。

包昊罡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主要研究興趣是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與學習分析。

欄目三:落地應用

1、點陣識別技術支持的紙筆書法智能教學系統

田雪松

博士,北京拓思德科技有限公司CEO,計算機視覺和教育大數據專家,數字光學點陣技術發明人,系列《中國基礎教育大數據藍皮書》作者。曾創立國內領先的教育大數據公司,並獲得騰訊、中信等一線投資機構的投資。目前致力於智慧教室和課堂教學大數據的理論研究及產品實踐。

張曉梅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人工智慧、智慧教育、教育公平、紙筆書寫等相關領域的研究。

2、語音評測技術助力英語口語教學與評價

魏 思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科大訊飛AI研究院副院長,科大訊飛首席科學家,「訊飛超腦」計劃的主要負責人。帶領團隊在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義理解、知識譜圖、機器學習等領域取得多項成果,多次摘取國際權威比賽桂冠。入選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35位35歲以下科技創新青年中國區榜單。

吳 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 科大訊飛研究院研究主管,主導開發科大訊飛第一代音樂檢索系統,目前負責中英文語音評測技術研發工作,在朗讀評分、發音診斷和口頭表達評分上有深入的理解和實踐,擁有數項專利。

竺 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科大訊飛AI研究院副院長,廣東訊飛啟明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長期從事文檔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智能評測等領域人工智慧方向相關研究,負責人工智慧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落地等工作,先後參與和主導科大訊飛輸入法手寫識別、科大訊飛智能考試評卷輔助系統的研發,在相關國際會議和期刊上有多篇學術論文,擁有數項專利。

王士進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博士,科大訊飛AI研究院副院長,個性化教育研發部總經理,長期從事語音語言、人工智慧、教育信息化技術方向研究;2009年作為技術負責人,帶領團隊在國內首次將自動語音評測技術應用於正式英語口語考試;2014年獲得IWSLT評測中英和英中翻譯方向的第一名;2015年獲得NIST OpentMT評測中英翻譯方向的可用性人工評分第一名。在相關國際會議和期刊上有多篇學術論文,擁有十餘項專利和軟體著作權。

3、紙質作業數據智能採集分析與個性化學習系統

陳李江

阿凡題創始人兼CEO。北京大學及耶魯大學計算機聯合培養博士、北京市特聘專家,並榮獲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騰訊年度教育企業風雲人物、全球十大傑出新潮商等十餘項榮譽。2013年10月創辦人工智慧教育企業阿凡題,是首家擁有人工智慧研究院的教育科技企業。

張東祥

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現為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計算機學會資料庫專委,已發表高水平論文70餘篇,引用1500餘次,獲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成果獎、2014資料庫A類國際會議VLDB最佳論文候選、2018 ACM中國新星提名獎。

4、英語作文智能批改

張 躍

北京語言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批改網創始人。碩士畢業於東北大學,曾任職於微軟亞洲研究院和奇虎360公司,從事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相關技術研究。目前專注於英語作文的智能批改相關研究,其團隊開發的批改網已累計批改作文超過5.3億篇,已被6000多所學校、2000多萬名學生所使用。

5、自適應學習平臺的關鍵技術與典型案例

萬海鵬

理學博士,現為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講師,本碩博均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習期間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前往多倫多大學教育研究院學習一年,主要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適應性學習方面的研究,已發表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論文數十篇,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兩項,主持或參與省部級項目多項。

6、人工智慧賦能教育:教育機器人

盧 宇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精尖中心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博士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計算機工程專業,曾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等國外研究機構長期從事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在相關領域已發表30餘篇高水平英文論文,包括多篇國際一流期刊與會議論文(例如IEEE TKDE、TMC、ICDM、ICDE、IJCAI、AIED、CIKM、EDBT等),並擔任國際教育人工智慧會議(AIED)等多個重要學術會議的程序委員會委員(PC member)。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內外科研項目,申請多項國家發明專利。研究興趣包括人工智慧及其教育應用、教育數據挖掘、學習分析及普適計算等。

陳鵬鶴

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學士學位和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曾就職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IUC)的新加坡高級數字科學中心,從事圖數據挖掘相關研究。研究興趣主要包括知識圖譜、人工智慧及其教育應用、對話系統與問答系統等。

欄目四:挑戰與展望

1、人工智慧教育研究及應用中的問題剖析與發展建議

孟青泉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後。2006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熱心教育公益事業,曾在貴州黔東南鄉村支教半年。2018年7月起進入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工作。研究方向為人工智慧教育、高階思維能力培養和可視化思維工具的運用等。

賈積有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教授、主任、博導,教育信息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教育學院(2015)等校客座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9)。北京大學理學學士、教育學碩士,德國奧格斯堡大學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教育技術學、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等。

2、智能教育: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變革

吳 砥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數位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華中)常務副主任,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教育技術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理事、未來教育專委會秘書長。長期從事教育信息化研究,先後承擔國家級、部省級科研項目十餘項,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戰略與政策、教育信息化規劃與評估、師生信息素養監測與評價、教育信息化標準與應用,先後參與起草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多項重要政策文件。

饒景陽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華中)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信息化國際政策比較研究、教育信息化標準研製和應用等。

王美倩

教育技術學博士,現為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數位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後,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學生信息素養評估。

欄目五:AI探索

1、人工智慧技術支持的教育領域內容自動生成框架設計

王 琦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2016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育應用,包括移動學習和泛在學習關鍵技術研究、適應性學習、知識圖譜教育應用、人工智慧教育應用。

季尚鵬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2017級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育應用,包括移動學習和泛在學習關鍵技術研究、學習資源進化機制研究。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融入學校教育的發展趨勢
    教育部2018年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也提出要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   然而,當前教育信息化面臨著教學方法革新、教育資源均衡和教師專業發展等問題。人們期待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在更大程度上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
  • 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人工智慧+教育賦能科技變革 ​
    ,今年大會以「智聯世界共同家園」為主題,主題論壇活動圍繞「AI技術趨勢」、「AI賦能經濟」、「AI溫暖家園」三大議題,集聚全球智能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和企業家,以及相關政府領導人,圍繞智能領域的技術前沿、產業趨勢和熱點問題發表演講和進行高端對話,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各行業大咖相繼發表了主題演講,提出了發展人工智慧的重要性。
  • 2020中國人工智慧教育十大事件新鮮出爐
    每個學生都不一樣,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同樣,技術是輔助老師更好展開教育的工具,切忌不能捨本逐末。如何辯證地看待人工智慧對教育的影響,這是一個有著不同答案的問題。  2020年,「人工智慧」成為產業發展的高頻熱詞,在線教育、人工智慧教育更是熱點中的熱點。
  • 人工智慧五大發展趨勢
    2018年4月,全國政協舉行以「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對策」為主題的雙周協商座談會,會上,委員們呼籲進一步完善我國人工智慧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體系。   對我國而言,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有利於兩股巨大機遇浪潮的交匯,即「工業化、城鎮化、綠色化」+「智能化」,從而創造出大量以智力競爭為特點的產業新天地,發展出智能城市、智能製造、智能經濟、智能交通、智能科技等等,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促進「兩個百年」目標的實現,也為全世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躍升提供新的發展模式。
  • 周國平:無論人工智慧多發達,人的全面發展還得靠每個人自己
    「人工智慧不可能取代教育和學習的過程,無論人工智慧多麼發達,人的全面發展還得靠每個人自己。」在此次以「營造教育新生態」為主題的年會上,周國平以《教育新生態中的變與不變》為題,分享了他對「網際網路和自我教育」和「人工智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看法。當談及向人腦植入晶片話題時,周國平表示,把自己的大腦變成一個信息儲存器、文本儲存器,完全放棄閱讀本身的各種快樂、各種享受,這是懶人的理想,結果是變成一個蠢人。
  • 「人工智慧+教育」乘雲直上新高度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張欣欣在發言中講到,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專業委員會開發了針對基礎教育的AI系列教材,並在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教育的公益活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目前人工智慧專業、機器人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非常蓬勃,「這不僅是中國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也是全球技術革命、信息革命的需要。」
  • 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倒數中,人工智慧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
    世界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藍皮書在滬發布;全球高校人工智慧學術聯盟於此成立;國內各科技企業大佬發表自己對人工智慧的展望;無一不旨在推動著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  而後的2019年人工智慧大會規模不斷擴大,更是以「智聯世界,無限可能」為主題,突出了人工智慧重要性,大會中「雙馬」對話、70餘個AI和5G項目籤約、AI「諾貝爾獎」、人工智慧「國家隊」擴圍……都成為其間的焦點,引領、推動著國內人工智慧的發展。
  • 智教未來:《小學人工智慧基礎》教學用書正式出版發行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首都師範大學王萬森教授等多位人工智慧和教育專家對全書進行了審閱。有一個學生在課後對我說的話讓我印象很深刻,他說』老師,通過二進位內容的學習,我感覺1和0能夠表示一切了』。通過他的反饋,我能深刻地感覺到小學人工智慧教育不是要讓學生掌握多麼難懂的知識或技能,而是對學生思維的啟發,這才是對學生影響更深遠的事」。此外,河北、湖南、吉林、陝西、四川等地的數十所學校也已經採用本套教學用書開展小學人工智慧的課內教育。
  • 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研究應用成果
    世界各國也紛紛開始部署新一代的人才培養戰略規劃,大力發展和普及編程和人工智慧教育,搶佔先機。新的時代對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大力發展人工智慧產業,提出要「廣泛開展人工智慧科普活動,在中小學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這是我國首次將中小學人工智慧、編程教育寫入政府決策。
  • 談商學院人工智慧教育
    讓同學們在短時間內就了解了人工智慧的起源和發展,並對人工智慧的發展簡史有了更清晰的認知。02人工智慧對行業的衝擊汪院長進一步指出,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對醫療、金融、汽車、零售、交通、教育等一系列產業或行業將帶來顯著的衝擊和模式變革。
  • 厚植海洋教育 人工智慧教育的「青島優勢」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軍)2020年,青島市教育局將堅持特色引領的發展思路,彰顯特色、突出亮點、塑造品牌,努力在海洋教育、人工智慧教育等方面培育青島教育優勢。
  • 教育+人工智慧,量產多少阿爾法狗(國外篇)
    「人工智慧與教育」的聯動人工智慧本身即跨學科的學習科學(教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促進適應性學習環境與其他工具的發展。人工智慧成為打開「學習黑箱子」的重要工具,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學習是怎麼發生的;也可以有利於學習過程改善,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師起到輔導作用。
  • 人工智慧發展駛入快車道 時代呼喚強化數學教育
    在中國人工智慧領域,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無人駕駛等領域的研究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中,國務院提出人工智慧在2030年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擺在我國人工智慧行業的難題之一是人才缺口大。根據《中國教育報》的報告,我國人工智慧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此前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加快構建新一代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體系。
  • 《人工智慧基礎》(高中版)教材正式發布 國內AI教育邁向普及階段...
    研討會上,華東師大慕課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詳細解讀了《規劃》的內涵及在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並認為未來教育將和人工智慧密切融合,充分享受人工智慧帶來的便利,充分發揮人之為人的主動性和獨特性,讓師生關係更加密切、讓知識掌握更加高效。而此次《人工智慧基礎》(高中版)教材的推出,正是當前國內AI普及教育的一次突破性成果。
  • ...教育AiS課程指南》線上發布會 ——開啟人工智慧啟蒙教育新紀元
    2020年6月8日上午,葡萄教育在葡萄科技總部舉辦了《人工智慧啟蒙教育AiS課程指南》線上發布會。本次發布會採用線上直播方式,首次公布了由葡萄AI&STEAM啟蒙教育研究院(以下簡稱「葡萄AiS啟蒙教育研究院」)在兒童人工智慧啟蒙教育研究方面的初步成果,並發布《人工智慧啟蒙教育AiS課程指南》,為未來中國少年兒童在人工智慧啟蒙教育方面的實踐提供理論基礎。
  • 廈門、武漢中小學開啟人工智慧教育試點,逐步推廣編程教育
    近期,廈門和武漢市教育局相繼發布通知,表示將在百所中小學開展人工智慧教育試點,逐步推廣編程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探索人工智慧技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 好未來總裁:人工智慧助力教育更公平,應注重科技倫理研究
    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舉行。在「人工智慧助力教育現代化」主題論壇上,好未來集團總裁白雲峰提出觀點:人工智慧有效助力「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更加公平」指的是:「通過信息化手段,儘量消弭地點、貧富等差異,讓孩子們能有機會接受到同等同質的教育,讓優質的教育服務和資源實現均衡配置。」
  • 曹培傑:人工智慧教育變革的三重境界——賦能、創新、重塑教育
    [2]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白皮書(2017)[R].北京:中國電子學會,2017.5.[3]李德毅,等.智能時代的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1]祝智庭,等.智能教育:智慧教育的實踐路徑[J].開放教育研究,2018,(4).[12]陳麗.教育信息化2.0:網際網路促進教育變革的趨勢與方向[J].中國遠程教育,2018,(9).[13]曹培傑.智慧教育:人工智慧的教育變革[J].教育研究,2018,(8).
  • AI教育築夢校園|科大訊飛劉慶峰:未來屬於掌握了人工智慧的新人類
    劉慶峰指出,從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育孩子的6個解放,到現在,黨和國家提出「五育並舉」,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時代在變,但教育的本質其實一直沒變。而人工智慧可以幫助師生「騰出時間」,更好的全面發展。 由科大訊飛和北師大一起承擔的教育大數據專項,統計了35億次學生的作業,發現60%左右都是無效練習。
  • 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貝爾科教榮獲「中國AI+教育企業20強」
    大會的教育科技與人工智慧論壇,以「AI引領時代,教育創造未來」為主題,深度聚焦「用AI培養人才」和「培養AI時代需要的人才」兩大議題,探討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吸引了來自國內外頂尖的人工智慧和教育學專家學者、知名教育企業創始人、從業者、投資人等共同參與討論。貝爾科教作為AI時代STEAM教育代表企業,獲得「中國AI+教育企業20強」,併入選《2019全球人工智慧教育行業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