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承辦的「第二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大會」在京舉行。
本屆大會為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的政產學研用跨界交流與深度合作,打造了良好的溝通渠道和高端平臺。與會專家學者、企業家、創業者、教育從業者在思想交鋒、經驗交流當中共同成長,為我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專業人才培養,以及青少年人工智慧教育指明新的方向,把「人工智慧+教育」推向新高度。
人工智慧+5G給教育帶來顛覆性變革
「人工智慧+5G對教育將帶來顛覆性變革。」大會上,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張雙鼓表示,2020年人工智慧的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而全球僅有25萬相應相關領域專業人才。面對未來對人才培養的新挑戰,我國已約有300所高校在改革創新中求發展,加快建設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基地,加快建設一流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體。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張欣欣在發言中講到,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專業委員會開發了針對基礎教育的AI系列教材,並在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教育的公益活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目前人工智慧專業、機器人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非常蓬勃,「這不僅是中國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也是全球技術革命、信息革命的需要。」
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董事長楊丹表示,教育為人工智慧提供發展基礎,人工智慧為教育發展提供基礎動力,二者相輔相成。大量人工智慧專業的開設會逐漸培養大量人工智慧人才,也為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創新的搖籃。未來,如何有效激發人工智慧教育高質量發展,梳理並解決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所面臨的人才、資金、市場、評價等問題,是重大課題。
機器人專業建設「星光熠熠」
大會上,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專委會在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設立了戰略合作基地。未來,戰略合作基地將發揮平臺優勢,整合教育資源與專委會理事單位的技術資源,廣泛開展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和AI+教育的全面落地。
近年來,伴隨著人工智慧、機械工程等技術的高速發展,「機器人」已成為全球範圍最熱門也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記者從會上獲悉,截止2020年,全國新增人工智慧本科專業高校179所,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249所。
在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分會場,出席「機器人專業建設論壇」並做出分享的嘉賓「星光熠熠」。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慧機器人」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北京理工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教授段星光表示,近年來,我國已從國家政策層面提出了對服務機器人研究與應用的指導與要求,服務機器人行業勢必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機遇。「機器人是人工智慧最好的載體,人工智慧為機器人裝上智慧的大腦。」
複合性的創新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需求,這要求高校轉變創新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發揮自身的多學科多功能的優勢,加快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基礎的知識技術的集成和轉化,培養知識複合能力和思維複合的創新型人才,從而支撐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快速發展。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教授黃敦華教授表示:「想要培養複合型人才,離不開校企合作,離不開交叉學科融合。」黃教授通過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構建的課程體系,詳細闡述產業結合等方式培養面向未來的新型人才。
機器人學科建設「任重道遠」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機器人的學科建設目前處於起步階段,一門學科的建設不是一日之功,都是源於多年的積累,摸索出更適合學習的教育體系。一維弦科技聯合創始人、CTO尚唯堅,結合自身伍斯特理工大學、哈佛大學經驗,詳細介紹了國外高校機器人專業的相關建設,作為企業方代表,他表示:「一維弦科技將持續發揮自身優勢,配合學校學科建設,為學生提供後續深造、實習、創業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並為學生推薦實習機會,為有志在機器人領域發展的人才搭建更為立體的實踐合作。」
會後,專家學者來到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的教育創新企業一維弦科技,了解有關機器人的研發和教學,並親身體驗了智慧機器人產品。與會人員表示,未來將會不斷探索,致力於打造更專業的、全能的平臺,助力人工智慧及機器人發展,搭建更為立體全面的人工智慧人才發展建設體系,實現互助聯合發展。 (孫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