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背景具有其相應的思維特徵,網際網路思維是面向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思維的四個核心觀點和九大思維,是所有行業都要深思和深刻領悟的時代議題,其中包括草根參與、公平、民主、開放、共享、顛覆性創新等。藉助於「網際網路+」的學習方式,取消統一的上下課方式,推行長短課和大小課、拓展學習時間和空間,解決教學組織的一些教室等學習空間的安排問題,實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定製」,從標準化「班級授課制」向「差異化和個性化學習」過渡。
教學空間形式上,教學物理內部空間逐漸開放性布局
近年來教學物理空間布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室。「中國未來學校實驗室」,物理上它由一間會議室和一個巨大的開放式空間組成,包括互動區、展示區、探究區、創造區、交換區、發展區等六個區。山東杜郎口教室裡沒有講臺,課桌每十個一組排成一張張條形「會議桌」,學生們或站或蹲、三五成群地大聲討論,老師也混在其中。
瑞典知識學校(Kunskapsskolan)沒有使用傳統的有走廊、有封閉空間的教室,而是採用更加開放的學習空間,知識學校一樓的競技場是學校的核心,學校的所有學生都在競技場周圍匯合,競技場周圍的開放區域劃分為多種學習空間,在這裡年級之間沒有分界線,可讓學生以不同的學習方式工作,以便提供個性化學習。周圍還有學習亭等,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自學和小組學習;競技場上方閣樓部分是「個人電腦工作站」。在知識學校,老師沒有所謂辦公室,他們無時無刻不是和學生在一起,包括喝咖啡的地方,也是和學生一起。
班級組織形式上,採用「一人一張課表」組織學習
學校教學組織形態逐漸走向私人定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打破行政班,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選修制),形成不同學科的教學班(走班制),就成為解決這一痼疾的良方。
「一人一張課程表」已經成為當下教學改革中課程開設的主要形式,學生個性發展得到了充分地關照,學生民主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選擇基礎(regular)、優等(honors)和高級(Advanced Placement)等不同水平層次的課程。十一學校分校「走班制」下沉至小學六年級,走班後,其中130多位小學生就有130張課表,每個人自己給自己安排課表,不再有固定的班級和班主任。從而使傳統的按照年齡分層和「螺旋式上升」的學科邏輯設計的教育系統,被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彈性的制度設計取代。
北京二中2017年啟動了應對新高考的走班排課,用最少的課時和資源完成新高考走班教學。通過走班制實施,一位10歲的孩子可能正在修讀三年級的數學課程、四年級的語文課程和二年級的科學課程。如美國Altschool的實體,來驗證其針對每個學生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學習」的理念,採用混齡教學,依賴信息技術深度參與,模擬真實的社會生態,幫助孩子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保證完善個性化學習流程,被稱為「可以私人定製的學校」。
課堂教學組織上,採用跨課時、跨課堂、跨班級生態式課程
生態式課程,顧名思義,就是強調人性化、差異化和多樣化課堂形式,課堂教學時長靈活性設計。傳統標準化的40分鐘左右的課堂形式,已經不再適應現代課堂教學了,課堂必須要打破工業化社會的班級授課制的形式。中小學生課堂教學時長應該根據教學主題特點的需要,可以在15分鐘到90分鐘內安排。長短課、大小課「交錯」進行,部分低年級取消統一下課鈴聲;尤其是近年來強調的綜合實踐活動、開放性實踐活動、STEM整合課程、創客等,都可能跨域2次或者多次課,甚至延續更長時間。
「網際網路+」學校課堂教學應該鼓勵學校根據學科、課型、課程等積極開展長短課、大小課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有效利用跨界資源,讓學習者在課上有更多的學習體驗,讓教師打破行政班級,跳出單元、課時、班級和課堂等傳統教學的觀念束縛,採用導師制、項目化學習、組群大課等,以生態視野重新審視課堂教學內容及其組織形態。如中關村三小,以超越傳統學科、課堂和課時,統籌設計教學主題,建立一個個生態大課程,採用跨學科課程和項目學習,或以傳統授課、「班組群」、小組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形式,甚至以學期或學年為單位,形成一個科學的學習生態鏈條。
有的學校開設「快樂英語」「經典名篇人人讀」「籃球」等選修課程,就是20分鐘至30分鐘一節課。有的學校開設60分鐘一節的閱讀課,給學生留出讀書時間。北京四中依據學生能力和興趣的分層教學進行課堂創新,從界限分明的分科教學中走出來,超越班級授課制,超越以班、課時為主的界限,建立一個生態的大課程。清華附小就課時安排而言,改變了以往40分鐘的固定課時,長短結合,張弛有度。「基礎課時」35分鐘;用於整合課程的實施「大課時」60分鐘;用於晨練、晨誦、習字等「微課時」10或15分鐘;大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加長課時」90分鐘。
學校教學活動流程逐漸演進為自組織形態
「網際網路+」時代,教育的空間與機會得到極大拓展,以個性、體驗、跨界為特徵的學校組織形態深入人心。「學校改革的中心在於課堂」,課堂改革需要創造新的「學習共同體」,或者是圍坐在一起進行合作式探究,重塑課堂教學結構,讓教室成為「教與學」的公共空間和師生共同的「研究室」,開放辦學,開放課堂。北京三十五中學建立的學部學院制、導師制,學長制等,從學校的制度設計了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互幫互助體系。中關村三小採用「班組群」的跨年級組合學習,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與同齡或者其他年齡段學習者共同學習,打造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或許未來學校的形態是一種自組織。
(本文選自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未來學校實驗研究條目成果,作者朱永海。)
來源:未來學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