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影響。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教育的育人理念、教學方式、教育關係、教育支持體系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圍繞後疫情時代教育領域的變化及其應對等相關問題,本網記者採訪了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趙凌雲。
中國社會科學網:請您談談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領域帶來哪些變化?
趙凌云:其一,育人理念的變化。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的啟示是,生命和健康是第一位的,教育要提升生命價值,為健康賦能。因此,後疫情時代,我們必須摒棄傳統片面的育人觀,片面的知識傳授、技能傳授的教學模式,教育者必須回歸到教育本位,喚醒生命的自覺。教育是靈魂的教育,最終是以心養心的過程,是生命對生命的影響。後疫情時代,教育也要不忘初心,堅守育人本質,教育最終要回歸人的本真存在,即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所謂教育,說到底就是要幫助受教育者提升自主生活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其二,教學方式的變化。在傳統教學環境下,受教學時間、教學空間、教學資源及設備的限制,教學主要以線下教學為主要形式,以教材為主要學習資源,講授教材、分析和傳授知識、鞏固知識和運用知識等。後疫情時代,線下教學方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必須線上和線下進行有機結合,即混合式教學。既有傳統教學的現場氛圍和親近感,又能以不斷出現的新技術整合和管理學習過程的關鍵節點,使教與學的過程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它將有效改變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過分使用講授而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參與度不足、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差異過大等問題。
其三,教育關係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教和學的關係方面。後疫情時代,教育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成為主渠道,學生成為學習的發起者和最大的受益者。其次,師與生的關係方面。教師由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和知識權威轉變為教學的組織者、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的陪伴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和綜合素質提高,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努力成為學生「心智的喚醒者」和「精神導師」;為學生帶來生活智慧和人生導引,努力做學生學業的嚮導、升學的參謀、家庭的聯絡員和生活上的支持者。再次,學與習的關係方面。過去更多重學,實習、實踐少。後疫情時代,學和習的關係更加平衡,學與習結合更加緊密。此外,還有家與校的關係方面。過去學校幾乎「包辦」了教育的一切,提供了全部教育資源,學習活動主要發生的地方也在學校。後疫情時代,家長和學校的關係更加密切了,父母參與教育成為常態,父母主動參與、積極參與,成為學生在線學習的管理者、施教者、支持者。家長參與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了解學生的成長狀態,家長全方位參與有助於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邊界正被消解。
其四,教育支持體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教學場所的變化。以前學校是教學的主要場所,後疫情時代,這個格局將被徹底顛覆,教學場所不再局限在學校,家庭、社區等也可以成為教學的主要場所之一。學生不用去教室上課,而是通過網絡教學的形式,這樣能給學生最好的學習便利性;其次,學習環境的變化。後疫情時代,學生學習空間將突破時空限制,將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無縫銜接,將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融合,逐步發展為智能學習空間,實現學生自主、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此外,教材的變化。以前的學習內容都是以教材為主,教師按照教材教、按照教材出考題,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沒有選擇的餘地。後疫情時代,教材不僅僅是白紙黑字,還有多媒體,甚至配有不斷更新的在線課程,教材整合了輔助學習的各類資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面對教育領域發生的變化,如何藉機助推教育創新與變革?
趙凌云:要把這次疫情作為變革教育的重要契機,順應疫後教育新變化,深入推進後疫情時代教育新變革。
其一,豐富立德樹人的內涵。黨的十九大報告旗幟鮮明地提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後疫情時代,立德的真正落實,就是在立共產主義品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的基礎上,立建設者和接班人之德。建設者和接班人之德,關鍵是要有家國情懷,要關心國家的未來。要立人類的公德,即學生要高度關心人類的未來,對人類有終極關懷,要關注自然、關注動物、關注植物,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要立成人之德,即作為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公民應該有的品德,也就是要有社會情懷和社會責任。樹人,就是要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首先,是樹心智健全之人,這就涉及到德育、智育。其次,是樹體格健全之人,這依靠體育、勞動教育。最後,是樹格局健全之人,這依靠美育。為此,要堅持「五育並舉」,加強德育、改進智育、強化體育、重視美育、注重勞動教育,利用不斷湧現的新技術、新手段,以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等為基本訴求,推動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其二,全面推進教學方式創新。積極鼓勵翻轉課堂、數字學習資源、社群互動工具、信息化教育管理平臺、電子檔案等信息化手段介入教學過程,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學環境的時序結構,使知識的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等融為一體;努力探索遊戲化體驗學習、個性化混合式學習、自適應學習、創客式學習等多種方式,促進學習方式顛覆式變革,培養人工智慧時代社會需要的個性化人才和創新創造性人才;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教與學的雙邊交流活動,形成多元化交互學習共同體;構建以學生為中心、虛實結合無處不在的教學空間,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支撐,科學分析和挖掘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情境信息和數據,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
其三,整體提升育人能力。要大力提升教師隊伍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能力,適應在線教學的能力,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與學生互動的能力。鼓勵教師主動擁抱新技術,學會在虛擬環境中教學;為在線教學營造共享協作的文化環境,注重學生與教師及同伴之間的多重交互,充分發揮在線教學評價的激勵功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線學習並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的空間。探索在線教學的激勵和補償機制,提高教師在線教學的積極性。要完善「三全育人」「五育並舉」體系,將「綜合協同育人」作為根本途徑,牢牢抓好課堂教學育人主渠道,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以及各學科課程標準,切實保證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的課程,為培養時代新人打下堅實的基礎;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和教材,充分激發中小學課程領導力和教師管理課程實施力,圍繞核心素養開展教學與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學生五環聯動體系,以新的治理理念、思維和方法實現從傳統的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轉變,從而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提升教學質量和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教育公平,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真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總之,後疫情時代教育變革,是以人為主體的變革,以人為導向,最後的目標也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要緊扣時代脈搏,順勢而為,提前布局,用網際網路技術及思維重構未來教育,並為未來社會承擔教育的歷史使命。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明海英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