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1日 14:12 來源:《教育研究》 作者:秦虹 張武升
字號內容摘要:「網際網路+教育」是國家戰略「網際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先鋒和新銳,是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有力引擎。
關鍵詞:網際網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現代化;發展趨向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秦虹,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武升,天津市政府參事。
「網際網路+教育」是國家戰略「網際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先鋒和新銳,是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有力引擎。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趨勢,推進「網際網路+教育」,須準確把握「網際網路+教育」的本質特點和發展趨勢,掌握「網際網路+教育」的領先權和主動權。
一、「網際網路+教育」的本質特點
《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網際網路+」是「把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闊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可見,「網際網路+」所形成的是一種新形態。對於「網際網路+教育」存在著不同看法。有人認為,「網際網路+教育」是網際網路技術手段在教育上的應用,以使教育教學成果更有效、優質資源配置更均衡。有將「網際網路+教育」界定為,「利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的新型教育形態,是建立在現代電子信息通信技術基礎上的教育,它以學習者為主體,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育機構之間主要運用多種媒體和多種交互手段進行系統教育和通信聯繫」[1]。筆者認為,把「網際網路+教育」定義為一種新型教育形態,反映了「網際網路+教育」的本質。「網際網路+教育」並非僅僅是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也不僅僅是教育用網際網路技術建立各種教育、學習平臺;而是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與教育深度融合,是推動教育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增強教育創新力和生產力的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教育變革。但是,「網際網路+教育」絕不會取代現行的全部教育。現行教育中人與人的思維、情感和個性的生活性相互影響和促進,是再先進的視頻教育和人工智慧所不能代替的。「網際網路+教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形態具有以下五個特徵。
第一,跨界連接。「網際網路+」中的「+」表達的就是一種跨界,是由此及彼的連接,在跨界連接基礎上產生一種新形態。在教育領域,網際網路可以說無所不能「+」,可以「+」德育,可以「+」課程,可以「+」教學,可以「+」管理等等。每一種「+」體現的都是跨界連接,都是原有教育層次和水平的升級,一次質的飛躍。例如「網際網路+教學」,通過人機互動模式、人工智慧等,使師生由線上分離變為線上互動結合、問答交流的體驗得以實現。
第二,創新驅動。「網際網路+教育」體現的是用網際網路思維對教育整體及部分創新,使教育發生質的變革,達到水平的飛躍。[2]一是強化技術對教育創新的支撐。例如,圖形圖像技術、搜索技術和社交網絡促進網際網路教育形態的進一步發展,數位化、虛擬世界、雲計算、網絡視頻、課題錄製、移動教學等新技術帶來了教育教學互動創新模式的形成等等。二是促進教育眾創空間的發展。可充分發揮網絡開放創新的優勢,聚集網絡技術資源,創建各種類型的教育教學眾創空間,給學生提供創新學習和創業試驗的平臺。目前,在改革發展先行的各級各類學校中,眾創空間正在大量湧現,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風景線。三是形成開放分享式創新。網際網路技術為創新的開放和分享提供便利與可能。教育主體的創新理念和設想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創新協作和集成,使參與者共享成果、教育教學的創新點迅速擴散發展為創新的線和面。
第三,優化關係。「網際網路+教育」打破原有的各種關係結構,對其優化重組,使師生關係、教育機構與學習者的關係發生根本變化,升級到更高水平;改變組織、合作關係等的傳統內涵,使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界限模糊;讓用戶擁有學習選擇權,進行廣泛的分享,實現信息的對稱交流;使人的角色關係互換、變化,真正集成大眾智慧,進行創新與創業。
第四,擴大開放。「網際網路+教育」使教育走出了學校,跨越地區、國家,全球連成一片,實現了真正的開放。可汗學院就是一個典型案例。2007年,可汗創立可汗學院的目的是讓更多人能夠享受有品質的教學,經過兩年的努力就迅速聚集了1000萬名學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學校」。
第五,更具生態性。教育的生態性表現為多元、多樣、自然、進化、漸進、質變等。「網際網路+教育」使教育上述特性更突出、更具操作性。因為先進的技術可更廣泛地關注每一個體學生,把學習內容呈現得更多樣、更合乎需要,而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和作用也將發生深刻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性更能充分表現,學習方式更加個性化、細微化,使學習變得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教師更主要是指導者、引導者,是學生人生的關心者、啟迪者。
二、「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趨向
第一,增長取向,表現在技術和區域兩個方面。由於寬帶技術的飛躍發展,4G商用範圍迅速擴大,智能終端加入教育領域,使教學直播互動實現並普及。學生不需坐在電腦旁,也無須接入WiFi,只要通過4G網絡,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就可隨時隨地學習。據《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15)》,2014年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57億人;2015年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達到8.39億人。使用手機看視頻的用戶比例不斷上升,這為「網際網路+教育」提供了廣泛實在的基礎。從各國發展比較來看,一方面,北美和西歐國家處於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亞洲國家發展迅速,將成為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研究發現,亞洲中小學生數量6億多,比北美、西歐國家的總和還多。據預測,到2020年,25-34歲在全世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2億人中,亞洲將會佔一半以上。亞洲在線學習產品的市場需求持續升溫,到2018年,亞洲預計將會佔到全球網際網路教育市場23%的份額。[3]
第二,技術取向,主要指向大數據。大數據不僅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深刻影響,而且已經進入教育,引起教育的變革。維可託·邁爾-舍恩伯格在《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中指出,大數據可以最大限度地幫助實現彈性學制、個性化教學和家庭學習。大數據可以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各種所需課程,幫助教師和教育機構提高對學生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三,主體取向,主要指向網際網路大公司與教育機構的深度結合。「網際網路+教育」需要網際網路和教育雙方的積極性,尤其是網際網路一方,在發展初期掌握著技術主動權,他們的積極加入是關鍵。現實也正是如此,在全球「網際網路+教育」發展中,谷歌、微軟、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公司是重要的開拓者、引領者,谷歌的「谷歌教室」、微軟的「課堂筆記本」都是引領潮流和風向的教育類型。
第四,服務取向,主要集中於K-12和職業教育。在未來,「網際網路+教育」發展的熱點領域是K-12和職業教育。K-12是最大的學生群體,教育學習的需求內容最多,因而「網際網路+」的空間更大、前景更廣。職業教育涉及人的職業生涯和生活水平,所需學習掌握的技術技能越來越多,從而需求市場也很大,所以,在職業教育領域出現了一大批投資大項目或公司。
2015年,國務院頒布的《指導意見》已經把「網際網路+」行動上升為國家戰略,「網際網路+教育」已成為教育現代化實現和提升的重要指標。據教育部信息,2015年教育信息化方面國家經費投入達到2000多億元。截至2014年11月,全國中小學接入網際網路的比例為82%,其中,接入帶寬在4兆-10兆的中小學比例為32%,接入帶寬在10兆以上的中小學比例為41%,全網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中小學生比例為78%,普通教室全部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比例為39%。中國「網際網路+教育」已具備良好基礎,成為加快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有力引擎。
參考文獻:
[1][3]王磊,周冀.無邊界:網際網路+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