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教育」的本質特點與發展趨向

2020-11-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網際網路+教育」的本質特點與發展趨向

2017年01月11日 14:12 來源:《教育研究》 作者:秦虹 張武升

字號

內容摘要:「網際網路+教育」是國家戰略「網際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先鋒和新銳,是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有力引擎。

關鍵詞:網際網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現代化;發展趨向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秦虹,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武升,天津市政府參事。

  「網際網路+教育」是國家戰略「網際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先鋒和新銳,是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有力引擎。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趨勢,推進「網際網路+教育」,須準確把握「網際網路+教育」的本質特點和發展趨勢,掌握「網際網路+教育」的領先權和主動權。

  一、「網際網路+教育」的本質特點

  《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網際網路+」是「把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闊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可見,「網際網路+」所形成的是一種新形態。對於「網際網路+教育」存在著不同看法。有人認為,「網際網路+教育」是網際網路技術手段在教育上的應用,以使教育教學成果更有效、優質資源配置更均衡。有將「網際網路+教育」界定為,「利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的新型教育形態,是建立在現代電子信息通信技術基礎上的教育,它以學習者為主體,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育機構之間主要運用多種媒體和多種交互手段進行系統教育和通信聯繫」[1]。筆者認為,把「網際網路+教育」定義為一種新型教育形態,反映了「網際網路+教育」的本質。「網際網路+教育」並非僅僅是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也不僅僅是教育用網際網路技術建立各種教育、學習平臺;而是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與教育深度融合,是推動教育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增強教育創新力和生產力的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教育變革。但是,「網際網路+教育」絕不會取代現行的全部教育。現行教育中人與人的思維、情感和個性的生活性相互影響和促進,是再先進的視頻教育和人工智慧所不能代替的。「網際網路+教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形態具有以下五個特徵。

  第一,跨界連接。「網際網路+」中的「+」表達的就是一種跨界,是由此及彼的連接,在跨界連接基礎上產生一種新形態。在教育領域,網際網路可以說無所不能「+」,可以「+」德育,可以「+」課程,可以「+」教學,可以「+」管理等等。每一種「+」體現的都是跨界連接,都是原有教育層次和水平的升級,一次質的飛躍。例如「網際網路+教學」,通過人機互動模式、人工智慧等,使師生由線上分離變為線上互動結合、問答交流的體驗得以實現。

  第二,創新驅動。「網際網路+教育」體現的是用網際網路思維對教育整體及部分創新,使教育發生質的變革,達到水平的飛躍。[2]一是強化技術對教育創新的支撐。例如,圖形圖像技術、搜索技術和社交網絡促進網際網路教育形態的進一步發展,數位化、虛擬世界、雲計算、網絡視頻、課題錄製、移動教學等新技術帶來了教育教學互動創新模式的形成等等。二是促進教育眾創空間的發展。可充分發揮網絡開放創新的優勢,聚集網絡技術資源,創建各種類型的教育教學眾創空間,給學生提供創新學習和創業試驗的平臺。目前,在改革發展先行的各級各類學校中,眾創空間正在大量湧現,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風景線。三是形成開放分享式創新。網際網路技術為創新的開放和分享提供便利與可能。教育主體的創新理念和設想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創新協作和集成,使參與者共享成果、教育教學的創新點迅速擴散發展為創新的線和面。

  第三,優化關係。「網際網路+教育」打破原有的各種關係結構,對其優化重組,使師生關係、教育機構與學習者的關係發生根本變化,升級到更高水平;改變組織、合作關係等的傳統內涵,使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界限模糊;讓用戶擁有學習選擇權,進行廣泛的分享,實現信息的對稱交流;使人的角色關係互換、變化,真正集成大眾智慧,進行創新與創業。

  第四,擴大開放。「網際網路+教育」使教育走出了學校,跨越地區、國家,全球連成一片,實現了真正的開放。可汗學院就是一個典型案例。2007年,可汗創立可汗學院的目的是讓更多人能夠享受有品質的教學,經過兩年的努力就迅速聚集了1000萬名學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學校」。

  第五,更具生態性。教育的生態性表現為多元、多樣、自然、進化、漸進、質變等。「網際網路+教育」使教育上述特性更突出、更具操作性。因為先進的技術可更廣泛地關注每一個體學生,把學習內容呈現得更多樣、更合乎需要,而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和作用也將發生深刻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性更能充分表現,學習方式更加個性化、細微化,使學習變得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教師更主要是指導者、引導者,是學生人生的關心者、啟迪者。

  二、「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趨向

  第一,增長取向,表現在技術和區域兩個方面。由於寬帶技術的飛躍發展,4G商用範圍迅速擴大,智能終端加入教育領域,使教學直播互動實現並普及。學生不需坐在電腦旁,也無須接入WiFi,只要通過4G網絡,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就可隨時隨地學習。據《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15)》,2014年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57億人;2015年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達到8.39億人。使用手機看視頻的用戶比例不斷上升,這為「網際網路+教育」提供了廣泛實在的基礎。從各國發展比較來看,一方面,北美和西歐國家處於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亞洲國家發展迅速,將成為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研究發現,亞洲中小學生數量6億多,比北美、西歐國家的總和還多。據預測,到2020年,25-34歲在全世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2億人中,亞洲將會佔一半以上。亞洲在線學習產品的市場需求持續升溫,到2018年,亞洲預計將會佔到全球網際網路教育市場23%的份額。[3]

  第二,技術取向,主要指向大數據。大數據不僅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深刻影響,而且已經進入教育,引起教育的變革。維可託·邁爾-舍恩伯格在《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中指出,大數據可以最大限度地幫助實現彈性學制、個性化教學和家庭學習。大數據可以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各種所需課程,幫助教師和教育機構提高對學生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三,主體取向,主要指向網際網路大公司與教育機構的深度結合。「網際網路+教育」需要網際網路和教育雙方的積極性,尤其是網際網路一方,在發展初期掌握著技術主動權,他們的積極加入是關鍵。現實也正是如此,在全球「網際網路+教育」發展中,谷歌、微軟、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公司是重要的開拓者、引領者,谷歌的「谷歌教室」、微軟的「課堂筆記本」都是引領潮流和風向的教育類型。

  第四,服務取向,主要集中於K-12和職業教育。在未來,「網際網路+教育」發展的熱點領域是K-12和職業教育。K-12是最大的學生群體,教育學習的需求內容最多,因而「網際網路+」的空間更大、前景更廣。職業教育涉及人的職業生涯和生活水平,所需學習掌握的技術技能越來越多,從而需求市場也很大,所以,在職業教育領域出現了一大批投資大項目或公司。

  2015年,國務院頒布的《指導意見》已經把「網際網路+」行動上升為國家戰略,「網際網路+教育」已成為教育現代化實現和提升的重要指標。據教育部信息,2015年教育信息化方面國家經費投入達到2000多億元。截至2014年11月,全國中小學接入網際網路的比例為82%,其中,接入帶寬在4兆-10兆的中小學比例為32%,接入帶寬在10兆以上的中小學比例為41%,全網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中小學生比例為78%,普通教室全部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比例為39%。中國「網際網路+教育」已具備良好基礎,成為加快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有力引擎。

  參考文獻:

  [1][3]王磊,周冀.無邊界:網際網路+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4、19-20.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畢雁)

相關焦點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在「網際網路+」時代,教育正達到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複雜,我們需要重新追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本源問題。本研究回顧了人類教育的變革與教育本體論發展,指出教育是一個複雜系統,我們必須正視教育的複雜性問題。進一步結合對「網際網路+教育」創新特徵與本質的分析,提出「聯通主義」是「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基於對該本體論的認識,「網際網路+教育」的創新實踐包括三條核心思路。
  • 黃貴洲:從大賽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未來發展
    因此,從本屆「網際網路+」大賽的規則變化出發,探討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未來發展,在當下具有實際意義。引領教育為創業教育「劃重點」第六屆「網際網路+」大賽比賽規則中新增的引領教育凸顯了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核心:引領教育評審要點充分體現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結合,體現團隊成員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在項目和相關創新創業活動中的轉化與應用;引領教育評審要點突出大賽的育人本質,充分體現項目成長對團隊成員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鍛鍊和提升作用
  • 教育的概念及本質
    【考點講解】從歷年教師招聘考試來看,教育的概念、本質是個常考點。考查題型主要以客觀題為主,一:一般考查形式: 以案例反選的形式來考查考生,給出一個案例讓考生對此做出選擇。二:也會以判斷題的形式來考查考生,文中會有一些混淆點。本文將幫助各位考生對此塊知識點進行理解和掌握,希望能對各位考生有所助益。
  • 教育不是一門簡單的流量生意,伴魚要做網際網路和教育的乘法
    高估值、高營銷費用、高虧損,在線教育呈現出了這樣的「三高」特徵,歸根結底,是因為在線教育並不是一門簡單的流量生意,教育本身就是圍繞著「人」出發的重服務行業,如果僅憑網際網路的流量思維去做教育,很難獲得長期發展,我們不妨回到網際網路教育的本質看看。
  • 夏學平:網際網路發展進入變革期 全球網際網路發展呈五大特點
    人民網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任妍)11月23日下午,《世界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在烏鎮正式發布。會上,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院長夏學平表示,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暴發與蔓延,給全球經濟社會帶來巨大衝擊,網際網路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數字經濟成為對衝疫情影響、重塑經濟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力量。網際網路在復工復產、經濟復甦、社會運轉中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與往年相比,今年全球網際網路發展有哪些新特點、新趨勢?
  • 關於網際網路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思考
    網際網路是個無比巨大的資源庫,基於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夠從中獲取各種各樣的教學素材,並使得教學內容與方式能夠即時更新,保持豐富與生動,增強課堂吸引力,為教學內容的入腦入心提供最基礎的條件。  其次,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創新教育方法與途徑。網際網路的發展,信息傳播技術的進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提供了技術支持,我們應積極進行教育技術的創新改革,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 佛系青年的實質、成因和發展趨向
    關鍵詞:佛系青年;實質;成因;發展趨向佛系青年的起源與實質「佛系」和佛教並沒有必然的聯繫,而是當今青年低欲望的反映,是藉助調侃方式戲謔人生的行為,折射了青年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情懷。同時,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其反傳統、主張標新立異的特點,與青年的價值觀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作為後現代主義思潮新樣態的「佛系」,容易得到青年的情感認同。再者,「佛系」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青年群體的思想認同,這也和新媒體時代「微文化」的傳播密不可分。「微文化是網際網路文化的一個新變體,它反映了網絡對話或交流日趨簡單化和快速化的趨勢。」
  • 【申銀萬國】網際網路教育行業分析報告
    再到唐朝「書院」、清朝「洋務學堂」以及新中國的「學校」,辦學模式也經歷了官辦、民辦、官民合辦但以官辦為主的一系列模式,不變的是教育的本質往往是為統治階級選拔人才所用,教育資源也只是部分人擁有的稀缺品,教育的目的大多是「學而優則仕」。
  • 網來學院丨餘勝泉教授:網際網路教育服務產業分析 (視頻+全文+PPT)
    」主題,剖析了網際網路教育未來發展前景,詳細闡述了網際網路教育服務產業五類核心領域的商業模式及產業發展趨勢,為網際網路企業向網際網路教育服務產業方向發展指明了方向。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網際網路教育服務產業的分析」,從產業角度來看網際網路教育的未來發展。
  • 智慧教育已成大勢所趨 中外教育專家共研「智慧化」教育發展新思路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陳顯婷 通訊員 胡海文 谷芳平)4月12日,浙江師範大學附屬丁蕙實驗小學來了一大波客人——來自海內外的多名教育專家,美國、澳大利亞的海外代表團,北京、上海等10個省外教育代表團以及浙江省137所學校的代表齊聚於此,圍繞新時代「智慧」教育的發展方向展開討論。
  • 數字賦能,一場反向於網際網路的本質變革
    數字賦能的這一特質決定了它不會像流量賦能那樣快速,而是更像是一場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帶來的必然是從死寂向新生的本質改變。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數字賦能的方向上,期望在數字經濟的新時代裡繼續掘金。
  • 數學教育意義探求之數學的本質,數學的教育特徵,數學的教育意義
    每一個新時期的開端,都以決定數學向本質上嶄新的狀態過渡到傑出的科學成就作為標誌。(一)數學本質的認識美國數學家柯朗和羅賓斯合作於1941年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叫<什麼是數學》。雖然這本書並沒有就數學的概念和含義進行探討,而是作為大學生、研究生和對科學真正有興趣的專業人員提供的一本非常規的基礎數學教材,但他就數學提出的一些問題對於數學教育的發展卻是振聾發聵的。
  • 幼兒數概念發展特點與教育
    幼兒數概念的形成、發展包括計數能力的發展、對數序的認識、數的守恆及對數的組成的掌握等幾個方面,但他還沒有總數概念,  幼兒數概念的建構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  引導幼兒感知事物的數量及其關係,建構初步的數概念,是幼兒數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 【試題研究】高考歷史選擇題命題趨向、命題特點及解題策略
    一、命題趨向——選擇題主觀化 經過長期的探索,選擇題已經成為比較成熟的全功能題型。但這幾年選擇題的主觀化趨勢越來越強,考查深度逐年加強。所謂「選擇題主觀化」,即選擇題的選項設置體現思維含量,使考生在解答選擇題時要根據材料生成必要的觀點。
  • 網際網路科技未來新趨向
    除展覽廳可觀、可感、可觸的「炫科技」外,曾在網際網路發展的幕後工作過的「底層賦能者」「基礎設施探路者」也走上臺前。上億神經元的神經擬態類腦計算機實現仿生嗅覺識別,360全息星圖網絡空間繪圖系統讓網絡攻擊無處遁形,美團AI無人配送方案助推抗災……涉及量子計算、衛星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高端晶片、5G網絡架構與應用等多個領域。
  • 拓課雲 I 網際網路在教育當中最重要的改革和變化是什麼?
    未來有一部分教育公司會作為純線上的形態存在,大部分會以線下場地為依託,融合線上資源,但純線下場景的教育會變得非常少。純線上模式和線上線下融合模式將是未來的主流。網際網路在教育當中最重要的改革和變化是什麼?其實不用我們參與,網際網路就已經顛覆了教育了,網絡起到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對知識信息的承載。而不是習慣行為的的培養和教育本身。
  • 《教育的本質 》前言
    2016年的夏夜,在浙江省杭州市千島湖姜家鎮龍川灣80公社,伴隨著蛙鳴陣陣,螢火蟲紛飛,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家長聚集此地,與郭永進老師一起,針對「教育的本質」,展開了一場精彩絕倫的互動探討。本書完整地還原了當時七個夜晚郭永進老師與學員們「圍爐夜話」的場景。
  • 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是什麼?
    藝術機構的管理者不可避免地要為教育做出努力,藝術機構正在、也必將在教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而,我們將圍繞『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這一主題,通過兩個板塊的15位嘉賓發言、三場圓桌討論,以及一場實時連線的全球藝術管理教育大會籌備會的舉辦,從多個維度展開深入研討和對話交流。」
  • 網際網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網際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它帶給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僅僅是機遇,而且還帶來了衝擊和挑戰。現在對於網際網路上的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單純靠堵、靠無的放矢的說教,是無法解決的。幫助大學生們在網際網路上趨利避害,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緊迫的課題。
  • 教育的概念和本質
    教育的概念和本質在歷年的考試中以單選、多選和判斷為主,現在做個梳理,幫助大家備考。1.「教育」一詞的由來在我國,「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