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佛系反映以「90後」為主體的青年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是青年消解社會焦慮心態的一種消極方式,也是一種逃避性的青年亞文化形態。佛系青年是在社會現實與個體期望的衝突中,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擴散以及個體社會化的影響下產生的。佛系青年的未來社會發展態勢是不容迴避的重要社會問題,佛系青年反映了社會情緒的新轉向、青年對現代社會問題的無助感以及社會生活中的消極情緒在局部群體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佛系青年;實質;成因;發展趨向
佛系青年的起源與實質
「佛系」和佛教並沒有必然的聯繫,而是當今青年低欲望的反映,是藉助調侃方式戲謔人生的行為,折射了青年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情懷。「佛系」一詞最早出現在2014年日本的某雜誌,該雜誌介紹了 「佛系男子」,他們外表普通,內心世界卻激蕩無比,永遠關注自己的理想追求和興趣愛好,不太喜歡戀愛,隨心所欲地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中國,「佛系」在2017年才火爆網絡。這年4月,出現「佛系追星」一詞,核心就是「不撕」。2017年9月,博主「奶騎本騎」發出一篇內容為「佛系追星,受教了,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的博文,轉發量超過兩萬。2017年11月21日,「留通社」出現《胃垮了,頭禿了,離婚了,90後又開始追求佛系生活了?》的文章,「佛系」開始真正進入大眾視野。2017年12月,「新世相」出現《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的文章,這篇文章對「佛系」進行了深度融合,該文成功將「佛系青年」變為網絡熱詞。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佛繫戀愛、佛系購物、「佛系」員工等詞彙,也有人為了對抗「佛系」,提出儒系、道系、魔系和法系等,引發大量青年的關注。2017年12月,《人民日報》對「佛系青年」進行報導,提出了「事事隨大流只會迷失自我」 [1]的觀點。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佛系青年反映青年脫離世俗生活、隨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一種人生態度,代表一種「怎樣都行、看淡一切」的活法,其核心是「不爭不搶,不求輸贏」。佛系青年主要以「90後」青年為主,他們安於現狀,不過度追求物質生活;喜歡隨大流,盲從於外在,容易迷失理想;他們全身心投入自己在乎的事情,不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以「90後」為主的青年群體被冠以「佛系青年」的標籤,實質是青年消解社會焦慮心態的一種方式,代表一種逃避性的青年亞文化。
一方面,佛系青年是青年消解社會焦慮心態的一種消極方式。佛系青年的產生,是他們應對劇增的社會壓力的一種消極方式,反映了青年群體的生活景觀。改革開放40年的社會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漸豐富。鮑德裡亞認為:「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2]在這樣一個物質豐盈的新時代,很多青年由於沒有體驗過物質匱乏的感覺,因而無法認知物質生活的重要性。很多人熱衷於過普通人的生活,不喜歡努力奮鬥,不熱衷於盲目購買學區房,任由自己的孩子自然成長,長大以後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人類社會的任何時代,都有很多看似不求上進、滿足現狀的「佛系」。在今天拼學歷、拼技能等的時代,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想單憑個人努力,實現「草根逆襲」,相比10年前或者20年前,難度增大許多。房價、教育、醫療、就業等,讓一些年輕人生活負擔加重、心理壓力增大。現在許多城市買房的壓力逐年加大,有些青年或許終其一生都要做「房奴」,許多年輕人為了買房不但掏空了父母的所有積蓄,而且還要負債纍纍。年輕人之所以自稱「佛系」,是因為他們試圖看開一切,藉此緩解生活壓力。於是,他們不再視奮鬥、拼搏為人生第一要義,而是把「佛系」作為抵抗社會壓力的緩衝劑。他們坦然接受現實生活饋贈給他們的一切,不抱怨,不做無畏的掙扎,也不為各種壓力而煩惱。與前幾年流行的「屌絲」一樣,「佛系」是沉重生活壓力下弱者的一種自我保護,在「佛系」口號的遮蔽下,青年釋放了焦慮心情,增強了抗壓能力。
另一方面,佛系青年是一種逃避性的青年亞文化形態。亞文化是一種非主流文化,是特定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具體體現,表徵人類特殊的社會實踐方式。青年亞文化是指青年所創立的文化樣態,反映青年的利益訴求。青年亞文化是為了解決社會生活中蘊藏的矛盾,而採取的特定利益表達方法和情感宣洩方式,體現為獨特的語言表達方法、多樣的行為模式以及奇異的思維方式等,往往能為大多數青年所接受。在新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呈現出以下特徵:一是娛樂性和消費性。面對社會矛盾時,青年易於採取偏執的態度,他們希望掌握社會的主導權,以便更好地區分自我價值觀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不同之處,從而盡情享受獨特的精神世界。二是時代性。作為一種文化樣態,青年亞文化深受社會制度影響,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呈現出不同的特徵。青年亞文化是從主流文化中剝離出的文化樣態,它會隨主流文化的嬗變而變化,青年的人生觀也將通過亞文化得以彰顯。三是顛覆性。在社會轉型期,青年群體具有較強的叛逆性,他們不滿社會的傳統秩序,試圖通過顛覆性的言行加以對抗,對共同面臨的社會問題給予強烈回應。「佛系」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具有青年亞文化的特性,青年調侃式的人生基調,體現了佛系文化的娛樂性特徵,青年對各種新生事物的好奇態度,折射了消費性特徵。同時,「佛系」還表徵青年亞文化的顛覆性特徵,與主流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觀相反,它表現為青年逃避現實社會的心態。
佛系青年的成因
「佛系」體現了青年對這個時代的焦慮,以及思考時代痛點後的所思、所感。關注佛系青年形成的原因,需要立足於社會變革的時代背景,探究個體的社會化方式。
1.社會現實與個體期望的衝突
佛系青年產生在社會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時代背景下,這一時期的整個社會心態正處於調整期。青年群體因為對時代充滿困惑,在無力改變現實的情況下形成了消極應對社會的思想觀念。「佛系」之所以能在「90後」青年群體中廣為傳播,主要是因為他們涉世不深,又可以輕易通過網絡獲取社會上的一些負面信息,高標準的生活要求與殘酷的社會現實對他們形成強烈的思想衝擊。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使得曾經的美好夢想化成泡影,希望也逐漸被絕望所代替。為了緩解這種失望情緒,個體可以對社會表現出一種憤世嫉俗甚至極端的反社會心態和行為,也可以通過改變內心的期望來消解絕望的情緒,產生「佛系」心態。佛系青年之所以產生,正是因為受特定社會環境和媒介工具的影響。如果在傳統社會,佛系青年也不一定會發展成為一種群體文化現象。新時代的網絡技術則為佛系文化迅速演變成一種流行文化現象提供了技術條件。「佛系」憑藉網絡媒介瞬間引爆的強大信息傳播能力使分散在社會各個角落的佛系青年通過「放煙花」模式照亮整個網絡空間,而其他青年藉助於網絡上的點讚、轉發等功能使一種個體化的行為很快轉化為一種網絡文化現象,蔚為壯觀,為正處於個體與社會衝突中的青年提供文化和價值觀選擇。而網絡衍生的流行文化、多樣化選擇與現代社會個體社會化模式的共同作用,進一步加速了佛系青年的形成。
2.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擴散
社會現實並不必然產生「佛系」,其產生還需要相應的文化和價值觀的支撐,具有深層的文化動因。在經濟全球化的驅動下,中國實現了物質財富快速增長,但也對主流價值觀構成嚴峻挑戰,突出表現為不同社會價值觀的博弈,傳統價值觀和現代價值觀的此消彼長,以及東西方價值觀的碰撞。青年正處在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的湧入為青年應對社會問題提供了文化借鑑。青年群體呈現人人自稱佛系青年的現象,就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結果。文化資源並不能自發地轉變為青年的價值觀,其轉化還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佛系」從2014年出現在日本,到2017年成為中國的網絡流行詞,這是因為青年群體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徒增,在絕望情緒的影響下產生的文化現象。同時,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其反傳統、主張標新立異的特點,與青年的價值觀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作為後現代主義思潮新樣態的「佛系」,容易得到青年的情感認同。再者,「佛系」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青年群體的思想認同,這也和新媒體時代「微文化」的傳播密不可分。「微文化是網際網路文化的一個新變體,它反映了網絡對話或交流日趨簡單化和快速化的趨勢。」[3]憑藉新型媒介交往工具,青年可以公開展示自我,「佛系」因此得以迅速傳播,很快推動個體性的行為轉化為群體性現象。
3.個體社會化的多重表現
佛系青年是青年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產生的特殊生活態度,反映青年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由於行為方式的多樣性,青年群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生活圖景:佛系青年提倡「玩的就是心跳」「過把癮就死」和「今朝有酒今朝醉」,追求生活娛樂和即時性感受;有的青年追求 「酷」,認為「生活就是遊戲一場」,稱自己為「新人類」或「新新人類」;有的青年離群索居,終日沉溺網絡,他們認為「歷史太老,未來太遠」,從不考慮生活的真正意義,只追求現實的「瀟灑」和「享受」;有的青年無視日常行為規範和規章制度,忽視約束教導,講究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青年生活圖景的多元化,也導致青年自我認同方式的變化。在網際網路時代,一些青年習慣通過網絡建立人際關係,塑造他們另類的自我認同。言談是「面對面」的話語交流和思想溝通,而聯接則是以網際網路為中介的互動。聯接提供了在時空分離的情況下如何使不在場的主體進行交流的全新模式,使網際網路社會中的青年迅速交往和廣泛互動成為可能。「點讚」這種無聲化的聯繫方式是聯結交往的體現,它直接助推了佛系青年的迅速發展,使他們傾向從符號系統中獲取自我認同。
佛系青年與中國社會心態的新趨向
佛系青年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青年的一種情感宣洩方式和網絡社會的言語行為方式,它的存續發展、發展趨向,以及對青年價值觀的塑造等,都是不容迴避的重要問題,需要我們持續關注和後續跟蹤。
1.佛系青年的產生反映了社會情緒的新轉向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漸趨豐富,但精神生活相對貧瘠。一些人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不惜採用一切手段,甚至鋌而走險。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丟棄了善的理念。社會中的一些「潛規則」,使人們恐慌不安、焦躁難耐。人們內心無所寄託,卻又無可奈何。當人生的苦悶無從排解、冤屈無從訴說時,一些極端事件就會呈現在世人面前。2017年,上海攜程親子園事件、北京紅黃藍幼兒園事件以及2018年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等系列案件的發生,一次次拷問公眾的良知,也加大了公眾的焦慮感。當這些事件不斷走向公眾視野,而人們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釋理由時,不聲張、不作為、不對抗的佛系青年便產生了。佛系青年是社會集體情緒的一種新型表達方式,是內心張惶不安的體現,表徵了人們對社會發展趨勢的整體認知。無所謂的人生態度,不是不關注社會諸多不公平問題,而是內心強烈震撼中的無奈。調侃的人生基調,不是不理解社會,而是對社會現象的新認知,是擺脫人生困境和釋放內心壓力的一種方式。「然而人們對於未來卻並沒有充滿希望,反而增加了懷疑和憂慮。」[4]
2.佛系青年的產生折射了青年對現代社會問題的無助感
「佛系」是社會轉型期青年心態的映射,體現了青年在特定時期的價值觀。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生產力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生產方式也日益多元化,這是社會日臻文明的重要體現。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卻出現了諸多讓人難以理解、無法釋懷的社會問題。物質豐富就代表社會文明進步嗎?財富暴漲就是人生成功的標誌嗎?這些問題一次次拷問人的靈魂,對青年的價值觀產生了重要影響。有的佛系青年因為擁有相對豐富的物質生活,不關注物質生活待遇;有的佛系青年儘管出身貧寒,工作環境也不理想,但他們並不羨慕別人的豐裕生活,而是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問題。經濟轉型期的中國,人們的社會心態多樣化,佛系青年反映了青年群體的一種自我調適、自我感悟的人生態度。貌似的無欲無求並不能完全反映青年群體的精神世界,通過觀察佛系青年的行為特徵才是了解他們真實內心世界的正確方式。然而,他們真的對物質生活無所嚮往嗎?他們真的對相對惡劣的工作環境滿意嗎?他們真的對居高不下的房價和物價沒有一點憤懣心緒嗎?走進佛系青年的內心世界,「願做一個『鬥戰勝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會玩耍、敢擔當、勇打拼,做下偌大事業,此真有志者言。」[1]
3.佛系青年反映了社會消極情緒在局部群體中的良性發展
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佛系」是一種消極悲觀情緒的集中體現。西方犬儒主義隨著希臘文明的衰落而產生,他們消極對抗當時的政治制度,體現了一種消極的善念。唐朝詩人王維是中國古代佛系文人的典型代表,儘管他一生仕途坎坷,卻依然心系理想和真愛,他用心寫就的無數田園詩詞是留給後人的精神食糧。「佛系」在2017年火爆網絡,成為許多青年引以為傲的標語,正是一種消極善念和佛系情懷在青年群體中的重要體現。當今,依然存在著貧富差距和腐敗現象,這些都是產生群體性事件的思想源頭。佛系青年的出現可以限制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避免社會發生大的動亂。「無所謂」「怎樣都行」「沒有也罷」,代表轉型期青年群體的良性情緒,引領一些青年在不如意的人生跑道上揚鞭遠行。佛系青年不羨慕別人的豐富物質生活,而是踏實地走自己的人生路,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善念?只不過這是一種消極的善念。善有多種表現形式,佛系青年的消極善念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對於特定的人群極其重要,它可以撫慰青年群體的心靈,對抗生活壓力。(作者:柳麗,單位: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列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研究」(項目編號:17FKS006)和2016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項目「公共危機狀態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機制研究」(項目編號:MKS16200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念.也說「佛系青年」[N].人民日報,2017-12-13(13).
[2]讓·鮑德裡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1.
[3]王斌.「點讚」:青年網絡互動新方式的社會學解讀[J].中國青年研究,2014(7):23.
[4]盛寧.二十世紀美國文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4.
《北京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