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歷史就是小姑娘,可由人任意打扮,想編什麼辮子就編什麼辮子,想穿什麼花衣服就穿什麼花衣服。此話有一定道理,卻也並非完全如此。
歷史是有記憶的,一片紙,一幅畫,一個俑者,皆是記憶。睹物追尋,昨天就在眼前。
想起2016絲綢之路行,最後一站敦煌,就是一座記憶之城。
歷史是無情的,昨天,敦煌瑰寶不幸流失;歷史是有情的,今天,絢麗莫高窟賓客雲集。
從這個角度講,敦煌是世界的,是中國的,是甘肅的。敦煌的國際化水平,是高於甘肅的國際化水平的,因為敦煌學是非常國際化的。
遊覽莫高窟,頗為震撼,佛像栩栩如生,壁畫絢麗多彩,隨歷經千年或者百年,依然新如昨日。佛像神態入神,壁畫宛如動態。
如此稀缺的、無法替代的、可能是唯一的歷史記憶之體,自然是世界諸士來訪的心之所向。
如此精美的記憶之體,出自何人之手?工匠!這些作品是極具匠心的,是極高的工匠精神的體現。
這是當代人覺得震撼的,也是有些難以理解的,工匠水平竟然如此之高,材料資質竟然如此之高。
我想,工匠雲集莫高窟,或是被迫(皇權徵調),或是自願,但他們一旦從事這項事業,一定是具有發自內心的使命感,他們心中有佛,充滿著敬畏,也具有自豪感。
古人云:究天人之際。在工匠們看來,佛就是天。天,就是人的理性不及之處,是至善至美的。
人,需要做到:在理性可及之處,努力;在理性不及之處,敬畏。
工匠們做到了,對佛充滿著敬畏,盡最大努力高質量完成佛像和壁畫。
也許他們是酒肉穿腸過,但一定是佛祖心中留。心中有佛,有了信仰,就有了匠心。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完美的統一了,數百個完美之窟,就流芳百世了。
從當時的社會看,那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配置到佛像和壁畫上,也許沒有促進當時的經濟發展,沒有出現公路運河之類的經濟發展先行資本。
但歷史有情,千年之後,歷史記憶之城,成為國際文化交流之城,成為國際旅遊之城。
當年沒有成為經濟發展資本的記憶之體,千年之後成為敦煌的最大的資本,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流。
只要莫高窟在,敦煌就會有滾滾現金來。從這個角度講,整個敦煌可以上市了,一定會估值天價。
這要感謝工匠們心中有佛,才有這千年奇觀。正所謂:資本恆久遠,匠心永流傳。
敦煌之行,難忘劇目《又見敦煌》,因為該劇是頗具匠心的,觀者潮水般的參與與體驗,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我想,編導劇務舞臺設計者,一定心中有自己的佛,有自己的信仰與使命。
稍微遺憾的是,該劇不同場景的舞臺之宏大,使其在其他地方的可複製性降低,否則,該劇的推廣是極具文化價值的。
其實,人生在世,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佛。每人心中都有一團火,潛意識裡都有一座佛。
翻譯成經濟學語言,就是: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目標函數,都有自己的使命,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為政者,從商者,研學者,都要追求至善至美。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是誰?是一個個的「我」。天下興亡我之責。心中有佛,佛渡眾生,我為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