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百家號作者正確教育孩子原創並發布。
好友的女兒上高中,像很多孩子一樣,喜歡拿著手機不放,作業攤在桌面上,眼睛卻在手機上,一看就是半小時。好友沒有去禁止,只是對孩子說:「如果這樣下去,怎麼實現你的目標啊?」於是女兒爽快地提出解決方案——去學校上晚自習。學校不準帶手機,晚自習三個小時都認真做功課,回到家玩一會兒手機,然後上床睡覺。一切安排都很有規律,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但是話說回來,換個媽媽,這句話是否起作用,是不是可以把主動權交個女兒?這真的不好說。
這位朋友的方法生效,是因為她的女兒有明確的目標感。這個女孩為了能實現自己學日語的目標,自主做從環境優越的國際學校,去到硬體條件反差很大,管理模式連媽媽都覺得過於苛刻的一所河北的學校就讀高中。而女兒有這樣的動力,其實不是媽媽對她說了什麼,也不是逼她做了什麼,而是來自於媽媽本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成長的不斷追求。
這位好友曾走過離婚的痛楚,也曾經歷過母女勢不兩立的絕望,還曾經歷過孩子成績下滑青春期迷茫的痛楚。但是她最終選擇了回到自身,不斷地自我成長,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並變為事業,建立對自己的信任進而傳達對女兒的信任……身教大於言行的意義就在於此吧!一個鮮活的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感染,要比單純的說教,或單向的要求,有力量的多得多。
最近 「佛系」 一詞火了,從佛系員工,到佛系粉絲,到佛系青年……佛系,無關乎任何宗教,只是以一種詼諧幽默表達一種與我們這個社會司空見慣競爭、非要不可,不達到什麼樣的狀態就誓不罷休等亢進狀態的一種反面,是 一種「這樣也行,那樣也好」 的淡然狀態,具體到育兒,自然就有了 「佛系父母」 的 「佛系育兒」 等說法。比起那些日日奔波在陪孩子上課餘班的父母來,比起那些追求完美的父母來,比起那些盯著孩子作業是否完成的父母來, 「佛系父母」 們淡定很多。他們不盯也不催,不焦也不燥,他們的態度似乎在說,孩子啊,我允許你的生命小舟隨著風兒的方向遊動,我允許你生命的花朵隨著自然的節律綻放……
然而,這種順其自然的淡定看上去是高境界。但你確保不是偷懶懈怠,不是推卸責任,不是心理防禦,不是知難而退,不是逃避現實?是 「佛系父母」 還是 「偽佛系父母」?如果硬要給出個標準,我想,這個問題一定是要回到父母自身的成長與覺悟上的。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同樣是信任孩子,如果父母不學會信任自己,就不可能真正地信任孩子。父母信任自己能不斷地成長,才能信任孩子可以不斷地成長;父母信任自己嚮往生命的美好,才能信任孩子在嚮往生命的美好。不經由對自己的信任,信任就無法真正流向孩子。
而如果不能真正信任孩子的時候,對孩子出現的很多偏差的行為,父母做出來的平靜便只能是裝出來的,只能是無計可施的視而不見,或者是嫌進入教育過程可能產生麻煩的逃避。這樣看來,任何表象的模仿都是蹩腳的。所有的理念,只有回歸自身,經由自己的生命體驗,才能成為鮮活的,有效的,可行的方法。好在,自我成長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出的主動選擇,也可以經由努力達到的目標。由此我們便可以在育兒過程中,做到最適合自己的放手,而非生搬硬套的模仿了。
感謝您的閱讀,我們會繼續為您提供優質的原創內容。該文章未經作者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