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資源理論下夫妻權力關係的中外差異

2021-01-09 中國婦女報

註:調查對象為20歲以上女性,範式選擇「全家」的並歸於共同決策,選擇其他和講不清的未列入表內,故各選項合計的百分比小於100%(轉引自:徐安琪,2005)。

編者按

2017年8月29日, 《新女學周刊》刊發《城鎮夫妻房產權變遷彰顯夫妻權力平等化趨勢》一文,引發讀者對夫妻權力關係問題的關注。本文作者通過對夫妻權力關係研究的歷史脈絡和已有成果的對比分析,認為在家庭文化模式的影響下,中國家庭中的夫妻權力關係呈現出鮮明的特點:男性在家庭重大事務中佔據主導地位,女性在家庭瑣細事務上佔據主導地位;相比於西方國家,中國家庭消費的決策模式有所不同;與亞洲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家庭呈現出更為明顯的夫妻平權趨勢。

■ 李靜雅

女性主義者凱特·米利特把婚姻與性愛看成兩性的戰爭,千百年來,婚姻生活中男性權力和女性權力的鬥爭一直在進行著。但不管家庭關係中的明爭暗鬥有多少,婚姻的魅力正源於其內部的競爭和較量,或者說是矛盾的和諧,因此婚姻中的夫妻權力關係話題一直為世人所津津樂道,也讓研究者為之傾盡筆墨。

由於各國家庭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在有關夫妻權力關係研究中所採用的分析維度和解釋視角也各不相同,對夫妻權力關係的國際比較顯得十分困難,筆者僅嘗試從該議題研究的歷史脈絡和已有成果對比中進行闡釋。

中國家庭夫妻權力關係的異與同

受西方理論的影響,國內學者在對夫妻權力進行研究時會充分考慮夫妻的資源因素(尤其是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文化模式對夫妻權力的影響。

從國內目前的研究結論來看,無論是在各項家庭事務的決策還是在家務事承擔或是在各項家庭經濟收入的管理方面,所體現的夫妻之間權力分布結構都比較接近。如徐安琪和風笑天等人的研究中均顯示,妻子主要在家庭布置、日常生活消費、妻子的工作選擇、旅遊休閒娛樂安排以及請客送禮等相對更屬於家庭內部的、相對微觀的、相對不太重要的一些家庭事務上有明顯更多的決定權;而丈夫則主要在自己的工作選擇、買房、儲蓄投資以及購買家電等大件商品等對家庭來說相對重要的、相對宏觀的方面有明顯較多的決定權,只有在孩子上什麼學校方面,夫妻二者之間比例相當;然而在家庭事務方面具有較多決策權的丈夫們,在掌握家庭收入的管理權方面卻遠比妻子遜色;完全由丈夫管理的比例不足10%,與妻子之間的比例也相差將近30%,而將收入放在一起由兩人共同管理,已經成為現代青年夫妻管理家庭收入的主流模式。

尹旦萍注意到「在眾多的少數民族社會中,夫妻權力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關係格局」,她根據土家族地區的田野調查數據考察了當代土家族夫妻權力格局的變化,探討這種變化的原因。其研究表明「2000年前,土家族夫妻權力由資源決定,促進婚姻收益最大化的一方往往握有實權;2000年以後,土家族夫妻權力逐漸向女性傾斜,妻子往往掌握了更多的家庭實權」。對於這種變化,作者選擇土家族的性別關係作為分析夫妻權力根據的自變量,通過分析土家族地區的婚姻市場,說明這些妻子們在家庭事務的權力博弈中如此霸氣十足的原因是性別比例的嚴重失調。作者指出,「夫妻權力向女性傾斜是土家族婚姻市場上失衡的性別比直接導致的。『女少男多』的性別格局使得男性對婚姻的需要和依賴遠超過女性,因而作出了讓權姿態保住婚姻的策略。」

宋思根和張建平對多個城市的實證研究指出,中國的東北、西南、華東城市在性別角色態度和地區文化方面等存在較大差異,東北家庭中的丈夫相比於重慶家庭中的丈夫而言,在購買決策上可能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傳說所謂的「上海男人燒一手好菜」也說明夫妻角色文化存在地區上的差異。

中國家庭消費決策模式與西方家庭存在較大差異

文化背景中的資源理論認為,在贊成較為平等的婚姻觀念的社會裡,任何權力都必須是換得的,這就是資源的影響力所在。比如,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婚姻權力資源的分配就更具有靈活性,更符合平等的思想觀念,故權力的取得不是讓渡的,而是靠掙得的,這種社會裡的夫妻權力更多依賴資源的影響而非其他因素。宋思根和張建平的研究中也指出了中國家庭購買角色結構與西方家庭存在較大差異,一是體現在共同決策率方面,中國家庭基本集中在40%~55%之間,明顯較西方家庭低。西方家庭共同決策的對象主要是耐用品,而這些產品在中國則更多由丈夫主導;二是產品類型的決策主導角色有差異,中國家庭的妻子更多地主導決策與家庭生活或個人需求的商品,而西方家庭妻子主導決策的範圍似乎更廣。他們將這樣的差異歸結為文化因素,認為資源理論不能完全解釋中國家庭決策的夫妻角色結構,中國的家庭消費問題要放在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社會背景中去思考,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妻子應該「相夫教子」,即使是事業成功、收入很高的城市白領也往往需要扮演這一角色。

另外,中國家庭個人收入和消費分配與西方家庭可能也存在差異,例如中國文化總體更強調家庭資源的「統籌分配」,淡化個人經濟收入的影響,強調男性養家的義務與責任,不如西方家庭強調個人的經濟獨立。

相比其他亞洲國家,中國夫妻權力的平權特色更強

與亞洲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夫妻權力的平權特色則會更強一些。徐安琪的研究表明,日本、菲律賓和韓國家庭的日常經濟由妻子支配的高達七成左右,但是妻子擁有家庭實權的僅在一成至二成(見下表)。徐曾在對中日韓三國的婦女家庭地位進行比較後認為,相對於日本和韓國社會的婦女M型就業模式而言,我國婦女連續就業能最大限度地縮小夫妻在經濟收入方面的差距,就徐對上海的研究來說,由於妻子的收入同丈夫一樣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她們也就成了家庭的贍養者,這就使得丈夫失去了駕馭、支配妻子的一家之長的經濟基礎,婚姻的權威模式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總的來說,當前女性的連續性就業模式對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男女平等的實現發揮舉足輕重的貢獻。

全永根和高豔對中、韓、日三國女性教育及家庭地位之異同的研究指出,在促進家庭地位平等方面,中國的政策和法規最為完善,貫徹力度和普及程度也高於韓國和日本,總體來說,中國男女家庭地位更趨平等。而韓國和日本由於法治不足,男女平等仍停留在表面,許多女性在失去經濟收入的同時也失去了家庭地位,男外女內的思想和生活模式在這兩國依然佔據主流。在與個人意志相違背,同時面對社會壓力的情況下,很多韓國和日本知識女性選擇了獨身,而她們對婚姻的背離實際上就是對「男權家庭」的消極抵抗。

(作者為集美大學副教授)

相關焦點

  • 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這項成果闡述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現代化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潮的文化取向,論析了中國文化現代化與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總結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經驗,闡明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並在此理論認識指導下,全面、深入地論析了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匯過程中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的發生。
  • 中國企業出海 如何跨越文化差異這道坎?
    在西方學術界和商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企業文化引領商業戰略。「出海」正在成為中國巨頭企業的重要戰略方向。大批中國企業如阿里巴巴、美的、百度、京東都在努力布局國際化道路。然而,由於中西文化差異不同,跨國企業深入東道國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跨國企業勢必會受到東道國文化的影響。如何打破文化差異壁壘,國家文化如何影響企業文化,是企業出海前應當思考的問題。
  • 關注親密伴侶間的權力:脅迫控制研究述評
    最為常見的類型是「情境性夫妻暴力」。這種類型的暴力產生於伴侶在某些情境下的爭吵和衝突,然後升級為身體暴力。情境性夫妻暴力也可能包括辱罵、大喊大叫和指責等與脅迫控制暴力相似的行為,但其意圖不是控制和脅迫。這和家庭暴力研究者對IPV的理解比較接近。與脅迫控制暴力相比,男女實施情境性夫妻暴力的比例相同,暴力侵害的頻率和強度往往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而且通常涉及的傷害較小[20][21][22]。
  • 歐洲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與中歐對話
    歐洲的文化潮流不僅為美國主流的新現實主義理論(無政府狀態、權力和主權)提供了批判性思維,而且有利於多元主義,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利於為歐洲新制度主義、社會建構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研究方法提供融合的背景,有利於多邊全球治理,並便於與中國當代知識界開展真正的有關規範和價值觀的跨文化對話。
  • 北京中外名人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傳承民族精髓 打造文化精品
    北京中外名人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外名人」)始創於1992年,秉承「傳承民族精髓 打造文化精品」之立業宗旨,依託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的公共關係資源和央視傳媒廣告資源的獨特優勢,歷經二十餘年精心鍛造,已經逐漸成為中國娛樂傳媒領域的領銜企業。
  • 餘瀟楓 章雅荻:和合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範式
    在國際關係中較早提出和合主義概念的是易佑斌,他認為和合主義的理論核心是「和合性」,而整個國際社會是一個在對立統一中達到平衡的「和合體」。餘瀟楓對和合主義理論建構做了較多的思考,並在國際關係及非傳統安全研究中進行了具體的運用。當然有更多中外學者在國際關係研究的具體闡述中建構和合主義的視域與關聯性理論。
  • 趙月枝|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趙月枝 | 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資源和權力被如何分配?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的新發現!
    從個人奮鬥史、生命史角度來講,當你遇到一個很好的社會變動的機會時,你在高塔狀階層的資源分布和權力分布之下,可能沒有很多個人進階的機會,但如果廣場能夠打開,你可能會獲得想像不到的,我們稱之為體制以外的新的契機。
  • 文科考研輔導叢書《國際關係理論》學習輔導與習題集
    對現實主義者來說,政治就是在一個缺少資源的世界上,群體間為了權力、聲望、影響和安全而不間斷地進行的鬥爭。不過,這種權力地位對外交政策的影響以國家領導人的作用為媒介,即領導人如何認識國家權力地位以及對資源的支配程度如何。 現實主義各派的共同點:無政府、權力政治、國家作為主角是理性行為體。
  • 玉皇大帝跟王母娘娘到底是什麼關係?難道真的是夫妻?
    在《西遊記》中也提到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是夫妻關係。還有許多的電視劇,也都是說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是夫妻關係。那麼他們真的是夫妻關係嗎?在早期的道教文化中並沒有說明他們二位神仙是夫妻關係。既然有爭議,那就來跟著小編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兩個人到底是什麼關係?
  • 楊光斌:論政治學理論的學科資源——中國政治學汲取了什麼、貢獻了...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楊光斌提 要:一流政治學科的根本標誌是擁有自主性政治學理論。建設政治學理論的資源來自古今中外,但只有在學科意義上,這些資源才能派得上用場,這些資源才有意義。對於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在世界政治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大國而言,如果沒有自主性政治學理論,就有可能失去學術發展的方向感。政治學理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鍵是如何建構,其資源何在。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討論政治學理論的資源問題,比如我們常說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中國歷史與文化、中國政治實踐以及西方政治學有益成果等「四大資源」,也就是古今中外的文明遺產都是其資源。
  • 2011年中國近代史論文目錄(中外關係)
    七、中外關係 第三屆近代中外關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概述.侯中軍、楊婉蓉.人文雜誌,4近代中外條約相關概念和理論研究述略.李育民.近代史研究,5中外條約關係的醞釀及趨向.李育民.山西師大學報,3抗戰時期美國對華「文化外交」——美國國務院中美文化關係項目初探.楊雨青.抗日戰爭研究,4從積極和平到消極和平——滿洲危機與美國和平運動的轉折(1931—1933).
  • 全球國際關係學與中國國際關係理論
    (二)中國國際關係理論根植於中華文化的實踐和背景知識  這是一個核心的定義性特徵。它意味著一個國際關係理論是否是中國國際關係理論主要取決於理論的思想資源是否來自中華文化、歷史、思想和實踐。人們之所以使用「西方主流國際關係理論」這一表述,就是因為這些理論的依據主要是西方文化、歷史、思想和實踐。
  • 場景理論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
    02作為關注、分析和重塑當代城市文化內涵、美學意味的「場景理論」,對於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同樣會帶來一定的啟示。本文藉此理論,觀照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場景」營造,以期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些許建議。
  • 八景的文本策略與權力關係
    內容提要:八景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現象,自北宋宋迪作《瀟湘八景圖》始,風行天下,歷久彌盛。八景以敘事為中心,形成了圖、詩、文三體合作的藝術形式。圍繞著對八景的塑造,士人、國家、地方分別與八景建構出不同的權力關係,在這樣的複雜權力關係網絡中,文學藝術的表達本身退居次要位置,成為追求文化權力的工具。
  • 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
    以摩根索等為代表的古典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關係是國家為了爭奪權力而開展的鬥爭,權力是目的本身。而以華爾茲(Kenneth Waltz)為代表的新現實主義者則假定權力是手段,生存才是目的,國際政治是國家在無政府狀態下為生存所進行的鬥爭。物質力量(主要是軍事力量)在國際體系中的分配決定了國家間關係尤其是大國關係。華爾茲等人據此認為「均勢」保障了國際和平。
  • 心理學理論-情境觀:父子關係
    從字面上理解,華人文化範圍父子關係強調子女對父親的順從,這種心理結構與君臣關係非常相似,甚至我們可以在華人傳統的夫妻關係中找到類似的心理結構。在中國古代,父親可以打死兒子不需要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紅樓夢》裡有一段,賈寶玉有幾次差一點被他老爸打死,有一次還捆綁在凳子上用木棍打,打不夠,還要拿繩子勒死他,要不是賈母及時趕到,也許賈寶玉小命也就沒有了。
  • 村莊裡的國家權力運作圖
    但這又是一項隱含著歷史緣由、文化脈絡與社區權力關係的社會政治事件:為什麼前任村支書一直故意逃避黨課?為什麼黨員們對幹部加諸己身的「貧窮落後」等批評與指責不服氣?為什麼無論支書怎樣「強迫」,黨員們就是不願意對村主任的轉正問題表態?老支書以「老黨員和父親的身份」進行的長達三十多分鐘的發言,包含了對個人經歷與政治風雲怎樣的理解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