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考研輔導叢書《國際關係理論》學習輔導與習題集
國際關係理論部分
(七)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及其觀點
1.現實主義學派。現實主義謀求闡釋的是世界的現實情況,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況。對現實主義者來說,政治就是在一個缺少資源的世界上,群體間為了權力、聲望、影響和安全而不間斷地進行的鬥爭。
現實主義的不同分支:古典現實主義( Classical Realism)、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進攻性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防禦性現實主義(Defensive Realism)、新古典現實主義(Neo—-classical realism),這些分支有共同的設定,也有不同的觀點。
( 1)古典現實主義強調人天生就是利己的,個人權力意志的放大就是國家的權力欲。
( 2)米爾斯海默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中把古典現實主義稱為人類本性現實主義(Human Nature Realism)。
( 3)修昔底德(Thucydides)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最早論述了今天可稱為「權力政治」的東西,即利益的衝突和權力的不均衡會導致戰爭。
( 4)馬基雅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君主論》提出了古典現實主義的一個中心命題,即人性惡。提出了國際關係中結盟的利弊和後果。提出了軍事力量在國家競爭中的重要性。
( 5)卡爾(E. H. Carr,)《二十年危機》強調事實與理想的區分。真正的科學應當說明「what is」而不能僅僅解釋「what should be」。兩個基本原則:權力始終是政治的核心成分,政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權力政治;道義只能是相對的,道義是權力的產物。
( 6)摩根索(Hans Morgenthau)《國家間政治》的理論核心是權力政治。國家的行為都是從被界定為權力的利益出發的。國家是作為理性行為者行事。國家目標與其權力或能力是相稱的。權力政治論認為,國際政治同一切政治一樣,都是為權力而鬥爭。國家對權力的追逐,必然導致它們之間的利益衝突、權力的不均衡和和戰爭。權力均衡能夠維持秩序與和平。
2.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
新現實主義出現於 20世紀70年代末,主要代表作是華爾茲(Kenneth Waltz)年的《國際政治理論》(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1979)。
新現實主義的兩個修正:權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國家最終關心的是安全;權力政治是國家與由國家組成的國際體系相互作用的結果。
單位與體系的互動:國家作為統一的、以生存為最低目標的行為主體,是構成國際體系的單位;國際體系的變化,是單位實力對比的變化造成的。它的特性是由大國數量決定的;未來的結果,取決於國家的動機,也取決於體系的結構。
強調體系的壓力:權力鬥爭是國際體系作為一個整體的產物,而不是人性( the nature of man)的結果;無政府的國際體系,決定國家間的關係必然是一種緊張狀態。
「安全困境」 ( security dilemma):一個國家為保障安全而採取的措施,會降低其他國家的安全感。國家為了安全而相互採取的措施,造成了國家難以擺脫的一種困境。
新現實主義認為,以安全為代價追求權力是不值得的,因此國家有時會選擇談判而不是戰鬥。
3.進攻性現實主義、防禦性現實主義與新古典現實主義
關於這三者的關係,在西方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認識。有人把防禦現實主義與進攻現實主義作為新古典現實主義的兩個分支,也有人把它們作為三個不同的分支。
( 1)進攻現實主義:無政府狀態下安全是稀缺的,國家實現安全只能追求權力最大化,因此傾向於採取衝突行動;來自體系的壓力足以使國際處境相似的國家採取相似的行為;由於體系中會出現修正主義大國,因此大國衝突不可避免。
( 2)防禦現實主義:在無政府狀態下,安全並不是稀缺的;國家對付威脅是以一種適度的「平衡」方式;國家對軍事徵服幾乎沒有內在的興趣,因為擴張的代價往往大於收益;國內因素對外交政策有重要的影響。領導人的決策會受到國內政治的制約。
( 3)新古典現實主義:進一步強調了內部變量與外部變量、系統變量與單位變量的結合;國家的外交政策取決於它的國際地位和相對物質力量。不過,這種權力地位對外交政策的影響以國家領導人的作用為媒介,即領導人如何認識國家權力地位以及對資源的支配程度如何。
現實主義各派的共同點:無政府、權力政治、國家作為主角是理性行為體。
關於權力政治的由來:古典現實主義認為基於人類本性,主要原因在單位層面(即國家);新現實主義認為是國際體系的壓力(無政府狀態);進攻現實主義則是體系結構;防禦現實主義認為是體系結構與國內因素;新古典現實主義則是體系原因與單位原因。
關於國家希望擁有權力的數量:古典現實主義最大限度地獲取權力與利益;新現實主義以安全為目標,適度獲取權力;進攻現實主義最大限度地獲取權力,以霸權為最終目標;防禦現實主義以平衡威脅為目標,適度獲取權力;新古典現實主義取決於領導者對外部環境的感知和對資源的支配。
現實主義的理論內核,肯尼思 •華爾茲強調的是「無政府、自助與權力平衡」;蒂莫西•鄧恩(Timothy Dunne)則把現實主義的要素概括為3個S,即statism(國家主義)、survival(生存)和self-help(自助)。
現實主義的精髓:國際體系是無政府的( anarchic);在這個以無政府為特徵的體系中,主要的行為體(major actors)是作為整體單位的國家(states);權力是理解國際關係的關鍵;國家是理性的行為者。
4.跨國主義(Transnationalism)
跨國主義亦稱國際自由主義 (International Liberalism)、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全球主義(Globalism)、契約制度主義(Contractual Institutionalism)等。
主要關注點:跨越國家的關係和多元的行為體,或全球政治和普遍的秩序。理論內核:自由主義。包括:個人和團體是最重要的行為體;國家不是整體一致的行為體,其對外政策行為是國內團體與個人偏好互動的結果;考察世界政治的出發點不應是國家與國家的關係,而應側重國家與社會關係,特別是國內市民社會與跨市民社會;國內政治秩序最終可以普及於國際社會。
( 1)自由國際主義(Liberal Internationalism):代表人物是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和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主要設想是通過共和主義,建立世界聯邦實現永久和平。
( 2)理想主義(Idealism)亦稱制度跨國主義,其關注點是國際規範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這一範式認為,通過國際合作,建立國際法和國際組織,能夠規範國家的行為,制止侵略,實現國際和平。以集體安全原則來解決國家間的安全問題,是這一範式所設想的主要模式。
集體安全 ( Collective Security)就是若干國家相互承擔義務,確立反對侵略的相互依存的安全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所有成員國將共同行動,反對破壞和平的國家,對其實行經濟制裁,必要時則實行軍事制裁。
布爾( Hedley Bull,1932-1985)在其代表作《無政府社會》(The Anarchical Society)中,探討了世界中是否存在秩序的問題,認為秩序乃是國際關係的歷史記錄的一部分,現代國家不僅構成了國家的體系(a system of states),而且也構成了國際社會(international society)。國際社會只是國際政治的因素之一。
( 3)自由制度主義(Liberal Institutionalism)。米特蘭尼(David Mitrany,1888-1975年)的功能主義主張在各個功能領域建立國際組織,以經濟統一為政治協定的達成奠定基礎。哈斯(Ernst Haas)的「新功能主義」。
5.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 1)新自由主義亦稱相互依存模型。這一理論認為,伴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與一體化,以及各國經濟利益的日益融合,國家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會越來越深化,越來越普遍。正是這種日益發展的相互依存,深刻地改變了國際關係的性質,使得國際合作和國際制度日益成為可能。
( 2)新自由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和約瑟夫•奈(Jr. Joseph Nye)。其合著有《跨國關係與世界政治》(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1972)和《權力與相互依賴》(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1977)。
相互依賴理論: 「相互依賴」指一個體系中的不同行為體或事件的相互影響;三個一般性假定:國家並不是國際關係中的唯一行為體;經濟、社會和生態問題在國際議程中已取得了與政治、軍事問題同樣重要的地位;經濟相互依存連同擴大了的政治聯繫增大了合作的價值而減小了暴力的功效。
國際體制( International Regime):克拉斯納(Stephen Krasner)認為regime是指在國際關係的一定領域中匯聚了行為者期望的一組明確或含蓄的原則(principle)、規範(norm)、法則(rule)和決策程序(decision-making procedure)。
對新自由主義的總結:與現實主義相比,新自由主義不僅關注以國家為中心的國際關係,而且關注更廣泛的行為者和更複雜的國際關係,不僅關注戰爭與和平問題,而且關注經濟、社會、生態等其他領域的問題。由於這一理論強調以國際制度和國際機構來管理相互依賴,因此人們認為它繼承了理想主義的傳統,並因而獲得了 「新自由主義」之名。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若干區別見下表。
6.民主和平論
( 1)民主和平論是以康德思想為來源的一個分支,又被稱為新自由國際主義(Neo-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 2)20世紀末,有關「民主和平論」的爭辯構成了一場最突出的有關自由主義理論的討論,討論的中心問題是:在民主國家之間是不是比在其他類型的國家之間更少發生戰爭。
基本命題是「民主和平」,實際上是一個命題,即民主國家間無戰爭。主要論點有兩個:一個民主國家決不會(或者說極少)同其他民主國家打仗;當民主國家間發生衝突的時候,它們極少威脅要使用暴力,因為這樣做是非法的。
兩個含義:純學術含義,即在理論上這個命題是否能成立,是否能得到驗證;政策含義,即西方國家的安全是否與民主的傳播息息相關,實現普遍的民主是不是阻止戰爭發生的根本途徑。
現實應用:美國朝野有很多人認為美國的利益和安全同世界範圍民主的成敗息息相關,提出鼓動和輸出民主應成為後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中心。因此成為對外幹涉的理論支柱。
三、名詞解釋
1.新中世紀主義 2.正義戰爭論 3.司法獨立 4.操縱性權利 5.議會主權 6.民族國家 7.精英民主論 8.雙重國籍 9.比例代表制 10.政府 11.託利黨與輝格黨 12.綠黨 13. 體制外政黨 14.政治權力 15. 歷史制度主義 16.理性選擇制度主義 17.社會學制度主義 18.官僚制度 19.首長負責制 20.公民創製權 21.委員會共和制 22.戰略性政治決策(策略性政治決策) 23.城邦民主政體 24.市民社會 25.國家形態 26.結構功能主義 27.階級 28.公民不服從 29.天賦人權說 30.黑格爾的國家定義 31.共和制(共和國) 32.二元君主制 33.議行合一 34.權利本位 35.衡平法 36.法律體系 37.行政國家 38.法律溯及力 39.法律責任 40.大陸法系 41.無罪推定原則 42.奇裡斯馬權威 43.國家元首 44.政治冷漠 45.政治溝通 46.「低級政治」 47.地方性法規 48.大行政區 49.審判合議制度 50.霸權主義 51.RDT 52.民主共和制 53.無政府狀態 54.非零和博弈原則 55.政治 56.民主 57.政治發展 58.三權並重論 59.領主佔有制 60.雙國論 61.結構性暴力 62.公益(public goods) 63.結構—功能分析 64.公共行政 65.消極自由 66.一黨制 67.人民主權 68.多元民主論 69.克萊因國力計量公式(克萊因方程) 70.軍事—工業複合體 71.強制性權力 72.國家能力 73.哈馬斯 74.羅馬俱樂部 75.Fundamentalism 76.雁行模式 77.法團主義 78.寡頭統治鐵律 79.責任制內閣 80.違憲審查制度(違憲審查權) 81.《烏託邦》 82.《利維坦》 83.《上帝之城》 84.古典民主論 85.參與民主論 86.敬天保民 87.天人合一 88.「天人感應」 89.陰陽五行說 90.《盛世危言》 91.「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乾淨房子再請客」) 92.半外交關係(舉例說明)
四、簡答題
1.早期斯多葛派對道德的基本理解。
2.託馬斯·阿奎那在其政體主張中主要討論了哪幾種政體?
3.阿奎那對四個種類的法律排序是什麼?
4.簡述西方封建制國家與中國封建制國家的不同政治特徵。
5.試對資本主義國家兩黨制和多黨制進行比較分析。
6.多黨制的特點是什麼?
7.政治文化的基本結構層次?
8.簡述政治文化的基本特點。(政治文化及其特點)
9.簡述政治管理與政治統治的關係。
10.簡述政治社團的功能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11.政治參與的政治特徵。
12.威權主義國家的基本特徵。
13.試述政治社會化的基本特點。
14.簡述政治社會化的途徑。
15.國體與政體的關係。
16.簡述政治權利的基本內容。
17.民族自決權與國家的關係。(民族自決權與國家結構的關係)
18.對比契約論與暴力論兩種國家起源理論。
19.簡述政治統治的合法化。(簡述政治統治合法性有哪些獲得方式)
20.簡述國家利益的基本內涵。
21.試論利益集團的特點、活動方式。(試析西方國家利益集團的基本活動方式;簡述利益集團的基本功能)
22.總統制、半總統制、委員會制及其主要特徵。(簡論法國半總統制與美國總統制的異同)
23.英國與美國兩黨制比較。
24.試述現代政黨的特徵。(政黨的特徵)
25.政黨的政治功能或作用。(簡述政黨的政治功能)
26.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產生及其特點。
27.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發展觀的主要內容。(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主要內容)
28.簡述單一制與聯邦制。(單一制及其主要特點)
29.什麼是新型民主?什麼是新型專政?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
30.試比較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31.試論政治文化的超前性和滯後性。
32.簡述「公權」與「私權」的劃分及其理論與現實意義。
33.亞里斯多德有關政體分類的標準是什麼?(簡述亞里斯多德的政體分類學說)
34.簡要述評布丹的主權學說?
35.簡述布丹的政體理論。
36.簡述霍布斯的關於國家起源和國家本質的思想
37.論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簡述盧梭的「人民主權理論」)
38.簡述斯賓諾莎的社會契約論。
39.論述洛克的分權理論。
40.馬克斯·韋伯對政治統治的分類。